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廖李权 邓宇驰 +8 位作者 陈荣发 范业赓 吴宗猛 廖树冠 吴延勇 赖振光 李燕娇 周忠凤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业 良种繁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宿根高抗黑穗病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
作者 王宇萍 邓宇驰 +3 位作者 王伦旺 宋修鹏 刘晓燕 颜梅新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0-16,共7页
为给蔗区提供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桂糖02123和云蔗89159为亲本组合进行杂交,在实生苗假植和选种圃分别进行宿根性评价和耐机收等性状指数选择,经过“五圃”育种、区试和7年宿根蔗试验、耐机收试验,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其第1年宿根蔗... 为给蔗区提供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桂糖02123和云蔗89159为亲本组合进行杂交,在实生苗假植和选种圃分别进行宿根性评价和耐机收等性状指数选择,经过“五圃”育种、区试和7年宿根蔗试验、耐机收试验,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其第1年宿根蔗指数达到1.05,比对照高0.20;第1至第7年宿根蔗产量达到101.32~75.71 t/hm^(2),比对照增产33.42%~50.87%;全期平均蔗糖分为15.16%,比对照高0.37个百分点;人工接种黑穗病发病率0;机收后的第1至第3年宿根蔗产量96.39~91.70 t/hm^(2),与人工砍收区的相当,耐机收指数为1.00~1.0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桂糖69号为宿根性强,宿根年限5~6年以上,有效茎多、早熟、高糖、高产的品种,高抗黑穗病,耐机收能力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在广西蔗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种 桂糖69号 性状指数 高抗黑穗病 强宿根 耐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黄螟幼虫龄数的划分及其发育历期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1-657,共7页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头壳宽度和发育历期进行了测量,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了Crosby指数、Brook指数、频次分布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甘蔗黄螟幼虫经过5个龄数进入化蛹,各龄头壳宽值分别为:0.293 mm、0.437 mm、0.615 mm、0.911 mm和1.222 mm。头壳宽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法则。头壳宽与龄数间的直线、二次和指数拟合模型均较好。指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大,拟合度最好。在26℃温度下,1~5龄幼虫平均龄期分别为2.766 d、2.913 d、3.107 d、3.413 d和8.860 d。甘蔗黄螟幼虫有5个龄期,头壳宽是甘蔗黄螟幼虫虫龄判定的重要指标。在26℃条件下,从卵孵化,雌、雄幼虫平均分别需要20.265 d和19.250 d后进入化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黄螟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Crosby指数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及其区域生产能力表现
4
作者 梁强 刘晓燕 +8 位作者 梁宏卫 韦海勇 胡顺 韦淙凯 李长宁 梁光凤 宋修鹏 Krishan K Verma 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64-2375,共12页
提高糖厂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是蔗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介绍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不同区域的生产性能表现,为该品种高效服务甘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桂糖76号以早熟、高糖、高产作为基础指标... 提高糖厂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是蔗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介绍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不同区域的生产性能表现,为该品种高效服务甘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桂糖76号以早熟、高糖、高产作为基础指标,以强宿根、整齐度高、耐旱耐瘠、抗病性强和自动脱叶作为主要性状目标,通过“五圃制”选育程序选拔,后进入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进行区域生产性能综合考察和评价选育而成。主要过程如下:2010年4月将组合CP81-1254×ROC22获得的220株实生苗定植于杂种圃;2011年2月将从杂种圃选出的5个优良单株种植于选种圃,同年12月从选种圃中选出2个株系进入鉴定圃;2013年1月从鉴定圃选出1个株系(确定选种号为桂糖10-2118)进入预备品比圃;经观察筛选,2014年3月被选入品比圃,后入选2021—2023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1 a新植蔗2 a宿根蔗试验)。区试结果表明:桂糖10-2118茎径在2.5~3.0 cm之间,属中大茎品种;平均有效茎数比ROC22多8140条/hm^(2);新植蔗产量比ROC22降低7.72%,但第1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7.28%,第2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15.24%,3年平均产量比ROC22增产5.24%;11月—翌年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5.04%,较ROC22增加1.32%。此外,多年试验表明桂糖10-2118还具有植株高大、节间长、自动脱叶、宿根性强、适应性广、高抗黑穗病和梢腐病等其他优良特性。目前,桂糖10-2118已被登记为桂糖76号。本研究还对桂糖76号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糖76号 品种选育 自动脱叶 特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低温条件下甘蔗品种的抗寒性及适应性评价
