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组学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甘玲 华丽 陈绍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7-234,共8页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为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并且逐年增长,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对改善其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方式主...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为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并且逐年增长,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对改善其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方式主要为影像学和病理检查,但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有限。新兴的影像组学技术通过将视觉影像信息转化为深层次的特征来进行量化研究,定量地评估病变,有利于提高病情评价的精准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影像组学能够无创精准地对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前预评估,进而指导临床决策。本文将从影像组学的基本概述、工作流程及其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分子表达、疗效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优化医疗决策、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建红 陈海辉 +1 位作者 张日光 黄慧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25-2829,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n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n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化疗第一周期的第3天给予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若出现ANC减少,则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继续给予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若未出现ANC减少,则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给予3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结果化疗第一周期、化疗第二周期3 mg PEG-rhG-CSF、化疗第二周期6 mg PEG-rhG-CSF后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1%、31.6%、55.6%(P<0.05);三者之间的ANC减少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一周期、化疗第二周期3 mg PEG-rhG-CSF、化疗第二周期6 mg PEG-rhG-CSF的FN发生率分别为4.3%、7.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有2例出现骨痛、1例出现乏力、1例出现肌肉疼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结论化疗期间使用PEG-rhG-CSF可有效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老年 消化道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胰腺病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日光 刘春琳 +4 位作者 罗文苹 柳晨 庞清清 赵剑波 王国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胰腺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CT引导下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的单发胰腺病变患者,记录穿刺成功率;以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为标准,评估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有效性,观察其相关并发症。...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胰腺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CT引导下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的单发胰腺病变患者,记录穿刺成功率;以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为标准,评估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有效性,观察其相关并发症。结果对96例均顺利完成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100%(96/96)。活检病理诊断的敏感度为97.75%(87/89),特异度为100%(7/7),阳性预测值为100%(87/87),阴性预测值为77.78%(7/9),准确率为97.92%(94/96)。6例出现并发症,包括3例局限性胰周少量积液、1例少量腹腔积液及2例间歇性发热,后均改善;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活检针经胃肠间隙穿刺活检胰腺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穿刺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龙蝶 华丽 +1 位作者 陈绍俊 陈海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1-217,229,共8页
影像组学通过挖掘大量人眼无法识别的信息,能够帮助识别传统影像难以鉴别的病变,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文章结合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分期,分别对影像组学在... 影像组学通过挖掘大量人眼无法识别的信息,能够帮助识别传统影像难以鉴别的病变,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文章结合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分期,分别对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中诊断的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影像组学 诊断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4-3p通过靶向FZD4阻断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健 黄海欣 +1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探讨miR-144-3p通过阻断卷曲受体4(FZD4)/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手术切除的18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 目的:探讨miR-144-3p通过阻断卷曲受体4(FZD4)/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手术切除的18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肝癌细胞系Huh-7、SMMC7721和MHCC97和人正常肝上皮细胞株THLE-3,用qPCR检测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iR-144-3p的表达水平。将miR-144-3p mimics/inhibitor和FZD4敲降载体转染至Huh-7细胞中,用CCK-8、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44-3p和FZD4的靶向关系。结果: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miR-144-3p均呈低表达(P<0.05或P<0.01)。过表达miR-144-3p可显著抑制Huh-7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均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R-144-3p靶向作用FZD4并下调其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过表达miR-144-3p靶向FZD4并阻断Wnt/β-catenin通路,进而抑制Huh-7细胞增殖、迁移和促进细胞凋亡(均P<0.01)。结论:miR-144-3p通过阻断FZD4/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肝癌诊断或治疗提供了潜在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HUH-7细胞 miR-144-3p 卷曲受体4 WNT/Β-CATENIN 增殖 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增多,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析使用单药免疫治疗肺癌患者的irAE发生情况及其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同济大学附... 背景与目的: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增多,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析使用单药免疫治疗肺癌患者的irAE发生情况及其与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5年6月—2019年1月接受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irAE发生的种类、时间、严重程度、处理、转归以及免疫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等资料。使用SPSS 23.0软件,探讨irAE与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共109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64岁(32~82岁),男女比例为89∶20,ECOG体能状态评分0、1、2分者分别为4、103、2例,接受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65、29例。63例(57.8%)患者发生irAE,其中43例出现复合irAE,常见irAE为皮肤反应(28例,25.7%)、免疫性肝炎(18例,16.6%)、疲乏(16例,14.7%)、内分泌系统毒性(15例,13.8%)、免疫性肺炎(12例,11.0%)及胃肠道反应(10例,9.2%)等;irAE常见于6~27周,10例(9.2%)患者发生了3~4级irAE,主要为免疫相关性肺炎。总人群ORR为24.7%,DCR为77.9%,中位PFS为4.6个月(95%CI:3.9~5.2)。irAE组对比非irAE组有着较高的ORR(36.5%vs 8.7%,P=0.001)和中位PFS(8.7个月vs 3.5个月,HR=0.294,95%CI:0.184~0.469,P<0.001),其中皮肤不良反应与预后最为相关:中位PFS为12.7和4.3个月(HR=2.332,95%CI:1.184~4.595,P=0.014)。结论:肺癌irAE多见于治疗后6~27周,多为1~2级,其中3~4级irAE多为免疫性肺炎,irAE发生与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长春瑞滨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覃莉 黄东宁 +1 位作者 黄健 郑志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长春瑞滨作为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肿瘤科以铂类或紫杉醇为基础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后肿瘤病灶进展的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伊立替康50 mg/m2,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长春瑞滨作为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肿瘤科以铂类或紫杉醇为基础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后肿瘤病灶进展的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伊立替康5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使用;长春瑞滨25 mg/m2,溶于40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第1、8天使用。每3周为1个化疗周期。结果31例患者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7例(22.6%),稳定(SD)10例(32.3%)、进展(PD)14例(45.2%),肿瘤反应率(CR+PR)为22.6%,肿瘤控制率(CR+PR+SD)为54.8%。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周(95%CI:9~15周),中位总生存期(OS)为23周(95%CI:12~34周)。未发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长春瑞滨可作为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食管癌 伊立替康 长春瑞滨 二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11.9%)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和吸烟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均P<0.05)。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1~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7例(53.8%),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6例(46.2%);发生时间为免疫治疗后6.3~80.0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8.5周。9例(69.2%)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胸闷5例,气促9例,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8例,呼吸衰竭5例,伴发热2例;其余4例(30.8%)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灶性磨玻璃影1例,双肺斑片影4例,斑片影和结节影混合分布4例,斑片影合并蜂窝肺表现3例,实变影1例。12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激素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免疫相关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继续使用原免疫方案治疗,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或加重。结论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事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激素治疗有效,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相关性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节风对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后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岳海英 胡凯 +3 位作者 蒋健 陈玉华 刘文其 王仁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5期846-853,共8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肿节风对小型猪经右胸单次照射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行右胸单次15 Gy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药照组于照射前一周予肿节风配...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肿节风对小型猪经右胸单次照射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行右胸单次15 Gy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药照组于照射前一周予肿节风配方颗粒溶液,对照组和单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三组随机取5头小型猪采集右肺组织,行免疫印迹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vimentin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染观察α-SMA和SP-A的共表达。结果: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单照组中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P-A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却呈下降趋势,药照组中,上述4个观察指标的蛋白表达则介于二者之间,且4个不同时间点,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照组和药照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观察到了肺泡II型上皮细胞出现α-SMA和SP-A共染,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结论:肿节风可能通过抑制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发生EMT来减少胶原纤维的产生,进而减慢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小型猪 肿节风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