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农学类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1
作者 刘树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70-273,共4页
师范专业认证制度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可信、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并将分析评价结果运用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促进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介绍了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达成... 师范专业认证制度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可信、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并将分析评价结果运用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促进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介绍了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以期促进非师范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及其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实验 课程目标 达成度 应用生物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CA理论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2
作者 符裕红 任翠娟 +5 位作者 文君 蒙丽杨 叶春阳 张雪梅 赵磊 彭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113-117,共5页
为满足教育改革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从主体责任完善、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指标完善以及信息反馈落实等角度出发,分析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状。并以OBE为主导,引入PDC... 为满足教育改革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从主体责任完善、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指标完善以及信息反馈落实等角度出发,分析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状。并以OBE为主导,引入PDCA模式,围绕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关键环节,进行教学质量保障闭环设计,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的在于从该专业层面压实主体责任,优化设计指标,完善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理论 生物科学 教学质量保障 成果导向 信息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浪 武燕 +6 位作者 钟晓丽 韦忠涛 吴玉 岑佳宝 宋雪红 徐艳梅 闫昆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探究枯落物、腐殖质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且脲酶活性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2)在三种林分类型的人工林中,土壤脲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针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和蔗糖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中土壤淀粉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3)综合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土壤原土TG、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电导率、碱解氮、全氮及腐殖质全磷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枯落物养分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研究获得了林分类型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基础数据,为科学评价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脆弱生态区 林分类型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强度对喀斯特马尾松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4
作者 秦川 丁波 +5 位作者 吕元亚 杨榕 安服 魏兴洪 朱禄鸿 张运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7,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喀斯特地貌区马尾松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量的影响,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火后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喀斯特地貌区马尾松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量的影响,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火后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以贵州省惠水县不同程度林火干扰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未受林火干扰的林分作为对照样地,对马尾松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1)受中度林火干扰的林分物种数最多,物种随林火干扰程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受中等程度林火干扰的林分灌木与草本层,Shanon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未过火林分(P<0.05),受重度林火干扰的林分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呈下降的趋势;3)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马尾松林下植被群落稳定性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未过火;4)受不同程度林火干扰林分短期恢复后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的趋势;5)短期恢复过程中马尾松林下灌木、草本中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Shanon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相关系数较高。【结论】林火干扰后林分短期恢复过程中,轻度与中度的林火干扰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可增加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林火干扰会导致森林生产力的下降。在修复火烧迹地时,通过改善林分的环境条件,增加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对喀斯特地区而言,受林火干扰后快速恢复森林的生态效益尤其是水土保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喀斯特 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含量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讯 石燕 +4 位作者 姚思雨 王娑娑 丁波 张运林 武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计算其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并测定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结果】1)三个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随粒径减小而减少(P<0.05),而MWD和GMD在不同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马尾松人工林龄组的增长,土壤团聚体SOC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龄林SOC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TN含量逐渐积累,近熟林和成过熟林TN含量显著高于中龄林(P<0.05),而TP含量逐渐消减,中龄林TP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SOC含量逐渐增加,黏粉粒和微团聚体中SOC含量显著高于大团聚(P<0.05),TN含量逐渐下降,大团聚体中TN含量显著高于黏粉粒(P<0.05)。