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城市老旧小区环境质量大规模测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非凡 李志刚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科学运用新数据、新技术开展城市老旧小区体检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安居客小区实景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空间计量等方法,从“市—区—街道”多尺度进行老旧小区体检评估,刻画老旧小区环境质量的空...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科学运用新数据、新技术开展城市老旧小区体检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安居客小区实景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空间计量等方法,从“市—区—街道”多尺度进行老旧小区体检评估,刻画老旧小区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小区环境质量与房价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武汉市小区环境质量呈现“主城区由沿江两岸向外围地区逐渐升高,远城区高值围绕低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老旧小区环境质量显著低于新建小区。(2)低质量的老旧小区在沿江地区连片集聚,以江岸区南部和江汉区东南部的老里分小区、青山区的单位房小区、武昌区的商品房和单位房小区为典型。(3)小区环境质量和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二者从中心向外围形成了“低—高、高—高、高—低、低—低”的空间集聚格局。(4)小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新建小区。由此为城市小区环境质量的大规模自动化评估提供技术工具,对于快速识别亟待改造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小区环境质量 城市体检 图像回归 深度学习 空间计量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心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策略探讨——以湖北省黄石市华新水泥厂旧厂址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娜 黄经南 周俊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遗产,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利用价值较高;另一方面“冻结式”“修旧如旧”的传统保护方式使其很难融入城市功能,难以带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遗产,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利用价值较高;另一方面“冻结式”“修旧如旧”的传统保护方式使其很难融入城市功能,难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复兴。文章从保护理念、功能配置及改造再利用模式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中心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难点,提出更新、激活及缝合三大策略,并以湖北省黄石市华新水泥厂旧厂址为实例加以应用,希望能为同类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工业遗产 保护与利用 黄石市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郊区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居住随迁的因素——基于多源大小数据结合的武汉市实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牛强 唐梦帅 +1 位作者 梁晓倩 杨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4-2143,共10页
随着中国郊区新城高速发展,新城吸引了大批就业迁入,但众多就业者的居住并未随迁,出现了普遍的职住分离现象。然而,目前有关郊区新城就业者职住分离的原因多为定性讨论,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尚不明确。以武汉市郊区新城为例,基于多源大... 随着中国郊区新城高速发展,新城吸引了大批就业迁入,但众多就业者的居住并未随迁,出现了普遍的职住分离现象。然而,目前有关郊区新城就业者职住分离的原因多为定性讨论,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尚不明确。以武汉市郊区新城为例,基于多源大、小数据,运用多层BLR-MLR(二元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问卷统计分析,分别探究通勤距离、个人属性、建成环境、家庭结构等对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居住随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建成环境、长距离通勤、优质的教育资源、合适的房价以及稳定的工作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新城职住分离就业者的居住迁入,相反则会阻碍其迁入;家庭因素在非单身的职住分离就业者迁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女性尤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新城 长距离通勤 职住分离 居住随迁 大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的城市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机制研究
4
作者 谢波 谭徐媛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绿道建设已被认为是有效的绿色空间干预措施之一,探究城市绿道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机制,对于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运用准...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绿道建设已被认为是有效的绿色空间干预措施之一,探究城市绿道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机制,对于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以体力活动变化量、生理健康变化量、情绪状况变化量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因果机制。【结果】1)绿道暴露可直接显著影响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通过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量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2)绿道暴露仅能直接影响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得分变化量;并通过BMI变化量间接作用于女性心理健康,通过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变化量和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作用于男性心理健康。【结论】揭示了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多路径因果机制以及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存在作用路径和中介变量的差异。未来可通过优化绿道可达性、差异化配套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康导向的绿道规划措施,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绿道 绿色暴露 心理健康 准自然实验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市内迁居老龄化的测度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5
作者 牛强 孙瀛 +1 位作者 伍磊 胡金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84,共13页
