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KNDVI的贵州省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广霞 刘绥华 +2 位作者 邓玲玲 刘冰青 宋善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揭示贵州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植被的影响机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GEE)获取MODIS(MOD13Q1)数据,计算2001—2023年的KNDVI植被指... [目的]揭示贵州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不同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植被的影响机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GEE)获取MODIS(MOD13Q1)数据,计算2001—2023年的KNDVI植被指数。利用TS趋势分析及MK检验分析了贵州省植被变化格局。选取温度、降水、高程、坡度及坡向等自然因子及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人类活动因素作为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偏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2001—2023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28/a,23年间研究区KNDVI平均值为0.54,年均值0.02~0.68,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南低的格局。植被改善面积占83.8%,退化面积占9.76%。研究区中部植被显著或极显著退化,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植被显著或极显著改善。气温和降水与KNDVI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与KNDVI呈负相关。单因子中,土地利用对KNDVI的解释力最强,交互作用中,土地利用与人口密度的交互作用最强。[结论]研究期间贵州省植被总体变好,土地利用是贵州KNDVI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多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单因子对KNDVI变化的解释力更大。人类活动因子对贵州植被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气候因子、地形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DVI 植被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探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演变的贡献
2
作者 陈淋淋 刘绥华 +3 位作者 邓玲玲 申选英 宋善海 龙洋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2,共14页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数据集,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对影响地表反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1)在时间视角上,2001—2022年地表反照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3.699×10^(−5)a^(−1),2001—2003年下降速率最大,为0.0045 a−1;在空间视角上,地表反照率呈东北部地区下降、西北部地区上升、研究区60.16%面积的区域下降的趋势,未来继续以下降为主。2)在对自然因子的响应方面,地表反照率与气温及叶面积指数(LAI)正相关,与降雨量及土壤水分负相关,空间上LAI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时间上土壤水分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3)自然因子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产生双重影响,总体上以抑制为主,研究区60.17%面积的区域受两者共同驱动。相对贡献率的排序为土壤水分(35.23%)>LAI(23.96%)>土地利用(18.65%)>气温(12.03%)>降水(1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自然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岭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波 曾晓珊 +2 位作者 古书鸿 于飞 陈芳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55-64,共10页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据,采用逐级订正法、气候学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估算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气候资源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2.3、43.7和39.1 t/hm^(2),随时间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0.37和-0.31 t/(hm^(2)·10a),空间分布上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趋势。因温度和降水限制,茶树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6.2%和10.2%;太阳辐射、热量和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贡献率分别为45.9%、32.5%和21.6%;1978—2020年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呈递增趋势,多年平均利用率0.91%。茶树生长季内气候生产潜力递减,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分析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有益于提升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茶树 气候资源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度函数分析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芳 左晋 +3 位作者 聂琼 胡家敏 刘宇鹏 古书鸿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选取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10℃积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9个气候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分析其与铁皮石斛生长量和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建立铁皮石斛有效成分与气象因子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区划指标及其权重,利用ArcGIS对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茎、叶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5.98%、67.06%;茎长12.07~17.83 cm,基茎粗3.01~5.56 mm;生物碱含量为0.22~0.31 mg/g,平均0.28 mg/g;多糖含量为22.79%~39.02%,平均30.25%;总氨基酸含量为11.54~24.71 mg/g,平均16.66 mg/g。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7月均温、7月最高温呈正相关,即在一定适宜范围内,随着7月温度升高,多糖含量逐渐增大;生物碱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和≥10℃积温均呈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和≥10℃积温呈正相关;降水量与铁皮石斛生物碱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相对湿度与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与生物碱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增加日照时数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贵州铁皮石斛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论】贵州最适宜发展铁皮石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北部局地;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基本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生物碱 氨基酸 生态适宜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蜂糖李气候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廖留峰 左晋 +1 位作者 谷晓平 侯双双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58-64,共7页