3)大团聚体SOC含量及微团聚体TP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微团聚体SOC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马尾松人工林龄组变化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团聚体养分含量变化,且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可获得贵州脆弱生态区马尾松人工林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区域人工林土壤结构和抗侵蚀功能评价与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典型针叶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影响因子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运林 罗华 +2 位作者 罗爱霞 孙甜甜 丁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目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农林交错,火源复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该区域典型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的林火蔓延速度,对于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内... 【目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农林交错,火源复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该区域典型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的林火蔓延速度,对于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内3种典型针叶林下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平地无风条件下,构造与野外结构相似的针叶床层,以床层含水率、厚度和载量因子的不同梯度组合为变量,进行了188次点烧实验。【结果】(1)相同条件下,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林火蔓延速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马尾松针叶床层(P<0.001)。(2)可燃物床层含水率对针叶床层蔓延速度有显著的阻滞作用,床层厚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床层载量对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蔓延速度有促进作用。(3)马尾松、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林火蔓延速度的加式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0.029和0.020 m/min,乘式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4、0.023、0.018 m/min,两种预测模型能解释75%以上的林火蔓延速度变化情况。(4)加式模型的外推误差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108 m/min和42.50%,乘式模型外推效果优于加式模型,误差均值分别为0.086 m/min和28.20%。【结论】研究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典型针叶林可燃物床层特征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情况,3种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蔓延速度较大,具有蔓延成灾的可能。综合预测精度和外推效果,建议选择乘式模型建立林火蔓延速度预测模型,为该生态系统内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针叶林 地表火 蔓延速度 预测模型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栖息环境对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娄熙源 孙雪 +7 位作者 刘讯 李剑峰 张超 吴安康 钱长江 冉景丞 张雪 孙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472-11483,共12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肠道微生物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参与机体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及免疫功能,在维持生物体健康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均发挥...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肠道微生物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参与机体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及免疫功能,在维持生物体健康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不同栖息环境下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宿主能量代谢、营养平衡、食物消化等功能作用,对其种群保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鲜少有研究聚焦于不同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圈养条件下黑叶猴由于食物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改变及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目前尚不清楚。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分别来自野外环境(5只)和圈养环境(4只)下的黑叶猴个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上,黑叶猴肠道内核心微生物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野生黑叶猴独有的微生物群落数量大于圈养组,不同栖息环境下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物种组成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差异性。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中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独立性检验发现,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中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中出现极显著差异的为甲烷菌门(Methanobacteriota)(P<0.01)。在功能作用上,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及基因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且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黑叶猴中在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嘧啶代谢、丙酸代谢等相关途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通过调节FOX2基因的表达提升了黑叶猴在圈养环境下生成乙酰基辅酶A的能力。研究揭示了贵州省野外环境和圈养环境对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的影响,有助于科学评估野外黑叶猴种群生理健康状况,并为这一珍稀物种的野外种群保护及圈养种群繁育提供肠道微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肠道微生物 群落特征 饮食差异性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三种森林类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岑佳宝 武燕 +5 位作者 徐艳梅 宋雪红 刘梅 谢静怡 王浪 张宏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探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贮存能力,以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区3种森林类型(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及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储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 为探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贮存能力,以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区3种森林类型(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及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储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与叶片、枯落物、腐殖质碳、氮、磷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6.51 g·kg^(-1)、全氮含量为1.18 g·kg^(-1)、全磷含量为0.44 g·kg^(-1);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95 g·kg^(-1)、全氮含量为1.06 g·kg^(-1)、全磷含量为0.39 g·kg^(-1);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30.02 g·kg^(-1)、全氮含量为1.17 g·kg^(-1)、全磷含量为0.40 g·kg^(-1)。