5
作者 唐仕云 王祖辉 +8 位作者 钟坤 周会 黄东亮 刘昔辉 邓宇驰 贤武 吴炫柯 杨荣仲 黄赞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2-2435,共14页
为筛选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全州县对近年来国内培育出的40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抗寒性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新植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甘蔗产量均高于宿根蔗,其中株高、单茎质量和... 为筛选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全州县对近年来国内培育出的40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抗寒性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新植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甘蔗产量均高于宿根蔗,其中株高、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宿田间锤度、甘蔗蔗糖分及纯度在第1次强低温天气来临前表现为上升,之后逐渐下降。新宿茎长受害率在3次调查中逐渐增大,绿叶百分率逐渐减小,第1次调查时株受害率在品种间有差异,第2、3次调查时各品种株受害率均达100%。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表明,GT51、GT32、GT13-532、DZ09-78、GT58和GT52抗寒性较强。最大熵-最小残差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宿根含糖量、宿根甘蔗产量、宿根有效茎数的权重系数位列前3,对品种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大,DZ07-36、ZT1、ZZ6、YT07-913、FN38、DZ09-78、GT55、GT51、GT52、GT42、GT5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偏北低温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抗寒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92-66在广西甘蔗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及表现 被引量:4
6
作者 谭芳 经艳 +5 位作者 黄海荣 王伦旺 杨荣仲 邓宇驰 雷敬超 周会 《中国糖料》 2020年第4期9-16,共8页
’桂糖92-66’是近年来广西甘蔗育种计划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亲本之一,科学准确地评价该亲本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可为进一步利用该亲本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桂糖92-66’丛茎数、茎粗、株高、锤度、蔗产量、... ’桂糖92-66’是近年来广西甘蔗育种计划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亲本之一,科学准确地评价该亲本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可为进一步利用该亲本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桂糖92-66’丛茎数、茎粗、株高、锤度、蔗产量、糖产量6个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特性;统计近10年来’桂糖92-66’作为亲本材料的应用情况,并跟踪其后代材料在广西区试中的表现。结果表明,’桂糖92-66’作母本时各性状配合力为正值且高,参试组合的蔗产量、糖产量2个性状的配合力均为正值;’桂糖92-66’作父本时其蔗产量、糖产量2个性状的配合力为正值,参试组合的蔗产量、糖产量的配合力有50%为负值。’桂糖92-66’衍生品种有5个,分别为’桂糖42号’’、桂糖43号’、’桂糖44号’、’桂糖50号’和’桂糖52号’,其中’桂糖42号’、’桂糖44号’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广。’桂糖92-66’各性状配合力均相对较高,可作为高产高糖亲本利用。在利用’桂糖92-66’时必须考虑组合的异质性、野生资源的代数和野生种与热带种的血缘比例等多种因素,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桂糖92-66 杂交育种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的甘蔗遗传育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莫璋红 梁俊 +2 位作者 谢金兰 林丽 李长宁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0期233-234,共2页
