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之间”的夺出:从Ereignis到“道”——领悟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别一视角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现代哲学运动之一,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的效应也相继波及到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目前,十分有必要在译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筑学术平台,加大现象学在更新当代学术观念、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探索力度,以推进学术事业的长足发展。本组“现象学与中国学术”专题讨论就是这一努力的具体尝试。
作者
范玉刚
机构地区
中央党校文史部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3-59,共7页
Academic Monthly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哲学思想
“Ereignis”
核心主导词
德国
分类号
B516.54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1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6
1
R.迈,林丹.
“道”:道路与道说[J]
.世界哲学,2004(2):91-97.
被引量:8
2
萧师毅,池耀兴.
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J]
.世界哲学,2004(2):98-102.
被引量:19
3
黄克剑.“先秦诸子”第二讲的《老子》部分[M].,..
4
张祥龙.
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5(2):69-83.
被引量:30
5
O.波格勒,张祥龙.
再论海德格尔与老子[J]
.世界哲学,2004(2):103-108.
被引量:11
6
海德格尔.《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A].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C].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306页.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张祥龙.《海德格尔传》[Z].,1998..
2
Peter Gay, Weimar Culture : The Outsider as Inside.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2001.第59页.第81页.第82页.第viii页.
3
Martin Heidegger, "Grundsaetze des Denkens', Gesamtausgabe. Band 79, Frankfurt am Main: V.Klostermann, 1994, S. 93.
4
先刚译.《塔楼之诗》[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3-84页.
5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and 75, S. 205.第206页.
6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and 75, S. 207.
7
Martin Heidegger, Cresamtausgabe. Band 75, S. 208.
8
Edmund Husserl: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32.
9
Martin Heidegger, Wegrnarken, Gesamtausgabe. Band 9,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 1976,S. 316.
10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and 75, S. 209.
共引文献
61
1
李红霞.
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理解与接收——从德译本《道德经》的选用与考证出发[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2):215-240.
被引量:1
2
张峰.
文明互鉴:文化差异与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78-90.
被引量:2
3
曹顺庆,董智元.
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2):1-28.
被引量:5
4
艾瑞.
文化翻译视角下《道德经》中核心概念的翻译[J]
.现代英语,2021(10):60-62.
5
朱清华.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无声”大乐与海德格尔的寂静之声[J]
.思想与文化,2022(2):147-159.
6
朱成明.
沃格林意识理论与东西知识传统的深度对话[J]
.思想与文化,2021(2):92-115.
被引量:1
7
苟小泉.
老子“道”的诗本体特征[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1-5.
8
戴月华.
究竟是存在之遗忘还是信仰之失衡——海德格尔与莫尔特曼对现代性危机回应之比较[J]
.人文杂志,2005(4):41-46.
9
刘月生.
关于观控相对界的诠释——评吴学谋的泛系猜想与谭天荣的概率质疑[J]
.河池学院学报,2005,25(5):16-20.
被引量:2
10
柯小刚.
海德格尔的“时间-空间”思想与“仁”的伦理学[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74-79.
同被引文献
6
1
郗彩红.
西方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概念的不同义域[J]
.学海,2007(4):90-95.
被引量:8
2
龚举善,陈小妹.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的技术修辞[J]
.人文杂志,2009(1):110-116.
被引量:4
3
单小曦.
静观·震惊·融入——新媒介生产论视野中审美经验的范式变革[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129-135.
被引量:15
4
张贤根.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纲[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4):413-418.
被引量:15
5
韩伟.
论当下人工智能文学的审美困境[J]
.文艺争鸣,2020(7):100-106.
被引量:28
6
赵瑜.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45(2):80-8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范玉刚.
精神的沉沦与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思与诗对话的真理之路解读[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2):130-137.
被引量:4
2
范玉刚.
对大众文化时代命名的哲学阐释[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37-42.
被引量:2
3
范玉刚.
在数字人文视野中重思海德格尔论诗与思[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5(4):43-55.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吴兴明.
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J]
.文艺研究,2010(5):5-17.
被引量:23
2
肖明华.
走向“大文学理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文学理论转型[J]
.江西社会科学,2011,31(9):90-94.
3
张博,张廷国.
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及其推进[J]
.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2):13-18.
被引量:3
4
梅文慧.
主体、他者与直觉——论列维纳斯的政治诗学[J]
.天中学刊,2018,33(4):73-79.
5
宋洁.
户外游戏让童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幼儿园开放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J]
.成才之路,2023(25):105-108.
被引量:2
6
蔡伟红,胡云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修辞策略——视觉修辞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6):32-38.
被引量:1
1
魏义霞.
梁启超的希望说及其意义[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38(1):55-61.
2
孙嘉璐.
论“和谐”的哲学内涵[J]
.商业故事,2016,0(23):187-187.
3
兰辉耀,许建良.
《庄子》外杂篇“命”之本质论[J]
.山东社会科学,2014(4):103-107.
被引量:1
4
姚振文.
孙子“用变”思想的多重内涵及现代启示[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41-47.
5
杨近平.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内涵[J]
.创新,2009,3(2):69-71.
6
李元.
《春秋》“元”义的多重内涵及其张力[J]
.理论界,2016(7):48-55.
7
隽鸿飞.
论发展的多重内涵[J]
.唯实,2004(7):13-17.
被引量:2
8
王红鹃.
究竟什么是意义——通过弗雷格、罗素、斯特劳逊来探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22):160-161.
被引量:1
9
黄忠晶.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J]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23-25.
被引量:2
10
高文新,仝联勃.
论卡西尔文化世界的多重内涵[J]
.求是学刊,2008,35(2):35-40.
被引量:3
学术月刊
200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