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对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融合在广西区域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依次进行基数据解析、Z_(H)-K_(DP)综合法衰减订正、单站雷达网格化及多部雷达组网拼图,最终利用组合反射率、等高平面反射率对广西现有雷达组网覆盖...为更好地对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融合在广西区域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依次进行基数据解析、Z_(H)-K_(DP)综合法衰减订正、单站雷达网格化及多部雷达组网拼图,最终利用组合反射率、等高平面反射率对广西现有雷达组网覆盖能力在2023年第4号台风“泰利”影响过程进行初步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结合径向廓线对比、网格化对比及多个连续体扫得到的反射率对比分析,经过Z_(H)-K_(DP)综合法订正后的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组网拼图结果应用于台风“泰利”暴雨过程分析,对比S波段和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后的0.5 km、0.75 km、1.0 km和2.0 km CAPPI(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组网反射率因子覆盖区域,结果显示X波段加入雷达组网后,得到了空间结构连续、覆盖更广的资料,有效补充了广西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低层盲区、阻挡空缺区等。展开更多
利用综合观测数据1°×1°FNL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资料(TBB),对2015年11月广西出现的三次暴雨过程(8日、11—12日和20日)的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利用综合观测数据1°×1°FNL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资料(TBB),对2015年11月广西出现的三次暴雨过程(8日、11—12日和20日)的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8日和20日暴雨的低层水汽主要来自南海,11—12日连续暴雨的水汽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暴雨前后TBB的分析表明,在暴雨发生前2~3 d,孟加拉湾对流发展到最强,孟加拉湾对流对广西秋季暴雨具有前兆信号特征。暴雨前后TBB时空剖面表明,暴雨发生前孟加拉湾对流有向广西波动传播的特征。模式敏感性实验显示,当关闭孟加拉湾对流2~3 d后,广西48 h累计雨量减小。展开更多
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 re-analysis 5,ERA5),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风路径北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位涡倾向方程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1)“暹芭”台风路径北折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变化导致的深层引导气流改变与台风内部非对称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深层引导气流在路径转折中起主导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高空西风槽前和南亚高压单体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台风北向出流的相互作用是引导气流改变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正涡度平流的变化对“暹芭”台风路径北折具有指示性意义;(3)“暹芭”台风呈现非对称结构特征,其内部垂直运动所引发的积云对流对台风北折有重要影响,台风云系形态变化也为台风移向的转折提供指示;(4)位涡倾向方程定量诊断进一步表明,台风在南海移动期间主要受外部大尺度环流形成的引导气流影响,而台风进入内陆后突然北折则是引导气流和台风非对称结构引发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暹芭”台风具有趋向于位势倾向正值中心移动特征。展开更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地形作用等方面对两个路径不同,但造成广西南部强降水却相似的云系呈非对称分布的热带气旋(TC)"温比亚"(1306)和"科罗旺"(0312)进行对比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地形作用等方面对两个路径不同,但造成广西南部强降水却相似的云系呈非对称分布的热带气旋(TC)"温比亚"(1306)和"科罗旺"(03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温比亚"过程发生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位于TC的东北侧有利于"温比亚"西北行,"科罗旺"过程发生在副高减弱东退的环流形势下,副高位于TC的北侧,造成"科罗旺"西北偏西行,在琼州海峡附近登陆后"科罗旺"移动路径比"温比亚"偏南。(2)200 h Pa强盛的南亚高压影响下TC的流出气流中心偏于TC中心的南侧,是两次过程TC非对称结构的根本动力原因。(3)两次过程TC中心南侧低层强辐合与高层强辐散的配置,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主要分布在TC中心的南侧,决定了云系的非对称分布。(4)两个TC的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均呈准对称分布,表明热力因子不是其非对称结构的主要因子。(5)"温比亚"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处在其移动路径的左侧,受偏西气流影响,东北-西南向分布的地形作用不明显,强降水由偏于TC中心南侧的云系造成;"科罗旺"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位于其中心北侧少云区,处于其移动路径的右侧,东南气流与山脉垂直,强降水由地形抬升作用引起的新生强对流云团引起。展开更多
文摘为更好地对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融合在广西区域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依次进行基数据解析、Z_(H)-K_(DP)综合法衰减订正、单站雷达网格化及多部雷达组网拼图,最终利用组合反射率、等高平面反射率对广西现有雷达组网覆盖能力在2023年第4号台风“泰利”影响过程进行初步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结合径向廓线对比、网格化对比及多个连续体扫得到的反射率对比分析,经过Z_(H)-K_(DP)综合法订正后的X波段天气雷达反射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组网拼图结果应用于台风“泰利”暴雨过程分析,对比S波段和S/X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后的0.5 km、0.75 km、1.0 km和2.0 km CAPPI(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组网反射率因子覆盖区域,结果显示X波段加入雷达组网后,得到了空间结构连续、覆盖更广的资料,有效补充了广西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低层盲区、阻挡空缺区等。
文摘2022年第4号台风“暹芭”在7月2日夜间进入广西后出现突然北折路径,导致风雨预报出现显著偏差,对台风防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第5代再分析资料(ECMWF re-analysis 5,ERA5),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风路径北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位涡倾向方程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1)“暹芭”台风路径北折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变化导致的深层引导气流改变与台风内部非对称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深层引导气流在路径转折中起主导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高空西风槽前和南亚高压单体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台风北向出流的相互作用是引导气流改变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正涡度平流的变化对“暹芭”台风路径北折具有指示性意义;(3)“暹芭”台风呈现非对称结构特征,其内部垂直运动所引发的积云对流对台风北折有重要影响,台风云系形态变化也为台风移向的转折提供指示;(4)位涡倾向方程定量诊断进一步表明,台风在南海移动期间主要受外部大尺度环流形成的引导气流影响,而台风进入内陆后突然北折则是引导气流和台风非对称结构引发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暹芭”台风具有趋向于位势倾向正值中心移动特征。
文摘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地形作用等方面对两个路径不同,但造成广西南部强降水却相似的云系呈非对称分布的热带气旋(TC)"温比亚"(1306)和"科罗旺"(031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温比亚"过程发生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位于TC的东北侧有利于"温比亚"西北行,"科罗旺"过程发生在副高减弱东退的环流形势下,副高位于TC的北侧,造成"科罗旺"西北偏西行,在琼州海峡附近登陆后"科罗旺"移动路径比"温比亚"偏南。(2)200 h Pa强盛的南亚高压影响下TC的流出气流中心偏于TC中心的南侧,是两次过程TC非对称结构的根本动力原因。(3)两次过程TC中心南侧低层强辐合与高层强辐散的配置,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主要分布在TC中心的南侧,决定了云系的非对称分布。(4)两个TC的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均呈准对称分布,表明热力因子不是其非对称结构的主要因子。(5)"温比亚"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处在其移动路径的左侧,受偏西气流影响,东北-西南向分布的地形作用不明显,强降水由偏于TC中心南侧的云系造成;"科罗旺"影响广西时,广西南部位于其中心北侧少云区,处于其移动路径的右侧,东南气流与山脉垂直,强降水由地形抬升作用引起的新生强对流云团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