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汉藏教理院成立的背景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三个层面考察汉藏教理院成立的背景,即从发起人太虚的角度、支持者试图沟通汉藏关系、融合汉藏感情的角度以及近现代佛学研究的新趋势的角度几个层面进行考察,全面考察在民国时期,汉藏教理院得以成立的大环境。
作者
何洁
机构地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康藏研究中心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7-141,共5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汉藏教理院
太虚
汉藏关系
近现代佛学研究
分类号
B946.6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15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33
1
杨仁山.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A].黄夏年主编.杨仁山集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1.
2
陈兵.二十世纪中国佛教[M].因陀罗出版集团,2001:23.
3
太虚.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A].王时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01.
4
楼宇烈.太虚大师小传[A].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太虚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
5
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史略[A].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C]:244.
6
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M]:100.
7
太虚法师年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76.
8
太虚.僧制今论[A].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C]:474-476.
9
世界佛学院建设计划[A].释满智,墨禅.太虚大师寰游记[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2辑[Z].台湾:文海出版社:159.
10
略史及其沿革[A].汉藏教理院编.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Z].重庆:私立北泉图书馆印行部人文印刷所,1944:3.
共引文献
41
1
胡岩.
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演变[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1):108-114.
被引量:11
2
刘国武.
论吴忠信使藏[J]
.衡阳师专学报,2002,23(4):109-112.
被引量:2
3
扎扎.
蒙古族大德咱雅班智达事迹考述[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8-112.
被引量:5
4
苏发祥,扎西卓玛.
论隆吐山战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83-89.
5
张忠.
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兴衰与功过[J]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2):163-172.
被引量:11
6
陈志刚.
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9-75.
被引量:4
7
王晓云.
二世策墨林活佛任摄政前后的藏内吏治积弊[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4):41-44.
被引量:3
8
西绕拉姆.
西藏双语史迹回顾[J]
.西藏研究,2006(3):118-120.
被引量:1
9
周伟洲.
1932年至1933年西藏的政局[J]
.思想战线,2007,33(3):48-54.
被引量:3
10
赵永伦.
清政府反对英俄分裂西藏的斗争[J]
.贵州社会科学,2007(4):164-168.
同被引文献
156
1
何洁,王川.
“汉藏教理院”及其当代价值[J]
.西藏研究,2020(S01):70-75.
被引量:1
2
马小燕,马梦倩.
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书写——以西藏汉语长篇小说为考察[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28-33.
被引量:3
3
张楠林.
清前期陕甘边地“招番中马”制度与茶马司的兴废[J]
.清史研究,2021(3):105-115.
被引量:6
4
吴平.
藏传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传与发展[J]
.中国藏学,2002(3):25-27.
被引量:12
5
格勒.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
.中国藏学,2002(3):59-64.
被引量:51
6
吴明娣.
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
.中国藏学,2002(3):107-116.
被引量:9
7
徐国宝.
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J]
.中国藏学,2002(3):126-144.
被引量:18
8
王忠.
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經济文化交流[J]
.历史研究,1965(5):53-60.
被引量:11
9
陰法鲁.
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J]
.历史研究,1959(6):41-43.
被引量:26
10
成凯文.
西藏政教首领在元朝大一统中的作用[J]
.史学月刊,1999(1):35-4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何洁,王川.
“汉藏教理院”及其当代价值[J]
.西藏研究,2020(S01):70-75.
被引量:1
2
王海燕,喜饶尼玛.
“留藏学法团”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20(2):105-112.
被引量:6
3
王子奇,徐百永.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述评[J]
.西藏研究,2023(1):49-6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武海龙.
心道与民国时期敦煌法幢宗始末[J]
.吐鲁番学研究,2015(2):58-65.
被引量:1
2
邱熠华.
康萨仁波切与能海法师的师徒往事——兼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J]
.西藏研究,2016(6):17-27.
被引量:1
3
武海龙.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J]
.敦煌学辑刊,2017(4):106-111.
4
张永攀.
西藏研究20年评述[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29(2):50-65.
被引量:4
5
益西旦增.
历史记忆与共同体叙事: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文成公主话语[J]
.中国藏学,2022(2):23-31.
被引量:4
6
王子奇,徐百永.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述评[J]
.西藏研究,2023(1):49-63.
被引量:2
7
廖洪刚,才旦卓玛.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西藏当代红色音乐视角的研究[J]
.西藏艺术研究,2024(3):24-33.
被引量:1
8
周蔚.
汉藏交流交往交融对西藏仲丝形态特征的多维影响[J]
.艺术学界,2024(2):264-280.
1
李元光.
汉地禅宗退出藏区原因新说[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58-62.
被引量:1
2
王川.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34-40.
被引量:10
3
德吉梅朵,喜饶尼玛.
民国时期白普仁喇嘛与多杰觉拔格西在内地弘法及影响[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1):58-65.
被引量:5
4
余仕麟.
儒家文化与藏族[J]
.阴山学刊,2007,20(1):85-89.
5
胡永辉.
近现代佛学研究方法论建构的理论来源及其类型[J]
.世界宗教文化,2015(1):11-15.
6
田磊.
佛在汉藏之间[J]
.南风窗,2009(9):86-89.
被引量:2
7
丁建华,洪修平.
佛教“空有之争”的嬗变及哲学义涵[J]
.哲学研究,2017(1):33-39.
被引量:3
8
尹邦志.
《禅定目炬》对吐蕃宗论的和会[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8):77-82.
被引量:1
9
徐明生.
近代佛教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光大——读《中国佛教思想史稿》[J]
.社会科学研究,2013(3):211-212.
10
王海燕.
班禅大师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J]
.中国藏学,2009(3):195-200.
被引量: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