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乙烯响应因子亚家族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分析
1
作者 李焰榕 谭孝婷 车荣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了全面了解玉米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AP2/ERF)超家族中ERF亚家族成员在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和分析玉米Zea mays L.B73基因组ERF亚家族成员。结果表明:共鉴定到87个ERF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在玉米... 为了全面了解玉米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AP2/ERF)超家族中ERF亚家族成员在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和分析玉米Zea mays L.B73基因组ERF亚家族成员。结果表明:共鉴定到87个ERF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在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蛋白序列长度为124~603 aa,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3.23~65.44 kDa,理论等电点为4.44~10.84,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进化树分析显示,ERF基因被分为5个组,各组内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的数量、分布等相似,但各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没有内含子,有内含子的基因占比为20.69%;ERF亚家族成员共有10个保守基序,其中前2个保守基序最为保守,且通常以串联方式存在于多数ERF亚家族成员中;启动子分析显示ZmERF基因含有大量光响应、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元件,表明玉米ERF亚家族成员在玉米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生物胁迫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玉米 乙烯响应因子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朱俊科 封伟祎 +4 位作者 杨弓贤 秦晓春 王育喆 张立华 兰玉彬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9-128,共10页
本研究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0、10、20、30 t/hm^(2)生物炭处理(分别记为C0、C10、C20、C30)对玉米吐丝期(R1)和成熟期(R6)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及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 本研究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0、10、20、30 t/hm^(2)生物炭处理(分别记为C0、C10、C20、C30)对玉米吐丝期(R1)和成熟期(R6)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及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各生物炭处理均显著低于C0;吐丝期仅2020年的C10处理和2021年的C30处理显著低于C0。吐丝期氮积累量因年份和生物炭用量存在差异,2020年,C20、C30处理显著高于C0,其余处理(包括2021年所有生物炭处理)均低于C0,且大多表现为差异显著;成熟期两年份所有生物炭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均显著低于C0。2020年,C20、C30处理叶片氮转运量和转运率均显著高于C0,C10则表现为显著低于C0,而2021年则表现为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C20、C30处理均显著低于C0;2020年茎秆氮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升高,2021年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且2021年指标水平明显高于2020年。生物炭处理的玉米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均显著升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生物炭处理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1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大多显著高于C0。综上可知,过量施加生物炭(C20、C30处理)可提高土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减少养分损失,但可能减少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生产中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10 t/hm^(2),必要时配合速效氮肥,以平衡土壤保肥与作物养分需求。该结论可为合理利用生物炭改善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玉米 氮吸收 氮转运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亚美 王龙伟 李玉梅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6,共7页
针对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抗生素匮乏、特殊生境微生物药用资源开发不足等现状,对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制约特殊生境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概述设计开发新型的微生物培养基、改善微生物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一些... 针对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抗生素匮乏、特殊生境微生物药用资源开发不足等现状,对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制约特殊生境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概述设计开发新型的微生物培养基、改善微生物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一些新颖独特的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方法,包括群体培养与共培养、高通量培养技术、原位培养、细胞微囊包埋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指出经典培养方法的优化使特殊生境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显著改善,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微生物资源库,而且为今后特殊生境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指出了明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 特殊生境 限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HKT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苏瑞平 张宝 +2 位作者 王玉宁 张淑娟 秦余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K+transporter, HKT)是植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离子转运蛋白,具有运输Na+/K+的能力,在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了解小麦TaHKT家族基因,挖掘有效的小麦耐盐基因,本研究采用生物...