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吡仑帕奈添加治疗0~18岁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湖萍 任蓉 +1 位作者 侯梅 苑爱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治疗效果,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总有效占比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结论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更为有效。脑电图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颞中部)放电、头颅磁共振结果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儿童 吡仑帕奈 治疗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的构建
2
作者 傅倩倩 宋亚丹 +5 位作者 王萌琳 孔燕 周萍 姜梅玲 刘文娜 尹春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84-1989,共6页
目的:构建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为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提供参考。方法:以社会沃姆理论为指导、以舒适护理理论为目标,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构建3... 目的:构建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为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提供参考。方法:以社会沃姆理论为指导、以舒适护理理论为目标,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构建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结果:2轮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00%、88.89%,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39,0.857,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59,0.243(均P<0.001)。构建的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3~12岁恶性肿瘤儿童安宁疗护临床照护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儿童 安宁疗护 临床照护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米粒体滑囊炎的影像学分析及术后随访
3
作者 庄勋慧 张洁琳 +2 位作者 宋修峰 王明慧 鲍爱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米粒体滑囊炎的术前及术后随访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及了解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儿童米粒体滑囊炎的术前及术后随访影像表现。7例术前均行MRI及DR检查,其中3例行CT检查,术后复查均行... 目的:分析儿童米粒体滑囊炎的术前及术后随访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及了解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儿童米粒体滑囊炎的术前及术后随访影像表现。7例术前均行MRI及DR检查,其中3例行CT检查,术后复查均行MRI检查。结果:7例发病部位均为膝关节,其中右膝4例,左膝3例。MRI显示膝关节腔及髌上囊内多发米粒体小结节影,以分布在髌上囊内更多更明显,T_(2)WI压脂信号稍低但略高于肌肉信号,可见滑膜增厚,其中5例见小的树枝状脂肪瘤;CT见关节腔积液,其内无高密度结节影;DR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术后复查MRI显示积液较术前明显减少,滑膜增厚明显减轻。随访时间段内所有病例未见复发。结论:T_(2)WI压脂序列可显示关节腔内多发稍低信号的米粒体、滑膜增厚以及树枝状脂肪瘤,有助于提高米粒体滑囊炎的诊断率,术后MRI复查显示手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关节 滑囊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手术后再梗阻的手术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衍泽 徐宏业 +1 位作者 吴荣德 刘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0-756,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出现再梗阻的原因及手术处理策略,分析导致术后再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1月至2... 目的探讨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出现再梗阻的原因及手术处理策略,分析导致术后再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首次手术后再梗阻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式、术中所见梗阻原因及再手术处理方法。根据首次手术后是否出现再梗阻,将患儿分为再梗阻组和非再梗阻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肾盂前后径、是否术前行肾穿刺造瘘、UPJO病因、手术方式、术后有无泌尿系感染等,采取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再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326例患儿(332侧肾),非再梗阻组315例(321侧肾),再梗阻组11例(11侧肾)(左侧9例、右侧2例),均经超声、CTU及逆行肾盂造影明确诊断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再梗阻;再梗阻组11例(11侧肾)中10例行经腹腔镜肾盂成形术,1例行开放肾盂成形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9.68±2.71)个月。11例发生再梗阻的原因: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局部管腔狭窄4例(36.36%),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周围粘连压迫5例(45.45%),遗漏前方迷走血管压迫2例(18.18%);患儿再次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90±43.75)个月,肾积水均明显改善。再梗阻组与非再梗阻组术前肾穿刺造瘘以及背部小切口手术人数占比分别为3/11比22/321(χ^(2)=6.368,P=0.042)、5/11比57/321(χ^(2)=5.372,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肾穿刺造瘘(OR=7.226,95%CI:1.628~32.082,P=0.009)和经背部小切口入路手术(OR=5.038,95%CI:1.376~18.440,P=0.015)是UPJO术后再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局部管腔狭窄粘连、压迫、遗漏前方迷走血管压迫是UPJO术后再梗阻的常见原因,再次经腹腔镜行肾盂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对于UPJO是否行术前肾穿刺造瘘,需要严格掌握指征谨慎选择。行背部小切口入路手术时应注意探查并解决迷走血管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输尿管梗阻 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照护者顺应性喂养行为的阻碍因素分析:基于COM-B模型的质性研究
5
