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凸棒/淀粉接枝AM-AMPS纳米复合吸水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双桥 周明 +3 位作者 何浏 熊亚春 刘利 杨雨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在反应温度为3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2%,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2%,反应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原位插层聚合制备了凹凸棒/淀粉接枝AM-AM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在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2%盐水中的吸水倍率的优化工艺条... 在反应温度为3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2%,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2%,反应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原位插层聚合制备了凹凸棒/淀粉接枝AM-AM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在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2%盐水中的吸水倍率的优化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复合材料形成了致密的柱状网络结构,凹凸棒与高分子基体有较多粘连。X射线衍射(XRD)结果发现,复合材料中凹凸棒片层(001)面的层间距增大到2.13 nm,形成了剥离型纳米插层复合吸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 纳米复合材料 淀粉 凹凸棒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体系流变性能 被引量:17
2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赵洪涛 刘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4-107,共4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VES自转向酸体系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把室内合成的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作为稠化剂,优化形成VES自转向酸体系,并对VES自转向酸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VES自转向酸体系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把室内合成的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作为稠化剂,优化形成VES自转向酸体系,并对VES自转向酸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测试了酸液体系的pH值、环境温度以及剪切速率对残酸体系表观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VES自转向酸体系的表观粘度都能保持在100mPa.s以上,能够保证分流酸化施工的顺利进行。酸液主要添加剂(缓蚀剂以及铁离子稳定剂等)都使残酸体系表观粘度有一定的下降,所以在优选酸液体系过程中必须进行酸液体系配伍性测试。当VES自转向酸体系中的铁离子质量浓度超过1g/L后,体系发生相分离或者絮凝,失去分流转向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分流酸化 自转向酸 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翟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实验过程中盐酸浓度(H+浓度)由Ca2+、Mg2+浓度测定值求出。取岩盘转数为500 r/m in,测定4个初始酸浓度(和4个反应时间)下的酸岩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对数与初始酸浓度的对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求得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反应级数m为1.3269,反应速率常数为7.6595×10-7(mol/L)-m.(mol/cm2.s)。乳化酸与灰岩间的反应速率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1/2-1/3,普通酸的1/5-1/8。取初始酸浓度分别为5.674、4.475、3.813 mol/L,反应时间180 s,改变岩盘转数(300-1000 r/m in),视乳化酸为幂律流体,求得实验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有效传质系数分别为2.314×10-8、8.363×10-9、2.978×10-9cm2/s,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的1/1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酸 盐酸液 酸岩反应 灰岩 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 有效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岚 翟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4期84-86,共3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统实验发现:在无CaCl2等无机离子的情况下,酸液pH值变化能使VES自转向酸具有较高的黏度,在鲜酸环境下,加入CaCl2对酸液黏度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残酸环境下,加入CaCl2使酸液黏度明显增加;此外,与不加CaCl2的残酸相比,加入CaCl2后酸液达到最大黏度所对应的pH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产措施 分流酸化 VES自转向酸 变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超 卢智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根据高温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对压裂液性能的要求,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入手,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合成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剪切3 h后,压裂液黏度降低1.4 mPa... 