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川北、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交互的杂居地区,这里的文化遗产在多元因素中创造和发展,是当地民俗风气、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古老先民传承至今的民族记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秉承了作为世界性命题和传统性延续的特点②.2017年6月10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活动旨在推动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指明方向.为深刻掌握青藏川交界地区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更有利于该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本文以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特殊性保护原则为理论向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半结构性访谈法对青藏川交界地区的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展开了探访和分析活动.
出处
《中国民族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91-197,共7页
China Ethnology
作者简介
盖逸馨(1983-),女,安徽蚌埠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米广弘(1985-),男,山西忻州人,统战理论学者、影视民族顾问、涉藏影片评审、新闻发言人,笔名雨山、同言等。中国统战权威全媒体作者(包括中央统战部官网、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宗教网、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中国西藏网、佛教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