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中叶理学学说与仕宦表现的互动——以王道与湛若水的师徒关系变化为例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及其转变展开讨论,着重借助对相关各方论学文字的编年考证与解读,呈现王、湛关系前后两个阶段性变化过程:在正德六年确立师徒关系之后,两人直到嘉靖初年仍保持比较融洽的论学交往,这也明显地表现在两人对阳明学说的共同批评上。但随着湛若水在嘉靖“大礼议”中的仕宦言行和出处抉择不孚众望,王、湛关系出现裂痕,二人逐渐疏离乃至对立。这个转变过程,同时与王道试图摆脱朱熹、王阳明、湛若水、魏校等宋明儒学名家的影响,尝试整合三教资源从而建立一己学说的独立追求有关。有别于王道与王阳明之间从师徒到相互批判的转变主要受双方学术认同与学说取向分歧影响,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转变,显示出当时人对言行相顾、仕学相应的价值的重视。
作者 刘勇
出处 《华中国学》 2020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基金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7wkzd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古代环南海开发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16JZD034)
作者简介 刘勇,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明代史、宋明理学史、经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7

  • 1有关魏校的传记,可参见《明史》卷282《魏校传》,《明儒学案》卷3崇仁学案3《恭简魏壮渠先生校》,《粤大记》卷6《魏校传》,《国朝献征录》卷70《太常寺卿魏公校传》等.
  • 2嘉靖十四年《广东通志初藁》卷7秩官上《魏校》.
  • 3嘉靖三十七年《广东通志》卷20民物志1《风俗》说:"习尚,俗素尚鬼,三家之里必有淫祠庵观.每有所事,辄求玟祈谶,以卜休咎,信之惟谨.有疾病,不肯服药,而问香设鬼,听命于师巫僧道,如恐不及.嘉靖初,提学副使魏校始尽毁,而痛惩之,今乃渐革."另外,《粤大记》卷6"宦绩类,性学渊源"说:"(魏校)首禁火葬,令民兴孝,乃大毁寺观淫祠,或改公署及书院,余尽建社学."
  • 4小岛毅在《正祠と淫祠一福建の地方志における记述と论理》,《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14册(1991年)一文里,论述了正祠和淫祠的区别.最近,有关宋代正祠和淫祠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主要有金井德幸《南宋の祠と-について一文·と劉克の点一》,《〈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第4集〉宋代の知人-思想·制度·地域社会》,汲古书院,1993年;松本浩一《中国村落における祠とその-中国の祠にする研究動向と题点1-》,《社会文化史学》第31号,1993年;同《宋代の社と祠》,《史境》38·39,1999年;须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の扇·封号の下について》,《中国-社会と文化》第9号,1994年等论文.
  • 5《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六月甲子条."于是,中书省臣奏,凡民庶祭先祖,岁除祀灶,乡村春秋祈土谷之神.凡有灾患祷于祖先.若乡厉邑厉郡厉之祭,则里社郡县自举之.其僧道建香设醮,不许章奏上表,投拜青词,亦不许塑画天神地祗,及自莲社明尊教白云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并加禁止.庶几左道不兴,民无惑志.诏从之."
  • 6参照《明清江南城隍考》,《〈唐代史研究会報告第Ⅵ集〉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刀水书房,1988年.以及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村社会と民间信仰》,研文出版,2001年,第113页-142页.
  • 7前述拙著《宗族の形成とその构造一明清时代の珠江デルタを封象として-》、及拙著《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第9章.
  • 8参考前述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 9.《国朝献征录》卷70《太常寺卿魏公校传》.,..
  • 10.《粤大记》卷6《魏校传》.,..

共引文献32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