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贵州不同品种辣椒发酵后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4
1
作者 陆宽 王雪雅 +4 位作者 孙小静 霍昕 高玉琼 冯发进 杜成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9-205,共7页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总和分别为99.93%、99.19%,均大于95%,说明传感器识别效应和样品间的风味区分度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5种样品共检出124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平线椒占97种,以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6.82%;施秉线椒和大方皱椒分别占88种和94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1.88%、28.99%;百宜平面椒和花溪党武辣椒分别占89种和71种,均以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75%、35.08%。此结果与电子鼻PCA和LDA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贵州名优产地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发酵辣椒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部分苦荞的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安守海 郑显明 +1 位作者 宋志成 秦礼康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4期42-45,共4页
对38个苦荞地方品种和其中部分品种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相对较低。品质特性中的主要营养要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VE和VPP含量较低;脂肪和芦丁含量大... 对38个苦荞地方品种和其中部分品种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相对较低。品质特性中的主要营养要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VE和VPP含量较低;脂肪和芦丁含量大致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农艺性状 品质特性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地区“生花”糟辣椒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雪雅 陆宽 +3 位作者 殷勇 蓬桂华 孙小静 李文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53,共8页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传统培养分离法对贵州不同地区的“生花”糟辣椒中微生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菌种分离,获得引起糟辣椒“生花”现象的主要微生物。结果表明,4个样品微生物菌相丰度和多样性及传统分离的菌种差异较大,获得细菌和...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传统培养分离法对贵州不同地区的“生花”糟辣椒中微生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菌种分离,获得引起糟辣椒“生花”现象的主要微生物。结果表明,4个样品微生物菌相丰度和多样性及传统分离的菌种差异较大,获得细菌和真菌的有效序列分别为97306条、288570条。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出4个主要细菌门和1个真菌门;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出13个主要细菌属及3个主要真菌属。通过基于16S rDNA、ITS测序鉴定并结合菌株发酵特性试验和回接验证试验,获得可引起糟辣椒出现“生花”现象的4株酵母菌分别为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膜璞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iens)、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该研究结果为糟辣椒的保质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不同地区 糟辣椒 “生花”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粉碎技术对猪苓的提取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宽 汪凯莎 +3 位作者 霍昕 刘建华 高玉琼 冯发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200-202,共3页
为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猪苓,从不同方面比较论证微粉提取优势,采用微粉碎技术对猪苓药材进行粉碎,制备过300目筛微粉,并对微粉及普通粉(过80目筛)进行TLC、干浸膏得率及总糖含量对比。结果表明:猪苓微粉粒径均匀,菌丝团块少;通过TLC图谱... 为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猪苓,从不同方面比较论证微粉提取优势,采用微粉碎技术对猪苓药材进行粉碎,制备过300目筛微粉,并对微粉及普通粉(过80目筛)进行TLC、干浸膏得率及总糖含量对比。结果表明:猪苓微粉粒径均匀,菌丝团块少;通过TLC图谱可知提取物所含功能成分有所增加;猪苓微粉干浸膏得率为32.50%,为普通粉的2.32倍,为药材饮片的11.08倍;总糖得率为4.74%,为普通粉的13.37倍,为药材饮片的81.2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微粉碎技术 提取 总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鲜胚移植黄牛或奶牛技术应用
5
作者 许厚强 任侃 +1 位作者 刘若愚 宋定霞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28-31,共4页
对13头黑白花奶牛作超排处理,超排有效11头,有效率84.6%,头均获胚3.5枚,其中可用胚头均2.8枚。移植受体奶牛8头,妊娠4头,妊娠率50%;移植受体黄牛16头;妊娠8头,妊娠率50%。卵巢和黄体发育好的供体牛... 对13头黑白花奶牛作超排处理,超排有效11头,有效率84.6%,头均获胚3.5枚,其中可用胚头均2.8枚。移植受体奶牛8头,妊娠4头,妊娠率50%;移植受体黄牛16头;妊娠8头,妊娠率50%。卵巢和黄体发育好的供体牛在超排有效反应及超排后黄体数明显优于差的供体牛(P<0.01)。进口FSH和国产FSH的超排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胚胎移植 乳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辣椒品种的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雪雅 陆宽 +1 位作者 孙小静 蓬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218,共7页
对贵州地区5个名优辣椒品种的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果实进行质地分析。5种辣椒的品质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黄平线椒的水分、粗蛋白及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百宜平面椒总灰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及还原型VC含量最高,花溪党... 对贵州地区5个名优辣椒品种的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果实进行质地分析。5种辣椒的品质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黄平线椒的水分、粗蛋白及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百宜平面椒总灰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及还原型VC含量最高,花溪党武辣椒粗纤维及辣椒红素含量最高,大方皱椒总酸、总辣椒碱含量最高。辣椒果实的各质地参数表明,百宜平面椒的硬度、回复性相对最大,黄平线椒的内聚性、黏着性及咀嚼性最高,各质地参数相关性显示硬度与回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2),与内聚性、黏着性、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r=-0.741、r=-0.720、r=-0.600);内聚性与黏着性呈显著正相关(r=0.630);黏着性与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2)。5个辣椒品种共检测出128种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的是黄平线椒及施秉线椒(93种);5个辣椒品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为萜烯类,为20.57%~48.60%,其次是含硫化合物类,为5.23%~27.02%,不同品种的辣椒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同的挥发性。