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被引量:61
1
作者 卢伟 侯茂林 +1 位作者 文吉辉 黎家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1,共5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以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植食性昆虫 寄主选择 取食 交配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的危害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蒋智林 桂富荣 +3 位作者 刘万学 万方浩 李正跃 朗昌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529-11530,11550,共3页
总结了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危害,以及作为媒介传毒的为害影响,剖析了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为害影响的途径和内在机理,旨在明确西花蓟马与不同寄主植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为预防和控制西花蓟马的传播扩散提供依据。
关键词 西花蓟马 寄主植物 入侵生物 生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及蔬菜等植物病原细菌抗铜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强 杨玉文 +3 位作者 孙柏欣 王铁霖 赵廷昌 胡俊 《中国瓜菜》 CAS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铜素杀菌剂是一类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特别是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然而由于此类杀菌剂的广泛使用,使细菌的耐药性随之增强。对近几年阐述较为清晰的几种细菌的抗铜机制进行概述,主要包括Cop系统、Cut系统、Pc... 铜素杀菌剂是一类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特别是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然而由于此类杀菌剂的广泛使用,使细菌的耐药性随之增强。对近几年阐述较为清晰的几种细菌的抗铜机制进行概述,主要包括Cop系统、Cut系统、Pco系统、Cus系统、P型ATP酶排出系统、非ATP酶排出系统和多聚磷酸盐参与的铜外排系统,旨在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抗铜机制研究和科学使用铜素杀菌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杀菌剂 抗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林炜 韩永强 +2 位作者 刘玉娣 侯茂林 黎家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116-118,共3页
二化螟主要以滞育高龄幼虫越冬,其越冬幼虫主要以水稻和茭白为寄主,其在寄主上的分布、年龄结构及冬后发育、越冬存活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规律。
关键词 二化螟 越冬 生物学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硅对植物抗盐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朱永兴 夏雨晨 +2 位作者 刘乐承 尹军良 马东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8-509,共12页
盐胁迫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如何提高作物的抗盐性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硅(Si)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第二大丰富元素。在pH值低于9的介质中,硅通常以单硅酸[Si(OH)_4]的形式被高等植物吸收。尽管目... 盐胁迫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如何提高作物的抗盐性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硅(Si)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第二大丰富元素。在pH值低于9的介质中,硅通常以单硅酸[Si(OH)_4]的形式被高等植物吸收。尽管目前硅仍然未被认为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但是作为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硅可以缓解各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抑制。大量的研究表明硅可参与调控植物抗盐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并与一些信号物质,如乙烯、水杨酸和多胺等存在互作。主要进展如下:1)植物对硅的吸收存在主动、被动和拒绝吸收三种,硅转运蛋白在硅的吸收和转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该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更多物种中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2)硅可以调节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降低植物根系对盐离子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并使盐离子更均匀的分布在根系中;改善盐胁迫下根系对钙、钾、氮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缓解盐胁迫造成的营养失调。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多胺可能参与硅对根系盐离子吸收的调控。3)硅可以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和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提高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4)硅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同时可以缓解盐胁迫对光合器官和光合色素造成的损伤,保证盐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5)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大量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以及信号转导过程,包括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在内的组学研究策略为从分子水平揭示硅缓解胁迫的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表明硅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因子、激素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蛋白的翻译和修饰来调控植物对盐胁迫的快速响应,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6)硅吸收突变体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硅在调控植物生理生化代谢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盐胁迫 离子平衡 氧化损伤 水分代谢 光合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
6
作者 崔伯阳 黄训兵 +3 位作者 高利军 新巴音 庞保平 张泽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 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罩笼试验调查了罩笼内亚洲小车蝗3~5龄蝗蝻的存活率,比较了亚洲小车蝗的取食数量、取食高度及取食率等特性。结果表明,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生态优势度与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显著正相关,亚洲小车蝗喜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0.25≤RFN<0.5),少食羊草(0.025≤RFN<0.25)。4龄和5龄蝗蝻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取食量显著大于羊草。亚洲小车蝗取食高度位于植物中下部(9~10cm),与3种植被高度无关;取食后上部掉落造成损失,特别是对克氏针茅的为害更大;亚洲小车蝗取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时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取食羊草时的存活率。结论:以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为优势植物的典型草原更适合亚洲小车蝗的发生与为害,应加强该类草原亚洲小车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克氏针茅 羊草 糙隐子草 取食特性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差异 被引量:38