近年来,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甘蔗种质遗传育种领域。在此背景下,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类别,并详细阐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遗传育种性状鉴定、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等重要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展望... 近年来,多种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甘蔗种质遗传育种领域。在此背景下,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类别,并详细阐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遗传育种性状鉴定、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等重要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展望,旨在为我国甘蔗育种提供支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子标记 辅助育种 抗性基因 遗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育种思考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荣仲 周会 +3 位作者 唐仕云 刘昔辉 梁强 黄海荣 《中国糖料》 2021年第3期18-27,共10页
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是广西蔗糖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分析广西区试、育成品种及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本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广西甘蔗育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广西甘蔗高糖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而高产育种成效不及高糖育种;近期育成品种... 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是广西蔗糖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分析广西区试、育成品种及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本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广西甘蔗育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广西甘蔗高糖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而高产育种成效不及高糖育种;近期育成品种拥有较高的增产、增糖率,但并没有明显优于目前主栽品种;育成更新换代的甘蔗新品种,首先需要挖掘和利用比育成主栽品种更优良的甘蔗核心亲本。未来的广西甘蔗育种将面临着育种目标调整、抗病育种有待加强和亲本评价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建议在加强重视高产育种、引进国外亲本利用和近缘种属利用目的性应更强等亲本挖掘利用的基础上,加强调整抗病评价标准、增加育成品种评价病害种类及抗病分区育种,兼顾宿根与机械化品种选育,并将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甘蔗亲本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甘蔗 育种 核心亲本 抗病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现混现用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9
作者 李永健 李德伟 +3 位作者 罗亚伟 覃振强 梁菊菊 黄慧文 《湖北植保》 2025年第2期27-29,共3页
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和方法,本文研究了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后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 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和方法,本文研究了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后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对甘蔗螟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分别为31.33%和2.02%,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蔗农自管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并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综上,田间现混现用30%氯虫·噻虫嗪SC+5%阿维菌素EC施药2次及10%四氯虫酰胺SC+5%阿维菌素EC施药1次对甘蔗螟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螟虫 杀虫剂 现混现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抠芽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建明 陈荣发 +3 位作者 范业赓 廖李权 李燕娇 丘立杭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34-40,共7页
为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实现“种苗”代替“种茎”的重大变革,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以桂糖55号的茎尖组培脱毒健康种苗一代种茎、二代种茎、三代种茎和常规种茎为试验材料。2019-2020年,设计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 为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实现“种苗”代替“种茎”的重大变革,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以桂糖55号的茎尖组培脱毒健康种苗一代种茎、二代种茎、三代种茎和常规种茎为试验材料。