当前,城市内部持续活跃的人口迁居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市内不同区域老龄化水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称之为迁居老龄化。然而目前缺乏对它引起的城市内部老龄化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为此,本文基于手机信... 当前,城市内部持续活跃的人口迁居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市内不同区域老龄化水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称之为迁居老龄化。然而目前缺乏对它引起的城市内部老龄化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为此,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城市内部迁居人口,提出迁居老龄化的测度指标以及迁居老龄化类型划分方法,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探究城市内部各型迁居老龄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与地域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武汉市,城内迁居对老龄化地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呈圈层分异:中心城区核心区内,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水平普遍较低;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之外,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加深,多导致老龄化加重;近郊区内,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呈加重和缓解两极分化、多点集聚态势,且承接了城市内大多数的老龄化缓解型空间。另外还发现,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迁居都是造成老龄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且后者更强,而这又与居住环境品质、适老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高度相关。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可为决策部门了解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提供支持,为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基层适老化服务水平和推进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城内迁居 迁居老龄化 建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彭雨晴 祝芸依 +2 位作者 贺慧 郭诗怡 张森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与特征,结果显示:产城均衡型新区的职住功能匹配程度好,出行距离较短;产城错位型新区虽职住功能相对均衡,但就业与居住存在空间错位,从而导致出行距离偏长;单一功能主导型新区职住功能匹配程度低、出行距离较长。进一步提取核心建成环境指标要素与产城融合评价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产业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与公交站点配置对通勤距离、通勤出行强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产城发展模式特征,从用地均衡、公服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布局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新区 产城融合 空间联系 日常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国内外人才流动研究进展与比较分析
7
作者 林赛南 彭馨雨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文章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0—2024年相关领域有关人才流动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国内外人才流动的研究热点,比较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方面,国内侧重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空间分布、城市因素对人才流动的... 文章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0—2024年相关领域有关人才流动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国内外人才流动的研究热点,比较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方面,国内侧重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空间分布、城市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及人才与城市创新的互动,而国外更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技能移民的流动决策及其在流入国的社会适应;2)理论上,国内外均围绕劳动力迁移理论,从宏观区域与微观个人视角探讨人才迁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舒适物、创意阶层等理论框架;3)研究进展上,国外逐渐凸显迁移者生命历程及社会文化微观机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方法上趋向定量与质性相结合,而国内主要聚焦于人才流动空间格局及宏观城市因素的影响,以定量分析为主。未来中国人才流动研究应加强微观机制探讨,构建本土理论框架,推动质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并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突破数据获取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高学历人才 高技能移民 劳动力迁移理论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策略——以三邻桥社区中心项目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宋靖华 陈君洋 胡艺璇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1,共10页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工业遗产建筑现有空间进行合理再利用是改造项目中的一大要点。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功能布局、空间可达性、空间序列多样性三个客观问题亟需解决,以上海三邻桥... 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工业遗产建筑现有空间进行合理再利用是改造项目中的一大要点。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功能布局、空间可达性、空间序列多样性三个客观问题亟需解决,以上海三邻桥社区中心改造项目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三邻桥厂区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对改造后的空间重新构建空间网络模型再次分析验证了厂区的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为将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为公共建筑提出了空间方面的策略,可以为类似的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空间改造 社会网络分析 量化评价 改造策略 三邻桥社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转型的耦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炎 王清璇 申明锐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3,共7页
随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农地产权制度的逐步细化,农村土地逐步由原生的自然资源走向资本化,乡村治理的架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文章从土地资本化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乡村治理演化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土地资本化从城乡关... 随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农地产权制度的逐步细化,农村土地逐步由原生的自然资源走向资本化,乡村治理的架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文章从土地资本化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乡村治理演化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土地资本化从城乡关系、人地关系、制度变迁和主体重构等4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传统的乡村治理裂变成6种主要的模式原型(政府主导型、集体主导型、集体中介型、集体自治型、村民主导型和资本嵌入型)以及多种亚型。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模式的耦合机理在城郊和远域有所不同:在城郊大体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资本化和乡村治理、集体自主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与资本协商型治理、政府—集体协商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中介型治理;在远域乡村大体形成了村民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政府—集体—资本互动型治理、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资本—村民协商型治理、个体与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村民互动型治理。