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62 t·hm^(-2)、全氮储量为2.16 t·hm^(-2)、全磷储量为0.81 t·hm^(-2);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13 t·hm^(-2)、全氮储量为2.21 t·hm^(-2)、全磷储量为0.84 t·hm^(-2);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60.43 t·hm^(-2)、全氮储量为2.37 t·hm^(-2)、全磷储量为0.80 t·hm^(-2)。(2)林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存在显著影响,针阔混交林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针叶林全磷含量显著高于阔叶林。(3)林型变化对全氮含量、全氮储量及全磷储量均无显著影响。(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枯落物及腐殖质碳、氮、磷含量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中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具有明显优势,而针叶林中全磷含量具有明显优势,叶片、枯落物及腐殖质养分与土壤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碳氮磷含量 碳氮磷储量 脆弱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铁、叶绿素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树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 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厂(沿岸带)、后午(湖心)、将军湾(入水口)进行了4次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总微囊藻毒素(total 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TMC-LR)、胞外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EMC-LR)、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IMC-LR)含量均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全年EMC-LR的比例高于IMC-LR,冬季EMC-LR的比例高于其他季节。Chl a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铁及各种形态铁含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颗粒铁比例最低,但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可溶性铁的比例最高;春季总铁及各种形态的铁含量最低且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胶体铁比例最低。后午、大坝各种形态的MC-LR含量略高于西郊水厂、将军湾。将军湾Chl a含量最高、大坝Chl a含量最低。将军湾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高,而溶解铁、可溶性铁的含量及比例最低;大坝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低,而溶解铁、胶体铁及可溶性铁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铁、胶体铁、溶解铁及总铁均与Chl a、EMC-LR、IMC-LR、TMC-LR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或显著正相关(P<0.01),且总铁及溶解铁(<0.45μm)与其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红枫湖水华蓝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 不同形态铁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微卫星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冉小艳 赵芳 +3 位作者 刘美 龙雨欣 何雨洁 赵月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为研究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的特征,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散在重复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cpSSR)特征。结果表明,麻叶绣线... 为研究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的特征,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散在重复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cpSSR)特征。结果表明,麻叶绣线菊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5932 bp,是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识别出43个散在重复序列,其中回文重复最多,互补重复最少。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上共识别出57个cpSSR位点,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cpSSR重复碱基组成有4种类型,分别为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其中单碱基重复序列最多,有4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78.95%;以五碱基最少,仅1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1.75%。cpSSR长度区间为10~19 bp,其中10 bp长度最多,占比43.86%;麻叶绣线菊叶绿体cpSSR的拷贝数在3~19,其中以拷贝数为10的序列最多,有2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43.86%。本试验探究了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微卫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为绣线菊属植物的物种鉴定、群体遗传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叶绣线菊 叶绿体基因组 散在重复序列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步长FFMC模型预测马尾松林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适用性分析
11
作者 张运林 陈婧怡 项雨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目的】地表细小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关键引燃物质,其含水率的精确预测对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ine fuel moisture code,FFMC)作为典型的半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含水率预测。本研究旨在评估直接使用FFMC在预测马尾松林... 【目的】地表细小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关键引燃物质,其含水率的精确预测对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ine fuel moisture code,FFMC)作为典型的半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含水率预测。本研究旨在评估直接使用FFMC在预测马尾松林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中的适用性,并对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预测精度。【方法】以贵州典型的马尾松林下可燃物为研究对象,以小时为步长,在防火期内监测地表可燃物的水分动态变化,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计算时步长FFMC值。【结果】1)水分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气象要素影响,其中气温和风速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其呈显著正相关;2)当马尾松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低于35%时,直接使用FFMC预测含水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88%和4.81%;当含水率超过35%时,直接使用FFMC不适用,平均相对误差高达66.37%;3)选择逐步回归法建立基于FFMC和气象要素的含水率(>35%)预测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改进后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15.81%和21.41%。【结论】本试验验证了基于时步长FFMC预测马尾松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适用性,通过改进模型提高了预测效果。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森林可燃物水分动态变化机理、支持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科学开展森林防火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马尾松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 时步长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枫湖浮游植物色素的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刘树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5,共14页
