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申丽娟 丁恩俊 谢德体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3-226,共4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又能使经济投入最小化的控制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农户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种植作物等条件,以"水、土、热、气、肥"5要素的综合控制为主线,在农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消落带生态屏障区3个空间层次构建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其所涉及的诸多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思想和技术体系对其它类似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 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被引量:32
2
作者 杨彦兰 申丽娟 +2 位作者 谢德体 骆云中 倪九派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19,共8页
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和总磷负荷量分别是30 786.9×106和4 221.0&#... 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和总磷负荷量分别是30 786.9×106和4 221.0×106 g/a,且前者是后者的7.3倍.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影响总氮和总磷负荷量,不同污染源类型对污染负荷贡献的差异较大.不同的污染源类型对面源污染物总氮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畜禽养殖,园地和牧草地;对总磷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耕地,畜禽养殖,林地,园地,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和牧草地.各区县总氮和总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差异较大,开县、江津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的总氮和总磷负荷量较大,巴南区、长寿区、沙坪坝和南岸区的负荷强度则较大.农业面源污染物氮和磷分布状况和负荷强度的研究,不仅为分析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区际和年际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为三峡库区区域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面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污染负荷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水体氮磷浓度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园园 史书 +4 位作者 木志坚 吴波 贾彤辉 倪九派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7-163,共7页
在三峡库区涪陵段选择以玉米/水稻—榨菜轮作为主的王家沟农业小流域,对流域内不同水体(包括沟渠径流水和浅层地下水—井水)的氮、磷浓度进行了3年的连续监测,以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流域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季作物播种初期,由... 在三峡库区涪陵段选择以玉米/水稻—榨菜轮作为主的王家沟农业小流域,对流域内不同水体(包括沟渠径流水和浅层地下水—井水)的氮、磷浓度进行了3年的连续监测,以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流域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季作物播种初期,由于施肥活动的影响,水体的总氮和总磷浓度明显上升,但在成熟收获期则趋于下降.沟渠径流水与井水总氮在监测期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28和12.0mg/L,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15和0.16mg/L.井水总氮浓度显著高于沟渠径流水的浓度,但总磷浓度则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水体的总氮和总磷浓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硝态氮是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对水体总氮浓度的贡献率高达67%~89%.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半以上(55%)的井水样品中硝态氮浓度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10mg/L).流域内下部(末端)集中分布着较多水田的子集水区的径流氮素浓度比水田零星分布的子集水区更低,这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氮素的迁移和净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小流域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稻田分布格局下农业小流域径流磷排放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柏林 尚二凤 +5 位作者 林晓 史书 刘园园 倪九派 谢德体 木志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4,共7页
于2012年3月21日—2013年3月20日期间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两集水域气候地理条件相似,农耕方式相同,单位面积施肥量相近,... 于2012年3月21日—2013年3月20日期间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汇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两集水域气候地理条件相似,农耕方式相同,单位面积施肥量相近,但其中一个(记为集水域A)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高,而另一个(集水域B)稻田连片分布在其末(底)端,破碎度低。结果显示,集水域A在全年和不同作物生长季的径流总磷平均浓度都相应地高于集水域B。同样,前者的径流产流量(1431 m3·hm^(-2)·a-1)也显著高于后者(840 m3·hm^(-2)·a-1),因而前者径流总磷的年输出通量(210 g·hm^(-2)·a-1)远大于后者(72 g·hm^(-2)·a-1)。按季节计算,两集水域水稻/玉米季总磷浓度皆高于榨菜季,集水域A在水稻/玉米季的径流总磷输出通量(147 g·hm^(-2)·a-1)是榨菜季(63 g·hm^(-2)·a-1)的1.9倍,集水域B在水稻/玉米季的径流总磷输出通量(58 g·hm^(-2)·a-1)是榨菜季(14 g·hm^(-2)·a-1)的3.6倍。从研究中看,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是两集水域的土地利用,特别是水稻田布局差异所导致的,因此实现水稻田的合理布局是三峡库区径流磷排放负荷减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农业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径流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晓 史书 +4 位作者 木志坚 刘园园 倪九派 谢德体 吴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35,共8页
