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开发研究
1
作者 欧钊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73-175,共3页
采用模块化、函数化设计方法 ,研制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 (以下简称GXAOS)并投运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简介了GXAOS系统结构。
关键词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 气象情报 预报服务 系统开发 情报系统 模块化 函数化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9月台风“摩羯”引起的广西大风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2
作者 覃晓玲 覃月凤 +1 位作者 韦丽英 梁建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91-193,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9月台风“摩羯”引起的广西大风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发生期间,副高持续加强西伸,台风“摩羯”主要受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风向西偏北行;低层增强的西南急流及越赤道...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9月台风“摩羯”引起的广西大风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发生期间,副高持续加强西伸,台风“摩羯”主要受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风向西偏北行;低层增强的西南急流及越赤道气流卷入为台风输送水汽和能量,使台风环流加强;台风“摩羯”进入北部湾后保持完整的暖心环流结构,弱冷空气从台风的北侧进入低层,促进了“摩羯”北侧低层向台风中心的流入,“摩羯”进入北部湾后强度增强,这些为此次广西大风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台风在北部湾活动期间大风半径圈始终很大,并且副热带高压紧跟西伸,加大了与台风间的气压梯度,进而使风力加大;台风“摩羯”螺旋云带及其西移后后部偏南急流造成广西西部、南部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大风 降水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拼图分析及其在一次台风过程中的应用
3
作者 莫祖斯 刘永亮 +6 位作者 李强 韩宇龙 覃月凤 奉意杰 於莹 何忠洪 黎勋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9-530,共12页
为更好地对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融合在广西区域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依次进行基数据解析、Z_(H)-K_(DP)综合法衰减订正、单站雷达网格化及多部雷达组网拼图,最终利用组合反射率、等高平面反射率对广西现有雷达组网覆盖... 为更好地对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融合在广西区域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依次进行基数据解析、Z_(H)-K_(DP)综合法衰减订正、单站雷达网格化及多部雷达组网拼图,最终利用组合反射率、等高平面反射率对广西现有雷达组网覆盖能力在2023年第4号台风“泰利”影响过程进行初步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结合径向廓线对比、网格化对比及多个连续体扫得到的反射率对比分析,经过Z_(H)-K_(DP)综合法订正后的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组网拼图结果应用于台风“泰利”暴雨过程分析,对比S波段和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后的0.5 km、0.75 km、1.0 km和2.0 km CAPPI(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组网反射率因子覆盖区域,结果显示X波段加入雷达组网后,得到了空间结构连续、覆盖更广的资料,有效补充了广西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低层盲区、阻挡空缺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天气雷达 S波段天气雷达 衰减订正 雷达组网 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广西一次强对流过程多阶段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覃皓 杨明鑫 +4 位作者 屈梅芳 谢忠妙 陆婷 覃月凤 蒋亚平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8-281,共14页
利用多源资料分析2024年4月4—5日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多阶段特征及成因。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对流发生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中层短波槽前的有利背景环流下。偏南越山气流造成右江河谷暖湿空气堆积,随冷空气南下的锋面系统在河... 利用多源资料分析2024年4月4—5日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多阶段特征及成因。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对流发生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中层短波槽前的有利背景环流下。偏南越山气流造成右江河谷暖湿空气堆积,随冷空气南下的锋面系统在河谷形成低层强锋生,加之地形抬升,在河谷内触发多对流单体。桂西一带大气层结上干下湿、能量充足、垂直风切变大,促进对流单体发展形成超级单体,造成风雹天气。第2阶段高空急流、中层短波槽发展增强并向东传,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配合中层短波槽前天气尺度抬升、850 hPa切变触发桂东北高架对流。对流起始高度高,但发展高度、回波强度均不及第1阶段,同时逆温层850 hPa附近较暖,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第3阶段850 hPa低空急流、925 hPa边界层急流夜间发展并耦合形成深厚辐合,配合暖湿输送使桂东南对流发生发展。大气可降水量高,对流系统结构密实、质心较低并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且强于第2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强对流 锋生强迫 短波槽 双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沿海“23.6”弱热带低压破纪录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覃皓 农孟松 +6 位作者 翟丽萍 李佳颖 张惠景 蓝盈 黄晴 邱滋 黄明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305,共17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热、动力诊断方程,对2023年6月7—9日广西沿海破纪录热带低压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低压维持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高纬度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背景下,热带低压在广西境内盘...