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瓷-牡蛎壳”青釉的制备与表征
1
作者 蓝琳 邱柏欣 +1 位作者 吴怡恩 林少敏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14-3021,共8页
废瓷和牡蛎壳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固体废弃污染物,如何实现二者的高价值利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不同种类废瓷和牡蛎壳的成分特点,在单一日用废瓷基础上,探究加入多元废瓷和还原气氛对釉的熔融特性、光学性能和硬度的影响,并... 废瓷和牡蛎壳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固体废弃污染物,如何实现二者的高价值利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不同种类废瓷和牡蛎壳的成分特点,在单一日用废瓷基础上,探究加入多元废瓷和还原气氛对釉的熔融特性、光学性能和硬度的影响,并利用XRD、SEM、EDS和热分析技术分析釉的物相、形貌和高温行为。结果表明,镁质废瓷中的原顽辉石起到助熔剂作用,有利于降低釉的熔融温度,釉的球形温度、半球形温度和流动温度分别由1 248、1 255和1 268℃降低至1 213、1 222和1 231℃。骨质废瓷引入的P_(2)O_(5)在硅酸盐网络中起“补网”作用,拓宽了成釉温度范围。另外,还原剂的加入导致更多蓝色Fe^(2+)的形成,使釉面颜色由黄色向蓝绿色变化。同时,Fe^(2+)作为玻璃网络修饰体降低了釉熔体的黏度,促进了釉的扩散传质和钙长石的析晶,致使釉面的光泽度降低和硬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瓷 牡蛎壳 钙长石 青釉 还原气氛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热退火增强非晶SiC_xO_y薄膜蓝绿光发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圳旭 宋捷 +4 位作者 黄锐 王岩 王怀佩 郭艳青 宋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8-433,共6页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SiH_4,CH_4和O_2作为反应气源,在150℃下制备非晶碳氧化硅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不同条件下快速热退火处理,研究快速热退火处理对其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原始沉积薄膜在可见光全波段展现...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SiH_4,CH_4和O_2作为反应气源,在150℃下制备非晶碳氧化硅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不同条件下快速热退火处理,研究快速热退火处理对其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原始沉积薄膜在可见光全波段展现较强的光致发光特性,经过快速热退火处理后,其发光强度显著增强.薄膜在700℃经过快速热退火10s后,相比于原始沉积薄膜,其发光强度增强6倍,肉眼可见强的蓝绿光光发射.光荧光谱(PL)分析表明,薄膜的发光峰位不随激发波长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结合拉曼(Raman)光谱及傅里叶红外吸收(FTIR)光谱对薄膜的微结构及键合结构分析,分析了不同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其蓝绿光发射增强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化硅薄膜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光致发光 快速热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SiC_xO_y薄膜的可调强光发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怀佩 林圳旭 +6 位作者 宋捷 张文星 王岩 郭艳青 李洪亮 宋超 黄锐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67-1172,共6页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SiH_4、CH_4和O_2作为反应气源,通过调控O2流量在250℃下制备强光发射的非晶SiC_xO_y薄膜。利用光致发光光谱、荧光瞬态谱、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红外吸收谱对薄膜的光学性质和微结...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SiH_4、CH_4和O_2作为反应气源,通过调控O2流量在250℃下制备强光发射的非晶SiC_xO_y薄膜。利用光致发光光谱、荧光瞬态谱、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红外吸收谱对薄膜的光学性质和微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进而讨论其可调可见光发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SiC_xO_y薄膜发光性质与薄膜中的氧组分密切相关。随着薄膜中氧组分的增加,其发光峰位由橙红光逐渐向蓝光移动,肉眼可见强的可见光发射。荧光瞬态谱分析表明,薄膜的荧光寿命在纳秒范围。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吸收谱对薄膜的相结构和化学键合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薄膜的主要相结构和发光中心随O_2流量的变化是其可调光发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发光 碳氧化硅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发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掺杂SiC_xO_y薄膜的Eu^(3+)发光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岩 林圳旭 +6 位作者 宋捷 张文星 王怀佩 郭艳青 李洪亮 宋超 黄锐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0-1014,共5页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低温250℃下制备Eu掺杂SiC_xO_y薄膜,研究薄膜的Eu^(3+) 发光激发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薄膜的发光谱由来自基体材料的蓝光和来自Eu^(3+) 的红光组成;随着薄膜中Eu含量由0.19%增加到2.27%,其红光强度增加3倍左右,而蓝...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低温250℃下制备Eu掺杂SiC_xO_y薄膜,研究薄膜的Eu^(3+) 发光激发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薄膜的发光谱由来自基体材料的蓝光和来自Eu^(3+) 的红光组成;随着薄膜中Eu含量由0.19%增加到2.27%,其红光强度增加3倍左右,而蓝光逐渐减弱。Raman光谱及荧光瞬态谱分析表明,其蓝光由中立氧空位缺陷发光中心引起。结合薄膜的Eu^(3+) 激发光谱分析,SiC_xO_y∶Eu薄膜的红光增强源于薄膜中Eu^(3+) 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或基体材料的中立氧空位缺陷发光中心与Eu^(3+) 离子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发光 铕掺杂 碳氧化硅 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陶瓷废料的改性泡沫陶瓷对Cd^(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昌金 林少敏 刘桂文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57,共6页
