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中有机防晒剂的污染特征、毒性效应和风险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馨 王立成 +9 位作者 吴晓晨 王晨野 HOW ZOU TONG 孙晶晶 顾金增 王丽 王明阳 穆晓东 陈力可 秦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9-1883,共15页
有机防晒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使其在水环境中残留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类新污染物。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常见有机防晒剂在水环境中的赋存规律和污染特征,总结其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并结合现有研究,探讨了有机防晒剂... 有机防晒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使其在水环境中残留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类新污染物。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常见有机防晒剂在水环境中的赋存规律和污染特征,总结其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并结合现有研究,探讨了有机防晒剂对人体和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最后总结了其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有机防晒剂已广泛分布于地表水、沉积物、海洋以及水生生物等介质中,污水处理厂出水及人类娱乐用水是其主要环境输入源,其环境行为受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等理化参数影响,通过相间分配、生物富集、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过程在多介质中迁移转化。②毒理学研究揭示有机防晒剂具有显著生物毒性效应。人体暴露可引发内分泌干扰、代谢紊乱及免疫系统损伤等不利影响;水生生物毒性效应呈现多维度特征,从基因表达异常到群落结构改变,可导致鱼类、双壳类等水生生物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及内分泌干扰毒性等急慢性毒性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混合物暴露导致的复合毒性机制更为复杂。③暴露途径分析表明,皮肤接触是人体主要暴露方式,而水生生物通过摄食、呼吸及食物网传递等方式导致环境暴露,当前研究对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估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有机防晒剂的环境归趋、生物累积机理及混合物联合暴露产生的复合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同时应建立精细化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为制定该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基准和健康风险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有机防晒剂 污染特征 风险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郑尹齐 史娴 +5 位作者 陈权 乌兰 崔嵬 王文梅 孙仲益 谭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5-1427,共13页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2016—2020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 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 air低,对GPP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 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P-LUE模型 哨兵-2影像 时空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水数据的海南岛台风降水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
作者 许梦雨 谭运祥 +3 位作者 李世禧 尚明 施晨晓 白磊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率GSMaP遥感降水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海南岛台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海南岛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但单次台风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在一年中,台风引起降水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东方、乐东和昌江)和中部山区(白沙和五指山)较多,同时在空间上向周边平原和沿海地区递减,全岛多年平均台风年降水量最高超过400 mm/a。海南岛中西部山区地形对台风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夏季台风影响期地形效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大于非台风降水。在趋势上,台风降水比例呈东部和北部(儋州、临高、澄迈和海口)增加(最多可达3.45%/10 a),西部和南部(东方、乐东和三亚)减少的趋势(最多可达–3.27%/10a),这意味着海南岛平原区的极端降水风险可能加大。年内台风降水量与年内台风历时呈正相关(r=0.54),而年内台风降水与频次的正相关系数较低(r=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MaP 地形效应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污水处理厂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俊男 李馨 +5 位作者 任国梁 王立成 王晨野 陈力可 吴晓晨 徐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69-1778,共10页
为评价海南省典型城市海口市污水处理厂中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PSs)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固相萃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海口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14种PSs的浓度,并研究了海口市污水处理厂中PS... 为评价海南省典型城市海口市污水处理厂中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PSs)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固相萃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海口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14种PSs的浓度,并研究了海口市污水处理厂中PSs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对PSs的去除率,同时利用风险熵值法(Risk quotient,RQ)对其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14种PSs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有检出,春季和夏季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0.04~848.49和0.07~752.99 ng/L,检出浓度最高的PSs为麻黄碱和槟榔碱;PSs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周边人口流动、饮食习惯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②污水处理厂对检出浓度较高的麻黄碱和槟榔碱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和90%,对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去甲氯胺酮、氯胺酮和美沙酮等物质的去除率均为负数。③污水处理厂出水中PSs的生态风险较低,除麻黄碱和美沙酮呈现低风险(0.01≤RQ<0.1)以及槟榔碱未开展风险评估外,其余11种PSs均未发现存在生态风险(RQ<0.01)。研究显示,PSs在污水处理厂中广泛存在,并且通过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不能将其完全去除,虽然污水处理厂出水中PSs的生态风险较低,但是PSs对水生生态系统长期的潜在风险仍然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PSs) 污水 时空变化 生态风险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史娴 聂堂哲 +6 位作者 熊千 刘兆鑫 张嘉怡 刘文杰 乌兰 崔嵬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可实现约0.38 Tg碳储量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增量 潜在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和水淹后干旱对降香黄檀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大东 王海波 +4 位作者 杨帆 苗灵凤 张娟 郭璐瑶 向丽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1-659,共9页