7
作者 蒋智林 刘万学 +1 位作者 万方浩 李正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0-664,共5页
入侵植物对自然生境土壤养分的正反馈作用促进了入侵,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入侵植物对入侵生境肥力平衡的打破而增加了其对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力。本文比较研究了入侵杂草紫茎泽兰和3种本地草本植物群落根际土壤肥力和土壤酶(蛋白酶、脲酶和... 入侵植物对自然生境土壤养分的正反馈作用促进了入侵,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入侵植物对入侵生境肥力平衡的打破而增加了其对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力。本文比较研究了入侵杂草紫茎泽兰和3种本地草本植物群落根际土壤肥力和土壤酶(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并对上述土壤酶活性和不同土壤肥力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群落根际土壤全氮、NH4+-N、NO3--N和全钾含量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高,而其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低,其土壤速效钾含量也较低;紫茎泽兰群落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比在本地植物群落的高;土壤酶活性与全氮、NH4+-N、NO3--N和全钾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磷和速效磷显著负相关。与本地植物相比,紫茎泽兰改变了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这种改变可能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竞争和对本地植物生长的抑制,尤其有利于紫茎泽兰在贫瘠生境的入侵成功;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本文为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影响和其成功入侵的原因提供了试验证据,为紫茎泽兰入侵生理机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外来入侵植物 营养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差异 被引量:22
8
作者 邓丹丹 刘棋 +3 位作者 蒋智林 刘万学 万方浩 李正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66-1471,共6页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间的差异,解析不同植物群落抵御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机制,选取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重度入侵群落、轻度入侵群落、未入侵群落)和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样地...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间的差异,解析不同植物群落抵御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机制,选取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重度入侵群落、轻度入侵群落、未入侵群落)和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样地(禾本科植物群落、双子叶植物群落),测定其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全氮含量,降低了全磷、全钾含量,土壤中有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重度入侵群落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未入侵群落的,是双子叶植物群落的2.29、2.28、8.13、4.01倍,禾本科植物群落的7.73、3.22、6.91、5.12倍。紫茎泽兰入侵显著提高了入侵区植物群落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重度入侵群落土壤脲酶活性是禾本科群落的3.49倍,磷酸酶活性是双子叶群落的1.65倍,蛋白酶活性是双子叶群落的2.31倍。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密切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钾和速效钾显著正相关,与全磷显著负相关;土壤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与不同植物群落相比,紫茎泽兰能更好改变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这种改变可使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植物群落间土壤酶活性差异可能是驱动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因子。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通过影响土壤酶活性来改变入侵生境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生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紫茎泽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不同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韩永强 郝丽霞 侯茂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1-544,共4页
在冬初(11月中旬)和冬后(3月上旬)调查了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期均在4龄以上,茭白田冬初6龄幼虫的比例比稻田高17.5%;冬后稻田和茭白田高龄幼虫比例均高于冬初。冬初和冬后稻田二化螟雌雄比分... 在冬初(11月中旬)和冬后(3月上旬)调查了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期均在4龄以上,茭白田冬初6龄幼虫的比例比稻田高17.5%;冬后稻田和茭白田高龄幼虫比例均高于冬初。冬初和冬后稻田二化螟雌雄比分别为1︰2.0和1︰1.7,茭白田分别为1︰1.4和1︰1.2。冬初幼虫历期高于冬后,同一时期不同寄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冬初茭白田幼虫历期比稻田长14.0%;稻田幼虫体重和蛹重均显著低于茭白田。冬初采集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65%以上,茭白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为真菌,其致死率在90%以上;稻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是寄生蜂和细菌,其致死率分别在50%和25%以上,其中二化螟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优势寄生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茭白田 二化螟 越冬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对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中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智林 邓丹丹 +2 位作者 刘万学 万方浩 李正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08-2015,共8页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不同植物群落中昆虫群落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群落抵御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和未入侵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样地,采用巴氏罐诱法、扫网法结合黄板法对各样地...