根据高温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对压裂液性能的要求,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入手,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合成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剪切3 h后,压裂液黏度降低1.4 mPa.s,剪切稳定性良好,并且剪切恢复性较好。随着温度的增加,压裂液交联时间逐渐缩短。该压裂液耐温可达170℃。在60℃时,聚合物压裂液破胶困难,可以通过提高破胶剂加量以提高压裂液破胶效果。聚合物压裂液的残渣率为0.83%,对岩心的伤害率为16.7%,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小于植物胶压裂液。适合高温低渗储层的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瓜尔胶 聚合物 高温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抗温抗盐超强堵剂的研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明 赵金洲 +1 位作者 蒲万芬 杨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6,共6页
将聚乙烯亚胺用作交联剂,与梳型聚丙烯酰胺(KYPAM)的酰胺基团反应制备一种共价键交联的抗温抗盐堵剂,考察各因素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YPAM相对分子质量、交联剂或KYPAM质量浓度的增加,成胶时间缩短,相应的表观黏度增大,... 将聚乙烯亚胺用作交联剂,与梳型聚丙烯酰胺(KYPAM)的酰胺基团反应制备一种共价键交联的抗温抗盐堵剂,考察各因素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YPAM相对分子质量、交联剂或KYPAM质量浓度的增加,成胶时间缩短,相应的表观黏度增大,相对分子质量太高或交联剂质量浓度过高易脱水;成胶时间随着pH值的增加呈现缩短、增长又缩短的趋势;温度越高成胶时间越短,凝胶强度越大,温度过高会破坏聚合物凝胶的网络结构,高温下形成的凝胶弹性较差,发脆,容易被破坏;成胶时间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变长,成胶强度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变弱;KY-PAM相对分子质量800万,聚合物质量浓度12 g/L,交联剂质量浓度9 g/L,pH值5-7为最优配方,其适用油藏温度为80-110℃,矿化度小于、等于80 g/LNaCl+1.2 g/LCaCl2;采用最优配方,聚乙烯亚胺PEI-KYPAM凝胶堵剂的突破压力和强度比酚醛树脂-KYPAM凝胶堵剂高,其耐冲刷性也优于酚醛树脂-KYPAM凝胶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凝胶 堵剂 高温高盐油藏 水凝胶 超强凝胶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柴油基钻井液的前置液用表面活性剂优选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欧红娟 李明 +3 位作者 辜涛 柳洪华 杨燕 郭小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8,共5页
采用前置液有效驱替油基钻井液是提高页岩气井固井质量的关键,表面活性剂则是决定前置液驱替效果的关键。目前,单纯以清洗效率为指标考虑工程性能来优选表面活性剂,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开展了基于表面活性剂特性的优选方法... 采用前置液有效驱替油基钻井液是提高页岩气井固井质量的关键,表面活性剂则是决定前置液驱替效果的关键。目前,单纯以清洗效率为指标考虑工程性能来优选表面活性剂,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开展了基于表面活性剂特性的优选方法研究:1确定了清洗效率较高的表面活性剂离子类型和HLB值范围;2确定润湿渗透柴油基钻井液表面所需的临界表面张力γc;3从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值)进行优选;4将材料研究与工程模拟评价相结合,最终确定一套适用于柴油基钻井液的前置液表面活性剂优选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适用于柴油基钻井液的前置液用表面活性剂应满足以下特性:1应选用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且HLB值应在12~15;2表面活性剂的较优加量应接近或大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3表面活性剂的γlg(溶液表面张力)应小于或接近润湿柴油基钻井液表面的γc(临界表面张力为25~27mN/m),此时,前置液的清洗效率较高。该方法可为表面活性剂的优选提供指导,有助于提高页岩气井固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柴油基钻井液 表面活性剂 临界表面张力 清洗效率 优选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液两相缓蚀剂SM-12B及其性能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多容 孙勇 +1 位作者 潘成松 黄贵存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1-284,共4页
针对CO_2气液两相腐蚀的特点,通过合成双咪唑啉季铵盐和多单元吗啉环己胺缓蚀剂,再与含硫有机物及炔醇类缓蚀剂进行复配,得到抑制CO_2腐蚀的气液两相缓蚀剂SM-12B。通过失重法研究了SM-12B缓蚀剂在模拟气田采出液中的缓蚀率,用极化曲线... 针对CO_2气液两相腐蚀的特点,通过合成双咪唑啉季铵盐和多单元吗啉环己胺缓蚀剂,再与含硫有机物及炔醇类缓蚀剂进行复配,得到抑制CO_2腐蚀的气液两相缓蚀剂SM-12B。通过失重法研究了SM-12B缓蚀剂在模拟气田采出液中的缓蚀率,用极化曲线及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SM-12B缓蚀剂的缓蚀机理。结果表明,使用400 mg/L的SM-12B缓蚀剂,在温度为90~110℃之间,其气相缓蚀率达到71.57%以上,液相缓蚀率达到80.82%以上;适用于CO_2分压低于1.0 MPa的CO_2腐蚀环境。