为探究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及水淹后干旱对陆生木本植物耐淹和耐旱性的影响,以1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对象,第1阶段设置对照(CK)、养分(H)、水淹(W)和富营养化水淹(WH)处理,第2阶段设置对照-干旱(CKD)、养分-干旱(HD)、水淹... 为探究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及水淹后干旱对陆生木本植物耐淹和耐旱性的影响,以1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对象,第1阶段设置对照(CK)、养分(H)、水淹(W)和富营养化水淹(WH)处理,第2阶段设置对照-干旱(CKD)、养分-干旱(HD)、水淹-干旱(WD)和富营养化水淹-干旱(WHD)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幼苗在所有处理下均有较高的存活率;W和WH处理降低了幼苗的茎高增量、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但增加了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H_(2)O_(2)含量,且这种变化在W组中更明显。与第1阶段相比,CKD和HD组幼苗的生物量增长量显著降低,而WD和WHD组呈现相反趋势。其次,与CKD和HD处理相比,WD和WHD处理增加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幼苗的SOD活性和H_(2)O_(2)含量,且WHD组幼苗具有比WD组更高的生物量增长量、总叶绿素含量、POD活性以及更低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这表明养分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水淹对幼苗生长的消极影响,前期水淹尤其是富营养化水淹有利于幼苗在后期干旱条件下的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水淹 水淹后干旱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盐胁迫对两耐淹树种生理生态及Na^(+)、K^(+)和Cl^(-)离子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柏燊 苗灵凤 杨帆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350 mmol/L)及水淹-盐(175 mmol/L)复合胁迫3种胁迫处理,比较两物种对不同胁迫的生长、生理生化和盐胁迫相关离子积累的响应。结果显示,经过24 d处理,3种胁迫处理均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水淹胁迫下两物种的超氧阴离子(O_(2)^(·-))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下降,根系K^(+)含量上升,K^(+)/Na^(+)下降;盐胁迫下乌墨幼苗O_(2)^(·-)含量下降,水翁幼苗O_(2)^(·-)含量上升,两物种幼苗的脯氨酸含量、H_(2)O_(2)含量、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水淹-盐复合胁迫下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此外,与水淹相比,水淹-盐复合胁迫降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升了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与水翁相比,乌墨幼苗在盐、水淹-盐复合胁迫下有较高的生物量、脯氨酸含量、GR活性和K^(+)/Na^(+),以及较低的H_(2)O_(2)、Na^(+)和Cl^(-)含量,具有更强的盐、水淹-盐复合胁迫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盐复合胁迫 水翁 水淹 乌墨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不同比例对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陆问 徐文娴 +5 位作者 苏天燕 于磊 蒋亚敏 鲁静丽 刘文杰 杨秋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45-755,共11页
开展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替代比例选择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珠碧江农场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量施氮的原则从202... 开展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替代比例选择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珠碧江农场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量施氮的原则从2022年6月设置6组不同处理: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NPK)、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处理(25%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处理(50%M)、有机肥替代75%化学氮肥处理(75%M)、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处理(100%M)。施肥4个月后采集不同处理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NPK处理,25%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75%M处理均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含量;75%M、100%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25%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100%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AvP)含量。2)相比于CK处理,75%M处理显著提高10~2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C(β-1,4-葡萄糖苷酶,BG)、N(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LAP)、P(酸性磷酸酶,AP)循环酶活性。3)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影响C、N、P循环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pH、SOC、土壤含水量(SWC)、TN、AvP、NH_(4)^(+)-N、NO_(3)^(-)-N。4)与NPK处理相比,50%M、75%M和100%M处理橡胶单株累积产量分别提高11.9%、16.4%和11.8%。综上所述,75%的有机肥替代比例能提高土壤TN含量和土壤C、N、P循环相关酶活性,从而改善橡胶林土壤环境,也能更好地提高橡胶单株产量,有利于促进橡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有机肥替代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下垫面影响的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规律
9
作者 邹艺 朱丽蓉 +2 位作者 林尤文 李旦 叶长青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 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时空分布 下垫面修正 昌化江流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青枯病对海南不同质地砖红壤肥力的影响
10
作者 李海鹏 易伟鹏 +3 位作者 孙晓东 曹启民 黄月华 孙楚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1-1760,共10页