未来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建立政府、市场和集体平等协商的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土地资本化 乡村治理 集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蔡甸区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红梅 郭炎 +2 位作者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55-2063,共9页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由随机转向集聚,高高集聚区由主干道沿线转移至以农业为主的平原街镇,低低集聚区由不显著到集中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镇;②控制自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发现流转主体、流转用途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清楚把握农地流转时空演化特征,合理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用途,以优化大城市近郊的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近郊 农地流转 土地资本化 乡村转型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诗怡 田雪 +2 位作者 刘媛 李丹哲 贺慧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 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生态网络 公众科学 城市扩张 武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态视域下超大城市创新服务设施体系构建——以广州市为例
12
作者 陈露 杨石琳 +2 位作者 魏少峰 黄经南 顾恬玮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0,共9页
基于知识生态学理论,借鉴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体系,构建超大城市创新服务系统模型,并结合该模型,明确超大城市创新服务设施体系的核心内涵与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从创新主体(包含创新人才、创新企业与创新产业... 基于知识生态学理论,借鉴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体系,构建超大城市创新服务系统模型,并结合该模型,明确超大城市创新服务设施体系的核心内涵与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从创新主体(包含创新人才、创新企业与创新产业3个层次)的知识服务需求出发,考虑知识由生产、转化到应用的流动链条,系统化梳理与之匹配的创新服务设施集群,形成广州市创新服务设施体系框架,并从细化规划管控、强化空间引导及优化配置水平3个方面提出创新服务设施体系优化路径,以期为超大城市创新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态 创新 服务体系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城市规划对居住分异的影响及其启示
13
作者 刘炜 刘梦姿 +2 位作者 龚岳 阙槿楠 郭传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5-956,共12页
针对居住分异易引发社会隔离等城市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和总结其对居住分异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发现西方城市规划直接而显著地影响城市居住分异格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土地利用区划的包容性以及开发密度影响居住... 针对居住分异易引发社会隔离等城市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和总结其对居住分异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发现西方城市规划直接而显著地影响城市居住分异格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土地利用区划的包容性以及开发密度影响居住分异程度;2)住房规划中的住房类型与产权多样性能缓解居住分异;3)在城市形态方面,城市规模、住区封闭性和建筑地块的面积等可能影响居住分异程度。从土地利用、住区模式和街区形态角度,对我国城市规划应对居住分异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分异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区划 住房规划 城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构性特征分析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范式探讨
14
作者 张娅薇 舒阳 李军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103,共11页
利用数学同构性原理,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共时性映射关系模型与历时性迭代关系模型,并结合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案例,对同构理论模型进行深入阐释与验证。在共时性同构方面,提炼出“三生空间”互构、“社会-空间”对应、“精神-空间... 利用数学同构性原理,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共时性映射关系模型与历时性迭代关系模型,并结合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案例,对同构理论模型进行深入阐释与验证。在共时性同构方面,提炼出“三生空间”互构、“社会-空间”对应、“精神-空间”互释3种映射关系;在历时性同构方面,总结出景观基因的延续性、历史文化的层积性、遗产价值的活态性三方面显著特征。在同构性特征基础上,从精神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3个认知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再认知的框架体系,并提出了“乡情永续”的社会性保护、“情境交融”的场景式保护、“古今链接”的活态化保护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范式转型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同构性 共时性 历时性 保护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重构紧凑城市:乡乡差别与空间公平 被引量:18
15
作者 朱介鸣 郭旭 郭炎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56,共9页
共同富裕是新世纪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探究我国品质导向的空间重构中的空间公平,以助力社会公平发展。在我国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自治村庄的非农经济发展造成了破碎、低效的土地开发。通过规划干预,实现集约紧凑的城乡空间... 共同富裕是新世纪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探究我国品质导向的空间重构中的空间公平,以助力社会公平发展。在我国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自治村庄的非农经济发展造成了破碎、低效的土地开发。通过规划干预,实现集约紧凑的城乡空间格局已成共识。然而,从破碎到集中的空间重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庄土地权益重置的公正性。本文揭示:市场驱动的村庄自主土地开发造成了市场与公平的偏离,展现为村庄之间土地发展权益配置的差别。国土空间紧凑发展的规划蓝图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差别,形成了规划与公平的偏离。市场与规划的双重偏离制约着品质化的空间重构,须配以公平的土地权益调节机制:空间重构的治理需从自治村庄上升到区县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应在区域尺度建立公平的初始土地发展权配置与调节制度,使村民变居民前享有均等的发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土地发展权 空间重构 紧凑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特征参数与地表温度的关联量化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菊芳 江雪妮 +2 位作者 郭贞妮 吴金宁 刘学军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如何发挥城市蓝绿空间的生态作用是缓解热岛效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优化人居环境与提升城市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武汉市3个代表性的湖泊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分布矢量数据,结合ArcGIS、ENVI、Fragstats、SPS... 如何发挥城市蓝绿空间的生态作用是缓解热岛效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优化人居环境与提升城市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武汉市3个代表性的湖泊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分布矢量数据,结合ArcGIS、ENVI、Fragstats、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蓝绿空间特征参数与地表温度的关联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降温幅度与离岸距离密切相关;(2)样区水体与植被的降温能力随着缓冲带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有效降温距离为250~470 m;(3)水体周边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时有助于冷岛效应的扩散,不透水面覆盖范围高于0.8的区域会明显阻碍蓝绿空间冷岛效应的扩散,通过提高水体岸线及绿地斑块边界复杂程度能产生更强的降温效应;(4)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具有方向性,主要与水体形态有关,当水体周边地区植被覆盖指数达到0.6以上时会牵引冷岛效应分布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的规划与热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冷岛效应 地表温度 冷岛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民网络视角下高学历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黄俊辉 龚岳 +2 位作者 杨振杰 徐逸昉 朱蕙桢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9,共13页
