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青年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生成机制研究——以鸿星尔克出圈为例 被引量:12

A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Online-Youth from "Atomization" to "Ethnic Group":Take Erke’s Sudden Popular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21年7月,鸿星尔克的出圈,凸显了网络青年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生成过程,而互动仪式为其生成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互动仪式视角下,该事件经历了“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的推进过程。网络青年在互动仪式阈限前,表现出个体性、分散性与隐匿性的“原子化”特质;在互动仪式阈限期,通过对象聚焦、情感连带与拟身共在机制实现聚类;在互动仪式阈限后,通过图腾符号、群体团结与身体实践的“族群化”想象,建构起以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与企业良心为核心旨趣的“新国货族”形象,实现了从“原子化”到“族群化”的身份生成。 The sudden popularity of Erke in July 2021 highlighted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online-youth from“atomization”to“ethnic group”.The Interaction Ritual Theory provide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this phenomenon.The event of Erke’s sudden popularity is an Interaction Ritual containing the process of“pre liminality-liminality-post liminality”.In the pre-liminality period,online-youth are in the state of“atomization”;In the ritual liminality period,online-youth gather together through object-focus mechanism,emotional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virtual co-existence mechanism;In the post liminality stage,online-youth gather into ethnic group by symbolic symbols,group unity and physical practice.Finally,through the above processes,online-youth generate the image of“new national products family”and realize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rom“atomization”to“ethnic group”.
作者 郭娟娟 Guo Juanjuan(School of Marxism,Sun Yat-sen University)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0-26,共7页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基金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文化红色基因的符号学考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GZGJ85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从‘原子化’到‘部落化’:弹幕视界下的青年身份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GXSZ031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基于弹幕的青年网络身份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GJ014
关键词 互动仪式 网络青年 原子化 族群化 鸿星尔克 Interaction Ritual Online-youth Atomization Ethnic Group Erke
作者简介 郭娟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文化与仪式德育。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32

  • 1沈原.社会的生产[J].社会,2007,27(2):170-191. 被引量:90
  • 2黄世权.两种美学乌托邦:酒神精神与狂欢精神——论尼采美学与巴赫金美学的对话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82-86. 被引量:9
  • 3冯凌宇.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J].北方论丛,2007(4):67-70. 被引量:13
  • 4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 5乌尔里希·贝克等.《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19页.
  • 6彼得·F.德鲁克.《德鲁克文集》第3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 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169.
  • 8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31.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2,103-104,486,103-104,108-109,108.

同被引文献2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