2019-2020年,设计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从蔗茎中抠出蔗芽用秧盘育苗)育苗不同密度T1(57 750株/hm^(2))、T2(33 750株/hm^(2))、T3(27 750株/hm^(2))、健康种苗一代种茎直播T4(60 000芽/hm^(2))和常规种茎对照T-CK(90 000芽/hm^(2))共5个处理;在此基础上,2021年设计健康种苗抠芽育苗一代种茎F1(30 000株/hm^(2))、二代种茎F2(30 000株/hm^(2))、三代种茎F3(30 000株/hm^(2))和常规种茎F-CK(30 000株/hm^(2))共4个处理。2019—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健康种苗一代种茎抠芽育苗T3处理的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有效茎数比对照分别提高10.55%和19.27%,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7.92%和7.43%;健康种苗一代种茎处理的新植蔗糖分略低于对照,但宿根蔗的糖分没有差异。2021年试验结果表明,健康种苗抠芽育苗一代种茎(F1)、二代种茎(F2)和三代种茎(F3)抠芽育苗的甘蔗有效茎数比对照分别高57.14%、42.41%、42.56%,蔗茎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4.78%、39.06%和29.28%,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二代种茎抠芽育苗的产量最高,为100 526.40 kg/hm^(2),高出对照39.06%,糖分也高出对照0.09(绝对值)。说明在滴灌条件下,甘蔗抠芽育苗的最佳代数是茎尖脱毒健康种苗二代种茎,密度为30 000株/hm^(2),茎尖脱毒健康种苗的蔗茎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健康种苗 抠芽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种质材料田间抗螟性综合评价及筛选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德伟 罗亚伟 +4 位作者 黄慧文 李涛 梁菊菊 宋修鹏 覃振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1572,共12页
【目的】探索甘蔗种质材料田间抗螟性评价体系,并对163份不同甘蔗种质材料进行田间抗螟性评价,了解各材料对甘蔗螟虫的抗性表现,筛选优良的抗螟性甘蔗种质材料,为甘蔗抗螟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抗螟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探索甘蔗种质材料田间抗螟性评价体系,并对163份不同甘蔗种质材料进行田间抗螟性评价,了解各材料对甘蔗螟虫的抗性表现,筛选优良的抗螟性甘蔗种质材料,为甘蔗抗螟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抗螟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甘蔗螟虫自然种群感虫法,跟踪调查163份甘蔗种质材料3年(1新2宿)田间的苗期螟害枯心率和生长中后期螟害节率,以新台糖22号(ROC22)作为抗螟性对照品种,计算各甘蔗种质材料的相对螟害减退率,并以相对螟害减退率及相应的甘蔗抗螟性分级评价体系对供试甘蔗种质材料进行抗螟性评价和筛选。【结果】163个甘蔗种质材料“1新2宿”的螟害枯心率在1.74%~21.75%、螟害节率在1.17%~9.74%;供试材料中3年均进入苗期螟害枯心率最重前20名的材料只有CP09-4707,均进入苗期螟害枯心率最轻前20名的材料为0份,均进入中后期螟害节率最轻或最重前20名的材料也为0份。抗螟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新植苗期、新植生长中后期、第1年宿根苗期、第1年宿根生长中后期、第2年宿根苗期和第2年宿根生长中后期的抗螟性表现为中抗以上的甘蔗种质材料数量分别有96、151、48、88、106和147份;以韦恩图分析方法筛选出GT03-571、GT03-1438、GT03-2887、YT96-86、GT02-467、Q200、T6、T5、ROC22、T8和GT42共11份甘蔗种质材料在6个生长时期的抗螟性表现均在中抗以上。【结论】建立了一种能有效结合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明确易得、操作方法简单、可对甘蔗6个不同生长期抗螟性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不同甘蔗种质材料间螟害率存在较大差异,抗螟性差异客观存在。筛选出11份在6个生长期抗螟性表现均在中抗以上的甘蔗种质材料,可用于抗螟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螟虫 种质材料 抗虫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产增糖剂对甘蔗不同节位糖分积累的调控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慧文 吴建明 +7 位作者 梁容真 范业赓 丘立杭 闫海锋 邓宇驰 周忠凤 李燕娇 陈荣发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72-77,共6页
以GT58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CK),使用自主研发的增产增糖剂叶面喷施,分析自然条件下和喷施增产增糖剂处理甘蔗上部、中部和下部节段糖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甘蔗生长至7~8节的下部节段糖分含量... 以GT58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CK),使用自主研发的增产增糖剂叶面喷施,分析自然条件下和喷施增产增糖剂处理甘蔗上部、中部和下部节段糖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甘蔗生长至7~8节的下部节段糖分含量为7.05%,生长到20~22节糖分含量为13.24%,积累时长为100~110 d;甘蔗生长至11~13节,中部节段糖分含量为6.85%,生长到20~22节糖分含量为13.24%,积累时长为50~60 d;甘蔗生长至16~18节上部节段糖分含量为4.16%,生长到23~25节糖分含量为13.15%,积累时长为30~40 d;甘蔗节间生长至11~22节时的糖分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3.9%。喷施增产增糖剂后,T_(1)(11~13节)到T_(2)(16~18节)时期甘蔗上部、中部和下部节段的糖分含量均低于对照;但到T_(3)(20~22节)时期,上部节段糖分含量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中部节段和下部节段的糖分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到T_(4)(23~25节)时期,甘蔗上部、中部和下部节段的糖分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96、1.04、0.9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增产增糖剂 糖分积累 变化特征 化学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亲本田间自然抗病性评价及广义遗传力分析