综合分析认为贵州地区不同辣椒品种品质成分、质地性状及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百宜平面椒可作为发酵辣椒的加工原料品种,花溪党武辣椒适宜作为干辣椒加工的原料,黄平线椒可作为鲜食辣椒品种,生产企业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加工,获取优质的辣椒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辣椒 品质 质地特性 挥发性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抑菌剂对贵州糟辣椒“生花”菌株及常见食源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雪雅 陆宽 +6 位作者 殷勇 蓬桂华 何建文 陈菊 史勋祝 杨秋燕 钟定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选取6种天然抑菌成分,考察其对引起贵州糟辣椒"生花"主要微生物及有害食源菌的体外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不同剂量复合配比的天然抑菌剂添加至糟辣椒制品中,追踪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 选取6种天然抑菌成分,考察其对引起贵州糟辣椒"生花"主要微生物及有害食源菌的体外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不同剂量复合配比的天然抑菌剂添加至糟辣椒制品中,追踪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天然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和MIC存在较大差异,植物源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优于曲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其中山苍子油、大蒜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对部分供试菌的MIC达到0.312μL/m L。最佳复合天然抑菌剂为山苍子油0.2%、大蒜油0.025%及生姜油0.025%,其对糟辣椒的抑菌效果和持续性及维持总酸稳定性的能力最优,糟辣椒贮藏180 d时,菌落总数降低了58.7倍,总酸含量降低0.22%。该研究在保证糟辣椒食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了较长的保质期,可为糟辣椒的绿色保质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糟辣椒 天然抑菌成分 “生花”现象 食源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粉生物饲料喂猪效益研究
8
作者 马玉清 廖世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44-45,共2页
草粉生物饲料喂猪效益研究马玉清廖世碧(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阳550002)EfectofBiologicalForagePowderRaisingPigsMAYuqingLIAOShibi(Guizhou... 草粉生物饲料喂猪效益研究马玉清廖世碧(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阳550002)EfectofBiologicalForagePowderRaisingPigsMAYuqingLIAOShibi(GuizhouBiologicalTechni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喂 草粉生物饲料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楠竹笋及其附属物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与比较研究
9
作者 潘年琼 吴宸印 +2 位作者 杨淇蘥 杨迺嘉 杜成兴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笋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最少,仅为12种。根据官能团的不同进行分类,老笋壳共含有醇、醛、酸、酮、烷、烯、酯7个大类挥发性化合物,而笋肉和嫩笋壳中不含有烯类挥发性化合物;三个部位中相对含量最多的均为酯类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29.36%、62.50%、18.86%。烯类化合物仅在老笋壳中检出,且仅有诱虫烯一种,含量高达15.277%,是老笋壳中含量第二多的物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有7种共有的化合物,分别为2,3-辛二酮、2-己醇、己酸、正二十一烷、正己醛、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而由内至外三个部位独属的化合物分别有2、1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竹笋 挥发性成分 竹笋附属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斤拔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建华 高丽欣 +1 位作者 高玉琼 霍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研究千斤拔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斤拔 (RadixFlemingiaephilippinensis)挥发油 ,用GC MS进行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 目的 :研究千斤拔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斤拔 (RadixFlemingiaephilippinensis)挥发油 ,用GC MS进行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鉴定出 3 9个化学成分 ,其中相对百分率含量大于 4%的分别确定为α 雪松烯 ( 1) ,γ 雪松烯 ( 2 ) ,β 雪松烯 ( 3 ) ,β 愈创烯 ( 4) ,Italicene( 5 )。 结论 :千斤拔挥发油中近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斤拔 水蒸气蒸馏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建华 高玉琼 +2 位作者 霍昕 杨迺嘉 赵德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39-1342,共4页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金钗石斛分离出...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金钗石斛分离出109个成分,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6.26:环草石斛分离山63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48。2种石斛挥发油成分中,含有10种相同成分。结论:首次报道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环草石斛 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辣椒品种对辣椒酱发酵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小静 王雪雅 +1 位作者 蓬桂华 陆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59,共5页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 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 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 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 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稳定,总酸含量逐渐上升直至稳定,亚硝酸盐含量则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平1号和大方皱椒的总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70%和1.48%,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低,分别为6.09 mg/kg和6.25 mg/kg;花溪辣椒和独山1号的p H值均较高,分别为4.48和3.76,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高,分别为7.34 mg/kg和8.13 mg/kg。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个品种辣椒酱的发酵过程,表明不同品种辣椒加工制作辣椒酱品质差异较大,对辣椒酱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酱 品种 发酵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鸡血藤挥发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高玉琼 刘建华 +3 位作者 赵德刚 代泽琴 刘世会 刘文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5-55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广西、贵州鸡血藤(Cau lis spatholob i)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鸡血藤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广西、贵州鸡血藤(Cau lis spatholob i)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鸡血藤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西鸡血藤分离出97个成分,鉴定出5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7.77%;贵州鸡血藤分离出82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75%。结论:但还有近40%的成分未鉴定出。2种不同产地鸡血藤挥发油成分中,含有27种相同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α-红没药醇(广西22.435%,贵州15.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嘉 刘建华 +2 位作者 高玉琼 霍昕 高丽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1-32,41,共3页
