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人工金鲳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攀 刘龙勋 +4 位作者 伍勤乐 沈华建 王啟成 杨宁 黄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金鲳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生长迅速,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受到养殖户的青睐。近年来,随着海南金鲳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养殖技术也逐步完善,但各种病害的发生,也成为了影响金鲳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汇总... 金鲳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生长迅速,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受到养殖户的青睐。近年来,随着海南金鲳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养殖技术也逐步完善,但各种病害的发生,也成为了影响金鲳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汇总了近年来海南人工金鲳养殖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和处理方法,为海南金鲳鱼养殖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病害 防治方法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卷调查法分析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不同授课方式的效果差异
2
作者 陈治 王海山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15期27-31,共5页
文章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线上、线下两种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授课方式各有优缺点——线上授课师生互动程度更高,线下授... 文章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线上、线下两种授课方式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授课方式各有优缺点——线上授课师生互动程度更高,线下授课学生测评成绩更高。建议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以线下授课为主,线上授课为辅;两种授课方式灵活运用促进该课程的良好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法 渔业资源生物学 线上授课 线下授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几种大型绿藻18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姜芳燕 黄海 +1 位作者 杨宁 马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49-54,共6页
对海南沿岸采集到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细毛横丝藻(Acrochaete leptochaete)、石莼(Ulva reticulata)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18S rRNA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这4种绿藻的基因组... 对海南沿岸采集到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细毛横丝藻(Acrochaete leptochaete)、石莼(Ulva reticulata)和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18S rRNA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这4种绿藻的基因组中扩增到各自的18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与Genebank中已收录的6种绿藻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所得10种绿藻的18S rRNA基因长度为727 bp,变异位点为266个,保守位点为453个。刚毛藻目与蕨藻目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376;刚毛藻属内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10。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显示:细毛横丝藻、葡枝横丝藻、石莼、礁膜、羽状尾孢藻和皱溪菜聚为一支;团集刚毛藻与扭曲刚毛藻单独聚为一支;长茎葡萄蕨藻与总状蕨藻聚为一支。说明18S rRNA序列可以作为大型绿藻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集刚毛藻 细毛横丝藻 石莼 长茎葡萄蕨藻 1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与生物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安齐 王兴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56-1460,共5页
为探究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及赤潮引发种的生态特征,统计分析了2010-2017年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多发于1-3月,呈现南部少北部多的空间特征,海口湾及附近海域是赤潮暴发最为频繁的区域... 为探究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及赤潮引发种的生态特征,统计分析了2010-2017年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多发于1-3月,呈现南部少北部多的空间特征,海口湾及附近海域是赤潮暴发最为频繁的区域;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明显呈上升趋势,且多为甲藻赤潮;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引发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主要赤潮生物,有毒赤潮生物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大多暴发于降水量少且温度适宜的季节,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是赤潮暴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赤潮 富营养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铺前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5
作者 殷安齐 王兴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4期89-91,共3页
在显微镜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南岛铺前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夏季,铺前湾浮游动物共29种,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诺氏麻铃虫、坚长腹剑水蚤等11种;平均生物密度为2039.10ind./m3;多样性指数为2.90~3.53,丰富度为0... 在显微镜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南岛铺前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夏季,铺前湾浮游动物共29种,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诺氏麻铃虫、坚长腹剑水蚤等11种;平均生物密度为2039.10ind./m3;多样性指数为2.90~3.53,丰富度为0.84~1.65,均匀度为0.84~0.96。冬季,铺前湾浮游动物共27种,优势种为溞状幼虫、小拟哲水蚤等5种;平均生物密度为2634.79ind./m3;多样性指数为1.20~3.69,丰富度为0.76~2.30,均匀度为0.36~0.94。参照生物指数评价标准,铺前湾水质状况总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铺前湾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对银鼓鱼生长、消化酶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侯兴蓉 陈攀 +3 位作者 符圣波 毛海俊 林川 黄海 《河北渔业》 2025年第3期1-3,共3页