本研究以海南不同质地砖红壤(文昌市文城镇砂土、儋州市大成镇壤土、澄迈县永发镇黏土)为试验对象,探究番茄青枯病对海南不同质地砖红壤肥力的影响。青枯病发生后,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植株发病情况,以及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根系土壤的理... 本研究以海南不同质地砖红壤(文昌市文城镇砂土、儋州市大成镇壤土、澄迈县永发镇黏土)为试验对象,探究番茄青枯病对海南不同质地砖红壤肥力的影响。青枯病发生后,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植株发病情况,以及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根系土壤的理化性质(pH、有机质-OM、有效氮-AN、有效磷-AP、有效钾-AK、孔隙度-SP、容重-BD、质量含水量-MWC)与酶活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蔗糖酶-SC、脲酶-UE、酸性磷酸酶-ACP),分析青枯病发生与各指标的关系;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确定土壤受番茄青枯病显著影响的肥力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质地土壤中,黏土青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最高,而壤土最低;3种质地土壤处理组的pH、AP、SP、POD均低于对照组,黏土处理组的AN、AK、MWC、UE均高于黏土对照组,而壤土处理组的CAT、ACP、MWC、BD高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质地土壤的OM含量、AP含量、SP、POD活力均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其中砂土的pH、ACP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CAT、UE与青枯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壤土的pH、OM、POD、UE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CAT、ACP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黏土的SP、POD活力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AK含量与DI呈显著正相关(P<0.05)。RDA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处理组的SP、OM与AN含量与UE相关性高,对照组与处理组的SP、AK分别与ACP、CAT相关性较高。青枯病发生后,砂土与壤土的对照组、处理组大部分肥力指标均低于黏土,但土壤肥力水平并不是青枯病发生的充分条件;尽管如此,土壤大部分肥力指标会因青枯病爆发而降低。砂土中青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低于黏土的可能原因是砂土的AP含量较高,壤土的青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最低主要由于较低的pH条件不适宜青枯菌生存。黏土青枯病病害情况最严重,其pH、氮素水平、质量含水量均适宜青枯菌的生长繁殖,而且潜在的有益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也可能低于砂土与壤土。因此,不同质地土壤的青枯病防治措施应当因地制宜。本研究相关结论可为今后海南青枯病防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酶活力 土壤肥力 青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对海南岛橡胶林物候的影响
11
作者 梁月华 王艺宸 +3 位作者 王自芹 崔嵬 乌兰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547-557,共11页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远高于渐进的趋势变化。热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始终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高植物多样性与常绿性特征而无...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远高于渐进的趋势变化。热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始终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高植物多样性与常绿性特征而无法统一科学发现。本研究以物候特征明显的纯林橡胶林为研究切入点,逐像元多曲线拟合橡胶林物候,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筛选了物候响应敏感的极端天气事件,揭示了2003—2018年期间的春季物候(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秋季物候(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分布模式;基于偏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极端气候指数对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海南岛橡胶林SOS多以0.73 d·a^(-1)的趋势提前,EOS多以0.60 d·a^(-1)的趋势推迟;少数极冷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而极热事件则呈相反趋势;(2)极端昼夜温度是影响SOS、EOS的主要因素,冷夜日数(TN10p)、冷日日数(TX10p)与SOS呈正相关,而暖夜日数(TN90p)、暖日日数(TX90p)与SOS呈负相关;TN10p、TN90p、TX90p与EOS呈正相关,但TX10p与EOS呈负相关;(3)SOS、EOS对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极端天气因素能够增进对热带森林结构与功能响应气候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MODIS EVI 人工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20年GPP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济舟 崔嵬 +5 位作者 朱济帅 张润卿 赵俊福 章杰 张翔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0.44 Tg·a^(-1)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15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4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4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 气象因素 海南岛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热带岛屿汛期径流的影响
13
作者 熊伟 叶长青 +2 位作者 薛世玉 朱丽蓉 李俊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1,60,共8页
为分析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热带岛屿地区汛期径流的影响,选用海南热带河流南渡江流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运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汛期径流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把流域内的耕地转为天然林地,或者把人工林地转... 为分析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热带岛屿地区汛期径流的影响,选用海南热带河流南渡江流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运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汛期径流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把流域内的耕地转为天然林地,或者把人工林地转为天然林地,均会使汛期月均径流量和径流方差减小,而把人工林地转为耕地会使汛期月均径流量和径流方差增大,三者汛期产流能力为耕地>人工林地>天然林地;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内汛期月均径流量和径流方差与降雨量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其中龙塘站汛期月均径流量变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更大;根据综合型情景,与基准期相比,1990—2019年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汛期月均径流量和径流方差增大幅度显著大于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减小幅度,且龙塘站对气候变化更敏感。