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科研动向与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概况 被引量:5
1
作者 陆鑫 朱建荣 +1 位作者 周会 蔡青 《中国糖料》 2013年第1期78-80,共3页
通过到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学习,了解了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的科研动向和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情况,他们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建议加强与美国在甘蔗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云南的甘蔗科研效率,实现甘蔗... 通过到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学习,了解了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的科研动向和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情况,他们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建议加强与美国在甘蔗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云南的甘蔗科研效率,实现甘蔗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种质资源 生产现状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柳州市蔗区甘蔗新品种(系)区域适应性评价
2
作者 叶永刚 韦喜 +5 位作者 韦召毅 王伦旺 吴建明 何有良 陈荣发 邓宇驰 《广西糖业》 202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评价甘蔗新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为引进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及改良甘蔗品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新兴农场公司矮山队基地新植甘蔗新品种(系)柳城1541、柳城17190、桂糖76号、柳城1539和壮糖6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 评价甘蔗新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为引进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及改良甘蔗品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新兴农场公司矮山队基地新植甘蔗新品种(系)柳城1541、柳城17190、桂糖76号、柳城1539和壮糖6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136为对照(CK),调查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分蘖率、病虫害情况、株高、茎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等表现,综合评价其区域适应性。结果表明,柳城1541表现出苗中等、分蘖强及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较CK高16.35%,但成茎率较低,有效茎数中等,后期蔗糖分不突出,平均蔗糖分较CK低2.73%,易发生螟虫为害,应注意防控;柳城17190表现株高中等,大茎,但出苗和分蘖差,有效茎数少,蔗茎产量低,蔗糖分较低,黑穗病发生较重,整体表现较差;桂糖76号出苗较好,但分蘖较差,成茎率高,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表现突出(较CK高39.17%),平均蔗糖分与CK持平(属早熟高糖品种),病虫害发生较轻,整体表现较好,可作为重点关注品种,需继续跟踪分蘖情况及探究适宜的种植密度;柳城1539表现出苗较好,成茎率较高,植株高大,蔗茎产量较CK高3.80%,但分蘖中等,平均蔗糖分较CK低5.28%(属于晚熟品种),易受螟虫和黑穗病为害,应注意防控;壮糖6号出苗率、分蘖率和成茎率均较高,表现大茎且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较CK高22.82%,但株高较矮限制了蔗茎产量的提升,早期蔗糖分较低,平均蔗糖分与CK持平(属中早熟高糖品种),易受螟虫为害,黑穗病病株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其病虫害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系) 区域适应性 蔗糖分 产量 综合评价 柳州市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对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滕彦淇 刘一丁 +3 位作者 徐福银 田洋 崔俊林 祝开 《广西糖业》 2025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作为重要的糖料及能源作物,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其生产受到干旱、盐、低温及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严重制约。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干旱、盐、低温及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影响下甘蔗生理、分子及遗传层面的系...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作为重要的糖料及能源作物,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其生产受到干旱、盐、低温及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严重制约。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干旱、盐、低温及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影响下甘蔗生理、分子及遗传层面的系统性研究进展,旨在揭示甘蔗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多维度响应机制,并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及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其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耐受机制及缓解策略。甘蔗抗逆研究仍存在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不全面,针对活性氧(ROS)动态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ROS清除机制,对抗氧化系统与其他信号通路互作机制的挖掘较少,多器官响应机制的整合研究不足尤其是水分与糖分运输的协同调控机制研究较薄弱,缺少基因功能验证与田间应用的系统性评价,野生抗逆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今后应通过多组学整合、基因编辑、复合胁迫机制解析及田间应用技术研发,推动抗逆育种与栽培策略的创新,为实现甘蔗产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非生物胁迫 抗逆性 响应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育种与路易斯安那州甘蔗生产概况 被引量:1