13
作者 杨荣仲 唐仕云 +8 位作者 肖祎 李文教 雷敬超 陈道德 黄赞斌 黄海荣 陶宇 刘昔辉 周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06-2620,共15页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对甘蔗病害的抗性及病害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性状遗传力,为开展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63个甘蔗亲本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丁当试验基地(以下简称丁当点)、广西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对甘蔗病害的抗性及病害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性状遗传力,为开展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63个甘蔗亲本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丁当试验基地(以下简称丁当点)、广西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下简称百色点)和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资中试验基地(以下简称资中点),实施两轮田间自然抗病性评价,并进行方差分析、广义遗传力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在丁当点、百色点和资中点分别发现甘蔗病害18、17和15种。除花叶病和黑穗病外,发病相对较重的还有褐条病、赤腐病、轮斑病、黄点病和叶枯病,其病情指数均大于10.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病害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不同,且多数病害的互作方差占比高于主效应方差占比。试验点内联合分析时,丁当点内亲本方差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的病害为轮斑病、赤腐病、黄点病、锈病、褐斑病、梢腐病和紫斑病,百色点内亲本方差显著或极显著的病害为轮斑病、黄点病、赤腐病、梢腐病和叶焦病,资中点内亲本方差显著的病害为赤条病;所有试验点联合分析时,亲本方差显著或极显著的病害为轮斑病、黄点病、赤腐病、叶焦病和紫斑病。广义遗传力计算结果表明,甘蔗白叶病属中等遗传力性状,白疹病、锈病、轮斑病、褐条病和叶焦病属中等偏低遗传力性状,叶枯病、赤腐病、梢腐病、紫斑病、赤条病、黄点病、褐斑病和虎斑病属低等遗传力性状,但进行联合方差分析时仅轮斑病、黄点病、赤腐病、叶焦病和紫斑病存在广义遗传力,可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进行抗病选择。不同选育年代甘蔗亲本的抗病性未呈现持续向好的选择结果,仅褐条病和叶枯病存在波动;不同来源甘蔗亲本的赤腐病、轮斑病、眼点病和叶枯病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桂糖和粤糖亲本的抗病性较差,台糖亲本的抗病性较好,Ho亲本对轮斑病的抗性较好,对赤腐病的抗性较差,CP亲本对轮斑病和叶枯病的抗性较好,对赤腐病的抗性较差。在测试亲本中,抗病性好、较好和一般的亲本分别占3.02%、26.57%和49.03%,抗病性较差和差的亲本分别占18.57%和2.81%。在抗病性好和较好的亲本中,育种利用效果好的不足10.00%;许多利用效果好的亲本抗病性中等,加上抗病表现较差或差亲本的大量使用,致使甘蔗抗病育种水平提升受到影响。【结论】抗轮斑病、黄点病、赤腐病、叶焦病和紫斑病甘蔗亲本可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选择,感白条病、白叶病、白疹病、赤条病、褐斑病、褐条病、虎斑病、梢腐病、锈病、眼点病和叶枯病甘蔗亲本材料宜淘汰;合理选用甘蔗抗病亲本和改进病害抗性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甘蔗抗病育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亲本 田间自然感病 抗病性评价 广义遗传力 聚类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坡地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桂意云 李海碧 +7 位作者 韦金菊 毛莲英 张荣华 区惠平 祝开 赵培方 周会 刘昔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6-784,共9页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 【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土壤 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梢腐病发病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甘蔗根系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罗海斌 黄诚梅 +7 位作者 朱慧明 蒋胜理 曹辉庆 邓智年 吴凯朝 徐林 叶丽萍 魏源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2-1338,共7页
