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共引文献9
-
1施秋香,季中扬.文学经典危机及其论争述评[J].电影文学,2007(19):80-81.
-
2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现状与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38-43. 被引量:3
-
3王卫,董丽.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0-22.
-
4李勇强,潘舰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176-1178. 被引量:5
-
5周计武.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J].艺术百家,2011,27(6):89-95. 被引量:3
-
6刘大先.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J].南方文坛,2012(1):62-67. 被引量:11
-
7李佩颖.新世纪文学经典化研究述评[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6):7-8.
-
8赵炎秋,姚尧.21世纪国内文字与图像关系学术史研究[J].武陵学刊,2019,44(5):95-105. 被引量:5
-
9李晓兵.媒介偏重视域下的图文关系——对社交媒体时代图像传播的反思[J].传媒论坛,2021,4(19):7-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1
-
1陈晓明.绝望地回到文学本身——关于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规范的思考[J].南方文坛,2003(1):7-10. 被引量:11
-
2黄浩.从“经典文学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J].文艺争鸣,2002(6):37-39. 被引量:30
-
3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J].文艺争鸣,2005(5):6-9. 被引量:57
-
4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124-128. 被引量:42
-
5李光龙.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103-106. 被引量:7
-
6张子泉.探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9):123-125. 被引量:11
-
7陈学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1):71-75. 被引量:14
-
8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38-42. 被引量:32
-
9杨剑龙.我看大学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N].文学报,2003-10-30.
-
10白烨,陈骏涛,倪培耕,等.“世纪文学60家”书系.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引证文献10
-
1王宏民.论大学文学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0):117-119. 被引量:3
-
2王衡.经典危机语境下文学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1):52-54. 被引量:2
-
3李方平.当今文学教育活动所面临的困惑[J].成功,2012(11):63-64. 被引量:2
-
4马治军.“陌生人社会”与文学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9):118-122. 被引量:1
-
5李国银.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J].湖湘论坛,2015,28(4):125-128. 被引量:3
-
6李国银.新媒体语境下文学经典面临的危机[J].情感读本,2017,0(3):1-2. 被引量:1
-
7王升.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0(29):143-143.
-
8黎川茜.《朗读者》的文学传播机制分析[J].声屏世界,2020(10):34-35.
-
9王昭晖.“小组讨论”高校文学课堂的构想——以中国现代文学课堂为例[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24,40(2):28-34.
-
10吕凌.微传播语境下文学经典跨媒介阅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5(2):209-20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李晓筝.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J].文学教育(中),2014(5):151-152.
-
2陈绪石.开设大学文学公选课的几点体会[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0(7):24-26.
-
3邓志强.新媒体时代青年成长困境的类型学诠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6(5):4-10. 被引量:5
-
4王宝奇.浅谈文学教育中的功能性危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5):52-52.
-
5邓志强.多元一体:“网络青年”的社会认同[J].中国青年研究,2016(9):79-84. 被引量:5
-
6高健.关于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7):276-277.
-
7马治军.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评李佩甫长篇新作《河洛图》[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4):110-117. 被引量:4
-
8李昕航.把“种子”种在“花朵”上--浅谈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J].作家,2022(8):72-75.
-
9邓富华.新媒体时代经典文学的传播路径[J].上海建桥学院学报,2022(4):70-72.
-
10赵军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95-98.
-
1游家胜.论大学文学教育的功能拓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4):24-26. 被引量:4
-
2刘青松.“幸福是一种能力”——访教育阅读推广人朱永通[J].基础教育课程,2016(5):93-94.
-
3马传江.当代藏族汉语文学转型:发现与探索——评朱霞《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50-152.
-
4吕百利.变革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人本理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2-13.
-
5许德.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文学教育[J].学语文,2008(3):4-5.
-
6李光信,刘广星.再论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9(9):35-38.
-
7潘广容.大学语文中文学欣赏课的人文教育性[J].北方文学(中),2013(2):217-217. 被引量:1
-
8张一进.从教书匠,到育人师[J].留学生,2011(11):62-62.
-
9姚君.姚君 设计作品[J].艺术百家,2013,29(6):328-328.
-
10徐海娇,柳海民.论教育理论实践价值的表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4):10-1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