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所讲的“戒慎恐惧”包含前反思的自然情感反应、主体自觉的身心修养方法、道德本体之作用三重内涵。随着此三重内涵的渐次提升,人们面对各类风险情境时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强化。但在此过程中,“戒慎恐惧”之情感的意向对象逐步被窄化、内化、固化到道德意识层面,使心灵产生了横向(与道德领域相对的知识、技术、社会、政治等多元领域的充分发展)、纵向(心灵内在观念体系的因时损益)两方面的封闭性。为了推进心灵的双向开放,当代儒学绝对不能遮蔽作为自然情感反应的“戒慎恐惧”,因为此种“戒慎恐惧”之意向对象的广泛性、因时变化性,是开放心灵的重要情感表征,也是人之主体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出处
《宏德学刊》
2023年第2期3-15,共13页
Journal of Hongd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秦儒家伦理的情感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19BZX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海超,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