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的汇水口径流进行了持续1年的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氮素质量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所选择的两个集水域稻田面积比例相近,但其中一个(记为A)的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高,另一... 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两个毗邻集水域的汇水口径流进行了持续1年的高频(每日)采样监测,以对比分析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对径流氮素质量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所选择的两个集水域稻田面积比例相近,但其中一个(记为A)的稻田分布零散,破碎度高,另一个(记为B)的稻田则连片分布在其末(底)端,破碎度低.结果表明两集水域不同作物生长季径流氮素的输出均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的60%~81%).对比两个集水域,A在全年和不同作物生长季的径流氮素平均质量浓度都相应地高于B.同样,集水域A的年径流量(1 431 m^3/hm^2)显著高于集水域B(840 m^3/hm^2),因而前者径流总氮的年输出通量(16.1kg/hm^2)远大于后者(5.21kg/hm^2).鉴于两个集水域的气候、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农田耕作管理方式相同,单位土地面积的施肥量以及稻田面积比例也相近,只是稻田空间分布格局迥异,汇水口径流氮素的质量浓度和输出通量的差异显然是由于集水域末端连片分布的人工湿地—稻田比零散分布的稻田对集水域内的径流及随其迁移的氮素有更佳的拦截和净化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氮素排放 稻田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农业经营模式的肥料投入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建兵 邵景安 +1 位作者 谢德体 倪九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72-1378,共7页
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农业生产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农资投入对解析农村生态环境中非点源污染负荷有重要启示,同样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面源污染的方案。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 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农业生产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农资投入对解析农村生态环境中非点源污染负荷有重要启示,同样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面源污染的方案。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抽样采集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经营主要农作物肥料投入情况,根据整理调研材料、综合评估调研结果划分研究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一般散户、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核算不同经营模式单位面积肥料投入,确定研究区不同经营模式下用肥量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肥料用量总量在1997年到2011年间呈递增趋势,复合肥近年增速明显;2)不同经营模式用肥结构间存在差异,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这3种经营模式与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这3种经营模式各自内部又存在相似性,前者常规用肥比例较大,而后者在有机肥、高钾复合肥等肥料的用量及比例方面较高;3)研究区用肥结构以常规肥料为主,其中氮、磷折纯量单位面积投入为一般散户、养殖大户较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显著高;4)农户种植结构因经营模式而异,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以传统的农作物玉米、水稻、红苕、土豆为主,表现为"小而全"的特性;而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则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特定高附加值农产品。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中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用肥折纯量大小为玉米>蔬菜>土豆>其他作物>红苕>果木园林>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经营模式 肥料投入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区土壤氮磷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楚娴 张金洋 +4 位作者 王定勇 余亚伟 孙荣国 张成 李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69-2175,共7页
在三峡库区干流段忠县石宝寨与支流段汝溪河涂井设置固定采样点,研究1年内不同月份、不同高程出露表层土壤氮、磷含量随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流石宝寨点(未淹区/消落区)土壤中全氮、全磷年均含量分别为(0.68/0.74)、(0.56/0.54)g... 在三峡库区干流段忠县石宝寨与支流段汝溪河涂井设置固定采样点,研究1年内不同月份、不同高程出露表层土壤氮、磷含量随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流石宝寨点(未淹区/消落区)土壤中全氮、全磷年均含量分别为(0.68/0.74)、(0.56/0.54)g·kg-1,而支流涂井点为(0.67/0.80)、(0.52/0.65)g·kg-1,其中,干支流采样点消落区全氮含量在7月累积量最明显,全磷含量在9月最高;相应干流采样点的速效氮、速效磷年均含量分别为(39.81/40.42)、(11.75/14.22)mg·kg-1,而支流采样点为(35.63/48.89)、(6.72/7.68)mg·kg-1,其中,干支流采样点消落区速效氮含量在9月累积量最明显,速效磷含量在7月最高,与相应全量特征不同.可见,消落区土壤氮磷全量高,其相应速效态含量未必高.较于未淹区,干流石宝寨与支流涂井消落区土壤氮磷含量在落干期间均表现出一定的积累,且涂井点的累积量明显高于石宝寨点,待水位上涨时,汝溪河的潜在富营养化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莲阁 高岩红 +3 位作者 丁长欢 陈序根 慈恩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中旬三峡水库低水位(145m)运行时,采集了研究区内150~155m,160~165m,170~175m和180~185m(对照)高程0~40cm剖面土样192个,于室内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中旬三峡水库低水位(145m)运行时,采集了研究区内150~155m,160~165m,170~175m和180~185m(对照)高程0~40cm剖面土样192个,于室内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反季节性水位涨落显著影响消落区各高程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同时该水位变化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在低海拔区域(150~155m,160~165m)累积,并可有效(p〈0.05)降低高海拔区域(170~175m)的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消落带研究区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集中在4~15范围内,低海拔区域经过特有的干湿交替后土壤碳的累积速度比氮更快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150~155m高程10~20cm土层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160~165m高程0~40cm土体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空间变异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土壤氮磷的淋溶 被引量:4