作者 王雪 孔燕 +1 位作者 李智慧 于桂玲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照护者顺应性喂养(responsive feeding,RF)的阻碍因素,为医护人员制订RF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1名婴幼儿主要照护者为研究对象,以能力、... 目的探讨婴幼儿照护者顺应性喂养(responsive feeding,RF)的阻碍因素,为医护人员制订RF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1名婴幼儿主要照护者为研究对象,以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apability opportunity motivation-behavior model,COM-B)模型为指导,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能力因素(对RF认识模糊、喂养环境认知与实践技能欠缺、喂养信号识别困难),机会因素(家庭支持缺乏、专业支持不足、宣传推广工作薄弱),动机因素(负面情绪影响、传统思维限制、照护者喂养信念的内在驱动)。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婴幼儿照护者实施RF的阻碍因素,加强医院、社区和家庭的协同合作,多方面满足照护者的需求,促进照护者喂养行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性喂养 生长发育 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尿道下裂: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分析
6
作者 李琳 辛丞 焦北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631,共5页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尿道下裂胎儿确诊后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胎产前超声疑诊尿道下裂胎儿,记录其结局;对确诊病例评估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其他异常,收集遗传学检测结果,分析孕妇年龄是否≥35岁及产前超声是否...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尿道下裂胎儿确诊后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胎产前超声疑诊尿道下裂胎儿,记录其结局;对确诊病例评估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其他异常,收集遗传学检测结果,分析孕妇年龄是否≥35岁及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合并其他异常与染色体或基因异常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206胎中,生后确诊159例尿道下裂,产前超声阳性预测值为77.18%(159/206);其常见表现包括阴茎远端圆钝、阴茎短小、阴茎向腹侧弯曲及“郁金香征”,隐睾、室间隔缺损及胎儿生长受限等为常见合并异常。孕妇年龄≥35岁及产前超声合并其他异常均为尿道下裂胎儿存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单纯阴茎短小下弯、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女性胎儿单纯小阴唇肥大等可致产前超声误诊。结论 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尿道下裂阳性预测值较高;孕妇年龄≥35岁及产前超声合并其他异常提示胎儿染色体或基因异常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超声检查 产前 遗传学检测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介入手术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王葵亮 张旭 +1 位作者 罗刚 泮思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在患肢穿刺处内外两侧采用罂粟碱1.5 mg/kg联合2%利多卡因行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肢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_(2));比较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患肢皮肤颜色等级、周径、皮肤温度以及SpO_(2);记录患肢缺血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72 h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结果罂粟碱注射前谷丙转氨酶(18.81±7.07)U/L、谷草转氨酶(37.83±9.56)U/L、血清前蛋白(13.44±1.59)mg/L、患肢周径(19.75±2.48)cm、患肢皮肤温度(34.95±0.18)℃、患者SpO_(2)(88.83±1.72)%;注射后谷丙转氨酶(17.13±6.57)U/L、谷草转氨酶(40.71±15.16)U/L、血清前蛋白(13.61±1.66)mg/L、患肢周径(20.08±2.43)cm、患肢皮肤温度(36.33±0.25)℃、患者SpO_(2)(94.17±1.18)%;对比6例患肢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的皮肤温度、患肢SpO_(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罂粟碱注射前、注射后患肢周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缺血症状恢复时间为罂粟碱局部注射后(1.17±0.53)h。结论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具有良好的缓解动脉血管痉挛效果,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心导管介入 血管痉挛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早产儿肺出血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江倩男 刘婷婷 +2 位作者 刘莹莹 崔凯洁 刘秀香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75-1583,共9页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临床特征。以是否合并NPH将纳入患儿分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将NPH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患儿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11例患儿,其中NPH者92例。NPH与机械通气(MV)、高频振荡通气(HFO)、hsPD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室内出血(IVH)呈强相关性(r=0.443、0.407、0.352、0.325、0.310,P <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NRDS)、IVH、MV、HFO、DIC和hsPDA均是≤32周胎龄儿N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41、2.097、1.065、2.298、5.550、3.820,P <0.05);胎龄、WT、PDA内径、PDA血流速度、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晚期a'波速度和新生儿窒息等为NPH合并hsPDA的影响因素(P <0.05);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评分(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5,95%CI:1.031~1.553,P=0.024),NPH合并PDA患儿死亡的预测概率与PDAsc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0.901,P=0.001),ROC曲线显示PDAsc对死亡预测结果比较理想(AUC=0.687,P=0.002)。结论 hsPDA是≤32周胎龄儿N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测结果具有强相关性,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新生儿 肺出血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及人鼻病毒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特征差异及炎性指标分析
9
