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湿热病的三焦辨证论治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三焦辨证在湿热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总结和分析,提出湿热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 位、病机、病症,并明确了治则治法和适宜方药,丰富了湿热病的临床辨治。
作者
吕翠田
司富春
曹玉净
机构地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中医院
出处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69-569,共1页
Journal of Liaon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湿热病
三焦辨证
学术探讨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R241.8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作者简介
吕翠田(197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8
1
刘景源.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13-14.
被引量:6
2
张正昭.
论《伤寒论》中的湿热证[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7-9.
被引量:4
3
王启政.
浅谈吴鞠通三焦辨证的治法[J]
.河南中医,1994,14(4):224-225.
被引量:2
4
马文辉,孙小红.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57-259.
被引量:10
5
赵文鼎.
试论《周易》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说的影响[J]
.甘肃中医,2005,18(11):1-2.
被引量:4
6
魏民.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J]
.光明中医,2007,22(1):7-9.
被引量:9
7
赵红萍,马文辉.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是《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3-4.
被引量:6
8
赵进喜.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J]
.中医杂志,2007,48(3):208-210.
被引量:20
9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
傅景华 戚燕如.《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体系的特点.吉林中医药,1984,4(5):8-9.
引证文献
3
1
张飞龙,马健,徐珍珍.
论《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特点及其治则[J]
.吉林中医药,2010,30(8):651-652.
被引量:4
2
张泽智,尹相乾,马文辉.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对湿热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4):59-64.
被引量:2
3
牟永成,丁秋慧,吴晓霞.
桂苓甘露饮加减治疗三焦湿热病辨证体会[J]
.新疆中医药,2020,38(6):58-59.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孙世辉,张苗苗,吴智兵.
解析吴鞠通三焦辨证在温热性温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7):1331-1334.
被引量:12
2
王明晶,肖臻,姜之炎.
论《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对温病认识异同[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75-79.
被引量:13
3
叶梦怡,马娟,王佳玉,李文海,李卫强.
基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探析温疫的用药规律特点[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24):6-8.
被引量:3
4
关运祥,陈景霞,王宝亮.
关于《伤寒论》中三枢理论的理解[J]
.中医研究,2022,35(6):9-12.
被引量:3
5
左铮云,张博琳,崔言坤,黄艳美,姚凤云.
加味温胆汤对湿热证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8):6-9.
被引量:7
6
董丽,王志刚,李东峰,曹宝国,方邦江.
中药治疗气分暑热型病毒性脑膜炎疗效分析[J]
.上海医药,2023,44(7):25-27.
1
黑丹,李海波.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J]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被引量:4
2
王小平.
运用三焦辨证论治艾滋病的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80-82.
被引量:13
3
魏民.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J]
.光明中医,2007,22(1):7-9.
被引量:9
4
李官鸿,杨杰.
三焦辨证论治鼻出血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89-90.
被引量:2
5
杨鸿.
“五脏六腑皆令人耳病”理论探骊[J]
.江苏中医药,2009,41(4):64-65.
被引量:4
6
吴蕾,邹莉.
益气化瘀法在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2008,29(9).
7
温敏勇,杨柳柳,周燕妮.
顾胃气思想在呼吸衰竭诊治中的应用[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7):466-467.
被引量:1
8
赵斌,梁永忠,付立平,黄永斌,王亚斌.
自创中风病辨证论治体系在238例中风病诊治中的应用[J]
.甘肃中医,2009,22(7):19-20.
被引量:3
9
赵亚男,刘明.
四畔理论在臁疮诊治中的应用概况[J]
.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0):864-866.
被引量:5
10
聂志玲,董梦久,张腾.
浅述《温病条辨》厥证的治疗[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02-103.
被引量:4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