4
作者 陆鑫 周会 +1 位作者 朱建荣 蔡青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57-60,共4页
通过到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学习,全面了解了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的杂交育种工作及路易斯安那州的甘蔗生产情况,并结合云南甘蔗科研实际,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路易斯安那州 甘蔗 育种 生产概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黄螟幼虫龄数的划分及其发育历期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1-657,共7页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 为明确甘蔗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天然饲料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为寄主饲养的甘蔗黄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头壳宽度和发育历期进行了测量,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了Crosby指数、Brook指数、频次分布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甘蔗黄螟幼虫经过5个龄数进入化蛹,各龄头壳宽值分别为:0.293 mm、0.437 mm、0.615 mm、0.911 mm和1.222 mm。头壳宽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法则。头壳宽与龄数间的直线、二次和指数拟合模型均较好。指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最大,拟合度最好。在26℃温度下,1~5龄幼虫平均龄期分别为2.766 d、2.913 d、3.107 d、3.413 d和8.860 d。甘蔗黄螟幼虫有5个龄期,头壳宽是甘蔗黄螟幼虫虫龄判定的重要指标。在26℃条件下,从卵孵化,雌、雄幼虫平均分别需要20.265 d和19.250 d后进入化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黄螟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Crosby指数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广西中南部地区甘蔗识别及产量预测 被引量:6
6
作者 罗维 李修华 +3 位作者 覃火娟 张木清 王泽平 蒋柱辉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8,共11页
针对广西地区作物种类多、蔗区调查复杂度高,以及因天气多变导致的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ntienl-2影像的语义分割改进算法用于自动识别甘蔗种植区域,并在多时相的Sentinel-2和Landsat8影像数据基础上,提出了... 针对广西地区作物种类多、蔗区调查复杂度高,以及因天气多变导致的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ntienl-2影像的语义分割改进算法用于自动识别甘蔗种植区域,并在多时相的Sentinel-2和Landsat8影像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代表性光谱特征提取方法构建甘蔗产量预测模型。首先在轻量级网络BiseNetV2中加入了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构建了ECA-BiseNetV2模型识别蔗田的种植区域;然后从识别到的甘蔗种植区域中提取不同时期的多种植被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将Landsat8植被指数转化为Sentinel-2植被指数,以减小Sentinel-2和Landsat8的数据差异;接着对各蔗区、各生长周期内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三次曲线拟合,提取最大值作为代表性光谱特征;最后使用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总体精度达91.54%,甘蔗查准率达95.57%;基于植被指数拟合最大值构建的决策树模型的测试集R 2为0.792,比采用实际最大值构建的相应模型(R 2=0.759)提升了4.3%。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因天气问题导致的甘蔗关键生长期遥感图像缺失而难以准确构建产量预测模型的问题,展示出较强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植被指数 甘蔗产量预测 卫星遥感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7
作者 潘雪红 魏吉利 +1 位作者 商显坤 黄诚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3,共5页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对比分析了26℃条件下黄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以茭白为食料,黄螟能正常发育和繁殖;茭白饲养的黄螟幼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9.77 d,显著短于甘蔗饲养的幼虫发育历期(22.90 d),幼虫发育相对整齐一致;幼虫平均化蛹率为32.38%,显著高于甘蔗饲养的幼虫(13.45%);种群趋势指数(I)、内禀增长率(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6.76、0.0787和1.0819,均高于甘蔗的11.34、0.0540和1.0555。茭白作食料,黄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以用于黄螟的室内饲养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黄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及其区域生产能力表现
8
作者 梁强 刘晓燕 +8 位作者 梁宏卫 韦海勇 胡顺 韦淙凯 李长宁 梁光凤 宋修鹏 Krishan K Verma 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64-2375,共12页
