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因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缺失动脉血后引起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病,将动脉血导入门静脉的一种手术方法。供血动脉可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等,应用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较多,受血静脉一般为门静脉。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rterio-portal shunt,APS),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及最初的PVA,是由Cohn等[1]于1952年在治疗门静脉高压行门腔分流手术时,为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脏供血大量减少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而提出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是Suzuki等[2]于1999年在治疗中晚期肝胆恶性肿瘤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时,当肝动脉受侵需切除或术中收到损伤无法修复,应用APS 的方法重建肝脏血流而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多数文献对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未严格的区分开来。近年来国内外较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将其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移植术、肝门部复杂外伤和其他肝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从众多的文献报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PVA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肝再生、预防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的发生等多种临床意义。但有学者认为该术式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等不良反应。本文拟从门静脉动脉化对肝功能的影响、对胆管的影响、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以及门静脉动脉化后门静脉高压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出处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2期6-10,共5页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for Clinicians(Electronic Version)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7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