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04年张掖市耕地土壤养分变化及改良措施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托和 李宏斌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11期38-41,共4页
1980年张掖市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含量偏低,高钾、低氮、极缺磷。2004年有机质下降2.5g/kg,全氮增加0.122-0.367g/kg、水解氮增加6.8mg/kg,全磷增加0.034-0.741g/kg、有效磷增加9.7~11.5mg/kg,速效钾降低3.1~24.... 1980年张掖市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含量偏低,高钾、低氮、极缺磷。2004年有机质下降2.5g/kg,全氮增加0.122-0.367g/kg、水解氮增加6.8mg/kg,全磷增加0.034-0.741g/kg、有效磷增加9.7~11.5mg/kg,速效钾降低3.1~24.6mg/kg。应采取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投入;合理轮作;推广免耕法和少耕法;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措施改良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变化规律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孜然套种玉米田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肖占文 陈广泉 +1 位作者 王进 赵致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59-463,共5页
试验研究了河西走廊孜然套种玉米的田间优化配置模式。结果表明:4种套种方式T1、T2、T3、T4对孜然、玉米的株高、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其产量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T3、T4套种模式最优,即孜然密度在12万株·... 试验研究了河西走廊孜然套种玉米的田间优化配置模式。结果表明:4种套种方式T1、T2、T3、T4对孜然、玉米的株高、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其产量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T3、T4套种模式最优,即孜然密度在12万株·hm^-2(播量22.5kg·hm^-2),玉米密度控制在5.25万-6.00万株·hm^-2,相应的株行距在20cm×(85-95)cm范围内,孜然、玉米生长协调,群体结构合理,田间通气透光良好,植株生长健壮,农艺性状优良,可获得孜然、玉米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孜然 玉米 优化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的分子标记检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红梅 王浩瀚 +3 位作者 岳维云 张正英 欧巧明 陈玉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89,101,共5页
本研究对以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L1和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为抗源选育出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通过应用RAPD、SSR、SCAR 3种分子标记OPF15、Xgwm37、SC-W37进行分子检测,并采用人工接种... 本研究对以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L1和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为抗源选育出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通过应用RAPD、SSR、SCAR 3种分子标记OPF15、Xgwm37、SC-W37进行分子检测,并采用人工接种和大田自然感病的方式进行抗黄矮病鉴定,筛选到了‘93646’、‘2003-2’等高抗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分子检测抗黄矮病基因与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应用的3种PCR标记都可以检测出抗病材料,但SCAR标记SC-W37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在小麦抗黄矮病育种早代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分子标记 检测 抗病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糯玉米高密度制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义发 康彗仁 +4 位作者 程富荣 金枚 沈雪芳 郑洪建 侯根宝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试验设 5 0 0 0 ,5 5 0 0 ,6 0 0 0 ,6 5 0 0 ,70 0 0 ,75 0 0株 6 6 6 .7m2 共 6个密度 ,研究鲜食玉米沪玉糯 1号在西北地区高产制种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处理制种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 ,制种产量随密度增... 试验设 5 0 0 0 ,5 5 0 0 ,6 0 0 0 ,6 5 0 0 ,70 0 0 ,75 0 0株 6 6 6 .7m2 共 6个密度 ,研究鲜食玉米沪玉糯 1号在西北地区高产制种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处理制种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 ,制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呈二次曲线变化。由回归模型得出沪玉糯 1号最佳制种密度为 74 15株 6 6 6 .7m2 。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增加而上升 ,茎粗则略有下降 ,果穗变化较小 ,未有倒伏现象 ,表明沪玉糯 1号母本申W 2 2耐密植性好 ,合理高密度制种能获得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种产量 鲜食糯玉米 合理密度 果穗 高产制种 穗位高 密植 增加 下降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索东让 韩顺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8,76,共7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作物养分含量分析,确定了河西地区小麦、玉米生产上测土配方施肥的可靠养分吸收参数,系统研究了河西灌区农田主要养分投入产出状况。连续24a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施化肥(NP,NPK)土壤氮素投入产出盈余率前期(198...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作物养分含量分析,确定了河西地区小麦、玉米生产上测土配方施肥的可靠养分吸收参数,系统研究了河西灌区农田主要养分投入产出状况。连续24a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施化肥(NP,NPK)土壤氮素投入产出盈余率前期(1982-1990年)为8.6%~19.1%,最高时期(1997--2005年)的表观盈余率平均为29.0%~48.5%,扣除氮素损失后为负平衡;磷素化肥投产始终为正平衡,平均盈余率为57.4%~68.3%。钾素化肥投入不抵作物携带量,投产为负平衡,平均盈余率为-58.7%。说明连施化肥氮、钾养分投入不足。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长期配合平衡施用(MNP,MNPK),氮素平均盈余率56.3%~61.5%,扣除氮素损失后为正平衡,盈余率平均为9.4%~10.9%;磷素投产为正平衡,平均盈余率高达249.9%~265.7%;钾素投产为负平衡,平均亏缺19.9%。有机肥连施钾素亏缺45.0%。增施化学钾肥,适量减少化学磷肥,保持氡素化肥投入水平。