蓝藻和绿藻是贵阳红枫湖的主要浮游植物类群。水体中色素含量与比例是水体中藻类的种群丰度、种群结构及生理特征的综合表现。为了探究红枫湖蓝藻和绿藻的6种光合色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23年在贵阳红枫... 蓝藻和绿藻是贵阳红枫湖的主要浮游植物类群。水体中色素含量与比例是水体中藻类的种群丰度、种群结构及生理特征的综合表现。为了探究红枫湖蓝藻和绿藻的6种光合色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23年在贵阳红枫湖进行不同季节和地点的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较高的水温(WT)、氨氮(NH_(3)-N)、硝氮(NO_(3)^(-)-N)、总氮(TN)、总铁(TFe)导致红枫湖水体中蓝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升高,因此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藻蓝蛋白(PC)、别藻蓝蛋白(APC)、藻红蛋白(PE)等5种光合色素含量均为夏季最高(Tukey’s HSD,P<0.05)。夏季绿藻竞争优势升高,因此夏季Chlb及Chlb/Chla最高。秋季Chla、Chlb含量高于春季,但PC、APC、PE含量接近,因此秋季Chla含量的升高主要是由绿藻等不含PC、APC、PE的真核藻类生物量升高引起的。秋季较高的温度、光照以及营养盐含量降低,且藻细胞处于衰亡期,导致藻细胞内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及Car/Chla升高。春季PC/Chla和PE/Chla最高,表明蓝藻中的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在春季的竞争优势较大。冬季APC/Chla、APC/PC、APC/PE高于其他季节,可能与冬季湖丝藻(Limnothrix redekei)、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等不含PE的蓝藻优势度升高以及冬季的低温、低光及营养盐缺乏等环境因子对蓝藻细胞的胁迫有关。本研究PC/Chla、PE/Chla、PE/PC分别为2.11~2.96、1.39~2.38、0.67~0.81,表明红枫湖水体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以湖泊假鱼腥藻为绝对优势种。RDA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色素含量和比例变化的89.17%、70.87%,但PC/Chla、PE/Chla与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红枫湖水体以湖泊假鱼腥为主要优势种的藻类种群结构受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较小。pH值(pH)、溶解氧(DO)、盐度(Sal)、电导率(EC)、总固体悬浮物(TDS)、透明度(SD)、浊度(Turb)等理化因子是浮游藻类生长的被动影响因子。pH值夏季略高于春秋季,冬季最低。夏、秋季浮游藻类光合放氧量高于春季,但夏、秋季DO低于春季。夏、秋季较高的WT导致水体中氧气的溶解度降低、浮游生物呼吸耗氧量升高、有机物的分解耗氧量增加。夏、秋季较高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对水体中无机盐的吸收量较高,因此Sal、EC、TDS相对较低。夏秋季红枫湖水体Turb升高、SD降低主要由浮游藻类生物量升高引起的。将军湾NH_(3)-N、NO_(3)^(-)-N、TFe含量最高,后午TP含量最高、TN/TP最低。因此将军湾Chla含量最高,后午Chlb、PC、APC、PE含量最高。大坝Chla含量最低,但非生物颗粒物增多会引起Turb升高、SD降低。研究结果将为蓝藻水华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色素含量 色素比例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胡枝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13
作者 赵月梅 武燕 +3 位作者 张荣祥 何雨洁 黄湛芃 刘讯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7-1192,共16页
【目的】揭示大叶胡枝子(Lespedeza davidii)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和密码子使用情况。【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大叶胡枝子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并与已有的8个胡枝子属近缘物种[多花胡枝子(L.floribunda)、兴安胡枝子(L... 【目的】揭示大叶胡枝子(Lespedeza davidii)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和密码子使用情况。【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大叶胡枝子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并与已有的8个胡枝子属近缘物种[多花胡枝子(L.floribunda)、兴安胡枝子(L.davurica)、胡枝子(L.bicolor)、截叶铁扫帚(L.cuneata)、绿叶胡枝子(L.buergeri)、L.maritima、L.tricolor和L.virginica]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大叶胡枝子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果】大叶胡枝子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为149040 bp,GC含量35.0%,含128个编码基因,其中有83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和37个tRNA基因;筛选出11条串联重复序列、49条散在重复序列和62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多花胡枝子和兴安胡枝子中串联重复序列数量比其余物种多,且这两个物种中散在序列类型的分布与其余物种差异较大。mVISTA分析和滑动窗口分析表明该属大部分突变在非编码区产生;边界分析表明该属的多花胡枝子和兴安胡枝子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共线性分析表明多花胡枝子和兴安胡枝子出现倒位重排;密码子偏性分析表明大叶胡枝子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选择过程中主要受突变和选择的影响,并筛选出的18个均以A/U结尾的最优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叶胡枝子与L.maritima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获得大叶胡枝子的叶绿体基因组基本信息,为胡枝子属系统发育、分子鉴定标记开发及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胡枝子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比对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14
作者 邬艳 周胜珍 +2 位作者 周艳雪 杨唯香 赵月梅 《特产研究》 2025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为了研究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使用模式。本研究用Codon W、CUSP和SPSS等软件对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的50条CD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GC3含量最低,为26.17%,表明该植物密码子偏向以A/U结尾;有效密... 为了研究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使用模式。本研究用Codon W、CUSP和SPSS等软件对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的50条CD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GC3含量最低,为26.17%,表明该植物密码子偏向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平均值为46.53,表明该植物密码子整体偏性较弱;中性分析中GC_(12)和GC_(3)相关性显著,ENC-plot分析中46%的ENC值分布于-0.05~0.05的区间,PR2-plot分析中G和T的使用频率高于C和A,上述3种图形分析均显示油麻藤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受突变和选择两个因素的影响,UUA和UUU等20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麻藤 叶绿体基因组 最优密码子 密码子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15
作者 牟小涛 左孝艳 +3 位作者 雷阿羊 王睿 王芳 胡华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150-153,157,共5页
丁香精油具有广谱抑菌性能,但稳定性不足限制了丁香精油的应用。基于此,开展了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在抑制特定真菌生长效果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明显提高了丁香精油的热稳定性,其在60℃水浴锅中加热处理6 h后依然保持良好... 丁香精油具有广谱抑菌性能,但稳定性不足限制了丁香精油的应用。基于此,开展了丁香精油微乳剂的制备及其在抑制特定真菌生长效果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明显提高了丁香精油的热稳定性,其在60℃水浴锅中加热处理6 h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丁香精油微乳剂对人参锈腐病菌、细极链格孢菌、辣椒枯萎病菌和腐皮镰刀菌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效果,表明其在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拓宽植物精油使用范围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精油微乳剂 制备 抑菌活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NAC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荣玉萍 张文香 +7 位作者 邓娇 石桃雄 梁成刚 汪燕 张晓娜 李洪有 孟子烨 黄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280,共8页
