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灾害对泸州乡村可持续脱贫的影响
1
作者 王翔 曾娜 +1 位作者 何兴潼 崔甲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23期108-109,共2页
气象灾害一直是阻碍农村脱贫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脱贫,保障农户生计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构建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结合田间调查所获得的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直是阻碍农村脱贫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脱贫,保障农户生计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构建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结合田间调查所获得的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象灾害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存在明显的负面作用。因此,强化气象服务,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的作用,打造泸州市智慧气象业务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的冲击,增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进而助力实现农村的持续脱贫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可持续脱贫 气象灾害 生计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气象服务浅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霞 《南方农业》 2017年第20期85-86,共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气象服务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纳溪区有适宜于特早茶生产发育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相对湿度等气候条件,并提出合理密植、适时气象保障服务,从而达到茶叶高产、稳产的目的。
关键词 纳溪早茶 气候条件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构建
3
作者 游超 钟继祥 +2 位作者 张菡 王翔 李奇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99-103,共5页
基于四川邛崃市、梓潼县、绵阳市安州区、眉山市东坡区、大竹县和泸县6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区)气象部门,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现状调研。并从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服务支撑技术、服务产品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4个方面展开具... 基于四川邛崃市、梓潼县、绵阳市安州区、眉山市东坡区、大竹县和泸县6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区)气象部门,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现状调研。并从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服务支撑技术、服务产品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4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围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繁”“制”“推”环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行探讨,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为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州晚熟荔枝丰歉的气象因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赖自力 刘海艳 吴安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23-27,共5页
通过对四川泸州2004~2011年荔枝产量与同期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对比发现,泸州荔枝产量丰歉与荔枝结果母枝的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开花以及果实发育等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深入分析气象因子与泸州晚熟荔枝生长发育的关系... 通过对四川泸州2004~2011年荔枝产量与同期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对比发现,泸州荔枝产量丰歉与荔枝结果母枝的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开花以及果实发育等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深入分析气象因子与泸州晚熟荔枝生长发育的关系,找出制约泸州荔枝丰歉的气象指标,在未来荔枝种植布局和防御措施上,主动避开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充分发挥泸州晚熟荔枝优势,提高荔枝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产量 气象因子 分析 四川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龙眼低温冻害气象指标初探及防御措施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翔 王甚男 刘海艳 《中国热带农业》 2014年第6期37-40,共4页
四川泸州是我国龙眼晚熟优势产区之一,龙眼果实以晚熟优质闻名于世。针对泸州龙眼产量影响最大的低温冻害,以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温度小于5℃的积寒为泸州龙眼冻害指标,根据植株受灾率把冻害分为轻微冻害、中度冻害、严重冻害和极重冻害4... 四川泸州是我国龙眼晚熟优势产区之一,龙眼果实以晚熟优质闻名于世。针对泸州龙眼产量影响最大的低温冻害,以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温度小于5℃的积寒为泸州龙眼冻害指标,根据植株受灾率把冻害分为轻微冻害、中度冻害、严重冻害和极重冻害4个等级,调查分析历年泸州龙眼受灾资料可得到各年份冻害发生等级。再结合对应年份冻害的积寒,通过线性回归计算出泸州龙眼1~4级低温冻害指标分别为12.7℃、17.1℃、36.0℃和62.2℃。通过天气预报,可得出未来泸州龙眼低温冻害发生程度,提前开展泸州龙眼低温冻害最有效的防御方法熏烟法和喷洒化学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龙眼 低温冻害 指标 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气象条件对泸州‘带绿’荔枝花果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赖自力 丁晓波 +1 位作者 李小孟 罗伦军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4期66-73,65,共9页
荔枝花、果等物候期出现的早晚与其生长发育期间的气候、栽培管理有关,物候期正常与否影响着荔枝产量和收益。通过对同一果园连续多年‘带绿’荔枝的主要物候期统计及同期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份‘带绿’荔枝各物候期出现... 荔枝花、果等物候期出现的早晚与其生长发育期间的气候、栽培管理有关,物候期正常与否影响着荔枝产量和收益。通过对同一果园连续多年‘带绿’荔枝的主要物候期统计及同期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份‘带绿’荔枝各物候期出现的时间及物候间相隔的天数差异明显,其差异与发育期间所经历的气象条件有关,受年际气象条件的波动影响大。利用‘带绿’荔枝连续多年物候观测结果,分阶段统计气象条件与花芽分化、花期、果实形成期物候时长的相关性和对应气候模型,揭示‘带绿’荔枝主要花、果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和物候相隔时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探索影响花果发育的主要气象指标,在提前预知天气变化的情况下,针对特晚熟‘带绿’荔枝物候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加强‘带绿’荔枝栽培管理,促进‘带绿’荔枝物候有序发展,结合各地荔枝的物候动态,把握‘带绿’荔枝上市时间和市场定价,避免果实集中上市,造成市场滞销,价格杀跌,对助农增收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泸州 晚熟 荔枝 物候期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巧灵 周宇 +1 位作者 陈绍炳 唐嘉佩 《河南农业》 2016年第29期36-37,共2页
根据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茶树生长与纳溪区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同时,分析本地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灾害,并提出防御建议.