9
作者 尚二凤 史书 +5 位作者 林晓 罗柏林 王法 木志坚 倪九派 谢德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59-1564,共6页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 利用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填埋吸附法对重庆市涪陵区王家沟小流域内4种不同桑树-作物配置模式下的坡地土壤氮磷淋溶量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试验所设置的4个处理分别为横坡农作、横坡农作+三带桑树、横坡农作+四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四边桑树。各处理耕作、施肥措施均保持一致,作物种植制度为玉米-榨菜轮作。结果表明,玉米季各处理土壤总氮(TN)的淋溶量在10.19~11.37 kg·hm^(-2)之间,榨菜季在11.06~12.23 kg·hm^(-2)之间,同一季不同处理间或同一处理不同季间土壤TN的淋溶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对TN年淋溶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3.9%和36.1%,说明NO-3-N是氮素垂直淋失的主要形式。同一处理土壤在榨菜季的NO_3^--N淋溶量均高于玉米季,NH_4^+-N则相反;不同处理土壤总磷(TP)年淋溶量范围为0.19~0.21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拦截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能是由本试验中的桑树种植年限较短及根系还不发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坡耕地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溶溪锰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物吸收特征 被引量:93
10
作者 黄小娟 江长胜 郝庆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01-4211,共11页
对重庆溶溪锰矿尾渣堆积区土壤、优势植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n、Cd、Cu、Zn和Pb)进行测定分析,并以重庆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锰矿... 对重庆溶溪锰矿尾渣堆积区土壤、优势植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n、Cd、Cu、Zn和Pb)进行测定分析,并以重庆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锰矿尾渣堆积区土壤中Mn、Cd、Cu、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382.5、3.91、79.97、131.23和80.68 mg/kg,受到Mn、Cd的严重污染,Mn为强或很强生态危害,Cd为极强生态危害,而Cu、Zn、Pb为轻微生态危害,各尾矿渣堆积区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大于720,为极强生态危害。对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植物地上部Mn、Cd含量都超出正常范围的上限值,而Cu、Zn和Pb含量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特征,将植物分为三类:将重金属主要累积于地上部分的富集型,如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适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将重金属主要累积于根部的根部囤积型,如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和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重金属含量较低的规避型,如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长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equax Wall.)及钻形紫苑(Aster subulatus Michx.);后两种类型的植物可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且使用价值相对较低的矿山废弃地上,同时规避型植物对于研究植物的重金属排斥机理具有重要价值。溶溪锰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主要受到Cd的严重污染,Cd为很强或极强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区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优势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植物篱技术的效益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1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丁恩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80,共7页
植物篱技术作为水土保持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措施,已被广泛地研究应用于世界各国。在介绍植物篱技术概念、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篱技术的效益及其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植物篱的生态效益集中体现在保持水土,改善微地貌,提高土... 植物篱技术作为水土保持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措施,已被广泛地研究应用于世界各国。在介绍植物篱技术概念、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篱技术的效益及其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植物篱的生态效益集中体现在保持水土,改善微地貌,提高土地生产力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植物篱的效益评价存在评价内容与指标片面,评价结果可比性差等不足之处。最后,就植物篱技术效益及评价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技术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景观效益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分化下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价——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娜 谢德体 王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23,共9页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稳-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空间上信息熵值由主城片区向两翼递减,各片区的发展方向不同是导致其空间分异主要原因.