为比较水泥池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下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酶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结果显示,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银鼓鱼存活率更高、体型和体质量更大,同时该模式下消化酶活性均高于池塘养殖模式... 为比较水泥池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下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酶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结果显示,水泥池养殖模式下银鼓鱼存活率更高、体型和体质量更大,同时该模式下消化酶活性均高于池塘养殖模式,内脏团和血清抗氧化酶活力除GPX外均低于池塘养殖模式。总体而言,水泥池养殖模式更有助于银鼓鱼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水泥池 池塘养殖 生长 消化酶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鼓鱼雌雄个体形态差异分析
7
作者 陈攀 侯兴蓉 +3 位作者 毛海俊 付琪 林川 黄海 《河北渔业》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探讨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为其养殖管理和繁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227尾银鼓鱼的20项标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利用T检验筛选出15项差异显著的性状,再通过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 为探讨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为其养殖管理和繁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227尾银鼓鱼的20项标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利用T检验筛选出15项差异显著的性状,再通过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结果显示,20项标准化性状中,14项差异极显著(P<0.01),2项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551%,雌雄差异集中于躯干部、头部和丰满度指标。判别函数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2.4%。研究表明,雌性个体相对更高、尾柄短粗,雄性个体更纤瘦、尾柄细长。银鼓鱼雌雄形态指标差异显著,利用形态指标判别雌雄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形态差异 雌雄判别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R-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宁 姜芳燕 +1 位作者 苏婉淇 黄海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73-176,共4页
该文探讨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全国高校的发展现状,阐述其在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同时指出水产养殖科普基地面临的经费运营机... 该文探讨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科普基地在全国高校的发展现状,阐述其在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同时指出水产养殖科普基地面临的经费运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表明,充分发挥高校水产养殖科普基地的作用,对于推动水产养殖及相关涉海学科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水产人才、助力水产科研成果研发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水产养殖 科普基地 教学 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蒙 王兴华 +4 位作者 李翔 赵茜 李格乐 王辉 殷安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4,共16页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甲藻5目13科17属50种,按类群分类赤潮甲藻可分为25种,其中有毒赤潮甲藻占13种;3个水期共计优势甲藻10种,其中9种为赤潮甲藻,有毒赤潮甲藻占5种;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第一优势甲藻均为赤潮甲藻,分别为凯伦藻(Karenia sp.)、四齿多甲藻(Peridinium quadridentatum)和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同一站点不同水期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小,空间上无机氮磷营养盐两端站点质量浓度高,中间站点质量浓度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H_(4)^(+)-N、NO_(3)^(-)-N及NO_(2)^(-)-N是影响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优势赤潮甲藻分布与水温、盐度、无机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总体而言,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尤其是优势赤潮甲藻,对无机氮磷营养盐响应最为密切。本研究调查结果可作为三亚湾浮游甲藻种类分布统计数据的补充,并为分析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监测该海域甲藻赤潮风险程度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水环境因子 赤潮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龙斑”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0
作者 陈攀 陈燕 +3 位作者 马军 毛海俊 付琪 黄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55,共7页
通过对杂交鱼“花龙斑”及其亲本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品质评价,为石斑鱼的新品种选育、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3种石斑鱼肌肉... 通过对杂交鱼“花龙斑”及其亲本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品质评价,为石斑鱼的新品种选育、配合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3种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8种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花龙斑”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P <0.05);粗脂肪含量高于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且与父本鞍带石斑鱼差异显著(P <0.05);“花龙斑”的蛋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均高于亲本,其甘氨酸含量与亲本差异显著(P <0.05)。“花龙斑”总氨基酸含量(18.42%)、必需氨基酸含量(7.00%)、非必需氨基酸含量(11.42%)、鲜味氨基酸含量(7.60%)均显著低于母本(P <0.05);除总氨基酸含量,“花龙斑”与父本差异不显著外(P> 0.05),其余均显著高于父本(P <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驼背鲈(83.74)>鞍带石斑鱼(81.21)>“花龙斑”(75.21)且差异显著(P <0.05);DAA/TAA(0.41)要高于亲本;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花龙斑”(26.60%)>驼背鲈(26.51%)>鞍带石斑鱼(23.01%);“花龙斑”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亲本低,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亲本,n-3/n-6比值亦低于亲本。“花龙斑”的钾、镁和磷3种元素含量比较高,锌的含量显著低于亲本(P <0.05),钠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鞍带石斑鱼(P <0.05)。综上所述,杂交鱼“花龙斑”肌肉营养继承并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肌肉营养成分较均衡,达到FAO/WHO标准,是符合人们营养需求的优质蛋白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背鲈 鞍带石斑鱼 花龙斑 肌肉 营养成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巴沙鱼生长性状研究