作者 于晓峰 刘华书 +2 位作者 雷丽莉 罗刚 徐迎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55-2361,共7页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人鼻病毒(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连续就诊的560例因RSV和(或)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的婴幼儿为感染组,选...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人鼻病毒(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连续就诊的560例因RSV和(或)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的婴幼儿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婴幼儿120例为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扩增测序技术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将感染组分为单纯RSV组(n=248)、单纯HRV组(n=186)和合并感染组(HRV+RSV)(n=126)。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各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感染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喘息严重程度、喘息病史、湿疹史、父母变态反应史占比、吸氧需求、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进行比较。以喘息严重程度分为重度喘息组和轻度喘息组,对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发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IL-6、NLRP3和MMP-9水平与儿童喘息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在指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CRP、IL-1β、IL-6、TLR4、NLRP3及MMP-9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1)。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史数据分析显示,各组间在重度喘息、吸氧需求、合并肺部感染、喘息时间、喘息病史、湿疹史及父母变态反应史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SV组和合并感染组中重度喘息发生率、吸氧需求率及喘息发作时间显著高于HRV组(P<0.05),且合并感染组吸氧需求率最高,合并感染组喘息发作时间短于RSV组(P<0.05)。RSV组中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HRV组(P<0.05)。RSV组有喘息病史者比例显著高于HRV组及合并感染组(P<0.05),RSV组与合并感染组湿疹史者比例显著高于HRV组(P<0.05),合并感染组父母变态反应史比例显著高于RSV组及HRV组(P<0.05)。不同喘息严重程度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显示,所纳入患儿中RSV检出率最高,且以重度喘息组最为明显(χ^(2)=3.940,P=0.002)。重度喘息组中喘息病史比例、湿疹史比例、父母变态反应史比例、吸氧需求率、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01)。重度喘息组喘息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轻度组(t=2.058,P=0.040),重度喘息组IL-6、NLRP3及MMP-9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V感染、IL-6、NLRP3及MMP-9水平升高均为重度喘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17、1.023、1.022、1.056,均P<0.05)。喘息急性发作儿童喘息严重程度与NLRP3及MMP-9水平呈正相关(P<0.05)。NLRP3与MMP-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r=0.238(P<0.001),表明两者存在微弱但显著的正向关联。结论RSV可能较HRV更易诱发严重的喘息症状,遗传过敏背景可能加重感染后的喘息严重程度。NLRP3可能通过促进MMP-9释放加剧气道炎症与重塑,共同参与喘息急性发作的病理过程,从而影响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鼻病毒 喘息 NOD样受体蛋白3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缺乏症3个家系报告
10
作者 李苗苗 潘桂梅 +7 位作者 刘磊 陈琼 李杨世玉 张子夏 王曦 杜萌萌 卫海燕 陈永兴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8-603,共6页
目的 旨在探讨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及过度治疗。方法 对来自3个不同家系的成员进行SERPINA7基因测序,探究其遗传基础。结果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出3个家系的变异均发生... 目的 旨在探讨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及过度治疗。方法 对来自3个不同家系的成员进行SERPINA7基因测序,探究其遗传基础。结果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出3个家系的变异均发生在外显子,分别为c.712A>G(p.M238V)、c.1114delC(p.L372Ffs*23)、c.383-401dup(p.F135Afs*21),其中家系1、家系3的变异属首次报道。结论 TBG缺乏症无需特殊治疗,正确的诊断与全面的疾病教育是该病管理的关键。本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SERPINA7基因变异,拓展了该基因的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G缺乏症 SERPINA7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LoVo细胞源外泌体通过传递pEGFR促进血管生成的研究
11
作者 程雅洁 周雪彤 +1 位作者 王瑞 方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9-1240,共12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LoVo细胞来源的外泌体(LoVo-Exos)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血管生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超速离心法提取LoVo-Exos,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内化进入受体HUVEC细胞,体外管状形成实验分析LoVo-Exos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 目的探讨大肠癌LoVo细胞来源的外泌体(LoVo-Exos)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血管生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超速离心法提取LoVo-Exos,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内化进入受体HUVEC细胞,体外管状形成实验分析LoVo-Exos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小鼠体内基质胶塞实验,分析LoVo-Exos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为探讨LoVo-Exos促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LoVo-Exos携带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hosphorylat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EGFR)进入受体细胞。