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热、动力诊断方程,对2023年6月7—9日广西沿海破纪录热带低压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低压维持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高纬度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背景下,热带低压在广西境内盘旋少动,促成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期间大气热力、水汽因子均伴有显著异常,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大气可降水量及K指数标准化异常分别达到-5.5、3.2、1.3。(2)降水最强时段集中于夜间至凌晨,准静止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以及对流系统“列车效应”使降水不断在局地累积,造成破纪录累计雨量。(3)7日(8日)夜间至8日(9日)凌晨,热带低压东南侧(东侧)暖式切变线(边界层急流)以及陆面摩擦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9日边界层急流辐合强于8日切变线辐合,锋生强迫更强。热带低压系统增强导致的气压梯度力增大以及位势高度经向平流对应的气压梯度力做功过程促进了局地动能增长,是边界层急流发展的原因。(4)热带低压环流不断将中国南海水汽卷入其内部,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有利于降水率增大。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维持,使大气低层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其中,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斜压性的有利配置使得9日层结不稳定特征较8日更强,与动力条件相结合促使9日出现更强降水。(5)热带低压系统维持主要受水平风场辐合效应支撑,地转风分量在整个过程中贡献相对较弱,非地转风分量的水平散度项主导了局地涡度变化,与非地转风惯性旋转后向热带低压中心辐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纪录暴雨 热带低压 边界层急流 动能 非地转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初春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覃皓 范娇 +7 位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翟舒楠 刘乐 刘晓梅 庞芳 周亦靖 邱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7-928,共12页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于大尺度环流调整背景下,中高纬地区源自极涡以及黑海的两支Rossby波列共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横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转竖,引导冷空气补充南下。低纬地区南支槽在此期间逐渐东移,为广西地区冷垫之上的气层抬升提供动力条件,同时也促进低层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随着冷空气补充南下、惯性振荡促使偏南风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在广西一带交汇增强,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使得湿位涡发展,导致出现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自南向北倾斜爬升至700 hPa附近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后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相配合触发高架对流,使得北支对流带发展。冷空气深入南下后受广西特殊地形影响,等θ_(se)线与流场的有利配置形成拉伸变形效应导致锋生强迫,使得越南东北部南支初始对流触发。北部湾中部低层较大θ_(se)纬向梯度以及强垂直风切变造成较强湿斜压性,促进南支对流系统途经时组织化发展,并由于中层干空气夹卷形成弓形回波。预报中需重点关注数值模式对中层低槽的预报以及冷垫上的热力条件,以捕捉北支锋后高架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流带/双雨带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惯性振荡 锋生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河背景下的广西暖区暴雨机理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覃皓 覃月凤 +2 位作者 吴玉霜 王志毅 刘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7,共17页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暖区暴雨个例伴随大气河。当大气河通过广西区域并维持在约1000 kg·m^(-1)·s^(-1)以下时,大气河强度增强有利于暖区暴雨降水强度增强。大多数个例中大气河呈西南-东北向,在经过广西时方向角在15°~65°。(2)典型个例中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异常活跃,造成副高总体被压制,位置偏南,使得大气河维持在孟加拉湾-南海-华南-北热带太平洋一带,为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充足水汽。副高维持而低涡东移造成的气压梯度增大以及夜间季风气流加速共同作用使得局地大气河增强。(3)大气河夜间增强促进了局地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大气可降水量增大,有利于降水效率增大。同时,持续的暖湿输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使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4)山脉地形的辐合抬升、侧向摩擦促进了上升运动、垂直涡度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山前堆积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而触发对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流系统维持,造成更多水汽凝结致雨。此外,暖湿空气堆积产生持续的锋生强迫也有利于降水维持和增强。(5)大气河影响下的强上升造成大量水汽不断凝结释放潜热,大气受热后又加强了上升运动,在该正反馈机制下对流持续发展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大气河 对流不稳定 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宁一次“龙舟水”暴雨空报事件对流生消成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琰 翟丽萍 +6 位作者 张丁丁 樊盛 黄卓帆 李渝平 李紫甜 潘杰丽 黄增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1-952,共12页
2022年6月13日,广西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而南宁市区一带暴雨空报;雷达回波在南宁市区北侧衰减、东侧强度维持、南侧新生发展,过程演变复杂。文章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对流生消演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 2022年6月13日,广西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而南宁市区一带暴雨空报;雷达回波在南宁市区北侧衰减、东侧强度维持、南侧新生发展,过程演变复杂。文章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对流生消演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典型广西前汛期强降雨环流形势及环境背景;然而受天气尺度冷平流及风暴冷池共同影响,冷空气快速移过南宁市区,北侧风暴出流边界远离母体,风暴前侧低层水汽输送偏东,热力、动力条件均较差,导致回波衰减消散;南宁市区东侧风暴在推进过程中出流边界紧贴母体,风暴前侧低层维持西南急流,沿出流边界不断有对流触发,风暴得以加强或维持;南侧低层高温高湿环境形成,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重建或增强。最后建立了此次过程对流生消演变机理概念模型,并通过分析冷池、出流边界、环境条件等要素演变,可对短时临近预报进行补充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空报 对流生消 冷平流 冷池 出流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云三号卫星组网微波湿度计观测资料的西南涡预报晴空同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姜祈帆 陈科艺 +2 位作者 希爽 张利红 范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1,共16页