【目的】探究甘蔗根系响应水分变化的碳氮代谢生理应答机理,为后续研究甘蔗的抗旱性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采用桶栽方式,模拟自然干旱胁迫过程,在处理开始后第0、1、3、5、7、9、11、15、19... 【目的】探究甘蔗根系响应水分变化的碳氮代谢生理应答机理,为后续研究甘蔗的抗旱性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在大棚中采用桶栽方式,模拟自然干旱胁迫过程,在处理开始后第0、1、3、5、7、9、11、15、19和25 d采样并测定土壤水含量及甘蔗根系的水含量、碳水化合物和氮同化产物含量及关键酶活性,分析各项指标干旱胁迫后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水含量逐渐降低,至干旱胁迫第25 d时,根系水含量降至19.42%,较第0 d(75.64%)时降低56.22%(绝对值)。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氮代谢中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于干旱处理第25 d时均达最高值,分别为85.69和20.08 mg/gFW,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呈前期降低、中期升高、后期又逐渐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碳代谢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波动升高,干旱胁迫第19 d时达最高值(4.47 mg/gFW),干旱胁迫第25 d时出现回落;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干旱胁迫第25 d时淀粉含量降至最低值(0.55 mg/gFW),但淀粉酶活性逐渐升至最高值[18.15 mg/(gFW·min)]。【结论】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通过调节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碳水化合物和氮同化物含量从而避免干旱对根系的伤害,保障甘蔗正常生长发育,但根系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因此需要在干旱初期阶段做好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根系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甘蔗内源激素、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慧文 陈荣发 +4 位作者 范业赓 丘立杭 李杨瑞 吴建明 黄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42-2148,共7页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2;中水平:尿素450...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2;中水平:尿素450 kg/hm^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2>300 kg/hm^2>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750 kg/hm^2,其中150 kg/hm^2和300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2>0 kg/hm^2>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750 kg/hm^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氮素 内源激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和甜玉米对甘蔗二点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德伟 覃振强 +4 位作者 罗亚伟 宋修鹏 魏春燕 丁华珍 林婵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82-1987,共6页
【目的】明确茭白和甜玉米对甘蔗二点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甘蔗二点螟人工大量饲养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6±1)℃的空调房中,挑取初孵二点螟幼虫单头接入培养皿内,分别饲以茭白茎段和甜玉米粒块,每3 d更... 【目的】明确茭白和甜玉米对甘蔗二点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甘蔗二点螟人工大量饲养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6±1)℃的空调房中,挑取初孵二点螟幼虫单头接入培养皿内,分别饲以茭白茎段和甜玉米粒块,每3 d更换1次食料,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幼虫的发育情况和存活数量,幼虫化蛹后第2 d观察记录其性别及称量体重,记录幼虫化蛹、蛹羽化、成虫死亡日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雄性比。每处理重复50皿,试验共培养3批次。【结果】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幼虫平均历期雄性分别为22.54和26.29 d,雌性分别为24.69和29.77 d,两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蛹平均历期分别为8.68和8.94 d,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12和3.90 d,两者均差异不显著(P>0.05);蛹平均体重分别为0.0736和0.0651 g,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初孵幼虫饲养至蛹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9.30%和38.00%,饲养至成虫羽化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6.00%和36.00%;雌雄性比分别为0.70和0.55。【结论】甘蔗二点螟室内取食茭白较甜玉米更适合其个体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二点螟 茭白 甜玉米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配合力分析筛选甘蔗杂交亲本组合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芳 杨荣仲 +3 位作者 经艳 雷敬超 王伦旺 周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8-965,共8页