原产于贵州镇宁的蜂糖李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贵州省多地及周边省份均开展了引种种植。以蜂糖李核心产区镇宁县气候特征为基准,以气候相似距作为蜂糖李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展开贵州省蜂糖李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以镇宁为基准的蜂糖... 原产于贵州镇宁的蜂糖李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贵州省多地及周边省份均开展了引种种植。以蜂糖李核心产区镇宁县气候特征为基准,以气候相似距作为蜂糖李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展开贵州省蜂糖李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以镇宁为基准的蜂糖李气候相似区域主要集中在镇宁周边,包括普定、六枝、晴隆、关岭、紫云、长顺和惠水7个区县;贵州东北部、东南部、南部边缘以及西北部的威宁等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较差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气候条件不适宜开展蜂糖李引种;中部、西南部以及黔东南东北部等剩余区域与镇宁气候相似程度较高,属于蜂糖李引种的气候次适宜区,但引种时仍需开展必要考察,注意当地小气候特征。本研究筛选出贵州省内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蜂糖李的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应在重点区域展开蜂糖李的试种扩种试验,以减少由于盲目发展和试种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糖李 气候适宜性 GIS 气候相似理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2022年高温干旱天气对辣椒影响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世琼 谭文 +3 位作者 刘宇鹏 孙擎 左晋 古书鸿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9,共10页
2022年贵州省辣椒大田生长期内(5—9月)发生2010年以来第二严重的干旱灾害,造成贵州省的中部以北、以东及南部边缘地区的辣椒受到轻至特重级的干旱影响;同时,6月下旬开始北部及东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天气,高温干旱叠加造成辣椒植株生长... 2022年贵州省辣椒大田生长期内(5—9月)发生2010年以来第二严重的干旱灾害,造成贵州省的中部以北、以东及南部边缘地区的辣椒受到轻至特重级的干旱影响;同时,6月下旬开始北部及东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天气,高温干旱叠加造成辣椒植株生长及产量品质形成受阻。对高温干旱及其日数与辣椒灾情数据、减产率进行数理分析发现,2022年7—9月的高温、干旱2种灾害在空间分布及强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呈显著的正相关;高温、干旱和高温干旱交互与辣椒灾情数据相关性紧密,且方差分析结果显著;高温对辣椒减产率的影响显著。评估结果对贵州辣椒产业防范化解日益频发的高温干旱复合灾害风险及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高温热害 贵州 辣椒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滑坡成灾机理与失稳过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田俊伟 江兴元 +3 位作者 李阳春 杨义 段莹 刘柄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93-3603,共11页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西二环滑坡主要由白云质层状碎裂岩体组成,渗透性和保水性较好,呈现“海绵体”结构,持续性降雨是该滑坡诱发的直接原因;该滑坡首先由前部滑体剪出,且逐渐向上牵引,随后滑体后缘张拉裂隙进一步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滑移-拉裂破坏,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西二环滑坡可分为4个变形失稳阶段:自然溶蚀裂化-开挖卸荷扩展-饱水弱化剪切-缓慢滑移堆积。研究结论对于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的成灾机理分析和工程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顺层滑坡 数值模拟 成灾机理 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阶段农业气象学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研究展望
8
作者 刘轩铭 谭文 +2 位作者 崔蕾 杨静 蒋艳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58-60,共3页
面对农业生产智慧化、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等新趋势,建立气候因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量化关系,实现对气候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农业气象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新阶段农业气象学发展面临的形势,探讨了新阶段农... 面对农业生产智慧化、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等新趋势,建立气候因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量化关系,实现对气候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农业气象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新阶段农业气象学发展面临的形势,探讨了新阶段农业气象的重要任务,以期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新时期农业气象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学 智慧农业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与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家敏 潘岑 +1 位作者 于飞 古书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2-1328,共7页
【目的】探明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气象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强度,为黔北地区辣椒生产决策、气候影响评估和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产量分离方法和数理统计对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 【目的】探明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气象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强度,为黔北地区辣椒生产决策、气候影响评估和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产量分离方法和数理统计对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关系进行研究;并以播州区为研究区,研究辣椒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结果】6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越高,越不利辣椒产量形成;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最低气温为产量的限制性因子,最低气温越高则产量越高。在日较差大于8.5℃的情况下,随着日较差的增大,辣椒产量呈缓慢增加趋势。6月下旬的降水量为辣椒生长的水分限制因子,降水量增多则产量增高。4月中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下旬的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负相关。播州区辣椒气象产量预测模型为Y_(w)=-40.836T_(6月中旬至下旬)+40.644T_(8月上旬)-106.159。【结论】黔北地区气象条件对辣椒产量影响程度达±50%左右。不同区域气象条件对辣椒产量影响的关键时段不同,播州区气候条件影响的关键时段在中后期。辣椒生长中期,温度与辣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除播州区6月下旬降水量限制辣椒生长外,大部分县市区降水均能满足辣椒生长需要;日照时数对辣椒产量的影响呈前期为正,后期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辣椒产量 气象产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鲜食玉米播期气象因子对生育进程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军 韦海龙 +3 位作者 左晋 安林 程乙 宋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60-68,共9页