从2008年5月发射FY-3A星到2023年相继发射FY-3G星和FY-3F星,风云三号极轨系列卫星观测网越发完善,使得卫星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都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西南涡受复杂地形影响而生成于青藏高原东侧700~850 ... 从2008年5月发射FY-3A星到2023年相继发射FY-3G星和FY-3F星,风云三号极轨系列卫星观测网越发完善,使得卫星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都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西南涡受复杂地形影响而生成于青藏高原东侧700~850 hPa高度,是影响我国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本研究基于WRF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利用FY-3C和FY-3D卫星组网微波湿度计观测资料进行晴空同化试验,并探究不同稀疏化设置对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星下点分辨率相近的30 km稀疏化设置对于同化和预报的效果最好;同化卫星组网资料优于单个卫星资料,从而改善预报降水落区,降低大量级降水的虚报率,使降水预报准确率得到提高;单独同化FY-3C星微波湿度计资料对湿度场预报的积极影响更大,而单独同化FY-3D星微波湿度计资料对风场的预报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风云三号卫星 MWHS-2辐射率资料 组网同化 稀疏化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井喜 陈见 +4 位作者 胡春娟 井宇 屠妮妮 王东海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和贵州 MCC 暴雨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不同季节台风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卢小丹 王黎娟 +1 位作者 刘国忠 姚学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广西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资料,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台风"海燕"(1330)和盛夏台风"威马逊"(1409)进行对比分析... 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广西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资料,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台风"海燕"(1330)和盛夏台风"威马逊"(1409)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秋季台风"海燕"特大暴雨中冷空气作用明显,而夏季台风"威马逊"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威马逊"影响广西期间其水汽输送比"海燕"强,"海燕"则完全靠台风本身的水汽输送;而动力条件上,"海燕"则较"威马逊"强,表现为相对风暴螺旋度最大正值中心比"威马逊"大,同时广西上空的水汽辐合层厚度也比"威马逊"要厚得多。广西的降雨开始于东边界水汽输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南边界由水汽输出转为水汽输入且开始出现明显突增现象时,而最强降雨时段则发生在南边界水汽输入达到峰值的前后。相对风暴螺旋度正值中心与强降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有至少6 h的提前量,因此,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台风暴雨预报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冷空气 西南季风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相对风暴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广西月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慧 金龙 +1 位作者 覃志年 陈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731,共5页
利用1958—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2003—2005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动力延伸预报产品,运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求取预报关键区内的空间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结合相似离度方法查找与预报月份相似的个例,进而作出广西月降水量预报。... 利用1958—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2003—2005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动力延伸预报产品,运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求取预报关键区内的空间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结合相似离度方法查找与预报月份相似的个例,进而作出广西月降水量预报。独立样本试验证明,利用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制作的区域月降水预报比利用前期实况高度距平场相关区域制作的预报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延伸预报产品 月降水量预报 相似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对流对广西秋季暴雨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向红 陆虹 +4 位作者 伍静 韩慎友 庞传伟 胡静 王军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7-513,共7页
利用综合观测数据1°×1°FNL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资料(TBB),对2015年11月广西出现的三次暴雨过程(8日、11—12日和20日)的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对比... 利用综合观测数据1°×1°FNL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资料(TBB),对2015年11月广西出现的三次暴雨过程(8日、11—12日和20日)的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8日和20日暴雨的低层水汽主要来自南海,11—12日连续暴雨的水汽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暴雨前后TBB的分析表明,在暴雨发生前2~3 d,孟加拉湾对流发展到最强,孟加拉湾对流对广西秋季暴雨具有前兆信号特征。暴雨前后TBB时空剖面表明,暴雨发生前孟加拉湾对流有向广西波动传播的特征。模式敏感性实验显示,当关闭孟加拉湾对流2~3 d后,广西48 h累计雨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水汽输送 孟加拉湾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暹芭”登陆后北折路径成因及诊断分析
