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长期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佳 曹彩云 +3 位作者 郑春莲 党红凯 郭丽 马俊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3-651,共9页
在研究咸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过程中,对土壤盐分监测相对困难,而监测灌溉水的盐分更简单易行,但作物不同时期灌溉咸水的矿化度阈值较难确定。本文以2007—2015年在河北省衡水旱农节水试验站进行的长期咸水灌溉试验数据(灌溉水设置1... 在研究咸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过程中,对土壤盐分监测相对困难,而监测灌溉水的盐分更简单易行,但作物不同时期灌溉咸水的矿化度阈值较难确定。本文以2007—2015年在河北省衡水旱农节水试验站进行的长期咸水灌溉试验数据(灌溉水设置1 g·L^(-1)、2 g·L^(-1)、4 g·L^(-1)、6 g·L^(-1)和8 g·L^(-1)共5个矿化度;冬小麦生长期间灌溉3次水)为基础,以矿化度为1 g·L^(-1)灌溉水为淡水对照,调查不同处理小麦的相对出苗率、相对籽粒产量及土壤盐分等作物生长、产量和环境变化指标,并采用FAO分段函数方法,分析了‘石家庄8号’冬小麦多年咸水灌溉的矿化度阈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4 g·L^(-1)和6 g·L^(-1)咸水灌溉,多年平均小麦出苗率相当于淡水的93.8%(P>0.05)和70.4%(P<0.05),多年平均产量相当于淡水灌溉的86.0%(P<0.05)和65.3%(P<0.05),用小于4 g·L^(-1)的咸水灌溉,籽粒产量(产量变化小于15%)和出苗率不是影响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的限制因素。经计算冬小麦多年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为2.14~3.95 g·L^(-1),平均值为3.19 g·L^(-1),变异系数为21.1%。综合考虑产量和土壤盐分累积风险确定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长期灌溉咸水矿化度阈值为2.47 g·L^(-1)。矿化度阈值与播前1 m土壤盐分有一定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87),与淡水灌溉产量呈一定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16)。土壤盐分累积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灌溉咸水矿化度与土壤平均盐分拟合的指数方程预测,采用2.47 g·L^(-1)咸水连续9年灌溉,0~20 cm耕层土壤未达到盐渍化水平(平均土壤盐分预测值0.98 g·kg^(-1)),而1 m土体出现轻度盐渍化(平均盐分含量预测值1.17 g·kg^(-1)),土壤盐分稍有累积,但未对冬小麦产量造成明显影响。由此来看,以2.47 g·L^(-1)咸水长期灌溉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低平原 冬小麦 咸水 长期灌溉 矿化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郝德有 刘梅 +5 位作者 陈永 曹九生 李伟 郭安强 赵轩宇 王秀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1期34-36,共3页
从技术要点与适用范围、技术关键与创新点、技术引领与学术意义、技术难度与攻坚过程、推广效益与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麦 机械化 无垄栽培技术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耐盐碱冬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鉴定筛选
3
作者 李积铭 李爱国 +6 位作者 李和平 管明威 武军艳 孙万仓 翟兰菊 马骊 郭安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全生育期 环渤海区域 耐盐碱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郑书宏 鲁关立 +1 位作者 张玉兰 李洁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8期11-14,共4页
本文作者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景县志清种植农民合作社的成果转化作为借鉴,归纳总结了以旱地为研究重点所进行成果转化的流程和方法,此外,还分别从国家政策、农业内部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加强科企合作、推动种业科技成... 本文作者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景县志清种植农民合作社的成果转化作为借鉴,归纳总结了以旱地为研究重点所进行成果转化的流程和方法,此外,还分别从国家政策、农业内部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加强科企合作、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等方面对如何加强示范基地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指导建议,为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模式 可持续发展 示范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和施硅对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金阳 曹彩云 +4 位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张俊鹏 党红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8,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灌水和施硅处理对冬小麦光合器官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于2021—2023年采用灌水和施硅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组灌水处理[W_(0):春浇0水;W_(1):春浇1水(拔节期灌水);W_(2):春浇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1次水)]和2组叶面硅肥... 为探究不同灌水和施硅处理对冬小麦光合器官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于2021—2023年采用灌水和施硅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组灌水处理[W_(0):春浇0水;W_(1):春浇1水(拔节期灌水);W_(2):春浇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1次水)]和2组叶面硅肥处理[叶面喷施清水(Si_(0))、叶面喷施硅肥(Si_(1))],共计6组处理,分析不同灌溉制度下喷施叶面硅肥对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冬小麦叶肉细胞长宽积、叶片厚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与W_(0)处理相比,W_(1)处理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1.4%、6.8%、1.5%、16.4%,W_(2)处理依次增加15.5%、12.4%、4.8%、37.4%。施用硅肥可以提高冬小麦叶片厚度,延缓花后旗叶叶绿素降解,提高净光合速率,促使单位面积穗数增加4.9%,籽粒产量增加3.3%;施硅对冬小麦产量的促进效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减弱,与Si_(0)相比,Si_(1)条件下W_(0)处理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8%和8.3%,W_(1)处理依次增加4.2%和3.4%。