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昭硕 林科灿 刘景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509,共5页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三维可视化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术中导航肝切除术等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其中,三维可视化技术对...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三维可视化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术中导航肝切除术等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其中,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及肝移植等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成像 三维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FZU103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控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梓华 李嘉仪 +8 位作者 谢林惠 杨梓翊 尤适泽 吴超 李文龙 艾连中 倪莉 吕旭聪 陈有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144,共10页
目的:探究副干酪乳杆菌FZU103(Lactobacillus paracasei FZU103,LP-FZU103)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injury,ALI)的防控作用。方法:选取36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LP-FZU103干预),实验6周后测定体质量及... 目的:探究副干酪乳杆菌FZU103(Lactobacillus paracasei FZU103,LP-FZU103)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injury,ALI)的防控作用。方法:选取36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LP-FZU103干预),实验6周后测定体质量及脏器系数、血清及肝脏生化、肝组织病理学及炎症因子、肝功能相关基因转录和肠道菌群组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LP-FZU103干预可改善ALI小鼠的脏器系数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提高肝脏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降低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和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水平;显著上调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dlr及下调Acc1、Hmgcr和Cd36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小鼠肠道中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等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结论:LP-FZU103干预可一定程度防控小鼠ALI的发生,这与其改善肠道菌群及肝脏代谢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酒精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肝功能基因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仲武 林征宇 +2 位作者 张志波 陈一平 陈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25-529,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内癌栓患者39例,采用Habib^(TM) VesOpen腔内导管射频消... 目的评价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内癌栓患者39例,采用Habib^(TM) VesOpen腔内导管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评价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血液指标、甲胎蛋白、门静脉通畅及癌栓的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血管穿孔、感染、肝脓肿、腹腔出血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4周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除总胆红素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胎蛋白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原堵塞门静脉均有血流通过;术后8周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或MR检查,提示患者癌栓有不同程度变小或消失。结论采用Habib^(TM) VesOpen血管内射频消融导管经皮穿刺门静脉内癌栓射频消融具有可行性,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门静脉 血栓形成 导管消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宁 邱金花 +3 位作者 林燕平 陈淑珠 郑城英 孙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2期55-57,共3页
目的制定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参考有关文献后草拟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对20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咨询,将形成的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标准应用于3个病区39名护士(观察组),并与未应用该... 目的制定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参考有关文献后草拟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对20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咨询,将形成的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标准应用于3个病区39名护士(观察组),并与未应用该评价标准的另3个病区护士(对照组)进行晨会交班报告质量的评价。结果 3轮专家平均权威系数0.89;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最终确定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观察组交班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病区护士晨会交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能较客观地反映护士晨会交班报告的质量,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区 护士 晨会交班报告 质量评价标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菲尼、PDTC联用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国忠 石铮 郭回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5-431,共7页
背景与目的:多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但单药治疗胰腺癌效果较差,可能与肿瘤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通路激活有关,因此有必要寻求联合NF-κB... 背景与目的:多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但单药治疗胰腺癌效果较差,可能与肿瘤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通路激活有关,因此有必要寻求联合NF-κB活化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以提高疗效。本研究观测索拉菲尼联合PDTC对体外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对细胞质中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单药不同浓度的索拉菲尼(1.5、3.0、6.0、12.0μmol/L)、PDTC(10.0、25.0、50.0、100.0μmol/L)及低浓度联合用药(3.0μmol/L索拉菲尼+25.0μmol/L PDTC)进行分组,在用药后24、36、48、72 h,MTT法检测各组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别计算出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用药后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在用药后48 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各药物组NF-κB在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索拉菲尼和PDTC均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增殖,但单药IC50值较高,低浓度联合用药组能显著提高细胞生长抑制率(P<0.05)。索拉菲尼、PDTC及低浓度联合用药组细胞均发生G0/G1期停滞(P<0.05),S期细胞减少,低浓度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药组(P<0.05)。索拉菲尼诱导NF-κB在胰腺癌PANC-1细胞内表达明显增强,低浓度联合用药组诱导后胰腺癌PANC-1细胞中NF-κB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索拉菲尼和PDTC在体外对PANC-1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单药效果不佳。PDTC和索拉菲尼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使细胞发生G0/G1期停滞,其原因可能是PDTC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PANC-1细胞对索拉菲尼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菲尼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池其煜 石铮 +4 位作者 翁山耕 郑岩松 张志波 杨明智 陈有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706-711,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减少选择偏倚采用逐一配对法进...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减少选择偏倚采用逐一配对法进行配对,最终纳入腹腔镜组105例,开腹组105例。比较手术及术后的无瘤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68±2.82)d vs.(10.61±2.95)d,P<0.01],肝门阻断率更低(20.0%vs.41.0%,P<0.01),且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更早[(4.45±2.53)d vs.(5.40±2.43)d,P<0.01]。腹腔镜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87.54%、79.50%,开腹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86.29%、76.37%(P=0.670)。腹腔镜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09%、60.16%、52.08%,开腹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8%、56.50%、48.13%(P=0.388)。结论:腹腔镜肝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与开腹肝脏切除术(open liver resection,OLR)相比,具有相当的远期疗效,同时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肝门阻断率更低,且引流管拔除时间更早,显示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脏切除术 肝细胞癌 短期疗效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林志文 刘红枝 +1 位作者 曾永毅 林科灿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31-2038,共8页
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发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唯一治疗方法,但术后极... 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发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唯一治疗方法,但术后极易发生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低。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给予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式,以减小肿瘤的大小、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或为手术提供更佳的局部控制。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其对预后的潜在作用也存在争议。本文就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肿瘤辅助疗法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