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通”问题是中国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其最早的出处约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在宋明理学中,“感通”概念得到了极大的申发。周敦颐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通书》,并认为太极与人极可以相互贯通;张载主张天道、虚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之间的动态感通①;二程强调天地之间气之感应,人心与万物即他人之交感②。
                
                
    
    
    
    
                出处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369-388,共20页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简介
尚静,索邦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