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出处
《历史研究》
1979年第12期94-96,共3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2
-
1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5):140-162. 被引量:106
-
2李文治.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关系与宗法宗族制[J].历史研究,1989(5):85-99. 被引量:8
-
3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J].历史研究,1979(6):18-31. 被引量:13
-
4邱汉生.宋明理学与宗法思想[J].历史研究,1979(11):62-73. 被引量:5
-
5历史研究——1964年分期总目[J].历史研究,1964(5):195-196. 被引量:2
-
6傅衣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考察[J].历史研究,1963(4):47-66. 被引量:13
-
7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5):65-72. 被引量:75
-
8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2):72-83. 被引量:39
-
9钱杭.关于同姓联宗组织的地缘性质[J].史林,1998(3):53-61. 被引量:11
-
10柯昌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家族组织形式[J].社会科学研究,1980(6):10-17.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涂绪谋.唐进士“新兴阶级”性对党争的影响存疑——《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札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110-116.
-
2冯尔康.秦汉以降古代中国“变异型宗法社会”试说--以两汉、两宋宗族建设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8(1):123-134. 被引量:9
-
3王日根,张先刚.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J].历史研究,2008(2):75-97. 被引量:40
-
4常建华.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4):129-136.
-
5王建红.朱子《家礼》与儒家“治平”理想的家族式实践[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1):83-89.
-
6阳水根.江西宗族研究综述[J].地方文化研究,2015,3(1):101-109. 被引量:1
-
7邓宏图,齐秀琳.国家威权、市场、信念与宗族组织——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解释[J].中国农村观察,2016(1):15-26. 被引量:3
-
8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7(2):90-95. 被引量:87
-
9杨国安.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1):34-62. 被引量:25
-
10周保国,吕文涛.族碑墓祭、移民宗族和乡村基层组织——基于湖北省南漳县漫云村的田野调查[J].中国文化研究,2022(1):65-73.
-
1宋德金.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J].文史知识,2009(10):124-129.
-
2黄中业.从考古发现看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J].北方文物,1990(1):14-19. 被引量:3
-
3教书育人、潜心治学的一生——深切怀念金景芳教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1(4).
-
4蔺新建.先商文化探源[J].北方文物,1985(2):16-21. 被引量:4
-
5沉痛哀悼金景芳先生[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3):40-40.
-
6历史学家金景芳[J].社会科学战线,1996(3):2-2.
-
7钱宗范.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几个问题的探讨——和金景芳先生商榷[J].中国史研究,1985(3):133-143. 被引量:1
-
8梁启政.金晓邨与金静庵先生交谊述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62-64. 被引量:1
-
9近昌.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一面镜子──金景芳先生近著《知止老人论学》评介[J].史学集刊,1999(2):77-78.
-
10吕绍纲.金景芳先生谈传统文化[J].史学史研究,1996(3):15-2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