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叶肉细胞长宽积、叶片厚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条件下,增加灌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水分不足时喷施硅肥能优化冬小麦叶片结构,增强光合作用,提升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硅肥 叶肉细胞 光合速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的影响及叶面喷剂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3 位作者 郑春莲 郭丽 李科江 马俊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03-1113,共11页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本研究在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在灌浆期设4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和20-25 d...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本研究在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在灌浆期设4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和20-25 d,花后8-21 d、8-12 d、14-20 d和16-21 d进行高温处理,以不罩棚自然温度作为对照(分别用A1、A2、A3、A4和A5表示,A5为对照);以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锌、清水和不喷施4个喷剂作为副处理(分别用B1、B2、B3和B4表示),研究了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喷施不同叶面喷剂对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灌浆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与自然温度对比均造成小麦减产,减产幅度两个试验年度分别为12.64%-15.34%和2.04%-9.41%,并且高温胁迫时间长,处理时间早的A1减产幅度最大,且较对照A5达极显著水平;高温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小麦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两个试验年度穗粒数分别减少0.71-5.45个和1.73-3.00个,千粒重分别降低1.28-3.41 g和0.84-4.27 g;从2013—2014年度模型模拟的灌浆特征看,不同时段高温处理使小麦提前到达第1和第2拐点,A1-A4第1拐点较对照提前0.29-0.75 d、第2拐点提前0.22-1.42 d,因此高温处理缩短了灌浆时间,且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终造成千粒重降低。(2)叶面喷剂具有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比不喷对照提高产量3.08%-7.05%和2.09%-3.52%,可一定程度缓解高温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良影响,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增加穗粒数1.04-2.30个和0.95-2.01个,提高千粒重1.10-1.42 g和0.60-0.89 g,且B1效果最好;从灌浆数值特征分析看,叶面喷剂推迟了到达第1和第2拐点的时间,不同喷剂推迟到达第1拐点时间为0.48-0.98 d,推迟到达第2拐点的时间为0.32-0.98 d,延长了灌浆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1-0.04 mg·gmrain-1·d-1,以B1(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最好。因此叶面喷剂可延长小麦灌浆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和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灌浆特性 LOGISTIC模型 叶面喷剂 增产机理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墒与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党红凯 曹彩云 +5 位作者 郑春莲 马俊永 郭丽 王亚楠 李伟 李科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1-1079,共9页
为明确造墒和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群体与个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播后镇压技术和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依据,分别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衡水市选用当地小麦品种‘衡4399’,分9月15日(I9.15)、9月2... 为明确造墒和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群体与个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播后镇压技术和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依据,分别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衡水市选用当地小麦品种‘衡4399’,分9月15日(I9.15)、9月20日(I9.20)、9月25日(I9.25)和9月30日(I9.30)4期造墒,以不造墒为对照(CK),每期处理又设每延米0 kg(G0)、95 kg(G95)和120 kg(G120)3个水平镇压的冬小麦田间试验。冬前对土壤水分和小麦幼苗生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翌年成熟期考察产量性状并测产。结果表明,播种时土壤水分含量高,冬前阶段农田蒸散量也高。同一造墒不同镇压处理比较,I9.30处理以G95田间蒸散量最低,其他处理均以G120蒸散量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对苗情的影响,同一造墒不同镇压比较,苗期单株生物量、叶面积、群体总茎数以G120与G95处理较高,以G0处理较低,处理间显著水平不同;同一镇压不同造墒处理间比较,不造墒的CK总茎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较低,且年际变化不稳定。造墒与镇压对穗数影响较大,其中造墒处理穗数显著高于CK,镇压处理对穗数的影响表现一致:G120>G95>G0。以上处理对产量与对穗数的影响一致:造墒处理间产量差异水平不同,但以CK最低;镇压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G0最低。造墒和镇压对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综上可见,墒情适宜是小麦播后镇压的基础,镇压又是提墒壮苗的保障。河北地区小麦造墒水提前到9月20—25日,播种后采用95 kg×m^(-1)镇压器便于田间操作且镇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造墒 播后镇压 蒸散量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强 李慧敏 +6 位作者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37-41,共5页
