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义的一个附属问题,而主体是作为认识论转向之后,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世界呈现的接收者。中国哲学中的道德主体缺乏这种认识论的逻辑分化,因此其主体间性主要是以个体间的形式展开。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与辩证法存在着理论因承,在现象学中主体间性以内在时间的形式而展现。
作者
高秉江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性
道德主体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490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76
参考文献
18
1
.《孟子·尽心上》[M].,..
2
.《淮南子·汜论训》[M].,..
3
.《论语·乡党》[M].,..
4
.《论语·颜渊》[M].,..
5
.《论语·述而》[M].,..
6
.《论语·八佾》[M].,..
7
.《论语·为政》[M].,..
8
.《论语·雍也》[M].,..
9
.《孟子·告子上》[M].,..
10
.《朱子语类》卷九四[M].,..
共引文献
1490
1
柳正权.
试析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中的法律原罪[J]
.法学评论,2004,22(4):122-126.
被引量:2
2
梁韦弦.
老子、孔子及韩非思想四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52-56.
3
程广云.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42-48.
被引量:5
4
樊浩.
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J]
.人文杂志,2004(4):24-28.
被引量:1
5
韩作珍,韩国莉.
试论吕坤尚中贵和的处世原则[J]
.甘肃社会科学,2004(4):131-134.
被引量:1
6
赵逵夫.
有关跖起义几个问题的探讨[J]
.甘肃社会科学,2004(4):137-140.
被引量:2
7
张胜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J]
.中国文化研究,2004(2):110-118.
被引量:10
8
王大建.
儒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非宗教化[J]
.中国文化研究,2004(2):135-141.
被引量:1
9
李守庸.
孟轲对孔子义利观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与发展[J]
.经济评论,2004(4):8-14.
被引量:1
10
严清华,朱华雄.
传统诚信理念规范市场秩序的机制和效用探析[J]
.中州学刊,2004(4):160-16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9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生活皮书”说明[J]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0(1).
被引量:5
2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27
3
周榕.
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4):271-277.
被引量:27
4
王寅.
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1):37-43.
被引量:232
5
严辰松.
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J]
.现代外语,2002,25(3):231-240.
被引量:16
6
周榕,黄希庭.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2001,24(5):606-607.
被引量:21
7
李洪儒.
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
.外语学刊,2006(2):29-33.
被引量:79
8
崔立中,杨竞,郑凯.
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J]
.心理科学,2006,29(3):744-746.
被引量:21
9
陈燕,黄希庭.
时间隐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604-609.
被引量:40
10
周榕 黄希庭.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2):141-141.
引证文献
5
1
张建理,骆蓉.
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2007(2):68-73.
被引量:58
2
徐苗苗.
论虚拟实践对人主体性的影响[J]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2):42-43.
3
宋俊华.
非遗何以共享:基于藏品票实践的思考[J]
.文化遗产,2020(3):27-34.
被引量:15
4
陈辰,黄龙杨.
英汉纵向空间维度介词的意象图式和隐喻拓展——以空间介词“上”“下”“up”和“down”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0):31-39.
被引量:1
5
陆静.
对外传播中文化增值的内涵、目标、变量和策略[J]
.长白学刊,2023(2):148-15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76
1
李雁.
武装冲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J]
.洛阳考古,2022(4):88-93.
2
董革非.
时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60-66.
被引量:2
3
何爱晶.
隐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08,25(1):83-85.
4
胡玉辉.
时空隐喻与小品词的相关性[J]
.外语学刊,2008(5):37-40.
被引量:4
5
郑亚南,黄齐东.
对比语言学研究法综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8(12):138-143.
被引量:5
6
梁萍.
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111-113.
7
王述文,罗苏秦.
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及其文化意义[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2):45-49.
被引量:2
8
龚萍.
关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心理处理模式的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97-99.
9
梁道华.
英汉“前、后”隐喻时间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18(6):24-26.
被引量:1
10
鲁楠.
英汉时间隐喻之趋向词模式探讨[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146-149.
1
张宇.
试析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
.职业技术,2012(2):111-111.
2
温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6):8-9.
被引量:1
3
刘晓英.
马克思和本世纪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述介[J]
.理论探讨,1998(4):62-64.
被引量:1
4
陈殿林.
理论自觉的哲学意蕴[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22-26.
被引量:4
5
张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
.世纪桥,2008(1):24-24.
被引量:1
6
徐代云.
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09-110.
被引量:1
7
葛荣东.
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问题[J]
.文史哲,1997(2):87-91.
被引量:3
8
张昌盛.
内在时间意识与主体间性问题的先验现象学分析[J]
.哲学研究,2014(12):69-74.
被引量:3
9
张锦智,秦永雄.
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理论探索,2005(4):21-22.
被引量:14
10
李云飞.
论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J]
.现代哲学,2016,0(6):69-79.
被引量:8
天津社会科学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