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經济文化交流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各族人民在創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曾經过长期的、頻繁的經济文化交流。因而在許多王朝相继衰微和灭亡之后,各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仍然继續发展。各兄弟民族能够組成統一的祖国大家庭。
作者
王忠
出处
《历史研究》
1965年第5期53-60,共8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吐蕃
文化交流
唐朝
汉族人
汉藏
唐代
西藏高原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48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82
同被引文献
248
1
何洁,王川.
“汉藏教理院”及其当代价值[J]
.西藏研究,2020(S01):70-75.
被引量:1
2
马小燕,马梦倩.
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书写——以西藏汉语长篇小说为考察[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28-33.
被引量:3
3
张楠林.
清前期陕甘边地“招番中马”制度与茶马司的兴废[J]
.清史研究,2021(3):105-115.
被引量:6
4
李锐.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6):14-18.
被引量:6
5
龙寸英,李德宽.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黔东南服饰文化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99-103.
被引量:13
6
吴平.
藏传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传与发展[J]
.中国藏学,2002(3):25-27.
被引量:12
7
格勒.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
.中国藏学,2002(3):59-64.
被引量:51
8
吴明娣.
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
.中国藏学,2002(3):107-116.
被引量:9
9
徐国宝.
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J]
.中国藏学,2002(3):126-144.
被引量:18
10
宋秀芳.
浅析西藏寺院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动因[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0-5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1
1
霍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贡献[J]
.历史研究,2021(1):53-60.
被引量:15
2
管彦波.
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2):67-71.
被引量:4
3
管彦波.
论唐代内地与边疆的“互市”和“朝贡”贸易[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84-88.
被引量:8
4
管彦波.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J]
.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4):3-8.
被引量:7
5
张军.
社会交往与藏汉民族关系——从西藏调查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8):17-22.
被引量:4
6
霍巍.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8-12.
被引量:29
7
霍巍.
考察吐蕃时代社会文化“底色”的三个重要维度[J]
.思想战线,2018,44(2):11-23.
被引量:8
8
彭君华,刘洪利,谭琼.
西藏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中国茶叶,2021,43(5):71-75.
被引量:3
9
才项多杰.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传统经济文献暨筹算研究综述[J]
.西藏研究,2022(6):117-126.
10
赵钧灵,王万平.
茶马古道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及其逻辑——以滇藏茶马古道怒江段的丙中洛为个案[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3,32(2):1-1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2
1
刘洁.
2017~2018年度中国边疆学视野下西藏历史研究综述——以象雄与吐蕃时期为中心[J]
.中国边疆学,2019,0(1):270-289.
2
王文轩.
羌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51-57.
被引量:2
3
霍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贡献[J]
.历史研究,2021(1):53-60.
被引量:15
4
霍巍.
从青藏高原新出土吐蕃墓葬看多民族的交流融合[J]
.中国藏学,2022(4):1-15.
被引量:8
5
魏明孔.
2007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136-143.
6
谷训涛.
近20年来国内对漠北回纥与唐朝关系研究概述[J]
.思想战线,2010,36(S1):167-168.
被引量:1
7
杨筠.
略论两蕃与唐朝关系的演变、原因及影响[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4):84-90.
被引量:4
8
魏霞.
国内族际通婚研究概述[J]
.满族研究,2015(4):40-48.
被引量:6
9
宁亚芳.
我国民族关系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7341份问卷的实证检验[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8):6-14.
被引量:2
10
刘立云.
明清陕藏商道研究[J]
.西藏研究,2016(6):8-16.
被引量:3
1
杨国宜.
学習毛澤东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及中世紀史的基本問題,批判资产阶級史学观点[J]
.史学月刊,1960(2):4-15.
2
叶桐.
大理回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J]
.回族研究,1996(2):13-19.
被引量:1
3
答振益.
回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3):47-53.
4
王菊芳,似虹.
从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看祖国历史[J]
.文物,1957(6):75-77.
被引量:1
5
赵炳林.
十余年来辽夏金军事史研究综述[J]
.陇东学院学报,2004,16(3):48-50.
被引量:2
6
赵青云,赵文斌.
传承文明 藏宝于民[J]
.收藏家,2004(8):31-31.
7
张德芳.
甘肃古代史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甘肃),1990(5):107-113.
8
张广翔.
俄罗斯科学院《祖国历史》杂志简介[J]
.史学集刊,2008(1).
9
谷苞.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伟大贡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5.
被引量:1
10
纪光.
认真学习 切实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座谈文物保护法[J]
.考古,1983(4):384-384.
历史研究
196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