配旆有机肥是科学的平衡旆肥枯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投入 作物携带 平衡值 长期定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抗丛根病机理研究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长魁 陈晓军 《中国糖料》 2005年第3期32-34,38,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丛根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在发育的前、中、后期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t>0.01),而在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间,甜菜在同一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多粘菌的含量与甜菜抗丛...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丛根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在发育的前、中、后期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t>0.01),而在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间,甜菜在同一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多粘菌的含量与甜菜抗丛根病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分析,可以作为甜菜抗丛根病特性鉴定和品种选育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丛根病 抗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苏丹草品种生产性能的评价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赟文 曹致中 +2 位作者 韩建国 陈晓军 郝铠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在甘肃张掖对9个苏丹草品种(国内5个、国外引进的4个)的牧草和种子生产性能进行了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苏丹草品种中,盐池、新苏2号和89-106号为早熟品种,宁农苏丹草为晚熟品种,其余的为中晚熟品种。根据各品种的生产表现,可以... 在甘肃张掖对9个苏丹草品种(国内5个、国外引进的4个)的牧草和种子生产性能进行了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苏丹草品种中,盐池、新苏2号和89-106号为早熟品种,宁农苏丹草为晚熟品种,其余的为中晚熟品种。根据各品种的生产表现,可以将这9个品种分为3类,其中类型Ⅰ(盐池、奇台和新苏2号苏丹草)和类型Ⅱ(乌拉特1号、1539号和89-106号苏丹草)的特点是单株的分蘖和有效分蘖较多,刈割后再生性能好,前2茬的牧草生产量相对较为均匀,适合于作为青饲料种植利用;类型Ⅲ(宁农、0007号和1044号苏丹草)的特点是植株高大,单株的分蘖和有效分蘖少,牧草产量主要集中在第1茬,刈割后的再生能力差,但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适合于种植用于调制青干草和青贮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品种 种子 牧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20
8
作者 肖占文 闫吉治 +1 位作者 王多成 赵致禧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1,共3页
河西走廊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依托科技、品种和优质种子,开辟了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本文着眼于当地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玉米制种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这一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对策 玉米制种 产业现状 河西走廊 地理位置 优质种子 种业发展 制种基地 制种产业 优势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肥料与密度对整薯播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怀勇 何新春 +4 位作者 张恩和 薛龙 张红菊 王蒂 张俊莲 《中国马铃薯》 2008年第5期281-283,共3页
采用m=3的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肥料(N/K)、密度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极早熟菜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研究得出:在甘肃河西走廊,大西洋品种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每公顷为纯N307.5kg,纯K2O127.5kg,最合... 采用m=3的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肥料(N/K)、密度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极早熟菜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研究得出:在甘肃河西走廊,大西洋品种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每公顷为纯N307.5kg,纯K2O127.5kg,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10.05万株;费乌瑞它品种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为纯N270kg,纯K2O96kg,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6.9万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肥 K肥 密度 整薯播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北移冬油菜生长发育特性 被引量:71
10
作者 孙万仓 武军艳 +8 位作者 方彦 刘秦 杨仁义 马维国 李学才 张俊杰 张鹏飞 曹建明 孙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4-2134,共11页
采用多点试验,对冬油菜在原种植区(天水)与北移种植区(张掖等)的主要气候因子、越冬率、生育时期及经济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北移后越冬率由原种植区的93.0%-100.0%降为40.0%-95.0%;生育期由280-284 d延至287-289... 采用多点试验,对冬油菜在原种植区(天水)与北移种植区(张掖等)的主要气候因子、越冬率、生育时期及经济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北移后越冬率由原种植区的93.0%-100.0%降为40.0%-95.0%;生育期由280-284 d延至287-289 d,其冬前与冬后生长期缩短,而越冬期延长1倍左右,即140 d左右,整个生长期呈"短-长-短"的特点,即营养生长有效期缩短及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均缩短;株高与分枝部位降低,分枝数减少,单株角果数减少,但千粒重、角粒数等相对增加。冬油菜北移后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抗寒性弱的早熟品种天油8号由原种植区的2 518.8 kg hm^-2降为1 666.5 kg hm^-2,减产34.0%,而抗寒性强的晚熟品种陇油6号等由原种植区的741 kg hm^-2增加到3 333 kg hm^-2,增幅349.5%。由于生长在相对恶劣的气候生态条件下,越冬期漫长而极端低温低,北移冬油菜栽培品种必须具备优异的抗寒性,同时采用合理播期和密度,保证冬前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量,以确保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北移 生长发育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突变新品种-“陇辐2号”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连芝 王勇 +4 位作者 甄东升 李雁民 王浩瀚 颉红梅 卫增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春小麦 新品种 育成 新品系 生产示范 农作物品种 选育 突变 处理 重离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离子辐照选育春小麦新品种初探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连芝 王浩瀚 +3 位作者 王勇 李雁民 甄东升 颉红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9,共3页