文章从移民网络的视角,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其中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落户意愿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同时探讨省际与省内迁移模式对落户意愿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高学历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大体呈“北高南低”... 文章从移民网络的视角,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其中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落户意愿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同时探讨省际与省内迁移模式对落户意愿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高学历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大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友缘、亲缘网络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业缘网络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乡缘网络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移民网络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迁移形成物质情感的社会支持,对落户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亲缘、友缘和业缘影响较大,乡缘影响较小;3)省内高学历流动人口由于迁移距离较近、迁移成本低等原因,其落户意愿受到亲缘的影响更大,而省际高学历流动人口则因在流入地缺少亲缘等原因,落户意愿较弱,且受友缘和乡缘影响更大。未来的人才迁移研究和政策应更多考虑社会因素,这有利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网络 高学历流动人口 落户意愿 迁移范围 人才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回流”视角下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对湖北“毛嘴模式”的实证 被引量:42
18
作者 刘达 林赛南 +1 位作者 李志刚 刘凌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部地区湖北的"毛嘴模式"为例,围绕武汉汉正街与仙桃毛嘴镇的城乡联系问题,研究人口回流及返乡创业所带动的地方发展,解析其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①劳动力回流受家庭需求、家乡发展环境等多...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部地区湖北的"毛嘴模式"为例,围绕武汉汉正街与仙桃毛嘴镇的城乡联系问题,研究人口回流及返乡创业所带动的地方发展,解析其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①劳动力回流受家庭需求、家乡发展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资本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雇佣"本地化"劳动力,也涉及城市更新及其"外部性"效应的间接影响;②技能型劳动力回流以及企业家在城-乡间的高频流动,有利于发挥流动人口的"桥梁"作用;③回流人口主要从事与之前就业相关的行业,倾向于在镇区或市区购买商品房,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同时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重塑了乡村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乡村振兴 中部地区 毛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与区位选择——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城市的实证 被引量:17
19
作者 程晗蓓 刘于琪 +2 位作者 苟翡翠 陈宏胜 李志刚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3,共11页
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抽样调查监测数据,采用计量模型探讨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生代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回流意愿,且不同类型(智力型、投资型和劳力型)在回流意... 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抽样调查监测数据,采用计量模型探讨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生代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回流意愿,且不同类型(智力型、投资型和劳力型)在回流意愿和区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2)其回流意愿受个体"客观属性"(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与"主观感知"(经济地位感知、社会心理感知)双重影响,特别是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心理感知。3)就回流区位选择而言,人力资本是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省会城市最显著的因素;主观感知中的城市社会适应、家庭"心理成本"和家乡生活方式认同与其选择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地级市显著相关;客观属性中的人口学因素(性别和年龄)、在外务工时间主要影响其回流至户籍地所在的县(市、区)或乡镇;经济因素中的个人收入对各类回流地的选择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回流区位的选择是综合"生存"与"发展"两方面需求的结果。建议未来精准施策,尤其要注意地级市的人口回流;在重视吸引人才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回流意愿 区位选择 主观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和图论法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方世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85-1694,共10页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加构建2017年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2017年武汉市生态源地总面积约为1917.342 km^(2),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780.217 km^(2)和1137.125 km^(2);利用遗传算法识别的最优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分别为65和32个,所提取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2305.37 km,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497.86 km和807.51 km;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三横、三纵、三团簇”特征。此外,分别新增了8个陆地和水域生态垫脚石及5个生态源地,运用图论法对比优化前后相关指标,发现优化后可构建更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行。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方法可为高速发展的大都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遗传算法 图论法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