14
作者 周云霞 翟丽萍 +2 位作者 覃皓 黄晴 祁丽燕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共10页
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 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 re-analysis 5,ERA5),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风路径北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位涡倾向方程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1)“暹芭”台风路径北折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变化导致的深层引导气流改变与台风内部非对称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深层引导气流在路径转折中起主导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高空西风槽前和南亚高压单体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台风北向出流的相互作用是引导气流改变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正涡度平流的变化对“暹芭”台风路径北折具有指示性意义;(3)“暹芭”台风呈现非对称结构特征,其内部垂直运动所引发的积云对流对台风北折有重要影响,台风云系形态变化也为台风移向的转折提供指示;(4)位涡倾向方程定量诊断进一步表明,台风在南海移动期间主要受外部大尺度环流形成的引导气流影响,而台风进入内陆后突然北折则是引导气流和台风非对称结构引发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暹芭”台风具有趋向于位势倾向正值中心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路径北折 引导气流 台风非对称结构 位涡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Net:深度学习定量降水临近预报模型
15
作者 曾小团 谭肇 +5 位作者 沈玉伟 范娇 黄荣成 周弘媛 梁潇 黄大剑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0-416,共17页
为了提高降水临近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对抗神经网络模型CastNet。该模型借助循环神经网络捕捉雷达回波数据的时空特征,运用对抗神经网络模拟云团生消变化,再将光流约束融入神经网络引导模型训练,加速神经网络的... 为了提高降水临近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对抗神经网络模型CastNet。该模型借助循环神经网络捕捉雷达回波数据的时空特征,运用对抗神经网络模拟云团生消变化,再将光流约束融入神经网络引导模型训练,加速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并增强模型的时空一致性,有效地解决了预报模糊性问题,提升降水强度与位置的准确性。对2023年5—10月广西及周边区域的9次主要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降水强度(≥0.1、≥2、≥7、≥15、≥25、≥40 mm·h^(-1))下,SWAN 2.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8、0.270、0.085、0.034、0.014和0.003;SWAN 3.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2、0.402、0.225、0.129、0.085和0.048;CastNet模型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39、0.397、0.225、0.139、0.104和0.073。即:除个别持平外,CastNet在≥7 mm·h^(-1)及以上高降水强度中评分高于SWAN 2.0和SWAN 3.0。此外,随着预报时效延长,CastNet的相对优势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定量降水预报 深度学习模型 循环神经网络 对抗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7月2—4日广西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21
16
作者 祁丽燕 农孟松 王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本文运用NCEP 1°×1°格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自动站以及SWAN系统等资料,用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4日广西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冷空气很弱,以渗透的方式影响广西,使地面西南暖低压得以长... 本文运用NCEP 1°×1°格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自动站以及SWAN系统等资料,用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4日广西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冷空气很弱,以渗透的方式影响广西,使地面西南暖低压得以长时间维持,是这次过程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面辐合线稳定少动,是桂北强对流发展的触发机制,也是产生"列车效应"的主要因子;柳州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显示在7月2日20时到3日08时的"列车效应"使得河池东部和柳州北部出现了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径向速度上反映为强烈的辐合。此外对SWAN产品进行检验和分析,Cotrec风场对回波的移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TITAN在预报强回波的移动和强度上有着一定的预报能力;1小时雨量预报与实况雨量大致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辐合线 列车效应 SWAN系统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前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东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因果联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覃皓 伍丽泉 何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利用1979—2019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逐月资料、英国Ha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小波分析、相关分析、信息流以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前汛期降水... 利用1979—2019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逐月资料、英国Ha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小波分析、相关分析、信息流以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前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因果联系。