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K+transporter, HKT)是植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离子转运蛋白,具有运输Na+/K+的能力,在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了解小麦TaHKT家族基因,挖掘有效的小麦耐盐基因,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小麦TaHKT家族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鉴定了家族成员,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对其跨膜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Motif、上游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以及表达谱等进行了分析。结果鉴定出23个TaHKT基因,其编码蛋白质长度为443~590 aa,等电点范围8.2~10.4,跨膜结构域为6~8个。23个基因分布于小麦的2、4、6、7号染色体上,根据亲缘关系可将其分为3个亚族,同一亚族的成员具有较为相似的Motif组成和基因结构。23个基因中,发现了4对串联重复基因,10对大片段复制基因,具有良好的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大部分TaHKT成员含有盐胁迫响应元件MYB、G-box、ABRE和DRE。表达谱分析发现,TaHKT基因在小麦的1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其中TraesCS4D02G361300(ID,下同)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盐胁迫处理后,不同成员对盐胁迫响应程度不同,TraesCS7B02G318400在盐胁迫处理后表达量逐渐降低;TraesCS2B02G451400和TraesCS2D02G428200在盐胁迫处理后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TraesCS2B02G451800在根部几乎不表达,但在受到盐胁迫处理后表达量逐渐提高,推测它们在小麦抵御盐胁迫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HKT 生物信息学 基因家族分析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角质层蜡质组成、生物合成及响应外界胁迫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亚欣 高小妹 +1 位作者 黄梦月 裴腊明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为了探讨植物角质层蜡质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为改良植物性状、提高作物品质及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资源,对植物角质层蜡质的组成、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进行综述:植物角质层蜡质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即烷烃、... 为了探讨植物角质层蜡质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为改良植物性状、提高作物品质及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资源,对植物角质层蜡质的组成、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进行综述:植物角质层蜡质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即烷烃、醛类、酮类、初级醇、次级醇和蜡酯等组成;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3个步骤,即C16、C18脂肪酸的从头合成、C16、C18脂肪酸延伸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通过酰基还原途径和脱羰基;植物角质层蜡质在植物响应干旱、紫外线辐射和抗病虫害等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指出利用新的生物技术对蜡质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植物的抗逆性,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角质层蜡质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合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病毒-宿主关联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杨 田真 +1 位作者 何新媛 樊祥宇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3-720,共8页
针对病毒-宿主关联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现有病毒-宿主关联预测方法的局限性,全面综述当前应用于该领域的主要预测方法,包括基于序列比对的方法、基于特征相似的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和集成方法;根据每种方法所依据的技术原理,全面分析... 针对病毒-宿主关联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现有病毒-宿主关联预测方法的局限性,全面综述当前应用于该领域的主要预测方法,包括基于序列比对的方法、基于特征相似的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和集成方法;根据每种方法所依据的技术原理,全面分析不同方法在预测性能、计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聚焦于构建更加全面的病毒-宿主关联样本库,并运用表征学习、多模态学习等方法,同时在建模过程中应关注预测结果的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病毒-宿主关联预测 序列比对 表征学习 多模态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毛霉型豆豉营养品质与安全性多维度评价的研究
7
作者 杜源鑫 张桂香 +4 位作者 寇安琪 刘广昊 张炳文 王金慧 徐楷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12-421,共10页
