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科学》
1997年第1期30-31,共2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4
-
1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被引量:3901
-
2陈曦,马剑虹,时勘.绩效、能力、职位对组织分配公平观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5):901-908. 被引量:18
-
3马力,曲庆.可能的阴暗面:领导——成员交换和关系对组织公平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7,23(11):87-95. 被引量:48
-
4刘军,宋继文,吴隆增.政治与关系视角的员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探讨[J].心理学报,2008,40(2):201-209. 被引量:89
-
5高伟,陈俊.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及其运行模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7):67-71. 被引量:4
-
6王瑞芳,郑创豪.论英美合同法上的对价制度[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0):18-19. 被引量:1
-
7梁钧平.企业组织中的“圈子文化”——关于组织文化的一种假说[J].经济科学,1998(5):12-17. 被引量:38
-
8吴继红,陈维政.领导-成员关系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0,7(3):363-372. 被引量:17
-
9郭晓薇.中国情境中的上下级关系构念研究述评——兼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本土贴切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61-68. 被引量:91
-
10彭正龙,赵红丹,梁东.中国情境下领导-部属交换与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2):30-36.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28
-
1黄勇,李文莉,李华,曾川.与上级关系好重要吗?中国情境中上下级关系对员工影响的元分析[J].南大商学评论,2021,18(3):138-167. 被引量:2
-
2金星彤.基于S-O-R理论正念领导力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路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50-52. 被引量:1
-
3杨柳青,吴文,席酉民.情义可否融合? 上下级私人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双刃剑”作用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评论,2022(2):52-65.
-
4李馨,刘培,肖晨洁,王笑天,李爱梅.组织中权力如何促进亲社会行为?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586-1598. 被引量:13
-
5马跃如,梁璟鑫,郭小闻.差异化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131-137. 被引量:2
-
6王雁飞,郑立勋,郭子生,朱瑜.领导—下属关系图式一致性、信任与行为绩效——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7):162-181. 被引量:27
-
7徐本华,邓传军,武恒岳.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主动创新行为: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模型[J].管理科学,2021,34(2):44-55. 被引量:21
-
8邓玉林,吴洁,达庆利.基于制度逻辑的不同上下级关系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1,29(9):236-248. 被引量:9
-
9苏涛,陈春花,陈冰玲,刘军,马文聪.职场排斥的“四宗罪”:中国情境下的一项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6):106-116. 被引量:23
-
10陈倩,姜道奎,刘腾.忠诚、能力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J].软科学,2022,36(5):95-101. 被引量:2
-
1解学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公平准则[J].财经问题研究,1989(8):20-24.
-
2汪轶,谢荷锋,王凯,徐青.论知识分享的七大研究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48-53. 被引量:6
-
3高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J].人民论坛,1996(12):16-19.
-
4蔡宁,黎常.知识分享及其研究理论基础[J].情报科学,2007,25(1):30-36. 被引量:19
-
5世强.应当怎样理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12):10-11.
-
6程民选.交换范畴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4):20-23. 被引量:1
-
7沈立人.关于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准则的再审视[J].开放导报,2006(4):27-28. 被引量:1
-
8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J].当代贵州,2014(11):55-55.
-
9张文剑,赵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性[J].商,2014,0(29):208-208.
-
10李安林.论“消灭私有制”参照系下当代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4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