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及其转变展开讨论,着重借助对相关各方论学文字的编年考证与解读,呈现王、湛关系前后两个阶段性变化过程:在正德六年确立师徒关系之后,两人直到嘉靖初年仍保持比较融洽的论学交往,这也明显地表现在两人对阳明学说的共同批评上。但随着湛若水在嘉靖“大礼议”中的仕宦言行和出处抉择不孚众望,王、湛关系出现裂痕,二人逐渐疏离乃至对立。这个转变过程,同时与王道试图摆脱朱熹、王阳明、湛若水、魏校等宋明儒学名家的影响,尝试整合三教资源从而建立一己学说的独立追求有关。有别于王道与王阳明之间从师徒到相互批判的转变主要受双方学术认同与学说取向分歧影响,王道与湛若水的论学交往转变,显示出当时人对言行相顾、仕学相应的价值的重视。
                
                
    
    
    
    
                出处
                
                    《华中国学》
                        
                        
                    
                        2020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基金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7wkzd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古代环南海开发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16JZD034)
            
    
    
    
                作者简介
刘勇,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明代史、宋明理学史、经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