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毛霉豆豉生产中品质波动大、市场上无法做到优质优价等问题,该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传统毛霉型豆豉的多维度营养品质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分析毛霉型豆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酵机制及其对营养成分、风味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涵... 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毛霉豆豉生产中品质波动大、市场上无法做到优质优价等问题,该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传统毛霉型豆豉的多维度营养品质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分析毛霉型豆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酵机制及其对营养成分、风味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涵盖蛋白质组分、脂肪酸构成、功能性代谢产物及潜在风险因子的分级评价体系,为毛霉型豆豉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毛霉豆豉的微生物污染防控机制、功能性代谢产物积累规律以及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方法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异黄酮、多酚等功能组分的协同作用机理及其在品质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将代谢组学特征谱与生物可利用度评估相结合,推动品质评价体系从传统感官-理化二元框架向功能活性-安全双属性整合模型演进,提出需建立原料多级质控、危害因子谱系数据库及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全程监控的三维防控策略,建议通过标准化工艺参数调控提高异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最低含量标准,同时强化对微生物毒素、重金属残留和大豆致敏蛋白的协同监控,为传统发酵食品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调控”的学科跨越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型豆豉 多维度 品质评价 功能性成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中农药残留代谢研究与应用进展
8
作者 武杨柳 唐健 +4 位作者 卞艳丽 梁林 韩丽君 潘灿平 李慧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95,共19页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作物中农药的代谢规律和代谢机制入手,系统梳理了代谢物的产生途径和特征,重点总结了当前代谢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旨在为农作物中农药的代谢机制研究和代谢物残留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代谢 代谢产物 残留分析 代谢机制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养培养对淡水微藻胞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9
作者 方霞 夏皖月 +6 位作者 孙璐 PHUNG Nghi Van 李晨 董炳喆 范勇 李强 李福利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1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营养方式下淡水微藻麦可藻Mychonastes afer的生长及胞内活性物质积累差异,以水产养殖中的经济藻种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作为对照,分别测定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2种微藻在自养、兼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有机碳源、各... 为了探究不同营养方式下淡水微藻麦可藻Mychonastes afer的生长及胞内活性物质积累差异,以水产养殖中的经济藻种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作为对照,分别测定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2种微藻在自养、兼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有机碳源、各色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兼养条件下,麦可藻与小球藻均能实现较快生长,麦可藻具有更高的色素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其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较自养条件下的分别提高504%、149%、88%,而小球藻的色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较自养条件下的下降;麦可藻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脂肪酸占比提高,神经酸C24∶1含量提高145%;2种微藻对光能和有机碳源的协同代谢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在兼养条件下麦可藻具备更高的生产速率,活性物质含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养培养 麦可藻 小球藻 胞内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定向编辑技术的专利概述及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樊祥宇 林燕萍 +1 位作者 廖国建 谢建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58-1262,共5页
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 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9核酸酶是三个主要的基因组定向编辑技术。它们在基因功能研究、物种改造和疾病预防与基因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科学研究及应用价值。每个技术背后都有过和有着激烈的知识产权归属之争。本文归纳总结这三大基因组定向编辑技术的知识产权,以期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提供一些借鉴,也为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FN TALEN CRISPR/Cas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碘分析仪测定水碘与尿碘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樊晓翠 段朝悦 +4 位作者 王丹宇 满曼 于海容 崔震 尹硝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为了建立测定水碘和尿碘的全自动碘分析仪的仪器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可替代手工法进行水碘和尿碘的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手工法)和全自动碘分析仪测定法(简称仪器法)测定水碘和尿碘的标准液梯度曲线、冻干人尿中碘成分分... 为了建立测定水碘和尿碘的全自动碘分析仪的仪器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可替代手工法进行水碘和尿碘的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手工法)和全自动碘分析仪测定法(简称仪器法)测定水碘和尿碘的标准液梯度曲线、冻干人尿中碘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以及实际样品的碘含量,从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冻干人尿中碘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实际样品检测结果,实验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手工法和仪器法所测水碘和尿碘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所测冻干人尿中碘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中碘离子的质量浓度与标准值一致,所测实际样品中碘的质量浓度结果经过t检验,p值大于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全自动碘分析仪所测数据更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碘 尿碘 分光光度法 全自动碘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拮抗菌联合使用防控水产养殖致病菌的策略研究