研究成果可为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热带岛屿汛期径流产汇流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SWAT模型 热带岛屿 汛期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盐复合胁迫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周静静 苗灵凤 +2 位作者 李大东 田梦洁 杨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为探究干旱-盐复合胁迫对陆生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旱-盐复合胁迫(SD,25%~30%田间持水量+150 mmol/L NaCl)下对3种种植密度[每盆种植1株(DI)、2株(DII)、3株(DIII)]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 为探究干旱-盐复合胁迫对陆生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旱-盐复合胁迫(SD,25%~30%田间持水量+150 mmol/L NaCl)下对3种种植密度[每盆种植1株(DI)、2株(DII)、3株(DIII)]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I密度下SD处理显著抑制了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总叶面积、主根长、总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但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与DI密度相比,DIII密度进一步降低了GR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导致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旱-盐复合胁迫的环境下,种植密度会对降香黄檀的生长产生影响,在海岸带栽植降香黄檀幼苗的过程中,应考虑低密度栽植模式进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盐胁迫 种植密度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南渡江流域水资源安全系统影响机理及演变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栩 朱丽蓉 +1 位作者 林尤文 叶长青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109,共9页
水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流域水资源问题频发,研究水资源安全系统影响机理及演变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应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南渡江水资源安全系统模型,探索系统的制约因素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变化时系统的反... 水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流域水资源问题频发,研究水资源安全系统影响机理及演变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应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南渡江水资源安全系统模型,探索系统的制约因素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变化时系统的反馈结果。结果表明:(1)水资源安全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经济受COD排放的影响和缺水程度,前者主要驱动因子为工业废水排放系数和GDP变化率,后者主要驱动因子为GDP变化率、污水处理率和第三产业产值变化率;(2)降低工业废水排放系数,可有效降低水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提高城市污水回用能有效解决流域缺水问题;(3)在2025年,GDP增长率提高5%、10%、15%、20%的过程中,缺水程度分别达到-2.17%、-0.97%、0.23%、1.43%,适当提高污水处理率对南渡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研究可为其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江 水资源安全 系统动力学 影响机理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不同潮位下海莲群落特征及种群动态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龙奕帆 田梦洁 +3 位作者 叶冰冰 李梦琦 李大东 杨帆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为了解不同生境下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Lour.)Poiret)的群落特征和种群动态变化,合理利用与保护现有红树资源,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潮位下海莲的群落特征、年龄结构、分布格局、静态生命表以及生存函数等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不同生境下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Lour.)Poiret)的群落特征和种群动态变化,合理利用与保护现有红树资源,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潮位下海莲的群落特征、年龄结构、分布格局、静态生命表以及生存函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海莲为群落优势树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林分密度随潮位升高逐渐增加,而海莲的重要值、胸径、树高以及冠幅随潮位升高逐渐降低;(2)海莲种群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格局,不同潮位的龄级结构分布不同,低潮位种群为“凸”型而中高潮位种群为倒“J”型;(3)海莲种群的存活曲线在不同潮位上存在差异,低潮位植株死亡率在各龄级中相近,为Deevey-Ⅱ型,中高潮位植株死亡率在低龄级阶段高,在高龄级阶段相对稳定,为Deevey-Ⅲ型;(4)不同潮位海莲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函数平衡点均在幼苗阶段,第Ⅴ龄级后各潮位生存函数曲线的变化幅度变小。因此,不同潮位下海莲的群落特征和种群动态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区域红树植物的保护及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莲 潮间带 群落特征 种群分布 生存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十大水资源区的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敏感性
17
作者 周海燕 林积泉 +3 位作者 刘文杰 孙仲益 詹华思 章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43-57,共15页
以中国十大一级水资源区为核心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60—2020年全国443个站点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集及1982—2015年逐月/逐年GIMMS-NDVI数据;以量化27个极端气候指数和表征植被生长状况。运用趋势分析、地统计分析... 以中国十大一级水资源区为核心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60—2020年全国443个站点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集及1982—2015年逐月/逐年GIMMS-NDVI数据;以量化27个极端气候指数和表征植被生长状况。运用趋势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明晰区域间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和植被响应敏感性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82—2015年整个研究区植被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除松花江流域外,其余水资源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黄淮海地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2)极端高温指数多呈升高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呈上升趋势,在东北部呈下降趋势;(3)极端气温对NDVI的影响强于极端降水,不同水资源区对NDVI影响最大的极端气温指数不同,其中在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最高气温(TMAXmean),在西北诸河、黄河流域和东南诸河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暖夜日数(TN90P),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最低气温(TMINmean),在西南诸河影响最大的指数为日最低温度的极高值(TNx);(4)各水资源区NDVI对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多为1~3个月,其中西南和东南地区植被对极端气候具有2~3个月的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区 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 NDVI 响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铁矿介导铁氨氧化体系的碳氮协同降解机制探究