关键词 茶叶 气候条件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经济区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8
作者 林璐 赵若雷 黄一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根据川南经济区(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20个国家气象站199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1990~2022年森林火灾资料,通过计算林火分类条件概率,完善20个国家站12个气象要素单因子贡献度数学模型的参数调整,最终构建出适用于川南经济... 根据川南经济区(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20个国家气象站1990~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1990~2022年森林火灾资料,通过计算林火分类条件概率,完善20个国家站12个气象要素单因子贡献度数学模型的参数调整,最终构建出适用于川南经济区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经验证,模型计算得到的火灾发生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均在3级以上,表明森林火灾风险高,与川南经济区林火的出现较为吻合,适用于川南经济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实际预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险 单因子贡献度 气象要素特征 等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州长江河谷地带雷电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徐金霞 郭海燕 +4 位作者 代涛 徐沅鑫 卿清涛 邓国卫 钟燕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以四川省泸州市2006-2020年闪电定位资料以及气象观测站年雷暴日数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地区长江河谷地带雷电活动规律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泸州地区近年来雷电活动呈逐渐减少的变... 以四川省泸州市2006-2020年闪电定位资料以及气象观测站年雷暴日数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地区长江河谷地带雷电活动规律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泸州地区近年来雷电活动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年以前处于正距平占优势的多雷暴阶段,2000年以后则是负距平占优势的少雷暴阶段.季节、月分布特征均呈明显的“单峰”特性,其中夏季雷电发生次数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基本无雷暴发生;日内雷电主要发生在午后15时至次日02时,峰值出现在深夜23时.危险评价结果表明,泸州地区雷电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叙永南部、古蔺北部以及合江西部地区,低危险区域位于北部泸县、龙马潭等区域,南部地区危险性明显高于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危险性 地闪密度 雷电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龙眼适应性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翔 梁茂勇 刘海艳 《中国热带农业》 2015年第6期21-23,共3页
四川盆地龙眼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的气候变迁,目前泸州地区是四川盆地龙眼最大规模的种植区域,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局限于气候因素,龙眼仍不适宜在全区域种植。本文从气候角度出发,研究在泸州区域内,哪些地区适宜种植,哪些地方不适... 四川盆地龙眼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的气候变迁,目前泸州地区是四川盆地龙眼最大规模的种植区域,以晚熟闻名于世。但局限于气候因素,龙眼仍不适宜在全区域种植。本文从气候角度出发,研究在泸州区域内,哪些地区适宜种植,哪些地方不适宜种植,旨在科学指导泸州龙眼的扩种。研究表明,泸州市长江、沱江、赤水河(合江县境内)河谷地带为龙眼最适宜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龙眼 种植气候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融合LAPS格点资料的泸州烤烟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
11
作者 何兴潼 罗再潜 +4 位作者 赖自力 雷晓 李晓勇 黄忠华 王翔 《南方农业》 2022年第23期33-38,共6页
基于多源融合LAPS格点资料对泸州现有烤烟种植区2009-2020年的气温、降水观测值做了对比分析,并对各烤烟种植区做了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和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旬累计降水、旬平均气温LAPS格点值与观测值总体误差不大,分别为... 基于多源融合LAPS格点资料对泸州现有烤烟种植区2009-2020年的气温、降水观测值做了对比分析,并对各烤烟种植区做了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和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旬累计降水、旬平均气温LAPS格点值与观测值总体误差不大,分别为-0.3 mm、0.3℃,但旬累计降水的偏差幅度略大于旬平均气温;2)现有烤烟种植区2009-2020年大田生育期的降水及热量条件较为符合烤烟生长发育,但从2015年开始气温和降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均不利于烤烟品质的提升;3)基于LAPS格点数据并结合泸州烤烟种植区情况,将泸州现有烤烟种植区做了适宜气候分区,优质区为叙永县观兴、枧槽和古蔺县双沙、皇华、石宝、大寨、德耀、马嘶、箭竹、丹桂、茅溪等中海拔山区乡镇;适宜区为叙永县摩尼、分水、水潦、麻城、后山和古蔺县观文、龙山等乡镇;次适宜区为叙永县合乐、赤水和古蔺县金兰等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格点资料 烤烟 气候区划 四川省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泽刚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6期234-234,共1页
本文通过对川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分析,阐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提出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预防体系的措施,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关键词 气象 为农服务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宜宾泸州长江河谷地带雷电监测数据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春梅 陈绍炳 +1 位作者 唐嘉佩 陈以华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0期227-228,共2页
利用四川宜宾泸州长江河谷地带2011—2015年地闪数据,对该境内的雷电强度分布、频率分布、时间分布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防雷技术服务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为社会提供防雷减灾服务。
关键词 雷电地闪数据 统计 分布特征 活动规律 防雷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溪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婉秋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9期52-53,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基于此,针对纳溪地区气象灾害的防御现状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全面加强纳溪地区气象灾害预防工作。
关键词 气象灾害 防御现状 重要性 问题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7
15