SM-12B缓蚀剂浓度为300~1000 mg/L时,其缓蚀作用类型为以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腐蚀产物为FeC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腐蚀 缓蚀剂 气相 液相 双咪唑啉季铵盐 多单元吗啉环己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研究现状概述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子涵 李明 +2 位作者 杨燕 卢娅 郭小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9-53,共5页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类高分子材料、合成类高分子材料、颗粒类材料3类主要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应用情况和研究现状,从作用机理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合成类降失水剂在复杂地质环...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类高分子材料、合成类高分子材料、颗粒类材料3类主要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应用情况和研究现状,从作用机理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合成类降失水剂在复杂地质环境中、高温条件下性能下降明显,颗粒类普遍存在稳定性不好、与其他外加剂配伍性差,降失水剂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偏少等问题。现用降失水剂的合成选用单体大部分为有毒物质,生物降解性能差,在各国对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下,开发环境友好型降失水剂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水泥 外加剂 降失水剂 环保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井眼钻井技术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慧 黄本生 刘清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45,共4页
微小井眼钻井技术是最近几年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低成本、安全环保、提高勘探开发效率的钻井前沿技术。微小井眼钻井技术是指井眼直径小于88.9mm的钻井技术,由于井眼小,使用连续油管钻井,采用新的地震测试技术,易于自动化钻井... 微小井眼钻井技术是最近几年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低成本、安全环保、提高勘探开发效率的钻井前沿技术。微小井眼钻井技术是指井眼直径小于88.9mm的钻井技术,由于井眼小,使用连续油管钻井,采用新的地震测试技术,易于自动化钻井,因此钻井所需的设备装备减小,停钻时间缩短,生产效率高,能降低勘探钻井成本,降低开发钻井成本1/2,降低海上钻井成本1/2以上。同时产生的少量固体废弃物和处理液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但微小井眼钻井的配套技术及装备还不是很完善。微小井眼钻井技术的使用范围十分广阔,能够用于定向钻井、欠平衡钻井,地层测试,钻浅层开发井,钻深层勘探孔或其它敏感环境,可在超低水下、海上及陆上边远地区和一些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作业。微小井眼技术独特的应用是在储层或储层附近进行信息检测或通过探测储层如何流动来追踪油气回收作业。低的钻井成本将会使微小井眼钻井技术在今后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井眼 连续油管 地层测试 钻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类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现状概述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卢娅 李明 +2 位作者 郭子涵 刘萌 郭小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6,33,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类聚合物、非AMPS类聚合物和复配聚合物三类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现今油井水泥聚合物缓凝剂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了聚合物缓凝剂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温度敏...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类聚合物、非AMPS类聚合物和复配聚合物三类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现今油井水泥聚合物缓凝剂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了聚合物缓凝剂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温度敏感性大,温度适用范围小,稠化曲线线形异常,对高温沉降稳定性和水泥石强度发展影响大等问题。提出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发展方向主要侧重于开发智能缓凝剂、可降解缓凝剂,以适应油田固井需求,保证固井质量稳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水泥 外加剂 缓凝剂 聚合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明 赵金洲 +1 位作者 刘建勋 杨燕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5-863,共9页
磺酸盐型Gimini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由联结基团通过化学键将2个或多个单体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连接在一起,由此产生高表界面活性,低临界胶束浓度值,增强了洗涤能力,与传统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复配性,奇异... 磺酸盐型Gimini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由联结基团通过化学键将2个或多个单体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连接在一起,由此产生高表界面活性,低临界胶束浓度值,增强了洗涤能力,与传统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复配性,奇异的流变特性和良好的抗盐性等一系列的性质,从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原料来源不同分类,综述了一系列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展望了合成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盐 GEMINI表面活性剂 合成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环境对金属化金刚石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敏 薛屺 +1 位作者 晋勇 刘锐可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50,共4页