以苦荞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比对程序,经鉴定和筛选,共获得72个苦荞NAC家族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除FtPinG0002967400.01.T01基因外,苦荞NAC家族其余71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表... 以苦荞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比对程序,经鉴定和筛选,共获得72个苦荞NAC家族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除FtPinG0002967400.01.T01基因外,苦荞NAC家族其余71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表明,72条蛋白序列具有NAC结构域。72个NAC基因共有7个保守基序,在苦荞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有33个NAC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苦荞NAC蛋白序列与拟南芥的可以分为9个亚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NAC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对其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筑文 黄燕芬 何晓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5-7,共3页
为加强物理技术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利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筑糯2号玉米种子进行不同电流(250~2000 mA)等离子体处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加强物理技术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利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筑糯2号玉米种子进行不同电流(250~2000 mA)等离子体处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流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的植株性状、产量和抗病虫能力均比对照(未处理)明显提高,植株株高提高15~20 cm,穗位高提高5 cm左右,每株果穗数增加1~2个,果穗长增加1~3 cm,产量增加0.1~0.5 kg/株,其中,以电流1500 mA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玉米 种子 植株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玉米ZmDOFs基因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表达分析
18
作者 贾利强 赵秋芳 陈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7-1244,共8页
转录因子家族是由含有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组成,构成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中诸如信号转导、形态建成、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定量PCR技术,探测了8个ZmDOFs基因在玉米6个不同组... 转录因子家族是由含有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组成,构成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中诸如信号转导、形态建成、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定量PCR技术,探测了8个ZmDOFs基因在玉米6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8个ZmDOF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4个主要在幼穗中表达,2个主要在雄花中表达,ZmDOF28主要在苞叶中表达,而ZmDOF38在多种组织中表达,表明在玉米进化的进程中8个ZmDOFs基因表达模式的保守性和特异性。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时,分别有7个和6个ZmDOFs基因受到明显的诱导,表明ZmDOFs基因广泛参与玉米应答盐胁迫或干旱胁迫响应途径。在铵态氮胁迫和硝态氮胁迫时,分别有7个和8个ZmDOFs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改变,表明ZmDOFs基因参与玉米应答氮胁迫响应途径,体现了在其历史进化进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的保守性与独特性。本研究为后续研究ZmDOFs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F转录因子 进化树 组织表达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玉米DOF家族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模式分析
19
作者 贾利强 赵秋芳 陈曙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612-620,共9页
以8个玉米DOF基因为研究对象,研究这8个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中的器官表达模式及应答4种逆境胁迫(200 mmol·L^(-1) NaCl,20%PEG,铵态氮胁迫和硝态氮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结果表明,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5个基因主要在玉... 以8个玉米DOF基因为研究对象,研究这8个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中的器官表达模式及应答4种逆境胁迫(200 mmol·L^(-1) NaCl,20%PEG,铵态氮胁迫和硝态氮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结果表明,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5个基因主要在玉米1种器官中表达,2个基因主要在2种器官中表达,而ZmDOF37呈组成性表达。这些数据表明,这8个基因参与玉米器官的发育进程。在20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和20%PEG6000胁迫处理1 h后,分别有8个基因和4个基因表现上调,表明这些基因是NaCl和PEG胁迫响应信号途径中的早期响应基因。在20%PEG6000胁迫处理24 h后,有4个基因被明显的诱导(ZmDOF29,ZmDOF32,ZmDOF37和ZmDOF45),表明这4个基因属于晚期响应基因。在铵态氮和硝态氮胁迫处理1 h后,分别有7个基因被明显诱导,属于早期响应基因,表明这7个基因可能参与玉米应答氮胁迫的早期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OF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刺梨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婷 成倩 +1 位作者 刘英 向仰州 《南方农业》 2023年第6期97-99,共3页
为探究对刺梨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提升作用的生物炭与氮肥施用配方,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的刺梨研究基地开展生物炭与氮肥配施田间试验。设计生物炭用量为0 g·株^(-1)、1100 g·株^(-1)、2200 g·株^(-1)和330... 为探究对刺梨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提升作用的生物炭与氮肥施用配方,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的刺梨研究基地开展生物炭与氮肥配施田间试验。设计生物炭用量为0 g·株^(-1)、1100 g·株^(-1)、2200 g·株^(-1)和3300 g·株^(-1)4个水平(用C0、C1、C2和C3表示),氮素用量为0 g·株^(-1)、55 g·株^(-1)、110 g·株^(-1)和165 g·株^(-1)4个水平(用N0、N1、N2和N3表示),共计16个处理,以C0N0为对照,在刺梨成熟后采集刺梨鲜果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显著提升刺梨维生素C含量,其中C2N2处理对刺梨维生素C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该处理下刺梨每100 g鲜果维生素C含量达1507.357 mg。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总体上提升了刺梨维生素C含量,其中2200 g·株^(-1)生物炭与110 g·株^(-1)氮肥配施可作为优质刺梨的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肥 刺梨 维生素C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