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展开更多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远高于渐进的趋势变化。热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始终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高植物多样性与常绿性特征而无...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远高于渐进的趋势变化。热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始终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高植物多样性与常绿性特征而无法统一科学发现。本研究以物候特征明显的纯林橡胶林为研究切入点,逐像元多曲线拟合橡胶林物候,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筛选了物候响应敏感的极端天气事件,揭示了2003—2018年期间的春季物候(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秋季物候(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分布模式;基于偏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极端气候指数对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海南岛橡胶林SOS多以0.73 d·a^(-1)的趋势提前,EOS多以0.60 d·a^(-1)的趋势推迟;少数极冷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而极热事件则呈相反趋势;(2)极端昼夜温度是影响SOS、EOS的主要因素,冷夜日数(TN10p)、冷日日数(TX10p)与SOS呈正相关,而暖夜日数(TN90p)、暖日日数(TX90p)与SOS呈负相关;TN10p、TN90p、TX90p与EOS呈正相关,但TX10p与EOS呈负相关;(3)SOS、EOS对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极端天气因素能够增进对热带森林结构与功能响应气候变化的理解。展开更多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0.44 Tg·a^(-1)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15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4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4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展开更多
文摘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
文摘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远高于渐进的趋势变化。热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始终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其高植物多样性与常绿性特征而无法统一科学发现。本研究以物候特征明显的纯林橡胶林为研究切入点,逐像元多曲线拟合橡胶林物候,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筛选了物候响应敏感的极端天气事件,揭示了2003—2018年期间的春季物候(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秋季物候(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分布模式;基于偏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极端气候指数对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海南岛橡胶林SOS多以0.73 d·a^(-1)的趋势提前,EOS多以0.60 d·a^(-1)的趋势推迟;少数极冷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而极热事件则呈相反趋势;(2)极端昼夜温度是影响SOS、EOS的主要因素,冷夜日数(TN10p)、冷日日数(TX10p)与SOS呈正相关,而暖夜日数(TN90p)、暖日日数(TX90p)与SOS呈负相关;TN10p、TN90p、TX90p与EOS呈正相关,但TX10p与EOS呈负相关;(3)SOS、EOS对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极端天气因素能够增进对热带森林结构与功能响应气候变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