11
作者 姜芳燕 杨宁 +4 位作者 陈攀 马军 曹柳 侯兴蓉 黄海 《江西农业》 2024年第4期184-186,189,共4页
巴沙鱼是一种重要热带淡水经济鱼类,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非常适合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为了解巴沙鱼的生长速度,本实验测量了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中2、3、5、6、7月龄巴沙鱼的全长、体重,绘制巴沙鱼全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曲线,... 巴沙鱼是一种重要热带淡水经济鱼类,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非常适合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为了解巴沙鱼的生长速度,本实验测量了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中2、3、5、6、7月龄巴沙鱼的全长、体重,绘制巴沙鱼全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曲线,并计算肥满度.实验结果丰富了巴沙鱼的生长参数,为巴沙鱼的大面积推广打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沙鱼 全长 体重 肥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鱼类DNA条形码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曲欣宇 刘璐 +6 位作者 李纯厚 王晨阳 彭子为 刘敏姝 焦天琪 陈治 樊鑫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44,共8页
本研究在采集黄渤海鱼类生物凭证标本及相应DNA条形码的基础上,结合Gen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进行数据校正分析、构建系统树检验和Barcoding Gap校验防错等方法核验所采用条形码的可靠性,通过统一提交数据的规范格式,实现物种、凭证标... 本研究在采集黄渤海鱼类生物凭证标本及相应DNA条形码的基础上,结合Gen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进行数据校正分析、构建系统树检验和Barcoding Gap校验防错等方法核验所采用条形码的可靠性,通过统一提交数据的规范格式,实现物种、凭证标本和DNA条形码的相互关联,构建了黄、渤海鱼类DNA条形码信息平台(http://www.fishdna.com.cn/)。该平台数据信息由物种文献数据库、标本数据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组成,涵盖300余种鱼类的基本生物学信息和DNA条形码资源。平台能提供快捷直观的互联网查询,通过DNA条形码实现未知鱼类样本的物种查询和鉴定。本研究首次构建针对黄、渤海地区的重要鱼类生物的DNA条形码信息平台,访问该网站平台能认知未知鱼类样本,促进国内各海域、各地区乃至国外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为我国北方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分类鉴定、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濒危海洋鱼类的保护和经济鱼类物种甄别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数据平台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环境DNA metabarcoding片段的近缘物种识别差异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治 马春来 +2 位作者 叶乐 杨超杰 王海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65,共15页
已知的鱼类环境DNA(eDNA)metabarcoding片段均未被针对性考察其对近缘物种的适用性,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物种丢失”风险。为筛选出物种识别率最高的片段,本研究比较了15个主流片段对106属(共935种)鱼类的识别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蛋... 已知的鱼类环境DNA(eDNA)metabarcoding片段均未被针对性考察其对近缘物种的适用性,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物种丢失”风险。为筛选出物种识别率最高的片段,本研究比较了15个主流片段对106属(共935种)鱼类的识别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蛋白质编码基因(COI,片段15)的物种识别率最高,但其引物通用性最差;片段09、片段11、片段07、片段03、片段12的引物序列总平均遗传距离也较大,均存在eDNA低效扩增的风险;(2)片段长度影响物种识别率,核糖体基因中片段05、片段06、片段01、片段02及片段13的物种识别率较高;(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不同基因、同一基因不同片段的识别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应考虑多片段、多基因组合应用;片段01与片段02、片段05与片段06等在NMDS图上距离较近,存在相互替代性;(4)物种类群影响识别结果,eDNA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开发高识别率片段。综合物种识别率、引物通用性、NMDS分析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推荐2×150 bp测序平台使用片段01(Mi Fish-U)、2×250 bp测序平台使用片段05(Ac12S),辅以片段13(Vert-16S-eDNA)等进行近缘鱼类多样性调查。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鱼类eDNA调查结果准确性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metabarcoding 近缘鱼类识别 12S 扩增长度 多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茜 王兴华 +3 位作者 王蒙 李格乐 王辉 殷安齐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为了解海南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21年夏冬两季对该海域6个站位进行水采取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64属158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15.07×10^(5)个·L^(-1),远... 为了解海南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21年夏冬两季对该海域6个站位进行水采取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64属158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15.07×10^(5)个·L^(-1),远高于冬季;全年优势种共18种,夏冬季共有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直链藻(Melosira sp.);夏冬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44、0.73、3.33和3.84、0.67、2.93;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季节更替和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夏冬两季优势种的演替规律表现为链状曲壳藻(Achnanthes catenate)-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处于围填海状态的S1站位(109.37°E,18.29°N)、S6站位(109.48°E,18.21°N)都与处于海上浅桥下的S4站位(109.48°E,18.27°N)差异性显著,S1、S6站位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低于S4站位;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盐度(S)、酸碱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氨氮(NH3-N)。总体而言,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强,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贝类摄食的主要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彭剑 张奥 +3 位作者 李由明 沈玥 李义军 符丽 《南方农业》 2017年第24期77-78,共2页