结果表明:近40 a来广西前汛期降水呈弱增多趋势,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存在显著的3~5 a周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为少雨期,而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转为多雨期。东南太平洋是海温影响广西前汛期降水的关键区,同年春季以及同期该区域海温变化是造成广西前汛期降水变化的原因之一,海温升高(降低)能够部分导致降水的减少(增多)。同年春季海温偏冷年,关键区西侧为对流抑制,南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环流响应,通过垂直环流引起澳大利亚西北侧上升运动异常,减弱了局地Hadley环流。该异常通过大气桥一方面使得副高增强增大,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向广西输送水汽;另一方面使得广西地区上空局地Hadley下沉支减弱,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对流增强,导致降水正异常。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前汛期降水 东南太平洋海温 因果联系 信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广西的两个非对称结构TC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覃丽 黄海洪 +4 位作者 吴俞 吴启树 赖珍权 黄明策 李佳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3-236,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地形作用等方面对两个路径不同,但造成广西南部强降水却相似的云系呈非对称分布的热带气旋(TC)"温比亚"(1306)和"科罗旺"(0312)进行对比分...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地形作用等方面对两个路径不同,但造成广西南部强降水却相似的云系呈非对称分布的热带气旋(TC)"温比亚"(1306)和"科罗旺"(03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温比亚"过程发生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位于TC的东北侧有利于"温比亚"西北行,"科罗旺"过程发生在副高减弱东退的环流形势下,副高位于TC的北侧,造成"科罗旺"西北偏西行,在琼州海峡附近登陆后"科罗旺"移动路径比"温比亚"偏南。(2)200 h Pa强盛的南亚高压影响下TC的流出气流中心偏于TC中心的南侧,是两次过程TC非对称结构的根本动力原因。(3)两次过程TC中心南侧低层强辐合与高层强辐散的配置,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主要分布在TC中心的南侧,决定了云系的非对称分布。(4)两个TC的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均呈准对称分布,表明热力因子不是其非对称结构的主要因子。(5)"温比亚"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处在其移动路径的左侧,受偏西气流影响,东北-西南向分布的地形作用不明显,强降水由偏于TC中心南侧的云系造成;"科罗旺"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位于其中心北侧少云区,处于其移动路径的右侧,东南气流与山脉垂直,强降水由地形抬升作用引起的新生强对流云团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非对称结构 对比分析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前汛期锋前暖区暴雨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罗建英 廖胜石 +2 位作者 黄归兰 何冬燕 赵金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0-57,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5月8—9日广西的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暖区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稳定维持与低空急流持续加强是这次暖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暖区暴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5月8—9日广西的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暖区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稳定维持与低空急流持续加强是这次暖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暖区暴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低空各层自上而下均有急流核向东传播的现象;低空急流核以接力振荡的形式快速东传,而不是向北面的锋区运动,有利于暖区累积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造成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在锋区和暖区的不均匀分布,也有利于有组织的对流活动在暖区反复生成和发展,从而导致了暖区不仅降雨量大,而且雨强比锋区降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暖区 暴雨 数值模拟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7”广西超长持续性暴雨过程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刘国忠 赖珍权 +2 位作者 钟祥平 黄荣 翟丽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15年一次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1)南亚高压经历了双体型构建,副热带长波槽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高空急流的建立。El Nio状态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暖湿... 利用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2015年一次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1)南亚高压经历了双体型构建,副热带长波槽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高空急流的建立。El Nio状态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南,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广西输送。南亚高压过渡层与副高对峙,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2)影响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冷锋、低空急流、季风槽及低涡等多天气系统。降雨分为锋前暖区、锋面、高空槽加强、季风槽与低涡等四个阶段。(3)中尺度特征为锋前暴雨发生在MCC云团形成到减弱期,雷达强回波呈弓型,对流性强;锋面暴雨发生在MCC减弱后云带,雷达强回波为弓型向直线型转换,对流性减弱;高空槽加强暴雨为直线型云系和雷达回波增强;季风槽与低涡暴雨为增强的涡旋型云系和雷达强回波。(4)暴雨发生在总体地势为云贵高原下坡和地面喇叭口地形辐合的桂西北、海陆分布差异的沿海及山脉迎风坡的桂东南。可见,长时间持续性暴雨过程是一个多尺度和多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配置下的中小尺度系统频繁发生处,地形助推暴雨作用明显。深刻理解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尺度特征可提高该类天气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多源气象资料应用 持续性暴雨 尺度特征分析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