提高糖厂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是蔗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介绍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不同区域的生产性能表现,为该品种高效服务甘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桂糖76号以早熟、高糖、高产作为基础指标... 提高糖厂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是蔗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介绍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不同区域的生产性能表现,为该品种高效服务甘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桂糖76号以早熟、高糖、高产作为基础指标,以强宿根、整齐度高、耐旱耐瘠、抗病性强和自动脱叶作为主要性状目标,通过“五圃制”选育程序选拔,后进入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进行区域生产性能综合考察和评价选育而成。主要过程如下:2010年4月将组合CP81-1254×ROC22获得的220株实生苗定植于杂种圃;2011年2月将从杂种圃选出的5个优良单株种植于选种圃,同年12月从选种圃中选出2个株系进入鉴定圃;2013年1月从鉴定圃选出1个株系(确定选种号为桂糖10-2118)进入预备品比圃;经观察筛选,2014年3月被选入品比圃,后入选2021—2023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1 a新植蔗2 a宿根蔗试验)。区试结果表明:桂糖10-2118茎径在2.5~3.0 cm之间,属中大茎品种;平均有效茎数比ROC22多8140条/hm^(2);新植蔗产量比ROC22降低7.72%,但第1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7.28%,第2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15.24%,3年平均产量比ROC22增产5.24%;11月—翌年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5.04%,较ROC22增加1.32%。此外,多年试验表明桂糖10-2118还具有植株高大、节间长、自动脱叶、宿根性强、适应性广、高抗黑穗病和梢腐病等其他优良特性。目前,桂糖10-2118已被登记为桂糖76号。本研究还对桂糖76号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糖76号 品种选育 自动脱叶 特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低温条件下甘蔗品种的抗寒性及适应性评价
9
作者 唐仕云 王祖辉 +8 位作者 钟坤 周会 黄东亮 刘昔辉 邓宇驰 贤武 吴炫柯 杨荣仲 黄赞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2-2435,共14页
为筛选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全州县对近年来国内培育出的40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抗寒性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新植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甘蔗产量均高于宿根蔗,其中株高、单茎质量和... 为筛选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全州县对近年来国内培育出的40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抗寒性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新植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甘蔗产量均高于宿根蔗,其中株高、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宿田间锤度、甘蔗蔗糖分及纯度在第1次强低温天气来临前表现为上升,之后逐渐下降。新宿茎长受害率在3次调查中逐渐增大,绿叶百分率逐渐减小,第1次调查时株受害率在品种间有差异,第2、3次调查时各品种株受害率均达100%。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表明,GT51、GT32、GT13-532、DZ09-78、GT58和GT52抗寒性较强。最大熵-最小残差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宿根含糖量、宿根甘蔗产量、宿根有效茎数的权重系数位列前3,对品种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大,DZ07-36、ZT1、ZZ6、YT07-913、FN38、DZ09-78、GT55、GT51、GT52、GT42、GT5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偏北低温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抗寒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与杀菌剂敏感度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潇航 张小秋 +9 位作者 黄海荣 宋修鹏 李文教 梁永检 雷敬超 王泽平 祝光湖 刘期怀 李翔 颜梅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823,共8页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μm×5.2~12.8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43和1.54μg/m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_(50)达205.82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褐条病 分子检测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甘蔗种质资源申请手续要求及检疫流程
11
作者 韦金菊 李海碧 +7 位作者 桂意云 祝开 唐雁航 经艳 周会 李杨瑞 李永珍 刘昔辉 《广西糖业》 2025年第4期290-294,共5页
办理进境甘蔗种质资源手续及进行隔离种植检疫,可有效遏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和暴发流行风险。文章基于甘蔗科研人员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文献,介绍进境甘蔗种质资源的申请程序、要求及隔离种植检疫措施,归纳... 办理进境甘蔗种质资源手续及进行隔离种植检疫,可有效遏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和暴发流行风险。文章基于甘蔗科研人员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文献,介绍进境甘蔗种质资源的申请程序、要求及隔离种植检疫措施,归纳出引种检疫流程:引种审批申请→引种检疫审批→报关报检→进境检疫→隔离试种检疫→植保总站、海关和引种单位等相关部门监管→合格出圃或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销毁,并建议今后持续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对引进甘蔗种质资源的检疫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效能,实现对引种甘蔗种质资源的全面监控和预警,确保甘蔗引种的安全性,为其他单位引进甘蔗或其他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质资源 引种 手续要求 检疫流程 隔离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收割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华伟 吴建明 +8 位作者 张胜忠 赖振光 范业赓 李燕娇 周忠凤 陈荣发 吴宗猛 吴延勇 邓宇驰 《广西糖业》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广西蔗区生产上普遍使用中大型切断式收割机收割甘蔗,存在含杂率和损失率高、影响宿根蔗的生长和产量等问题,导致蔗区机械收割水平低,机收推进缓慢。本研究利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开展甘蔗收割试验,分析其收割效果及对甘蔗品质和翌年宿... 广西蔗区生产上普遍使用中大型切断式收割机收割甘蔗,存在含杂率和损失率高、影响宿根蔗的生长和产量等问题,导致蔗区机械收割水平低,机收推进缓慢。本研究利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开展甘蔗收割试验,分析其收割效果及对甘蔗品质和翌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的甘蔗收割效率较高,单位时间内的收割效果相当于40个工人的砍收量,含杂率仅2.71%,损失率仅2.98%,留茬高度和破蔸率总体上优于人工砍收,未对甘蔗糖分、宿根蔗发株和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收割效率、机械运行稳定性、倒伏甘蔗的收割、适合机收甘蔗品种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研究,并开展机械收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与示范,多途径促进蔗区机收水平提升,为甘蔗生产上进一步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整秆式收割机 含杂率 蔗糖分 宿根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抠芽/单芽育苗栽培技术
