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翻译规范理论关照下的林译小说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论文试图运用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从历史、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林译小说,再通过操作规范探讨他在翻译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本文认为林纾的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规范,而且在整个小说翻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促成了新的翻译规范的形成,理应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作者 陆艳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64-165,共2页 Writer Magaz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52

  • 1黄忠廉.释“变译”[J].外语研究,2002,19(3):66-68. 被引量:45
  • 2张美芳.意图与语篇制作策略[J].外国语,2001,24(2):37-41. 被引量:41
  • 3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23(6):43-45. 被引量:126
  • 4吕俊.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106-109. 被引量:93
  • 5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22(4):18-22. 被引量:130
  • 6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 7[10][11][12]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N].公言报,1919-03-18.
  • 8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J].语丝,1924,(3).
  • 9在第五回中,关于火药的发明者,插入了原文没有的字句"有说是上古时支那人发明的".有关数字的部分亦有错误.但错误是出于此次笔者用作底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译文集·月界旅行》呢?或是鲁迅的误译呢?这里尚不能断定(排版失误的可能性亦不能否定).至于将原作中的美国"南北战争"误译为"独立战争",则是来自井上勤的底本的误译.
  • 10鲁迅的《月界旅行》大体是将井上勤译《月世界旅行》的两回集约为一回,但又不是严格对应的.比如,井上译本第三回开头部分在鲁迅译本中被移到第二回结尾处;第十六一十八回被改编为第七回.另外,井上译本中的详细记述宇宙生成和月球学说的第五回、记录人类已往积累的有关月球知识集大成的第六回,以及探讨将火箭发射地点定在佛罗里达过程的第十一回,在鲁迅译本中也被略去.大概鲁迅认为这些繁杂的内容很难引起中国读者的关心吧.将这些部分与凡尔纳的原作进行对照的话,可以看到,井上译本已略去了相当一部分内容,鲁迅的省略就更多.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中国读者,鲁迅在不少地方下了工夫.比如插入原作及井上译本中没有的陶渊明的诗句、引用《论语》中的语句等.所以鲁迅说"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月界旅行·辨言》).

共引文献6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