利用有机泡沫浸渍法,以陶瓷废料为原料制备多孔泡沫陶瓷并对其密度、气孔率、抗压强度等电点以及物相进行表征。从红外光谱可以看出,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泡沫陶瓷改性后,硅烷能很好地枝接在陶瓷表面,从而提高了其吸附Cd^... 利用有机泡沫浸渍法,以陶瓷废料为原料制备多孔泡沫陶瓷并对其密度、气孔率、抗压强度等电点以及物相进行表征。从红外光谱可以看出,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泡沫陶瓷改性后,硅烷能很好地枝接在陶瓷表面,从而提高了其吸附Cd^(2+)的能力。用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后发现吸附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受pH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整个吸附过程可以与准二级动力学很好的拟合,表明吸附过程既有静电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废料 泡沫陶瓷 硅烷 表面改性 吸附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参数对铯铅溴钙钛矿薄膜中CsPb_(2)Br_(5)相结构演变和发光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林淑地 吴海霞 +2 位作者 宋捷 黄锐 吕有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4-640,共7页
基于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的铯铅溴钙钛矿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然而薄膜通常存在CsPbBr_(3)和CsPb_(2)Br_(5)两个不同的相结构区域。本文通过CVD法制备了铯铅溴钙钛矿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仪(EDS)... 基于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的铯铅溴钙钛矿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然而薄膜通常存在CsPbBr_(3)和CsPb_(2)Br_(5)两个不同的相结构区域。本文通过CVD法制备了铯铅溴钙钛矿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仪(EDS)及荧光光谱仪研究了反应气压与N_(2)流量对其中的CsPb_(2)Br_(5)相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气压的变化对CsPb_(2)Br_(5)相结构无影响;与此不同,随着N_(2)流量的减少,薄膜中部分CsPb_(2)Br_(5)相结构逐渐转变为CsPbBr_(3)相结构,其发光也由以~630 nm为主的宽带发射转变为以~530 nm为主的窄带发射。实验表明,N2流量是调控CsPb_(2)Br_(5)相结构和发光特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铯铅溴钙钛矿薄膜 CsPb_(2)Br_(5)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研究四氮杂环庚烯噻吩衍生物光物理性质
7
作者 庾弘朗 才红 +1 位作者 朱勋 谢文倩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08-1614,共7页
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四氮杂环庚烯底物(M0)及其噻吩衍生物(M1~M4)的HOMO与LUMO能量、电离能(IP)、电子亲和势(EA)以及重组能(λ)。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上述化合物的吸收与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对于M0~M4分子,S0... 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四氮杂环庚烯底物(M0)及其噻吩衍生物(M1~M4)的HOMO与LUMO能量、电离能(IP)、电子亲和势(EA)以及重组能(λ)。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上述化合物的吸收与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对于M0~M4分子,S0←→S1电子跃迁均归属于相应分子HOMO、LUMO之间的π←→π^*跃迁,S1态均为明态。引入噻吩对上述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产生深刻影响。S0←→S1电子跃迁振子强度由相对较强(M0~M1)变成最强(M2~M4)。随着噻吩环增多,计算的IP、λ值依次降低而EA值依次增大,表明相应空穴、电子的注入与传输能力依次增强。λelectron与λhole差值小(≤0.09 eV),表明空穴、电子传输平衡性好。所有计算结果暗示M3~M4分子可用作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空穴、电子注入和传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荧光分子 密度泛函理论 含时密度泛函 前线分子轨道 重组能 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碳化硅薄膜的近红外光发射
8
作者 林淑地 邹森强 +4 位作者 黄紫珊 吴海霞 林圳旭 黄锐 宋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2-495,526,共5页
利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不同CH_(4)流量下制备非晶SiC_(x)∶H薄膜,在室温下能用肉眼观察到薄膜较强的近红外光发射,并研究其光发射机制。荧光稳态和瞬态光谱分析表明,在不同波长激发下,薄膜的发光光谱谱形及峰位未... 利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不同CH_(4)流量下制备非晶SiC_(x)∶H薄膜,在室温下能用肉眼观察到薄膜较强的近红外光发射,并研究其光发射机制。荧光稳态和瞬态光谱分析表明,在不同波长激发下,薄膜的发光光谱谱形及峰位未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薄膜的荧光寿命在1~1.5ns之间。经过1100℃退火处理后,随薄膜中硅团簇的析出其发光基本淬灭,研究认为非晶SiC_(x)∶H薄膜的近红外光发射主要源于薄膜中的Si悬键缺陷态发光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发光 非晶碳化硅 光致发光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植物灰的组成及成釉熔融特征分析
9
作者 邱柏欣 张晨阳 +6 位作者 张慧 陈鑫 吴炳玮 杨环 梁昌金 吴云影 林少敏 《中国陶瓷》 2025年第8期61-69,共9页
利用XRF和XRD测试广东地区的松木、狼萁草、竹子、麦秆草和稻草等常见植物灰的化学和物相组成。采用“植物灰–瓷石”二元配方体系,结合高温显微镜对比和评估不同植物灰在烧成温度为1300℃下的熔融特征和制釉潜力。结果表明,狼萁草灰和... 利用XRF和XRD测试广东地区的松木、狼萁草、竹子、麦秆草和稻草等常见植物灰的化学和物相组成。采用“植物灰–瓷石”二元配方体系,结合高温显微镜对比和评估不同植物灰在烧成温度为1300℃下的熔融特征和制釉潜力。结果表明,狼萁草灰和松木灰的特殊组成特点使其具有较好的熔融性能。松木灰相比于狼萁草灰,更适合作为制釉的主要原料,其最佳的掺入比例在40 wt%左右,有较宽的烧成温度范围(1250~1300℃)可制得平整光滑的釉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灰 松木灰 狼萁草灰 熔融 流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