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分析EGFR-ERK通路关键信号蛋白及下游血管生成核心分子表达情况,并观察敲减EGFR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ory protein kinase,ERK)抑制剂处理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LoVo-Exos内化进入HUVEC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显示,LoVo-Exos能够显著促进HUVEC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小鼠皮下基质胶塞实验显示,LoVo-Exos能够促进血管样结构的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LoVo-Exos递送pEGFR到HUVEC中,激活EGFR-ERK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分析LoVo-Exos对下游血管生成核心分子表达的影响,发现LoVo-Exos能够促进HUVEC细胞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分泌,敲减EGFR后LoVo-Exos中pEGFR水平降低,其对IL-8分泌的促进作用降低,且该促进作用能够被MEK1/2抑制剂U0126抑制。结论LoVo-Exos能够在体内外促进血管生成,其可能机制为LoVo-Exos递送pEGFR到HUVEC中,通过EGFR-ERK途径上调IL-8分泌水平,从而促进HUVEC血管生成能力,为癌症的转移提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血管生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3 位作者 孙宏晓 王葵亮 纪志娴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口腔颅颌面罕见畸形Williams-Beuren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婷 杨学财 王俊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8-113,共6页
Williams-Beuren综合征(WBS,OMIM 194050)是一种与罕见的口腔颅颌面畸形相关的多系统发育异常综合征。该病与7q11.23区域包括弹性蛋白基因在内的部分缺失有关,发病率为1/7500~1/20000,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族的男女比例相当。常见临床表现... Williams-Beuren综合征(WBS,OMIM 194050)是一种与罕见的口腔颅颌面畸形相关的多系统发育异常综合征。该病与7q11.23区域包括弹性蛋白基因在内的部分缺失有关,发病率为1/7500~1/20000,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族的男女比例相当。常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口腔颅颌面部异常、心血管疾病、智力障碍、认知受限、高钙血症等。目前,临床诊断标准对WBS中度适用,还需结合基因检查来确诊。WBS是一种多系统综合性障碍疾病,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主要有医学监测、药物、外科手术、语音语言和行为干预的综合性治疗。由于其常发病于婴幼儿和儿童期,因此本文就儿童WBS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s-Beuren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早期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史志平 丰暖 +1 位作者 刘晓宁 刘玉娟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建档的妊娠早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共3 165例,甲减组177例,对照组2 988例。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及贫血指标和甲状腺指标等。...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建档的妊娠早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共3 165例,甲减组177例,对照组2 988例。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及贫血指标和甲状腺指标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减组的贫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17% vs 5.02%)、Hb低于对照组[(122.70±10.19)g/L vs (124.0±9.1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与FT3、FT4呈正相关(r=0.176、0.05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早期孕妇合并贫血是甲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38,95%CI为1.202~3.455,P=0.008)。结论:妊娠早期孕妇合并贫血与甲减发生相关,对此类群体更要做好甲状腺功能筛查,对出现异常者尽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早期 贫血 甲状腺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纤维气凝胶制备及其辐射制冷性能
15
作者 谭文萍 张硕 +4 位作者 张倩 张寅 刘润政 黄晓卫 明津法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2,共10页
为拓展聚乳酸(PLA)气凝胶在辐射制冷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制备立构PLLA/PDLA纤维,经氧化铝(Al_(2)O_(3))修饰和冷冻干燥技术获得结构稳定的PLLA/PDLA/Al_(2)O_(3)纤维气凝胶。对气... 为拓展聚乳酸(PLA)气凝胶在辐射制冷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制备立构PLLA/PDLA纤维,经氧化铝(Al_(2)O_(3))修饰和冷冻干燥技术获得结构稳定的PLLA/PDLA/Al_(2)O_(3)纤维气凝胶。对气凝胶的形貌、化学结构、压缩力学性能、亲疏水性、辐射制冷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凝胶具有明显的孔洞结构,且纤维之间产生化学交联;在Al 2O 3修饰后,当气凝胶内Al_(2)O_(3)质量分数增加到15.0%时,纤维表面黏附更多的Al_(2)O_(3)颗粒,气凝胶水接触角下降至128.3°,仍保持良好疏水性能;在压缩应变为60%时,气凝胶应力达16.71 kPa;其户外辐射制冷测试显示,气凝胶平均反射率为81.91%,平均发射率为96.24%,展现出较强的红外辐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气凝胶 湿法纺丝 冷冻干燥 辐射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科研现状与需求调查
16
作者 臧丽丽 马淑婧 +1 位作者 王森 王永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目的:了解三甲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的科研现状和科研需求,针对需求改进科研管理流程,提升科研服务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和需求,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科研现状、科研能力自查和... 目的:了解三甲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的科研现状和科研需求,针对需求改进科研管理流程,提升科研服务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和需求,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科研现状、科研能力自查和科研需求调查4个方面。采用非参数检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医务人员科研能力的因素及需求进行分析。结果:509名医务人员科研能力自评分中位数为75.00(54.50~90.00)分,84.68%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时间紧张及方法学知识匮乏是开展临床研究的主要障碍;受教育程度、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对科研能力自评有显著影响;科研选题培训、研究设计培训及数据分析培训是最急需的培训需求。结论: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受诸多因素影响,对科研培训需求强烈。管理人员应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组织专业咨询团队、进行分层次阶梯式培训计划,从而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科研素养,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幼保健机构 科研管理 科研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完全性房室分离1例