18
作者 符祥壮 黄博创 +1 位作者 朱金浩 王德欣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7-1086,共10页
为了探究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系统在处理高NH_(4)^(+)-N含量及C/N(COD与TN的浓度比)失调的化肥加工厂废水中的碳氮协同降解机制,本研究构建中试规模(4.8 m^(3)/d)的FEAMMOX系统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①FEAMMOX体系呈现较好的脱氮降... 为了探究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系统在处理高NH_(4)^(+)-N含量及C/N(COD与TN的浓度比)失调的化肥加工厂废水中的碳氮协同降解机制,本研究构建中试规模(4.8 m^(3)/d)的FEAMMOX系统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①FEAMMOX体系呈现较好的脱氮降碳效果,NH_(4)^(+)-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1%±2.4%和78.9%±1.7%,其中FEAMMOX主导NH_(4)^(+)-N氧化并分享代谢基质,与异养反硝化和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实现多途径协同脱氮降碳。②细胞色素c和血红素c在介导条件下的活性增强,表明电子转移酶可耦联电子介体Fe_(3)O_(4)实现更高效的电子转移和碳氮协同转化行为。③Fe_(3)O_(4)促进了脱氮功能微生物C10-SB1(10.1%)、Pseudomonas(8.1%)、Terrimonas(4.4%)、Thiothrix(3.9%)、Acidobacteriae(3.3%)和Ignavibacterium(2.2%)在系统中的定殖。④FEAMMOX功能菌属C10-SB1A和Pseudomonas可通过其代谢产物NO_(2)^(−)-N、NO_(3)^(−)-N和Fe^(2+)与异养反硝化菌属(Terrimonas和Thiothrix)以及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菌属(Acidobacteriae和Ignavibacterium)形成共生关系。研究显示,基于中试规模的FEAMMOX系统在处理高NH_(4)^(+)-N含量及失调C/N废水时,实现了稳定的脱氮降碳,Fe_(3)O_(4)介导效应显著提升了微生物活性与电子传递效率,促进了功能微生物定殖及共生,驱动了FEAMMOX耦合异养反硝化/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的多重脱氮降碳模式,确保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N废水 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 磁铁矿介导效应 电子传递 互作机制 微生物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宋晨阳 张建杰 +4 位作者 刘玲 马文奇 马林 丁尚 赵洪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6-1167,共12页
海南自建省以来农业生产规模、结构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了其农业绿色发展程度。本文借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flowsinFoodchains,EnvironmentandResources use),选取并定量计算1988—2017年海南... 海南自建省以来农业生产规模、结构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了其农业绿色发展程度。本文借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flowsinFoodchains,EnvironmentandResources use),选取并定量计算1988—2017年海南岛20项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制约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30年间海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较低级别(Ⅲ、Ⅳ级)指标数量由12个增加至15个,较高级别(Ⅰ、Ⅱ级)指标数量由8个减少至5个。随着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畜禽养殖规模扩大与集约化程度提高,海南农业产值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升高,农业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投入分别从0.62×104$·hm–2和3 kW·hm–2增加至16.1×104$·hm–2和13 kW·hm–2。30年来农业资源(氮素、磷素、农药和农膜)过量投入,其中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强度增幅最大,分别从8.0kg·hm–2和0kg·hm–2增加至41.9 kg·hm–2和34.7 kg·hm–2;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养分(农田氮素盈余量、农田氮素径流量、农业源氨挥发等)环境排放量大幅增加,农业源氨挥发和单位播种面积农田氮素盈余增幅最大,分别从61.0 kg·hm–2和152.1 kg·hm–2增加至131.4 kg·hm–2和297.9 kg·hm–2。农业资源投入过量、农牧分离导致的环境污染是制约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空间上,由于中部为山地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力度较小,因此沿海平原的资源投入增长更快、养分环境损失量更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3类指标提升更为迅速。今后海南岛应合理优化沿海地区种植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牧结合减少资源损失,实现海南岛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NUFER模型 种植业结构变化 农牧系统 热带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暴露下生物膜对微塑料的理化性质和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大圳 章宇晴 +5 位作者 付茜茜 冯丹 赵媛媛 俞花美 邓惠 葛成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53,共15页
在风、光、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塑料易碎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安全的新型污染物,大部分合成塑料极难降解。疏水性的微塑料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 在风、光、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塑料易碎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安全的新型污染物,大部分合成塑料极难降解。疏水性的微塑料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成为微生物、藻类和虫类等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可改变其表面形貌、粗糙度和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归趋。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海洋环境下微生物群落附着对微塑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沉降和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生物降解、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环境行为 理化性质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