13
作者 吴建明 《农村新技术》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甘蔗抠芽/单芽育苗栽培技术是将甘蔗健康种茎芽眼从蔗茎上切削下并经过消毒灭菌后,先在育苗盘中培育至长出3~5片真叶,再利用机械将其移栽至大田。采用该方法在得到蔗种的同时,剩余的蔗茎可以继续用来榨糖,大大地节省了蔗茎;甘蔗健康种... 甘蔗抠芽/单芽育苗栽培技术是将甘蔗健康种茎芽眼从蔗茎上切削下并经过消毒灭菌后,先在育苗盘中培育至长出3~5片真叶,再利用机械将其移栽至大田。采用该方法在得到蔗种的同时,剩余的蔗茎可以继续用来榨糖,大大地节省了蔗茎;甘蔗健康种苗芽眼切削下后先经过营养育苗再采用机械移栽,甘蔗芽眼出芽率和移栽成活率高,可以快速得到甘蔗幼苗并适用于甘蔗的大规模种植,极大地降低了甘蔗种植成本,提高了甘蔗种植效率。现将具体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种茎 出芽率 移栽成活率 育苗盘 机械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料甘蔗多元化补种技术
14
作者 吴建明 《农村新技术》 2025年第9期62-63,共2页
糖料甘蔗多元化补种技术是针对宿根蔗地和新植蔗地缺株断垄问题,采用多种补种方式并结合科学田间管理,以延长宿根年限、保障产量的栽培技术,具体内容如下。一、基础条件1.土壤条件。土体厚度超60厘米,耕作层不低于20厘米;质地以沙壤土... 糖料甘蔗多元化补种技术是针对宿根蔗地和新植蔗地缺株断垄问题,采用多种补种方式并结合科学田间管理,以延长宿根年限、保障产量的栽培技术,具体内容如下。一、基础条件1.土壤条件。土体厚度超60厘米,耕作层不低于20厘米;质地以沙壤土至轻黏土为宜,pH值为5.5~7.0;有机质含量在2%~3%,速效磷含量大于10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大于80毫克/千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蔗地 多元化补种技术 宿根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李权 邓宇驰 +8 位作者 陈荣发 范业赓 吴宗猛 廖树冠 吴延勇 赖振光 李燕娇 周忠凤 吴建明 《中国糖料》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业 良种繁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干旱下甘蔗新品种的适应性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顺 吴建明 +4 位作者 梁序昭 李达 文俊丽 邓宇驰 赖振光 《广西糖业》 2025年第2期95-99,共5页
开展自然干旱条件下甘蔗品种评价试验,为筛选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下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蔗区种植桂糖44号、桂糖55号和桂糖64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136为对照1(CK1),以粤糖00-236... 开展自然干旱条件下甘蔗品种评价试验,为筛选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下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蔗区种植桂糖44号、桂糖55号和桂糖64号,以当地主栽品种桂柳05136为对照1(CK1),以粤糖00-236为对照2(CK2),调查各品种的出苗率、分蘖率、螟虫危害(枯心苗率)情况、黑穗病和梢腐病发生情况、倒伏情况及脱叶性、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测算成茎率和产量,测定蔗糖分,评价各品种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甘蔗生长后期(2024年9月下旬起)持续干旱的条件下,相比CK1和CK2,桂糖44号的产量分别提高5.35%和8.89%,平均蔗糖分分别提高0.49%和0.42%(绝对值),表现为早熟高糖、分蘖性强、有效茎数多及抗旱性中等;桂糖55号的产量分别提高14.91%和18.77%,平均蔗糖分分别降低0.34%和0.41%(绝对值),表现为早熟高糖、高产、成茎率高及抗旱性较强;桂糖64号的产量分别提高17.78%和21.74%,平均蔗糖分分别提高0.27%和0.20%(绝对值),表现为早熟高糖、中大茎或大茎、高产、成茎率高及抗旱性强;各品种均无重大病虫害发生。综合评价认为,桂糖44号、桂糖55号和桂糖64号均适应广西来宾市武宣县蔗区的自然干旱条件,可在同类型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干旱条件 产量表现 蔗糖分 适应性 广西武宣县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永州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及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17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7 位作者 张革民 刘俊仙 刘菁 周忠凤 周珊 黄玉新 徐超华 段维兴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44,共14页
【目的】分析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从永州市11个县(市、区)51个乡(镇)共收集了4个属5个种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99份,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对26个表型性状(6个数量性状和2... 【目的】分析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从永州市11个县(市、区)51个乡(镇)共收集了4个属5个种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99份,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对26个表型性状(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计算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并基于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次湖南永州市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考察共收集到99份种质资源,其中,河八王37份,割手密28份,斑茅20份,芒12份,五节芒2份,主要分布在海拔83.0~549.0 m、24°34′00″N27°35′38″N、111°09′03″E112°35′58″E的区域。