明确国审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可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特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 明确国审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可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特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2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S29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减少,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表明:衡S29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7日,最佳播期为10月6日—11日,最佳种植密度为270万~33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衡S29 播期 种植密度 产量 产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氮素运移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源 赵海明 +4 位作者 游永亮 武瑞鑫 刘贵波 杨志敏 祖晓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9-1257,共9页
探讨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设置0 kg∙hm^(−2)(CK)、90 kg∙hm^(−2)(N90)、180 kg∙hm^(−2)(N180)、270 kg∙hm^(−2)(N_(2)70)、360 kg∙hm^(−2)(N360)等^(15)N施... 探讨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设置0 kg∙hm^(−2)(CK)、90 kg∙hm^(−2)(N90)、180 kg∙hm^(−2)(N180)、270 kg∙hm^(−2)(N_(2)70)、360 kg∙hm^(−2)(N360)等^(15)N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土-草”界面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损失率、茎叶分配率,“草-畜”界面肉羊、奶牛对施入氮的消化率、利用率、残留率的变化。结果表明,N180处理下的总干草产量显著高于CK和N90处理(P<0.05),与N_(2)70和N360处理无显著差异;“土-草”界面,N180处理下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最高,损失率最低,与N360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草-畜”界面,N180处理下肉羊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N360处理(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N180处理下奶牛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最高,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吸收23.95%,损失50.83%;高丹草茎、叶部位对施入氮的分配规律表现为:叶(54.35%)>茎(45.65%)。^(15)N标记高丹草被反刍动物消化后,综合得出,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肉羊)”界面施入氮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4.49%,肉羊吸收19.46%,损失50.83%;在“土-草-畜(奶牛)”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5.78%,奶牛吸收18.17%,损失50.83%。研究结果揭示了氮素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可为高丹草合理施肥及草畜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高丹草 “土-草-畜”界面 氮素利用率 土壤残留率 动物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低酚棉新品种衡无1086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丽英 戴茂华 吴振良 《中国棉花》 2020年第3期31-31,35,共2页
介绍了衡无108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其生产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低酚棉 衡无1086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冀饲3号饲草小黑麦栽培技术规范 被引量:3
11
作者 游永亮 武瑞鑫 +2 位作者 赵海明 李源 刘贵波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第3期79-80,共2页
冀饲3号为国审饲草小黑麦新品种,已连续3年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主导品种,在农区发展前景广阔。文章详细介绍了冀饲3号饲草小黑麦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及生产利用技术等,为冀饲3号饲草小黑麦推广种植提供技术规范。
关键词 饲草小黑麦 冀饲3号 品种特性 栽培技术规范 生产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武瑞鑫 游永亮 +1 位作者 赵海明 李源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第1期113-114,共2页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高产、优质、改良土壤、降低病虫草害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草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文章介绍了苜蓿与多年生禾草混播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该技术的优缺点,可为退化草地利用牧草混播技术进行草地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苜蓿 禾本科 牧草 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保护播种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瑞鑫 游永亮 +1 位作者 李源 赵海明 《北方牧业》 2022年第6期22-23,共2页
文章详细阐述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保护播种过程中保护作物的选择标准、播种时期、播种密度、方法、保护作物的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技术适用于紫花苜蓿草地或者种子田保护播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保护播种 保护作物 伴播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成苗和幼苗生长对咸水滴灌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安琪 郑春莲 +4 位作者 李宗毅 李科江 曹彩云 李全起 张俊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2,共7页