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不同植物群落中昆虫群落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群落抵御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和未入侵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样地,采用巴氏罐诱法、扫网法结合黄板法对各样地地表昆虫进行调查分析。在各样地共采集到昆虫标本12 099个,隶属于11目64科168种。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缨翅目昆虫,占总种数的94.86%。随紫茎泽兰的入侵,群落中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膜翅目、半翅目昆虫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紫茎泽兰群落中的同翅目、半翅目昆虫所占比例较不同功能型本地植物群落低,而膜翅目昆虫所占比例较其他群落高。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加重,昆虫多样性指数D、H、E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昆虫优势度指数C则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群落的昆虫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紫茎泽兰群落,与紫茎泽兰群落间的差异最小,且有较高的相似性(0.602),可能是对紫茎泽兰的入侵具有较强抵御作用的指示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昆虫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昆虫群落组成 不同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寄生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及饲养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海霞 罗礼智 李桂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124,共3页
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行为及发育特征和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将卵产在5龄草地螟幼虫的胸部,蝇蛆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体腔内发育,幼虫发育成熟后... 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行为及发育特征和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将卵产在5龄草地螟幼虫的胸部,蝇蛆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体腔内发育,幼虫发育成熟后便会钻出寄主体外化蛹。完成卵到幼虫期的发育需约12 d。蛹经11 d左右即可以羽化为成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约25 d。雌雄之间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但雌蛹的发育比雄蛹慢。雌蝇羽化后可以立即交配,而雄蝇羽化后约2 d后才能交配。补充营养的雌蝇平均产卵量约为130粒/头。还初步研究了影响双斑截尾寄蝇寄生能力的因素。简单介绍了其室内饲养繁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截尾寄蝇 寄生行为 生长发育 饲养技术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倩 包伟方 +2 位作者 曾娟 杨益众 陆宴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子追踪技术 诊断PCR 克隆测序 下一代测序 植食性昆虫 寄主植物 营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斑截尾寄蝇成虫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海霞 张蕾 罗礼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13-1319,共7页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揭示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在22℃,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对成虫...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揭示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在22℃,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对成虫羽化时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量和寿命及其与补充营养的关系等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主要在08:00-10:00和14:00-16:00羽化。雄蝇比雌蝇早羽化1d,雌蝇羽化后可立即进行交配,但雄蝇羽化1d后才可交配;交配持续时间为10~54min,但多数为20~30min;平均产卵量为154.1粒,雌蝇平均寿命26.6d,雄蝇为10.2d,雌雄寿命差异显著。取食10%蜂蜜水的平均产卵前期为3.8d,平均产卵历期为15.4d;而且取食10%蔗糖水、葡萄糖水或蜂蜜水之间的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纯饥饿空白对照的;同时,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空白对照的,但雄蝇的寿命则不受补充营养的影响。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与产卵量为正相关,即雌蝇的寿命越长,产卵量越大。最后,就这些结果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截尾寄蝇 草地螟 成虫 生物学 补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韩永强 魏春光 侯茂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4-983,共10页
硅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但硅在提高植物对一系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多数植物中,增施硅肥可增强其抗虫性;所增强的抗性与硅肥种类和施用方式之间存在关系。植物组织中... 硅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但硅在提高植物对一系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多数植物中,增施硅肥可增强其抗虫性;所增强的抗性与硅肥种类和施用方式之间存在关系。植物组织中沉积的硅可增加其硬度和耐磨度,降低植物可消化性,从而增强植物组成性防御,包括延缓昆虫生长发育、降低繁殖力、减轻植物受害程度;植物体内的硅含量以及硅沉积的位点和排列方式影响组成性防御作用的强度。此外,硅可以调节植物诱导性防御,包括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直接防御涉及增加有毒物质含量、产生局部过敏反应或系统获得抗性、产生有毒化合物和防御蛋白,从而延缓昆虫发育;间接防御主要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植食性昆虫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而导致植食性昆虫种群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抗虫性 组成性防御 诱导性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与伴生植物小藜的竞争效应及其生理生化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雷桂生 王五云 +4 位作者 蒋智林 邓丹丹 刘万学 桂富荣 李正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共6页