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种间性状变异丰富,平均变异系数为25.0%35.1%,河八王种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为35.1%,割手密种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25.0%。节间长度与叶长、茎径、锤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下同),锤度与叶长、株高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99份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H′为0~1.3086。聚类分析及优异资源筛选结果显示,河八王种质第Ⅳ类群的2023HBW212、割手密种质第Ⅰ类群的2023GSM206和2023GSM007、斑茅种质第Ⅲ类群的2023BM204、芒种质第Ⅰ类群的2023M204共5份种质产量和品质性状优良。【结论】本次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考察收集行动填补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南宁)在湖南省永州市系统调查的空白,采集的99份野生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5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具有育种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野生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湖南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GCNA的甘蔗细胞壁建成和糖分积累调控网络分析
18
作者 颜宁 王茂瑶 +4 位作者 李欣茹 沈银娟 李鸣 张木清 黄江锋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9-1682,共14页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糖分积累和细胞壁建成是其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采集其第1、3、5节叶片,第1、3、5、7、11、17节间茎髓和第3、5、7、11、17节间茎皮进行转录组测序。对...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糖分积累和细胞壁建成是其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采集其第1、3、5节叶片,第1、3、5、7、11、17节间茎髓和第3、5、7、11、17节间茎皮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42份转录组数据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矩阵,获得34个共表达模块。其中鉴定到与第1节叶片、第7节间茎髓和第5节间茎皮特异显著正相关的midnightblue、purple和magenta模块,KEGG代谢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模块参与了其组织中特定的生物学过程。Blue、yellow、turquoise和black模块分别主要在叶、幼髓、幼嫩节间和茎皮中表达,最终在blue模块中挖掘到参与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包括LFNR1、PSAK、PETE、PSAN和NADP-ME4等,这些酶对甘蔗糖分的产生及积累十分关键。在yellow模块中,构建以SUS4为核心的蔗糖代谢网络,包括SWEET2等一系列与糖转运相关的酶和蛋白,证实了茎髓是甘蔗运输和储藏蔗糖的主要场所。在turquoise模块中,鉴定到可能参与初生细胞壁合成与修饰的糖蛋白和酶;调控次生细胞壁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NST1与其他修饰细胞壁的酶富集在black模块中,表明该模块可能参与茎皮的细胞壁沉积,为甘蔗提供机械强度与防御外界胁迫的屏障。以上结果为研究甘蔗糖分积累和细胞壁建成的调控网络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WGCNA 糖分积累 细胞壁 转录组 调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宿根高抗黑穗病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9
作者 王宇萍 邓宇驰 +3 位作者 王伦旺 宋修鹏 刘晓燕 颜梅新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0-16,共7页
为给蔗区提供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桂糖02123和云蔗89159为亲本组合进行杂交,在实生苗假植和选种圃分别进行宿根性评价和耐机收等性状指数选择,经过“五圃”育种、区试和7年宿根蔗试验、耐机收试验,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其第1年宿根蔗... 为给蔗区提供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桂糖02123和云蔗89159为亲本组合进行杂交,在实生苗假植和选种圃分别进行宿根性评价和耐机收等性状指数选择,经过“五圃”育种、区试和7年宿根蔗试验、耐机收试验,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其第1年宿根蔗指数达到1.05,比对照高0.20;第1至第7年宿根蔗产量达到101.32~75.71 t/hm^(2),比对照增产33.42%~50.87%;全期平均蔗糖分为15.16%,比对照高0.37个百分点;人工接种黑穗病发病率0;机收后的第1至第3年宿根蔗产量96.39~91.70 t/hm^(2),与人工砍收区的相当,耐机收指数为1.00~1.0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桂糖69号为宿根性强,宿根年限5~6年以上,有效茎多、早熟、高糖、高产的品种,高抗黑穗病,耐机收能力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在广西蔗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新品种 桂糖69号 性状指数 高抗黑穗病 强宿根 耐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金光农场甘蔗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强 黄吉森 《热带农业工程》 2011年第6期30-33,共4页
概述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甘蔗生产发展的现状,根据生产中存在的甘蔗品种单一、抗旱排涝设施不足、连作年限长、病虫鼠害危害严重等问题,提出优化甘蔗品种结构,提高甘蔗单产水平;推广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措施;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综... 概述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甘蔗生产发展的现状,根据生产中存在的甘蔗品种单一、抗旱排涝设施不足、连作年限长、病虫鼠害危害严重等问题,提出优化甘蔗品种结构,提高甘蔗单产水平;推广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措施;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综合措施,以促进农场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产业发展现状 建议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