在加速器上,采用75MeV/u中能氧离子(^16O^8+),辐照剂量在11~44Gy(即注量为1×10^7~5×10&8ions/cm^2)范围内。以贯穿辐照处理春小麦高代稳定材料14615风干种子,经过3年5代选育,育成新品种“陇辐2号”,这是我国... 在加速器上,采用75MeV/u中能氧离子(^16O^8+),辐照剂量在11~44Gy(即注量为1×10^7~5×10&8ions/cm^2)范围内。以贯穿辐照处理春小麦高代稳定材料14615风干种子,经过3年5代选育,育成新品种“陇辐2号”,这是我国第一例采用重离子束辐照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还获得了144份优于亲本性状的稳定突变系(体),可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提供应用。采用不同能量的重离子束对春小麦14615干种子的胚根、胚芽和胚乳采用特殊的屏蔽手段进行定点(位)注入,发现诱发突变的倾向性,由此可改变传统育种的随机性和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辐照 选育 春小麦 新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离子辐射诱变育成小麦新品种陇辐2号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雁民 赵连芝 +4 位作者 王勇 甄东升 王浩瀚 颉红梅 卫增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U001-U001,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陇辐2号品种 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适宜地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漠土长期施肥效应及土壤生产力演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索东让 杨生茂 +1 位作者 孙炳玲 孙宁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0,共5页
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 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植到第3轮作周期时作物开始对施钾有反应,施钾增产率为5.5%~22.7%;氮磷钾化肥长期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水平持续不减,土壤生产力平均达93.5%,表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并不破坏土壤生产力.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有机肥与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交互作用为负效应.不施任何肥料时,绿洲灌漠土土壤生产力平均下降59.6%(第1~4轮作周期);到第5~7轮作周期时,土壤生产力下降幅度保持在16.7%~22.7%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水平;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份额平均为50.5%;有机肥贡献份额为21.6%;土壤自然肥力贡献份额平均为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肥料效应 产量贡献份额 土壤生产力 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食两用野菜—地稍瓜的特征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爱文 罗光宏 陈叶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1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人工栽培技术 药食两用 地瓜 多年生草本植物 特性 特征 野菜 野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托和 赵连芝 +4 位作者 姜青龙 张国宏 秦天军 郑志荣 贺天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4期45-46,共2页
本试验设计5个套种密度,研究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单株结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下降,产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在大豆套种密度为11.25万株/hm2... 本试验设计5个套种密度,研究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单株结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下降,产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在大豆套种密度为11.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8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大豆 套种密度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农区养殖业饲料种植模式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索东让 孙炳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48-51,共4页
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苜蓿Medicagosativa或串叶松香草Silphiumperfoliatum与玉米Zeamays单作,小麦—豆科饲草栽培模式地上生物量相当;苜蓿或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最高,667m2总产量为396 0和352 2kg,比其他粮食作物增产65 9%~1... 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苜蓿Medicagosativa或串叶松香草Silphiumperfoliatum与玉米Zeamays单作,小麦—豆科饲草栽培模式地上生物量相当;苜蓿或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最高,667m2总产量为396 0和352 2kg,比其他粮食作物增产65 9%~185 9%。苜蓿、串叶松香草生产成本低,仅为粮食、粮—饲型种植模式的1/3~1/2。1kg粗蛋白、粗脂肪生产成本0 26~0 27元,是粮食、粮饲生产成本的1/8~1/5。饲草田效益显著,不计劳动力时,产投比为7 5~8 0,利润率6 5~7 0,是粮食生产模式的2 3~2 6倍和4 5~6 0倍。苜蓿、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相当于粮食作物的2~3倍。因此,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饲草面积是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模式 粮食模式 营养物质产量 地上生物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洛玉863的亲本特征特性及繁殖制种技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润玲 李林 +4 位作者 程富荣 梁晓伟 雷晓兵 卫勇强 赵合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93,共3页
通过对洛玉863亲本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海南省的密度配置、父母本错期、父母本行比与播种密度试验总结,得出了洛玉863在内蒙自治区、甘肃省、海南省的亲本繁殖和制种的最佳技术方案,并通过大面积繁殖、制种,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玉米 洛玉863 繁殖 制种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秦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蓖麻 栽培技术 种植密度 播种 日常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生大丽花常规制种技术要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红清 姚正良 赵致禧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矮生大丽花 制种技术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