首次报道了贵州省慈竹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竹叶精油提取率为 0 2 %。用气相色谱 -质谱 (GC/MS)联用仪分离出 87个化合物 ,确认了其中 2 4个 ,主要芳香物质为C5~C8的含氧化合物。
关键词 竹叶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超微粉与普通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建城 高玉琼 +2 位作者 刘建华 廖川 丁丽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1-1243,共3页
关键词 灵芝超微粉 灵芝普通粉 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叶百部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曾富佳 刘文炜 +3 位作者 高玉琼 刘建华 位宁 盛世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8-540,共3页
目的:研究对叶百部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e Lour)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分离并鉴别出5... 目的:研究对叶百部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e Lour)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分离并鉴别出50个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占总挥发油的95.21%。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1-辛烯-3-醇7.879%、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9.098%、S8硫单质15.035%、棕榈酸4.882%、酞酸丁酯3.144%、7,9-十八烷烯酮2.264%、β-桉叶醇2.968%、蓝木醇3.087%。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百部资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百部 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绣线菊挥发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迺嘉 刘文炜 +2 位作者 霍昕 黄建城 刘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52-854,共3页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绣线菊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59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鉴定出46个,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绣线菊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59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鉴定出46个,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棕榈酸(palmitic aci,20.41%),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0.78%)亚麻酸(linoleic acid,6.02%),十五烷酸(pentadecylic acid,5.11%),9-十六碳烯酸(9-hexadecenoic acid,3.42%),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3.41%),壬醛(Nonanal,2.99%),亚油酸(oleic acid,2.98%),正己醇(1-hexanol,2.95%),月桂酸(lauric acid,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线菊 水蒸气蒸馏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血藤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迺嘉 霍昕 +2 位作者 刘文炜 高玉琼 刘建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鸡血藤颗粒 原儿茶酸 芒柄花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楝子中香草酸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杜怡昊 刘建华 +2 位作者 李计龙 安立群 杨迺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103-1106,共4页
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川楝子中香草酸、异香草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川楝子中香草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250 mm×4.6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冰乙酸=25∶75∶0.5,流速:1.0 mL.mi... 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川楝子中香草酸、异香草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川楝子中香草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250 mm×4.6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冰乙酸=25∶75∶0.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最终,定性鉴别斑点清晰。结果表明香草酸含量在1.022~16.352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8;香草酸的平均回收率为102.45%,RSD=1.22%(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香草酸 异香草酸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珊瑚姜挥发油抗部分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玉琼 杨迺嘉 +2 位作者 刘建华 赵德刚 宋宝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53-57,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珊瑚姜挥发油,对其成分进行GC/MS分析,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珊瑚姜挥发油对水稻稻瘟、水稻纹枯及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珊瑚姜挥发油检出29个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萜品烯-4-醇;珊瑚姜挥发油对小麦赤...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珊瑚姜挥发油,对其成分进行GC/MS分析,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珊瑚姜挥发油对水稻稻瘟、水稻纹枯及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珊瑚姜挥发油检出29个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萜品烯-4-醇;珊瑚姜挥发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为247.80 mg/L(Y=3.7940X-4.0832,r= 0.970 5),水稻稻瘟病菌的EC_(50)为99.64 mg/L(Y=1.1651X+2.6716,r=0.9090),水稻纹枯病菌的EC_(50)为106.16 mg/L(Y=1.2878X+2.3909,r=0.9964),实验表明,珊瑚姜挥发油对供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姜 挥发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抗菌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