【目的】探明播期气象因子对黔中地区鲜食玉米生育进程、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为黔中地区鲜食玉米最适播期确定及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21—2022年,以市场畅销的鲜食玉米品种万糯2000、农科糯336和彩甜糯6号为试验材料,设3... 【目的】探明播期气象因子对黔中地区鲜食玉米生育进程、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为黔中地区鲜食玉米最适播期确定及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21—2022年,以市场畅销的鲜食玉米品种万糯2000、农科糯336和彩甜糯6号为试验材料,设3月10日、3月20日、3月30日、4月9日、4月19日、4月29日6个播期,考察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生育进程与产量,采用回归与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鲜食玉米生育进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年际间、播期间(2021年)对3个鲜食玉米品种的产量影响差异极显著,品种间、播期间(2022年)对3个鲜食玉米品种的产量影响差异显著,年际与播期呈极显著互作效应;2021年随播期推迟平均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4月19日播期产量(25234.81 kg/hm^(2))最高,其次是4月9日播期;2022年以4月29日播期产量(18410.05 kg/hm^(2))最高,其次是4月9日播期。【结论】黔中地区鲜食玉米品种适宜播期在4月中下旬,最适播期为4月20日左右,该播期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鲜食玉米的生长发育,实现黔中地区鲜食玉米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播期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因素关系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1
作者 尚媛媛 杜正静 +2 位作者 陈静怡 彭波 龙杰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状况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等级,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模型的预测因子,分...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状况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等级,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模型的预测因子,分别基于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轻量级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这4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将纳入患者以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模型训练和参数优化,测试集用于评价模型效果。主要以准确率来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6383例,其中女性6507例,且日发病例数表现为不平衡数据,其中诊断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绞痛、心源性猝死。日发病例数与气压、气温、湿度3大类26种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与气压、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采用GridSearchCV函数找出最优权重的配比后,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并通过测试集验证输出模型指标参数。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模型在预测任务中表现最佳,准确率达到85.68%,精确率为82.56%,召回率为85.68%,F1分数为79.56%(均P<0.05)。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前72 h气温的INP值为63814,是影响日发病例数最重要的气象因素,排名第2和第3的是发病前48 h气温和发病前24 h气温,对应INP值分别为62002、43216。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骤旱时空特征及恢复概率评估
12
作者 冉光艳 胡锋 +4 位作者 周旭 敖杨 饶国峰 聂君蓝 吕洋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3-132,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骤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呈上升趋势,目前不同区域骤旱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和恢复概率仍不明确。该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系统评估2000—2020年间所有骤旱事件的频率、强度、爆发阶段和恢复阶段历时的时空演变特...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骤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呈上升趋势,目前不同区域骤旱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和恢复概率仍不明确。该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系统评估2000—2020年间所有骤旱事件的频率、强度、爆发阶段和恢复阶段历时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条件Vine Copula模拟方法,选取骤旱恢复阶段历时(recovery time,RT)、强度(drought magnitude,DM)和恢复阶段的累积降水(recovery precipitation,RP)评估骤旱恢复的概率;并比较不同下垫面分区骤旱恢复概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骤旱爆发阶段的历时呈明显增长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0.36 d/a,贵州省是骤旱发生的高频热点区。中国西南地区骤旱在春季和冬季的恢复概率偏低,特别是在RT为10~20 d时恢复概率较低,从空间上看,恢复概率低于2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内。不同地貌类型中岩溶槽谷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在不同地形坡度中,坡度为5°~15°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而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耕作植被的平均恢复概率最低,岩溶槽谷、坡度为5°~15°、耕作植被在春季RT为10~20 d时平均恢复概率分别仅为10%、18%、18%。中国西南地区骤旱发生和恢复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未来灾害应对应特别重视贵州省内的岩溶槽谷-缓坡-耕作植被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时空特征 恢复概率 Vine Copula模拟方法 下垫面异质性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