【目的】解决咸水灌溉植棉成苗率低的难题。【方法】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水矿化度(1、3、5、7、9 g/L)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田间持水率的70%和60%)相组合对棉花苗期土壤水盐变化及棉花出苗过程、成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目的】解决咸水灌溉植棉成苗率低的难题。【方法】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水矿化度(1、3、5、7、9 g/L)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田间持水率的70%和60%)相组合对棉花苗期土壤水盐变化及棉花出苗过程、成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0~30 cm土层土壤盐分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随着灌水控制下限的提高,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别呈增加和降低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与1 g/L灌水处理相比,3 g/L咸水滴灌加快了棉花的出苗进程,平均成苗率提高了6.06%;5 g/L咸水滴灌对棉花出苗影响不大,成苗率增加了0.45%;7 g/L和9 g/L咸水滴灌延迟了出苗过程,平均成苗率降低了3.66%和12.97%,其中仅9 g/L与1 g/L灌水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棉花幼苗的生长指标呈现出随灌水控制下限的提高而增大的趋势;2组灌水控制下限条件下,棉花苗期的单株叶面积、茎粗和地上部干质量等指标的大小顺序均是3、1、5、7、9 g/L,其中7、9 g/L与1 g/L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棉花相对成苗率与灌溉水矿化度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相对成苗率为1和0.9时,对应的灌溉水矿化度特征值分别为6.0 g/L和8.4 g/L。【结论】采用≤7 g/L的咸水滴灌不会对棉花成苗率产生显著影响,适度提高灌水控制下限、增加咸水灌溉次数,可促进棉花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滴灌 棉花 成苗率 灌溉水矿化度 灌水控制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谷子对干旱胁迫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国红 刘朋程 +3 位作者 郝洪波 崔海英 郭安强 李明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目的】对不同基因型谷子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及差异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深入认知谷子的抗旱调控机制,为选择谷子抗旱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材料为7个基因型谷子品种(系),测定干旱胁迫前后不同基因型谷子茎... 【目的】对不同基因型谷子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及差异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深入认知谷子的抗旱调控机制,为选择谷子抗旱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材料为7个基因型谷子品种(系),测定干旱胁迫前后不同基因型谷子茎部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3种抗氧化酶活性,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手段对谷子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不同抗旱性品种(系)中差异基因的转录水平,解析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系)的抗旱分子机制。【结果】干旱胁迫下,品种衡谷13、品系280贺290茎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较大,丙二醛含量升高幅度较小。这3个品种(系)中一些WRKY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这些酶在其他品种(系)中的相对表达量,而品系428和718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则与这些酶在另外3个品种(系)中的表达情况相反。【结论】7个不同基因型谷子中抗旱性较强的为品种衡谷13、品系280和290,抗旱性中等的为品种豫谷18和品系239,而品系428和718抗旱性较差。不同品种(系)通过不同程度地启动体内WRKY等转录因子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功能基因表达,进而改变部分胞容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最终表现出不同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抗旱性 生理指标 聚类分析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咸水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雨晴 郑春莲 +3 位作者 孙景生 李科江 党红凯 张俊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8-64,107,共8页
【目的】探明不同矿化度咸水长期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方法】基于10 a咸水定位灌溉试验,设置6组灌水矿化度水平:1 g/L(CK)、2 g/L(T1)、4 g/L(T2)、6 g/L(T3)、8 g/L(T4)、10 g/L(T5),分析了各处理棉田0~30 cm土层土壤... 【目的】探明不同矿化度咸水长期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方法】基于10 a咸水定位灌溉试验,设置6组灌水矿化度水平:1 g/L(CK)、2 g/L(T1)、4 g/L(T2)、6 g/L(T3)、8 g/L(T4)、10 g/L(T5),分析了各处理棉田0~30 cm土层土壤盐分质量分数(S)以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结果】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棉花生长前期土壤盐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生长后期各土层土壤盐分整体降低,且随土层变化的趋势与前期相反。>0.25 mm水稳性团聚体量、MWD及GMD均表现为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而D则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经过生育期降雨淋盐、土壤自然沉降等作用,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得到恢复,棉花生长后期大团聚体数量、MWD、GMD较前期均有所回升,D有所下降,以10~20 cm土层恢复效果最为显著。与CK相比,T1、T2、T3处理棉田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6 g/L的咸水灌溉棉田土壤积盐较少,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破坏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灌溉 土壤盐分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