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是一种世界性入侵杂草,其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演替造成严重影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拟通过分析紫茎泽兰与本地物种小藜的竞争效应及生理生化特征,以探讨外来入侵物... 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是一种世界性入侵杂草,其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演替造成严重影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拟通过分析紫茎泽兰与本地物种小藜的竞争效应及生理生化特征,以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竞争机理。在温室条件下,设置紫茎泽兰、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的种内和种间竞争盆栽试验,测定了两种植物不同处理下的植株生物量;并通过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紫外吸收法、三氯乙酸法和酸性茚三酮法,分别测定了功能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与小藜混种时,紫茎泽兰的单株生物量、相对产量(RY)均显著高于小藜对应指标,其竞争平衡指数(CB)显著大于0,而相对产量总和(RYT)显著小于1。混种与单种的结果比较表明,紫茎泽兰的混种生物量比在单种时显著增高,增幅达22.01%;而小藜的混种生物量比在单种时显著降低,降低了44.81%。在混种中,紫茎泽兰功能叶片的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比在单种时显著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在单种时显著升高;小藜功能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单种,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单种无显著变化。这说明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能力比小藜强,紫茎泽兰通过调整生理生化特征来应对种间竞争可能是其竞争取胜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植物入侵 生理生化特征 竞争反应和竞争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予元院士在创建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汉祥 陈巨莲 +1 位作者 张勇 曹雅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予元 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 多病虫复合群体 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光博院士在中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幸福 张蕾 罗礼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共6页
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包括:带领全国越冬调查协作组,首次提出我国黏虫越冬区划;首创黏虫大规模“标记-释放-回收”试验,揭示了季节性远距离南北往返迁飞规律;开启黏虫迁飞行为机制研究先河,发现黏虫迁飞与生殖生活史适应特征。李先生对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国内外其他迁飞害虫研究与治理,为迁飞害虫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主要迁飞害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博 黏虫 越冬迁飞规律 行为机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文坤 程红梅 +2 位作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进行cDNA文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提。在苯酚法的基础上,改进并得到了一种适合紫茎泽兰根、茎、叶总RNA快速提取的方法,消除了蛋白质、DNA、多糖等的污染。该方法提取的紫茎泽兰不同组织总RNA纯度高... 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进行cDNA文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提。在苯酚法的基础上,改进并得到了一种适合紫茎泽兰根、茎、叶总RNA快速提取的方法,消除了蛋白质、DNA、多糖等的污染。该方法提取的紫茎泽兰不同组织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可用于RT-PCR、cDNA文库构建、Nor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而且简单、经济、重复性好,适合于多种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Northern杂交表明F3’H基因在紫茎泽兰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广泛存在,但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入侵植物 RNA提取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生物小火蚁国外研究进展及我国应对策略建议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幸福 任麒麟 +1 位作者 戈悦 张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78,99,共7页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Roger)是原产于南美洲中南部热带地区的小型蚂蚁,因具有发达的螫针和较强的攻击性,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产存在威胁。伴随人类活动,小火蚁已从其原生地入侵至其他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Roger)是原产于南美洲中南部热带地区的小型蚂蚁,因具有发达的螫针和较强的攻击性,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产存在威胁。伴随人类活动,小火蚁已从其原生地入侵至其他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具威胁的入侵蚂蚁之一。小火蚁于2022年被报道入侵中国大陆,目前尚不清楚其入侵路径和发生程度。本文主要通过国外小火蚁的研究报道,对小火蚁的发生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性、传播途径、监测技术以及检疫防控措施等进行简要综述,并针对我国当前小火蚁的入侵情况提出应对策略建议,以期为防控和根除小火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火蚁 入侵物种 危害特性 防控措施 策略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C和cry2A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岚 林克剑 +1 位作者 李飞 侯茂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125,共6页
为明确转cry1C和cry2A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室内恒温25℃条件下观察转cry1C和cry2A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发育与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 为明确转cry1C和cry2A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室内恒温25℃条件下观察转cry1C和cry2A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发育与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灰飞虱对转cry2A、cry1C基因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明恢63’的定向选择栖息率反正弦转换值分别为27.5、28.5、26.5,差异不显著。灰飞虱对3种供试水稻品种的喜好程度基本一致,但在转cry1C基因水稻上的平均取食刺痕数508.3个/d显著高于转cry2A基因水稻(288.5个/d)和亲本水稻‘明恢63’(297个/d)。灰飞虱在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上的若虫全历期、卵孵化率、各虫态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与对照亲本水稻相比均差异不显著。灰飞虱在转cry2A、cry1C基因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明恢63’上的初羽化成虫鲜重分别为0.731、0.744mg和0.821mg,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转不同Bt抗虫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灰飞虱个体发育及种群生命参数影响不大,与对照亲本水稻相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非靶标害虫 灰飞虱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