17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2 位作者 纪志娴 葛文 王葵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68,共3页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由左前主干静脉退化失败所致,是上腔静脉最常见的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腔静脉异常,总患病率为0.35%~0.5%[1-3]。PLSVC伴右上腔静脉缺如(absent right superior vena ca...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由左前主干静脉退化失败所致,是上腔静脉最常见的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腔静脉异常,总患病率为0.35%~0.5%[1-3]。PLSVC伴右上腔静脉缺如(absent right superior vena cava,ARSV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静脉畸形,称为孤立性PLSVC,发生率为0.09%~0.13%[3]。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儿童孤立性PLSVC,早期诊断为窄QRS波心动过速,经心脏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结功能异常,完全性房室分离伴交界性自主节律、室性心动过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右上腔静脉缺如 交界性心律 房室分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处理策略
18
作者 纪志娴 泮思林 +1 位作者 罗刚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312例ASD患儿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即刻... 目的总结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312例ASD患儿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2 h出现AAVB。对2例患儿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2例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AAVB 2例,发生率为0.6%。患儿1经药物治疗后AAVB无好转,术后24 h接受外科开胸术取出封堵器并恢复窦性心律,术中见封堵器边缘压迫Koch三角顶端。患儿2经药物治疗后AAVB逐渐转变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5 d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AAVB少见。根据不同发生机制选择相应治疗策略,需要仔细观察和评估。若考虑AAVB由封堵器机械性损伤引起,建议尽早取出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介入封堵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小嫡 李智慧 +4 位作者 孔燕 于桂玲 刘芙蓉 张广桦 刘岩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84,90,共5页
目的 探讨以助推理论为指导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孕28~32周的孕妇134例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居住社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7例;对照组妊娠期及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 目的 探讨以助推理论为指导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孕28~32周的孕妇134例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居住社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7例;对照组妊娠期及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结果 对照组56例、干预组60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组产后1、3、6个月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产后1、3个月乳房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1~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孕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储备与自我效能,改善母乳喂养相关乳房问题,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母乳喂养 助推理论 医院-社区-家庭联动 自我效能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6-丙酮酰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患儿基因变异特点及随访分析
20
作者 钟瑶瑶 张立琴 +2 位作者 杜玮 陆薇冰 刘婷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症(PTPSD)筛查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情况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1996年11月至2021年12月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251例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进行尿蝶呤谱检测、红细胞二氢蝶呤还原酶活...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症(PTPSD)筛查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情况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1996年11月至2021年12月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251例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进行尿蝶呤谱检测、红细胞二氢蝶呤还原酶活性检测、四氢生物蝶呤(BH4)负荷试验及基因检测以确诊PTPSD,进一步分析青岛市PTPSD的发生率、基因变异特点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251例HPA患儿中,26例诊断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2对单卵双胞胎、1对为非同胎生姐妹),均为PTPSD,发病率为12.7/100万(双胎按1例计算)。19例患儿(来自17个家庭)进行基因检测,PTPS的34个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出10种变异,变异频率较高的为c.259C>T(29.4%,10/34),其余依次为c.286G>A(14.7%,5/34)、c.272A>G(14.7%,5/34)、c.84-291A>G(8.8%,3/34)、c.166G>A(8.8%,3/34)、c. 276 T>A(8.8%,3/34),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5号外显子67.6%(23/34)。其中c. 200 C>T、c. 259 C>T、c. 286 G>A可能导致严重型PTPSD。结论 1996-2021年青岛地区PTPSD发生率为12.7/100万,PTPS基因的热点突变为c.259C>T、c.286G>A、c.272A>G。建立完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长期随访-救助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作好出生缺陷第三级预防,降低残疾儿发生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苯丙氨酸血症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