(2)2004-2013年重庆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各片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限等问题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各片区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刀切",需区别对待技术进步、土地配置效率以及集约利用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MALMQUIST指数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娜 谢德体 王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3-811,共9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区域间用地效率的空间差异也日益显著,本文以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庆市为例,通过非期望产出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和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区域间用地效率的空间差异也日益显著,本文以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庆市为例,通过非期望产出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呈左斜"M"走向的变化趋势,环境负产出对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2)泰尔指数的整体走向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走向刚好相反,呈斜向上的"W"趋势,泰尔指数逐渐变大,表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在空间上的差距在扩大,组间差距的变大是变化的主要原因;(3)影响因素中除城乡建设用地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空间负相关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均是空间正相关,表明土地的城镇化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内部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期望产出模型 泰尔指数 Moran’s I指数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嘉欣 谢德体 王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基于重庆市2008年、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 基于重庆市2008年、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东北疏”;10年间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景区分布先分散后极化,渝东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景区不断聚集,并且聚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不断从主城片区扩散,基本形成覆盖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的全域核心密度圈;景区分布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偏移;地形地势、旅游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交通格局对A级景区的空间凝聚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重庆市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与长寿湖水库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营养级的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青 徐勤勤 +4 位作者 王永敏 孙涛 樊宇飞 刘伟豪 王定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7-845,共9页
为探究人为活动对水库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程度较低的三峡水库和影响程度较高的长寿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两个水库鱼类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寿湖水库鱼类... 为探究人为活动对水库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程度较低的三峡水库和影响程度较高的长寿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两个水库鱼类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寿湖水库鱼类δ13C平均值(-22.66‰±1.94‰)与三峡水库(-22.59‰±1.87‰)较为接近,但长寿湖鱼类的δ15N值(13.95‰±3.02‰)显著高于三峡水库鱼类的δ15N值(11.98‰±2.25‰).根据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三峡水库营养级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而长寿湖中则表现为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营养级出现了异常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人为影响(如人工喂食鱼饲料等)较大的水体,采用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三峡水库 长寿湖水库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灰渣物质特性和保水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容 高瑗 +2 位作者 高明 廖燕妮 陈佳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133,共4页
以锯木灰、水稻灰、谷壳灰、玉米灰为研究对象,研究4种灰渣的颗粒组成、化学组成及吸水性能。结果表明:(1)4种灰渣的粒径分布存在差异,锯木灰中粒径主要分布在〈0.125mm粒径范围内,所占百分比为68.81%;谷壳灰、玉米灰、水稻... 以锯木灰、水稻灰、谷壳灰、玉米灰为研究对象,研究4种灰渣的颗粒组成、化学组成及吸水性能。结果表明:(1)4种灰渣的粒径分布存在差异,锯木灰中粒径主要分布在〈0.125mm粒径范围内,所占百分比为68.81%;谷壳灰、玉米灰、水稻灰粒径最多分布在0.125~0.25mm粒径范围内,分别为44.48%,38.13%,32.80%,4种灰渣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1mm的粒径范围内,均超过了80%。(2)4种灰渣中K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化学组成,尤其以水稻灰中K含量最高,达87.28g/kg;锯木灰的P、Mg、Ca、Fe、Mn、Cu含量最高,比其他3种灰渣高2~3倍;除K外,谷壳灰、玉米灰、水稻灰各化学组成的含量相似,平均值大小为Fe〉Mg〉P〉Mn,而Zn、Ca、Cu在该3种灰渣中含量很低,均低于0.2g/kg。(3)4种灰渣的吸水率和含水量不同,其中锯木灰的最大持水量最高,为368.41%;玉米灰的最大持水量最低,为19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渣 粒径组成 养分含量 最大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灰渣填充密度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彬彬 高明 +1 位作者 王侃 黄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6-300,共5页