采用化学气液相处理(CVLT)技术在SMD35金刚石表面制备Cr、Ni等金属膜,经X-射线衍射分析,金刚石表面生成了Cr3C2碳化物,实现了金刚石与镀层金属的化学键结合;对经CVLT技术金属化的金刚石和未镀膜金刚石进行了高温下表面形貌观察、组织结... 采用化学气液相处理(CVLT)技术在SMD35金刚石表面制备Cr、Ni等金属膜,经X-射线衍射分析,金刚石表面生成了Cr3C2碳化物,实现了金刚石与镀层金属的化学键结合;对经CVLT技术金属化的金刚石和未镀膜金刚石进行了高温下表面形貌观察、组织结构、热失重和抗压强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经1000℃高温加热后,表面金属化金刚石比未镀膜金刚石失重率低近1/4,抗压强度提高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LT金属化 金刚石 热稳定性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周明 冯积累 +2 位作者 江同文 刘建勋 周理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概述了塔里木高含水油藏主力油田塔中4油田和轮南油田的开发现状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前期研究思路,重点突破口在于剩余油分布和新材料的研究。从高分子水凝胶、高分子树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及... 概述了塔里木高含水油藏主力油田塔中4油田和轮南油田的开发现状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塔里木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前期研究思路,重点突破口在于剩余油分布和新材料的研究。从高分子水凝胶、高分子树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及无机材料方面对剖面调整所需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表面活性剂如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极表面活性剂和特殊表面活性复配方面对驱油剂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三次采油 高温 高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上官昌淮 王霞 +2 位作者 杜磊 殷名学 李科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28-531,537,共5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和静态挂片失重法,研究了以油酸和三乙烯四胺为反应物、二甲苯为携水剂,且适合某模拟采出水的咪唑啉缓蚀剂的性能及其合成条件。通过红外光谱、静态腐蚀失重、电化学测试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咪唑啉分子结构和缓蚀性... 采用正交试验法和静态挂片失重法,研究了以油酸和三乙烯四胺为反应物、二甲苯为携水剂,且适合某模拟采出水的咪唑啉缓蚀剂的性能及其合成条件。通过红外光谱、静态腐蚀失重、电化学测试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咪唑啉分子结构和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咪唑啉最佳合成反应条件为酸胺比为1.0:3.1,合成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7 h,此时缓蚀效率达到90%;该类型缓蚀剂在低于60℃介质环境中,最佳使用浓度为300mg/L,此时缓蚀率为93%,使用周期约为30 h;极化曲线表明,该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扫描电镜表明,缓蚀剂抑制了腐蚀反应和腐蚀产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合成 缓蚀性能 极化曲线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注汽井筒压力变化的热损失计算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霞 苏玉亮 赵玉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2,68,共4页
在注蒸汽热采过程中,井筒中压力的变化必然导致井筒温度和饱和蒸汽物性参数的变化。文章在考虑注汽井筒中压力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井筒综合传热数学模型,对井筒传热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为了提高蒸汽干度利用率和减小井筒热损... 在注蒸汽热采过程中,井筒中压力的变化必然导致井筒温度和饱和蒸汽物性参数的变化。文章在考虑注汽井筒中压力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井筒综合传热数学模型,对井筒传热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为了提高蒸汽干度利用率和减小井筒热损失,应提高注汽速率,减小井口蒸汽压力,加大井口蒸汽干度。这一成果对于指导油井现场注蒸汽热采,综合评价系统注汽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压力 传热系数 蒸汽干度 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裂缝对油藏开采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玉亮 王霞 +3 位作者 李涛 陈玉祥 尤启东 米光勇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43,143,共3页
