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工程质量》
2006年第1期60-60,共1页
Construction Quality
同被引文献14
-
1杨新华,陈小丽.探究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0):119-121. 被引量:1
-
2李明春,牛淑敏,严冰,刁虎欣,刘方.微生物学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26-29. 被引量:8
-
3孟宪棠.自主创新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J].世界标准信息,2006(3):17-20. 被引量:1
-
4刘立园.高校工业设计多元内驱力教学研究[J].设计,2016,29(5):84-85. 被引量:8
-
5何进,唐清,陈雯莉,王莉,端木德强,金安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635-641. 被引量:55
-
6申倩琳,曾彬.辨析奥苏贝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40(5):89-93. 被引量:10
-
7陈劲,王璐瑶.新时代中国科教兴国战略论纲[J].改革,2019,0(6):32-40. 被引量:24
-
8王芬,裴会敏.将哲学原理融入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19,0(12):55-57. 被引量:1
-
9曾小美,苏莉,刘亚丰,谢尚县.合成生物学底盘微生物细胞的应用及其生物安全在创新型本科生培养中的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224-1229. 被引量:10
-
10马骥,曹丹.发现式学习法、研究式学习法、科学研究在高等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0):1-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张毅,郭亚辉,谢云飞.Food Microbiology and Safety 实验课的教改探索[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8):351-356. 被引量:2
-
2宋文琛,李崴.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土壤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4,51(4):1175-1189. 被引量:1
-
3张海龙,张帜,高玲美,徐琛.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24,51(4):1209-1218. 被引量:5
-
4王春伟,王燕,贺冰,张作刚,畅引东,赵雅琼.“金课”视域下微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1):264-267.
-
5柳春慈.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20):34-37.
-
6霍磊,李宁,唐华伟,杜雪源,李迎霞,邵雷,刘紫阳,邓金钗.“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内经选读》多元化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16):23-25.
-
7熊梅,王佳欣.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思考——以六门刊发的课程为例[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4(11):121-124. 被引量:1
-
8满百膺,向兴,罗洋,周萌,薛苹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24,47(22):176-178. 被引量:1
-
9王茹,刘秋,陈超,袁传军,于基成.基于虚拟教研室共享平台的微生物学开放性课程资源的重构[J].微生物学杂志,2025,45(1):132-138.
-
10张宏扬,阴雅静,厉书杰,王素英.基于小班授课的微生物学课程“3223”教学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12):19-22.
-
1曾祥效.提高科技投入能力,促进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J].广东科技,2005,14(8):12-13.
-
2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J].青海科技,2005,12(5):1-1.
-
3周凡.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信息化,2006(4):33-35. 被引量:1
-
4徐冠华: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J].创新科技,2005(6):4-4.
-
5颜延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中国科技产业,2006(3):54-55. 被引量:2
-
6本刊编辑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信息界,2005(7):13-14.
-
7王为,欧阳世涛,赵鸿飞,吴心田,尹志国,丘磐,高雅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7,4(6):10-11.
-
8经济与科技动态[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8):5-5.
-
9王文瑞.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创新科技,2006(1):12-13. 被引量:2
-
10责无旁贷[J].现代制造工程,2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