为了解甘蔗亲本组合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准确地评价筛选甘蔗杂交亲本组合,采用甘蔗家系评价试验方法,利用R软件计算亲本和组合的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对126个亲本、146个组合的蔗产量、锤度、锤重配合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合作... 为了解甘蔗亲本组合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准确地评价筛选甘蔗杂交亲本组合,采用甘蔗家系评价试验方法,利用R软件计算亲本和组合的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对126个亲本、146个组合的蔗产量、锤度、锤重配合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合作母本的高糖高产类的甘蔗亲本15个,适合作父本的高糖高产类的甘蔗亲本13个;筛选出高糖高产类甘蔗杂交组合13个。结果表明,利用甘蔗配合力+聚类分析方法可有效地对甘蔗杂交亲本组合进行综合分析。YT00-236×GT96-211、GT02-761×NJ03-218和CP92-1167×CP07-2547这3个组合配合力高,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甘蔗杂交育种的生产性组合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家系评价 配合力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亲本桂糖92-66的种性特点与利用效果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伦旺 邓宇驰 +4 位作者 谭芳 唐仕云 黄海荣 经艳 杨荣仲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86-91,共6页
对早熟、高糖亲本桂糖92-66的系谱和种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利用其作亲本开展杂交育种的规模、成效及育成品种、品系的性能、系谱和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桂糖92-66为亲本配制得到甘蔗杂交组合174个,培育出实生... 对早熟、高糖亲本桂糖92-66的系谱和种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利用其作亲本开展杂交育种的规模、成效及育成品种、品系的性能、系谱和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桂糖92-66为亲本配制得到甘蔗杂交组合174个,培育出实生苗101 458株,选育出桂糖42号等6个优良甘蔗新品种和桂糖08-1045等4个新品系,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8.85万hm^2以上;桂糖92-66作父本的育种效率高于作母本,其早熟、高糖性状易于在其子代中传递,是中国大陆利用频率和效率均较高的高糖骨干亲本,可在适合机械化生产的高糖、高产甘蔗育种中加以利用,以提高新品种的综合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高糖骨干亲本 桂糖92-66 利用效果 系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国外甘蔗种质资源检疫及田间抗病和农艺性状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韦金菊 李海碧 +7 位作者 周会 桂意云 祝开 宋修鹏 周珊 经艳 李杨瑞 刘昔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为筛选健康优良的引进甘蔗新种质,丰富甘蔗杂交亲本资源及获得具有直接推广应用价值的优良甘蔗品种,本研究通过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CIRAD)下属负责不同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引进、提供和检疫的机构Visacane引进法国、美国、巴巴... 为筛选健康优良的引进甘蔗新种质,丰富甘蔗杂交亲本资源及获得具有直接推广应用价值的优良甘蔗品种,本研究通过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CIRAD)下属负责不同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引进、提供和检疫的机构Visacane引进法国、美国、巴巴多斯、伯利兹、牙买加、罗马尼亚、圭亚那等国家的甘蔗种质资源41份,在广西甘蔗引种检疫室进行2个甘蔗生长周期的隔离种植检疫,期间对甘蔗白条病、斐济病和流胶病等检疫性病害进行监测,确定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后出圃,通过大田试验进行田间自然发病、农艺性状、产量、锤度等调查。结果表明,引进的41份国外甘蔗种质均无检疫性病虫害;大田自然发病试验筛选出抗病优良甘蔗种质B03-224、B03-876、FG08-057、FG08-757、FG09-128、FG09-331、FG09-367、FG09-538和FR89-746共9份,可考虑作为抗病亲本;筛选出高糖甘蔗种质B03-224、BBZ88-343、BJ99-32、BR08-004、CP04-1844、CP05-1526、FG06-691和FG09-367共8份,锤度评价为1等级,可作为高糖亲本;筛选出高产甘蔗种质BZ93-855、CP00-1446、FG09-124、FG09-346和FR90-881共5份,产量评价为1等级,可用作高产亲本;筛选出农艺性状整体评价优良种质B03-224、BBZ93-855、BJ99-106、CP00-1446、CP05-1526、FG04-333、FG06-691、FG07-338、FG09-124、FG09-128和FG09-367共11份,其综合性状较好,产量潜力较大,拟进入下一轮比较试验继续筛选;并综合抗病性、高产、高糖等农艺性状评价,从中筛选出B03-224、FG09-128、FG09-367和CP05-1526综合表现优良的4份甘蔗种质进入下一步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能适应广西生态环境的高产、高糖、抗病的甘蔗种质进行推广种植。以上甘蔗种质已全部进入广西南宁甘蔗种质资源圃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三亚甘蔗杂交育种基地保存,将进一步开展抗旱性和抗寒性等评价及后续杂交利用研究。本研究可为引进国外甘蔗种质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隔离检疫 病害 分子检测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