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天然裂缝直接影响了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文章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低渗透油田面积注水条件下存在天然裂缝时的开发效果,分析天然裂缝裂缝密度、方位、长度、导流能力对油藏... 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天然裂缝直接影响了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文章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低渗透油田面积注水条件下存在天然裂缝时的开发效果,分析天然裂缝裂缝密度、方位、长度、导流能力对油藏开采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缝密度增加,采出程度越高;与主流线方向平行的裂缝,容易造成注入水突进,见水时间早,无水采收率低;裂缝长度越长,增加了低渗透油田的渗透性,有利于提高采油速度;在相同裂缝方位的情况下,采出程度随裂缝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程度随裂缝的增加而增加,平行于主流线方向裂缝采出程度的减小幅度大于垂直于主流线的裂缝。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设计时,应合理的判断、考虑和利用天然裂缝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开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地区高含水水平井治理工艺模式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海俊 谢刚 +2 位作者 巨登峰 秦忠海 刘萌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8-651,654,共5页
经过20多年的规模开发,冀中地区部分主力油藏水平井不同程度地出现含水上升过快、产油急剧下降甚至关井等状况。分析认为,边水或注入水沿正韵律沉积主河道底部突进和底水沿潜山缝洞锥进,是油田典型砂岩油藏和雾迷山裂缝性块状油藏的主... 经过20多年的规模开发,冀中地区部分主力油藏水平井不同程度地出现含水上升过快、产油急剧下降甚至关井等状况。分析认为,边水或注入水沿正韵律沉积主河道底部突进和底水沿潜山缝洞锥进,是油田典型砂岩油藏和雾迷山裂缝性块状油藏的主要水淹特点。针对高渗条带状分布的砂岩储层,依据水电相似性设计模拟电桥电路,并改进了水平井深部堵水工艺决策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高渗条带深部(即渗透带到水平井边界距离20-40m)封堵,能够显著改善中、低渗透带的驱动压力场分布和流量,同时迫使液流转向至低渗透带,使其流量最高可增加55.3%。针对雾迷山碳酸岩盐裸眼完井水平井,借鉴潜山油井堵水工艺模式,封堵裸眼段下部出水层段,发挥上部含油层段的生产潜力。结合水平井堵水堵剂体系,设计了2种堵剂组合工艺模式,通过5井次水平井堵水先导应用,获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由此形成的水平井堵水配套技术,对于改善油田开发后期高含水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堵水 水淹特点 电桥电路 工艺 冀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表面活性剂与钠离子钙离子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明 赵金洲 贺映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5,共7页
在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BS和NPSS–10与Na+和Ca2+的静电作用机理:(1)SDBS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Na+作用较弱,Na+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屏蔽了离子头基的静电排斥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的极... 在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BS和NPSS–10与Na+和Ca2+的静电作用机理:(1)SDBS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Na+作用较弱,Na+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屏蔽了离子头基的静电排斥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的极性,活性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2)NPSS–10浓度大于cmc时与Na+的作用较强,水化的氧乙烯基高温下部分失水和Na+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的共同作用促使表面活性剂的极性降低,抗盐性能增加。(3)在Ca2+浓度较低时,SDBS与钙离子没有相互作用,无沉淀产生,原因是生成的烷基磺酸钙盐有一定的溶解度;在Ca2+浓度较高时,SDBS与Ca2+有强相互作用,电极电位发生显著变化,产生烷基磺酸钙盐沉淀。(4)在低浓度Ca2+溶液中,NPSS–10与Ca2+有较强的作用,无沉淀产生,NPSS–10中的氧乙烯基团与Ca2+形成络合物。在高浓度Ca2+溶液中,NPSS–10与Ca2+没有作用,这是因为NPSS–10在高Ca2+溶液中的极性减弱,再加上空间效应,使得磺酸基头与Ca2+的相互作用减小,形成离子对的能力减弱,避免了Ca2+与磺酸基头的作用产生沉淀,从而使它具有很强的抗Ca2+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NPSS-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钠离子 钙离子 静电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P(AM-co-AMPS)水凝胶球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明 赵金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6-48,共3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丙烯酰胺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高吸水性树脂P(AM-co-AMPS),研究反应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己烷用量为100 g、蒸馏水20 g、AMPS用量为6.75 g、丙烯酰胺用量为2.25 g、石蜡0.5 ...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丙烯酰胺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高吸水性树脂P(AM-co-AMPS),研究反应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己烷用量为100 g、蒸馏水20 g、AMPS用量为6.75 g、丙烯酰胺用量为2.25 g、石蜡0.5 g、搅拌速率为400 r/min、反应4 h情况下,当引发剂与单体用量之比为0.4%、交联剂与单体用量之比为0.08%、分散剂与单体用量之比为0.8%、反应温度70℃时,可得到平均粒径为0.7 mm的均匀分散的P(AM-co-AMPS)水凝胶球,其吸蒸馏水倍率为315 g/g,吸0.9%NaCl水溶液为33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反相悬浮聚合 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 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