以生物质灰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模拟法,研究在不同生物质灰渣填充密度R1(0.3g/cm^3)、R2(0.35g/cm^3)、R3(0.4g/cm^3)下,生物质灰渣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 以生物质灰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模拟法,研究在不同生物质灰渣填充密度R1(0.3g/cm^3)、R2(0.35g/cm^3)、R3(0.4g/cm^3)下,生物质灰渣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质灰渣对COD的去除率随着填料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R2(59.1%)>R1(58.0%)>R3(44.4%),其中R2处理效果明显优于R1和R3处理;R1、R2、R3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84.8%,43.3%,26.1%,而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对污水中TP而言,3种密度下平均出水TP浓度分别为0.406,0.249,0.406mg/L,平均去除率大小为分别为R2(91.3%)>R1(85.8%)>R3(85.6%),去除效果较好。在试验后期由于被吸附的磷被释放出来,故对污水中TP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但R2处理效果仍优于其他2种处理。总体而言,生物质灰渣可有效去除污水中COD、TN、NH_3—N和TP,其中NH_3—N和TP的除去率均在85%以上,生物质灰渣填料密度为0.35g/cm^3的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渣 填充密度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樊晶晶 慈恩 +2 位作者 连茂山 李兰婷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27,共8页
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三峡典型消落区为研究区,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培养土壤,在研究区内按7个高程(152,157,162,167,172,177和182 m)实地布设培养试验;同时,多点、分层采集研究区内不同高程段(150~155,155~160,160~165,165~1... 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三峡典型消落区为研究区,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培养土壤,在研究区内按7个高程(152,157,162,167,172,177和182 m)实地布设培养试验;同时,多点、分层采集研究区内不同高程段(150~155,155~160,160~165,165~170,170~175,175~180和180~185 m)的剖面(0~40 cm)土样,探讨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供试土壤在研究区不同高程点位实地培养1 a后,其SOC质量分数相较于培养前均有所降低;其中,水稻土在高程152 m处的减少量最大,其显著大于非消落区的177 m和182 m高程;紫色土在152 m和157 m高程处的总有机碳变化量(ΔT_(SOC))均显著大于172,177和182 m高程(p<0.05),但两高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与≥177 m的高程段相比,消落区低高程段(152 m)的水分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土壤SOC分解;此外,实地培养1 a后,在152 m高程下两种培养土壤的老碳损失量(ΔL_(SOC))均较大,水稻土和紫色土在该高程下的老碳损失比例分别为14.33%和40.22%,且两种土壤的ΔL_(SOC)与ΔT_(SOC)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表明,老碳损失是导致消落区152 m高程段培养SOC损失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另外,结合不同高程原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得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在160~165 m高程段的碳汇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高程 碳损失量 消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绿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洁 董辰 +2 位作者 李永伟 姚敬 木志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采用静态箱—红外分析仪法测定了西南大学8块典型园林绿地的土壤CO2排放通量,8块研究点的植被分别为:结缕草(G1)、金叶女贞(G2)、结缕草(G3)、结缕草(G4)、麦冬(G5)、结缕草(G6)、三叶草(G7)、竹林(G8).结果表明:G1-G8的土壤CO2排放通... 采用静态箱—红外分析仪法测定了西南大学8块典型园林绿地的土壤CO2排放通量,8块研究点的植被分别为:结缕草(G1)、金叶女贞(G2)、结缕草(G3)、结缕草(G4)、麦冬(G5)、结缕草(G6)、三叶草(G7)、竹林(G8).结果表明:G1-G8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累积监测355d的时间内,G6的累积排放量最高,为11 116kg/hm2,G2的累积排放量最低,为3 853kg/hm2;G3,G7和G8的CO2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相关(p【0.05),而其他绿地中则无明显关系;CO2排放通量与5cm土温(T5)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CO2排放通量变化的70.0%~86.2%,G1-G8的温度敏感性(Q10)在1.94~2.53之间;生长年限对CO2排放量的大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地 CO2排放通量 累积排放量 土壤含水率 T5 Q10 生长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小娟 郝庆菊 吴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79-1585,共7页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轻组物质(LF)的含量为2.95%~5.51%,平均值为4.38%;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LFOC)和轻组氮含量(LF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3.72 g·kg-1和0.08~0.17 g·kg-1,其平均值分别为2.79 g·kg-1和0.14 g·kg-1。LFOC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含量在油菜生长中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后期,而在生长初期最低;LFN的季节变化趋势与LFOC一致,但季节差异性不显著(P〉0.05)。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的变化范围为9.21%~24.47%,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变化趋势与LFOC的季节变化一致;而轻组氮的分配比例(LFN/TN)变化范围为4.55%~12.58%,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轻组C/N比值季节变化范围为18.52~25.04,平均值为20.66,全土C/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9.04~14.36,平均值为11.66,说明轻组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土壤总有机质高。相关分析表明,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根系碳含量、根系氮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的40%~60%可由根系生物量、根系碳氮含量决定,说明根系是调控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氮季节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组有机碳 轻组氮 油菜季 紫色水稻土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