随着贝类经济价值的提高和其在水体生态修复领域中广泛应用,贝类的生态功能、生态生理学以及养殖水体容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综述贝类对食物颗粒的选择及物种入侵等因素对... 随着贝类经济价值的提高和其在水体生态修复领域中广泛应用,贝类的生态功能、生态生理学以及养殖水体容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是上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综述贝类对食物颗粒的选择及物种入侵等因素对贝类摄食的影响,以及贝类滤食活动对水体环境物质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食物源 滤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市利章港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永富 都业烁 +1 位作者 徐嘉伟 张雅剑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76-80,共5页
对东方市利章港2017年冬季及2018年夏季的多个水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进行数据分析。调查表明,利章港总体水质良好,溶解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但... 对东方市利章港2017年冬季及2018年夏季的多个水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进行数据分析。调查表明,利章港总体水质良好,溶解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但是铜和六价铬含量严重超标,仅符合四类海水标准;营养盐中磷的含量在夏季有所上升,只符合四类海水标准;在富营养化方面,全年水体均为贫营养化;在有机污染方面,夏季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人们应给予足够重视,以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章港 海水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鳅共生模式中泥鳅水霉病的防治
17
作者 李语 韩冰冰 +3 位作者 王辉 姜芳燕 黄海 杨宁 《科学养鱼》 2020年第4期54-55,共2页
泥鳅是亚洲的土著鱼种,由于鳞片很小,又埋于皮肤之下,主要依赖体表黏液和皮肤作为病害防预的屏障,特别是人工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寄生虫类病害对泥鳅的危害很大,这对我国泥鳅养殖业是极大的考验。一、发病情况2020年1月中旬,在海南省三... 泥鳅是亚洲的土著鱼种,由于鳞片很小,又埋于皮肤之下,主要依赖体表黏液和皮肤作为病害防预的屏障,特别是人工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寄生虫类病害对泥鳅的危害很大,这对我国泥鳅养殖业是极大的考验。一、发病情况2020年1月中旬,在海南省三亚市某水产养殖场,睡莲池塘面积约6亩,四周有宽2米、深1.5米的沟渠供泥鳅生长,水温18~21.5℃。患病初期,泥鳅头部、腹部、胸鳍附着大量白色粉状物质(图1);不进食、无活力、沉在塘底,有个别泥鳅头部向上垂直悬浮于池中(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模式 水产养殖场 海南省三亚市 水霉病 白色粉状 养殖环境 泥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及稚鱼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洁兰 陈佳宜 +3 位作者 林小平 叶乐 王海山 毛明光 《河北渔业》 2022年第10期1-4,12,共5页
为探究适宜吉富罗非鱼生长的盐度范围,研究了盐度对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孵化以及稚鱼生存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6‰、9‰、12‰、15‰、18‰、21‰、24‰8个盐度组以及盐度为0的对照组,观察并分析盐度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 为探究适宜吉富罗非鱼生长的盐度范围,研究了盐度对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孵化以及稚鱼生存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6‰、9‰、12‰、15‰、18‰、21‰、24‰8个盐度组以及盐度为0的对照组,观察并分析盐度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为6‰~15‰的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孵化率的变化范围为90.3±0.47%~93.0%)。急性盐度胁迫试验选用的鱼苗为七朝苗(平均体重0.28 g),试验设计了盐度10‰、15‰、20‰、25‰、32‰和盐度为0的对照组共6个组。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稚鱼在盐度达到20‰时,96 h内开始出现死亡;盐度25‰以上,96 h死亡率均为100%。综上,最适合吉富罗非鱼孵化的盐度为6‰~15‰;在没有经过长期盐度驯化的情况下,吉富罗非鱼稚鱼适合在盐度低于15‰的条件下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稚鱼 盐度 受精卵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湾近岸海域冬季浮游甲藻初步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兴华 吴小韵 +2 位作者 何树旋 李格乐 殷安齐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1期43-44,77,共3页
2020年12月,在海棠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浮游生物样品,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海棠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共9种,其中有害种4种,均为赤潮生物,分别为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2020年12月,在海棠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浮游生物样品,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海棠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共9种,其中有害种4种,均为赤潮生物,分别为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渐尖鳍藻和倒卵形鳍藻是腹泻性贝毒种,微小原甲藻是蛤仔毒素种,海洋原甲藻则是常见赤潮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藻 形态特征 海棠湾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斗鱼胡椒病防治
20
作者 韩冰冰 李语 +3 位作者 王辉 姜芳燕 黄海 杨宁 《江西水产科技》 2019年第6期24-25,27,共3页
对发病泰国斗鱼的病原体进行显微观察,分析鉴定为是胡椒病,病原体为嗜酸性卵甲藻,描述了泰国斗鱼患胡椒病的症状、病原体的生活史,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泰国斗鱼 嗜酸性卵甲藻 胡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