作者 王明田 王翔 +2 位作者 黄晚华 张玉芳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85-92,I0003,共9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西南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0a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位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云南西北部和中北部的山地、高原及河谷地带,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年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差异大:冬旱发生频率最高,春旱次之,秋旱较低,夏旱最低;干旱强度方面,冬旱强度最大,春旱次之,秋旱较小,夏旱最小;总体而言,干旱发生频率高的地方干旱强度也大。从年际变化看,西南地区总体上略有变湿的趋势,年干旱强度明显减弱,其中春旱、秋旱有减轻趋势,夏旱和冬旱有所增强;但近10a,年干旱强度增大明显,夏旱、秋旱、冬旱也明显上升,这与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频繁发生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象 水份 西南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降尺度法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淑群 杨小波 +2 位作者 游泳 邱予声 汪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7-156,共10页
采用PCA与逐步线性回归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利用HadCM3模式的SRES A2排放情景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未来2011-2049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得到如下结论:经过统计降尺度处理后的HadCM3对高原东部地区1961-1990年气温、降水模拟... 采用PCA与逐步线性回归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利用HadCM3模式的SRES A2排放情景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未来2011-2049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得到如下结论:经过统计降尺度处理后的HadCM3对高原东部地区1961-1990年气温、降水模拟结果与实况特征基本相符.从2011-2049年相对于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来看,未来整个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8℃,其中青海高原将上升2.0℃,川西高原将上升1.4℃;未来整个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将增加5.0%,其中青海高原将增加2.2%,川西高原将增加7.8%.未来青海高原年平均径流量将出现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径流量将出现增加趋势,其中未来黄河上游源区年平均径流量将持续减少,雅砻江下游地区径流量将持续增加,而长江上游源区和雅砻江上游地区年平均径流量将经历减少→增多→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降尺度 径流量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不同地区竹荪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赖自力 曾先富 +2 位作者 罗再潜 王勤 张利平 《食用菌》 CAS 2021年第4期58-60,共3页
四川省青川县、长宁县分别坐落在四川省的北部和南部边缘,两地森林覆盖面广,空气清新,湿度高,生态环境好,盛产各具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荪。青川县和长宁县两地相距600 km,纬度相差4°,气候、地形差异大。总结两地栽培的... 四川省青川县、长宁县分别坐落在四川省的北部和南部边缘,两地森林覆盖面广,空气清新,湿度高,生态环境好,盛产各具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荪。青川县和长宁县两地相距600 km,纬度相差4°,气候、地形差异大。总结两地栽培的竹荪菌株、原料、栽培时间及管理技术异同点,为相似气候区域竹荪栽培者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荪 不同地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莎 吴小东 +1 位作者 张德元 雷理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16期196-198,共3页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不仅可以增加降雨(雪)量,还可以防御冰雹灾害,保护植物植被免受雹灾。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地面烟炉作业、火箭作业、高炮作业、飞机作业和无人机作业。本文针对常见的人影作业技术展开阐述,探讨它们在生...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不仅可以增加降雨(雪)量,还可以防御冰雹灾害,保护植物植被免受雹灾。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地面烟炉作业、火箭作业、高炮作业、飞机作业和无人机作业。本文针对常见的人影作业技术展开阐述,探讨它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希望这些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技术 生态环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阴雨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赖自力 罗再潜 +1 位作者 李玉婷 吴厚谦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2期16-19,共4页
根据泸州市2010—2020年气象资料及杂交水稻制种资料,分析低温阴雨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阴雨不仅影响杂交水稻的发育进程,还制约着杂交水稻父母本花期相遇及授粉受精、结实率等。同时,提出了低温阴雨应对策略,以期为杂... 根据泸州市2010—2020年气象资料及杂交水稻制种资料,分析低温阴雨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阴雨不仅影响杂交水稻的发育进程,还制约着杂交水稻父母本花期相遇及授粉受精、结实率等。同时,提出了低温阴雨应对策略,以期为杂交水稻制种户及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阴雨 杂交水稻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夏季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20
作者 罗竟成 汪兰 《绿色科技》 2015年第3期26-32,共7页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洋夏季SST的空间变化主要分为3种模态,第一横模态为全区一致型,该模态振幅最大值中心位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的暖池区;第二模态为东西差异型即ENSO模态,该模态反映了中东太平洋SST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反位相变化。第三模态为南北差异型,反映了东北太平洋SST与赤道太平洋SST的南北反位相变化,振幅中心位于阿拉斯加湾暖流附近。北太平洋SST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北太平洋SST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位于:日本海一带,我国大陆以东洋面,北太平洋中部30°N附近,北太平中部45°N附近,北美海岸山脉以西,墨西哥以西,赤道中、东太平洋亚洲大陆一带洋面。北太平洋SST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偏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呈持续上升趋势。北太平洋SST具有周期为3~6年的年际变化,还叠加有周期分别为21.11年,27.86年,18.28年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SST高值年和低值年分别与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 时空变化 EOF 谐波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