12
作者 殷宁 王宗杰 +3 位作者 李成成 赵久龙 尹瑞 张永雨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79,共8页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烈性噬菌体Vcp OK(属有尾噬菌体纲)和一株拮抗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XFB1。通过qPCR定量分析发现,噬菌体Vcp OK在其最适浓度(MOI=10)条件下对坎氏弧菌表现出起效快(3 h)但持续时间短(24 h)的抑菌特点;而拮抗菌XFB1以1%的浓度与坎氏弧菌共培养时,呈现出抑菌作用起效慢(20 h)但持续时间长(144 h)的特点。将二者组合使用后发现,组合物不仅能在短时间内(3 h)对坎氏弧菌18-1发挥抑菌作用,而且与单独使用噬菌体相比,显著延长了抑菌持续时间(156 h vs.24 h),有效克服了噬菌体单独应用时抑菌时间短和效果不稳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解决噬菌体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噬菌体-拮抗菌组合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疗法 拮抗菌 坎氏弧菌 水产养殖 致病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清除水体亚硝酸盐的微生态复合调节剂
13
作者 陈家璇 张艳楠 +2 位作者 陈浩然 史桂芝 谷劲松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92,共5页
针对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上升引发水生动物患病致死的问题,基于亚硝酸盐还原酶可将亚硝酸盐专一、高效降解为氮气或铵盐的降硝原理,以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调解剂中心,开发一种包含复合发酵液和酶基稳定混... 针对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上升引发水生动物患病致死的问题,基于亚硝酸盐还原酶可将亚硝酸盐专一、高效降解为氮气或铵盐的降硝原理,以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调解剂中心,开发一种包含复合发酵液和酶基稳定混合物的微生态复合调节剂,并通过检测亚硝酸盐浓度、测定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以及产亚硝酸盐还原酶菌落数量评估该微生态复合调节剂对亚硝酸盐的降解效率及作用途径。结果表明,该微生态复合调节剂将复合发酵液和酶基稳定混合物按体积比3∶1投入亚硝酸盐水体时,可在36 h内显著降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并使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提高61.67%,植物乳杆菌等有益菌在水中的存活率提高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复合调节剂 复合发酵 亚硝酸盐还原酶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14
作者 孙妍 刘卓 +1 位作者 张瑶 汤卫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02-104,111,共4页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淄博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总结了当前淄博市秸秆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如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热能资源浪费量大与收储运难度较...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淄博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总结了当前淄博市秸秆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如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热能资源浪费量大与收储运难度较大,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包括加大秸秆养畜力度、加大秸秆资源相关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农户秸秆资源利用意识、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资源利用 现状 问题 对策 山东淄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肼解法的改进及在测定多肽链碳末端氨基酸的应用
15
作者 韩文玉 李凯 +2 位作者 魏旭 李宝瑞 王元秀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5,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肼解法操作过程中碳末端氨基酸难以分离的问题,基于传统肼解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测定碳末端氨基酸。采用水合肼肼解不同水解度的酪蛋白酶解液,分别利用庚醛和苯甲醛去除氨基酸酰肼,通过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种... 为了解决传统肼解法操作过程中碳末端氨基酸难以分离的问题,基于传统肼解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测定碳末端氨基酸。采用水合肼肼解不同水解度的酪蛋白酶解液,分别利用庚醛和苯甲醛去除氨基酸酰肼,通过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种方法获得的碳末端氨基酸并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庚醛和苯甲醛去除氨基酸酰肼得到的碳末端氨基酸溶液中均含有赖氨酸、鸟氨酸,氨基酸含量随着水解度的增大而增加,而且不同方法得到的赖氨酸、鸟氨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验证了改进肼解法的可行性,确定胰蛋白酶对酪蛋白中精氨酸、赖氨酸具有定向酶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肼解法 酪蛋白 碳末端氨基酸 胰蛋白酶 定向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DC48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16
