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
被引量: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潘文国1.从英汉对比到汉英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与汉语语法的研究始终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一部近百年的汉语语法研究史,就是一部汉英对比研究史。只是明确地提出要通过对比来研究汉语的,在解放前...
作者
潘文国
出处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16,共12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汉英对比研究
汉语语法
英语语法
现代汉语
“印欧语的眼光”
英汉对比
语言世界观
商务印书馆
教学翻译
语言学
分类号
H31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07
同被引文献
203
引证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166
参考文献
5
1
潘文国.
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问题的重新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5):81-88.
被引量:18
2
徐通锵.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
.世界汉语教学,1994,8(3):1-14.
被引量:97
3
徐通锵.
“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
.世界汉语教学,1994,8(2):1-9.
被引量:103
4
王菊泉.
关于英汉语法比较的几个问题——评最近出版的几本英汉对比语法著作[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4(4):1-9.
被引量:18
5
(德)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著,姚小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7.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
.哲学研究,1959(2):47-47.
被引量:285
2
王前,刘庚祥.
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J]
.哲学研究,1993(4):45-50.
被引量:24
3
戴浩一,黄河.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当代语言学,1988(1):10-20.
被引量:462
4
孙景涛.
美恶同辞质疑[J]
.语文研究,1986(1):32-37.
被引量:5
5
徐通锵,叶蜚声.
内部拟测方法和汉语上古音系的研究[J]
.语文研究,1981(1):65-82.
被引量:8
6
徐通锵,叶蜚声.
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J]
.语文研究,1980(1):29-43.
被引量:4
7
徐通锵.
“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
.世界汉语教学,1994,8(2):1-9.
被引量:103
8
Lyons John.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1977.
9
Natural syntax. . 1985
10
Jakobson,R.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univetrsals for linguistics. Universals of language . 1980
共引文献
207
1
丛进,王东海.
计量与认知:汉语词汇形式结构的实证研究范式[J]
.南开语言学刊,2022(1):156-164.
2
周金声,徐媛媛.
论字词本位中华语文教学观[J]
.汉字文化,2019(S02):58-62.
被引量:1
3
何伟,沈维.
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J]
.外语研究,2021,38(2):1-9.
被引量:1
4
曹利华.
《马氏文通》与中国对比语言学[J]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6):108-109.
5
冯智强.
汉英对比研究的又一座高峰——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汉英对比思想研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17(3):52-57.
被引量:2
6
詹卫东.
以“计算”的眼光看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J]
.汉语学报,2005(1):64-73.
被引量:8
7
范晓.
关于构建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思考[J]
.汉语学报,2005(2):53-61.
被引量:11
8
鲁川.
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J]
.语言科学,2003,2(4):7-20.
被引量:13
9
陈卫恒.
作为文化译介单位的“字”与“词”:世界表达的中国化、中国表达的世界化[J]
.当代外语研究,2010(5):28-32.
10
刘爱真.
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模糊、精确现象与英语教学[J]
.高校教育管理,2002(4):44-4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03
1
潘文国.
对比语言学的应用[J]
.中国外语,2020,17(1):1-1.
被引量:3
2
钱冠连.
对比语言学者的一个历史任务[J]
.外语研究,1999(3):5-10.
被引量:15
3
司显柱.
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
.外语学刊,1999(2):78-86.
被引量:113
4
丁金国.
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6(2):71-81.
被引量:11
5
潘文国.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续)[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108-123.
被引量:3
6
潘文国.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112-125.
被引量:14
7
胡明扬.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25-38.
被引量:20
8
刘宓庆.
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J]
.现代外语,1993,16(1):12-15.
被引量:70
9
姚小平.
Logos与“道”——中西古代语言哲学观同异谈[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4(1):34-45.
被引量:20
10
王寅.
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续)[J]
.外国语,1992,15(5):27-30.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30
1
宋达.
汉英对比及英汉对比与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3):9-12.
被引量:2
2
王菊泉,郑立信.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6):1-6.
被引量:14
3
潘文国.
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1-3.
被引量:24
4
张传彪.
语体翻译研究的一个误区[J]
.外语研究,2007(3):86-89.
被引量:1
5
杨元刚.
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76-82.
被引量:1
6
王峰.
以互文性理论构建文学翻译批评体系[J]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8-81.
7
周领顺.
学术翻译研究与批评论纲[J]
.外语研究,2008(1):78-84.
被引量:24
8
程向莉.
《红楼梦》文本词素“红”与霍译对应英文词对比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2):75-78.
被引量:2
9
陈程.
英汉语句号使用的语法化比较[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47-150.
被引量:2
10
张良军.
英汉对比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2):165-1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66
1
温彭玉,宋达.
文本类型视角下文学研究论文翻译——以Nabokov and Cinema为例[J]
.译苑新谭,2020,1(2):58-64.
2
李芳,尚新.
翻译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J]
.译苑新谭,2019(2):32-39.
被引量:1
3
郑杰,陈楠楠.
韩国语学习者作格动词习得调查研究[J]
.现代交际,2020(9):215-216.
4
王蕾.
对比语言学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陈平《汉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读后[J]
.外国语,2019,42(6):103-109.
被引量:1
5
田苗.
Languages in Contrast近十年发文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31-41.
被引量:1
6
杨玲,徐惠娟.
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1-19.
7
潘文国.
治学之道与治学感悟[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2):1-15.
8
郑思蒙.
近二十年来《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2022(10):137-139.
9
柳叶青,薛玉红.
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英语专业教学[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9):117-118.
被引量:1
10
何伟,沈维.
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J]
.外语研究,2021,38(2):1-9.
被引量:1
1
史方园.
从“词本位”到“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思路的一场变革[J]
.现代交际,2013(4):212-212.
被引量:3
2
徐通锵.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
.世界汉语教学,1994,8(3):1-14.
被引量:97
3
李树俨.
“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的新突破[J]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4):77-83.
被引量:3
4
周骥.
“字本位”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12):6-7.
5
陈雪平.
“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6):157-158.
被引量:1
6
胡波.
《汉语句法学》评介[J]
.现代外语,2011,34(2):208-210.
被引量:1
7
夏晴.
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J]
.学术论坛,2005,28(6):164-167.
被引量:4
8
段婷.
从歧义分化看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拓展和演变[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3):117-117.
9
徐通锵.
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J]
.语言文字应用,1998(1):7-9.
被引量:9
10
刘挺.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80-81.
被引量:3
外语研究
199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