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水泥》
CAS
2006年第10期1-4,共4页
Cement
同被引文献68
-
1乔敏,俞寅辉,冉千平,毛永琳,刘加平.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2,43(12):1561-1563. 被引量:7
-
2吴笑梅,樊粤明,郭文瑛.不同粉磨工艺水泥的颗粒、矿物组成分布及性能(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8):58-63. 被引量:6
-
3隋同波,刘玉兵.CEN/TC51与欧洲水泥标准介绍[J].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2):11-14. 被引量:2
-
4张大同.对水泥粉磨细度控制方法的建议[J].水泥,2005(6):1-3. 被引量:9
-
5罗云峰,樊粤明,卢迪芬,吴笑梅.水泥熟料中间体的析晶程度对水泥与高效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J].水泥,2005(10):1-5. 被引量:12
-
6乔龄山.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及其应用(一)[J].水泥,2006(1):1-7. 被引量:8
-
7肖军仓,卜建军.粉磨细度对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影响[J].水泥,2006(1):16-18. 被引量:14
-
8廉慧珍,韩素芳.现代混凝土需要什么样的水泥[J].水泥,2006(9):13-18. 被引量:49
-
9颜碧兰,江丽珍,肖忠明,刘晨,王昕.《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修订情况综述[J].中国水泥,2006(9):14-17. 被引量:5
-
10包先诚,冯云,赵云中.关于预拌混凝土所用水泥的看法[J].水泥,2007(4):16-1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8
-
1陈恩平,陈慧君.新老水泥标准使用对比[J].云南水力发电,2013,29(3):68-70. 被引量:1
-
2姜胜平,袁伟,王生文.对通用水泥国家标准的反思与建议[J].水泥,2013(12):1-5. 被引量:5
-
3吴和平,许闽,曹云松,宋正林,杨克条,陈友治.通用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使用现状研究[J].混凝土,2014(10):77-80.
-
4江嘉运,陈立军,张士停,韩莹,孔令炜.通用硅酸盐水泥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相容性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5,34(10):2857-2863. 被引量:7
-
5丁美荣.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一)——欧美中水泥标准简要对比与有关认识误区的分析讨论[J].中国水泥,2016(6):60-64. 被引量:3
-
6丁美荣: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一)认识误区的起因、欧美中水泥标准简要对比与32.5水泥应用现状分析[J].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2016,0(4):11-15.
-
7王立新,伍蝶梅.浅析水泥行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泥,2018(10):66-71. 被引量:1
-
8张春迪,罗威.水泥助磨剂在联合粉磨系统使用研究[J].建筑工程与管理,2019,1(6):120-122.
二级引证文献17
-
1阎培渝.对通用水泥国家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建议[J].水泥,2014(2):1-2. 被引量:6
-
2丁美荣,黄忠卫.论当前通用水泥标准修订等若干问题——兼与《通用硅酸盐水泥国标的反思与建议》作者商榷[J].中国水泥,2014(3):26-35. 被引量:6
-
3肖忠明.关于取消P·C32.5等级水泥的思考[J].水泥工程,2014(6):1-4.
-
4李德,叶旭初,蔡雪玲,马娜.卧式行星磨水泥粉磨能耗理论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6,22(1):34-38.
-
5廉慧珍.水泥产能过剩的本质和根源[J].混凝土世界,2016(5):34-40.
-
6谭俊华,徐明,朱开金,乔万春,索超.早强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8,37(2):449-455. 被引量:8
-
7江嘉运,张士停,毕菲,肖姗姗.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与应用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45(8):24-27. 被引量:2
-
8马正先,宋沛霖,周在波,王敏,逄鲁峰,常青山.新型高保坍降粘型聚羧酸减水剂制备及性能评价[J].硅酸盐通报,2018,37(11):3386-3391. 被引量:21
-
9牛子曦,王旭英,刘蔚.巴基斯坦某滨海风电场关键问题探讨[J].西北水电,2019(1):6-9. 被引量:1
-
10刘巧玲,邵琪,宋沛霖,逄鲁峰,常青山,付鹏,王敏,郎慧东.本体聚合法制备新型粉体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J].新型建筑材料,2019,46(8):1-4. 被引量:3
-
1颜碧兰,江丽珍,肖忠明,刘晨,王昕.《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修订情况综述[J].中国水泥,2006(9):14-17. 被引量:5
-
2赵瑞芳.加快等同采用陶瓷砖国际标准的步伐[J].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4):20-21.
-
3刘顺妮,林宗寿.硅酸盐水泥导电性能的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6,18(1):33-36. 被引量:2
-
4周宝泉.改进工艺调整水泥产品结构向质量效益型转变[J].天津建材,2000(3):22-23.
-
5林炳铨.采用国际标准检验方法 提高我国水泥产品质量[J].福建建材,1998(4):31-32.
-
6陈忠新,易南概,由世宽.复合水泥、粉煤灰水泥检验(ISO法)递增水灰比的探讨[J].粉煤灰,2002,14(5):32-32.
-
7王海鲁.ISO强度检验方法对水泥性能的影响[J].江苏建材,1999(4):4-7.
-
8刘杰.对陶瓷砖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看法[J].中国标准化,1999(5):16-16.
-
9孔庆安.分别粉磨水泥和超细微粉生产大掺量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J].建材发展导向,2004,2(4):57-60. 被引量:2
-
10周尊,刘晖,王庚.UCC日产万吨熟料水泥生产线的电气设计[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7,13(z1):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