作者 高小妹 李焰榕 +1 位作者 田笑 裴腊明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为了揭示玉米CDC48基因功能和机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基因组水平鉴定CDC48基因家族成员,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析家族基因逆境和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鉴定出14个ZmCDC48基因;染色体定位... 为了揭示玉米CDC48基因功能和机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基因组水平鉴定CDC48基因家族成员,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析家族基因逆境和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鉴定出14个ZmCDC48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ZmCDC48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14个ZmCDC 48基因分为3组进化分支,各组内基因结构和蛋白序列保守,但各组间差异较大,可能存在功能差异;种内和种间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ZmCDC 48基因共有7个重复事件,与水稻Oryza sativa的OsCDC 48有12个同源基因对,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CDC 48无同源基因对;顺式作用元件、组织和逆境表达模式分析显示ZmCDC 48基因可能参与玉米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过程;互作蛋白预测的结果显示ZmCDC48蛋白可能通过与核蛋白定位蛋白4(NPL4)家族、泛素融合降解(UFD1)家族、含泛素调节X(UBX)结构域蛋白、卵巢肿瘤(OTU)样蛋白等互作,参与玉米生长发育、蛋白质降解和免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统中医和现代营养学融合角度的榛果食养与健康价值分析
17
作者 寇安琪 刘来财 +4 位作者 刘广昊 杜源鑫 张炳文 程相义 魏玉明 《中国果菜》 2025年第4期69-74,79,共7页
榛果在传统中医药中被视为优良的食材,具有补脾胃、明目健行、润肺止咳、滋阴补血和益气力等功效。现代营养科学也证实,榛果中的特殊功能成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调节血脂和血压、预防肿瘤等。文章系统总结了传统中医对榛果食疗效用的记... 榛果在传统中医药中被视为优良的食材,具有补脾胃、明目健行、润肺止咳、滋阴补血和益气力等功效。现代营养科学也证实,榛果中的特殊功能成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调节血脂和血压、预防肿瘤等。文章系统总结了传统中医对榛果食疗效用的记载,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研究进行对比和融合,探讨榛果的食养价值,以期为榛果食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果 食养 传统中医药 现代营养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胚芽营养组分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梦恬 王明辉 +3 位作者 鲁佩杰 缪文慧 邢茂选 张炳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18,147,共6页
胚芽作为谷物籽粒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组分。为了对谷物胚芽产品开发和技术优化提供参考,综述了谷物胚芽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组分的构成及生理功能,对谷物胚芽精准加工技术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现... 胚芽作为谷物籽粒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组分。为了对谷物胚芽产品开发和技术优化提供参考,综述了谷物胚芽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组分的构成及生理功能,对谷物胚芽精准加工技术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现今谷物胚芽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谷物胚芽的稳定化处理、谷物胚芽油的提取、活性肽的制备及γ-氨基丁酸的富集等技术成为谷物胚芽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还需加大谷物胚芽活性组分应用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向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探索,使产品开发多元化,从而扩大谷物胚芽的应用范围,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胚芽 营养组分 活性组分 精准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山橙根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金倩 孙晓炜 +2 位作者 闫慧娇 方磊 王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38-1742,共5页
采用多种色谱法从思茅山橙根部分的生物碱粗提物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包括3种不同的生物碱骨架结构,分别为喹啉型生物碱:melodinhenine D(1)、melaxilline A(2)、11-methoxytabersonine(3)、melo... 采用多种色谱法从思茅山橙根部分的生物碱粗提物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包括3种不同的生物碱骨架结构,分别为喹啉型生物碱:melodinhenine D(1)、melaxilline A(2)、11-methoxytabersonine(3)、meloscandonine(4)、melodinine T(5);白坚木型生物碱:venalstonidine(6)、vandrikidine(7);长春曼胺型生物碱:14,15-dehydrovincine (8)、14,15-dehydro-16-epi-vincamine (9)、△14-vincanol(10)。除化合物1,5和8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思茅山橙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23. 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科 思茅山橙 11-methoxytabersonine 细胞毒活性 MCF-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萌育对谷豆资源营养与功能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明辉 邵家威 +3 位作者 张桂香 丁金国 鲁佩杰 张炳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4-310,共7页
谷豆在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与相关功能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对谷豆类食物的营养与健康价值有显著影响。该文综述了谷豆萌育过程中营养与功能组分的变化、萌育后的谷豆类食物生理功效及产品研发进展,展望了通过生... 谷豆在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与相关功能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对谷豆类食物的营养与健康价值有显著影响。该文综述了谷豆萌育过程中营养与功能组分的变化、萌育后的谷豆类食物生理功效及产品研发进展,展望了通过生物萌育技术改善谷豆营养与健康品质的应用前景,旨在为谷豆类食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萌育 谷豆 营养 功能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