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玉琮和玉璧虽多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长期以来对其却缺乏科学的研究.对传世琮、璧的时代、作用和意义也多认识不清.在一些论著中,一般都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是三代之物.囿于这种传统的看法,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时,也谨慎地把“大批排列整齐而又有规则”的琮、璧为主的玉器推定为“周汉之间”的遗物.同年在嘉兴双桥一带又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同样也未能断定其具体的年代.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才证实了玉琮和玉璧原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物.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商代的玉琮,其器形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琮璧可能是中原三代文化琮、璧的源头.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与商代琮、璧当然不能等同地看待.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147-154,共8页
Southea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