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准定语”偏正短语的成因考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准定语”现象引起了汉学界的极大兴趣,有关讨论文章时常出现,争论较多。本文从动词隐含、动态组合、原型范畴等角度阐述“准定语”偏正短语的成因,认为“N_(1)+的+N_(2)”偏正短语是动词隐含短语:如果其中所隐含的动词不明确,则该短语不能成立;静态不能成立的,进入动态组合如果能激活特定动词,则能成立;静态成立的,如果该短语在特定组合中激活出新的动词,其内部语义关系则会发生变化。“N_(1)+的+N_(2)”偏正短语作为一个语法范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准定语”偏正短语是非典型成员,“准”可以解读为“非典型”。“准定语”现象其实很普遍,各类范畴都有“准”的现象,或许不必专为非典型偏正短语的定语增添“准”或“伪”字。
出处 《华夏文化论坛》 2022年第1期187-19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项目编号:20&ZD297) 江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英词类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8YY01)
作者简介 徐阳春,男,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南昌330031);周佳乐,女,南昌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南昌33003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9

二级参考文献202

共引文献94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