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G创伤敷料的研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叶春婷 刘锡麟 +2 位作者 马福广 徐国风 邹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以壳聚糖、明胶和甘油为基本原料,选用戊二醛为交联剂,探讨了交联反应的条件,避免了明胶蛋白与壳聚糖的静电沉淀反应。成膜后经再处理,制备出一种含水率高、透明的多孔网状纤维膜样的创伤敷料。该敷料的扯断强度为6.5MPa,扯... 以壳聚糖、明胶和甘油为基本原料,选用戊二醛为交联剂,探讨了交联反应的条件,避免了明胶蛋白与壳聚糖的静电沉淀反应。成膜后经再处理,制备出一种含水率高、透明的多孔网状纤维膜样的创伤敷料。该敷料的扯断强度为6.5MPa,扯断伸长率为210%,撕裂强度为5.3KN/m,含水率为76%。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该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起到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明胶 创伤敷料 高分子材料 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消化道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研究
2
作者 陈志棠 刘建伟 +1 位作者 钟灿灿 沈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Z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手术对进展期消化道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 对133例进展期消化道癌患者(分成根治组102例,未切除组31例),在围手术期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NKC)活性的动态检测,并与对照组(无癌者)比较。 结果 术前患者... 目的 探讨手术对进展期消化道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 对133例进展期消化道癌患者(分成根治组102例,未切除组31例),在围手术期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NKC)活性的动态检测,并与对照组(无癌者)比较。 结果 术前患者NCK活性、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8则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患者免疫抑制进一步加重。术后3周根治组NCK活性、CD+3、CD+4、CD+4/CD+8明显高于术前,而未切除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 结论 对进展期消化道癌,应力争行根治切除,尽量消除肿瘤源性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手术及麻醉本身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暂时性受损,故围手术免疫保护实属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癌 T细胞亚群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婉霞 徐武华 +3 位作者 钟思琳 沈雁 刘文权 庞兆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0-772,共3页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与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损害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抑郁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多数报道约为20%一5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等各方面的恢复u,。抑郁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与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损害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抑郁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多数报道约为20%一5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等各方面的恢复u,。抑郁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可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心理治疗 运动训练 康复 认知功能 脑卒中后 常见并发症 同时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激光火针在慢性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竹 刘承宜 +1 位作者 杨小红 邓树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1,共4页
回顾了火针的概况、慢性运动损伤局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角度初步分析了火针、激光火针治疗慢性运动损伤的机制,总结了火针和激光火针在治疗慢性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激光 应用 初步分析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病理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XTT比色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沈雁 刘锡麟 +3 位作者 唐毅 钟灿灿 梁佩红 李斯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59-662,共4页
利用 3种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 (大鼠肾上皮细胞 ,人胎肺成纤维细胞 ,人成纤维细胞 )的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在电子偶联剂硫酸酚嗪甲酯 (phenazinemethosulfate,PMS)的协同作用下 ,还原四氮唑复合物 (XTT)形成可溶性的棕黄色甲簪 (formaz... 利用 3种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 (大鼠肾上皮细胞 ,人胎肺成纤维细胞 ,人成纤维细胞 )的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在电子偶联剂硫酸酚嗪甲酯 (phenazinemethosulfate,PMS)的协同作用下 ,还原四氮唑复合物 (XTT)形成可溶性的棕黄色甲簪 (formazan)产物 ,测定细胞甲簪的生成量来反映细胞的生长与活性状态 ,并与传统的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方法作比较 .结果表明 ,XTT方法直接测定水溶性的甲簪产物 ,敏感度高于MTT法 ,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优点 ,为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人成纤维细胞增殖 XTT比色法 细胞培养 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与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叶冬平 梁伟国 +2 位作者 戴丽冰 沈雁 陈鸿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8-172,共5页
目的:研究人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探讨这些相关基因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筛选明显差异基因作为退变纤维环细胞体外刺激因子,逆转椎间盘退变。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RT-PCR,SYBR Green)... 目的:研究人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探讨这些相关基因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筛选明显差异基因作为退变纤维环细胞体外刺激因子,逆转椎间盘退变。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RT-PCR,SYBR Green)技术检测人正常和退变纤维环细胞TGF-β、IGF-1、bFGF、IL-1、TIMP-1、COL1A1、BMP-14、PDGF、aggrecan、COL2A1、SOX 9、BMP-2、iNOS、EGF、MMP3、BMP-4和BMP-7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纤维环细胞相比,退变纤维环细胞TGF-β、IL-1、PDGF和IGF-1 mRNA表达量降低(P<0.01,P<0.05);bFGF、TIMP-1、BMP-14和COL1A1 mRNA表达升量高(P<0.01);正常纤维环细胞aggrecan和BMP-2 mRNA高表达,退变纤维环细胞两者表达阴性;COL2A1、iNOS和MMP3在正常纤维环细胞mR-NA有表达,在退变纤维环细胞表达阴性;EGF在正常纤维环细胞mRNA表达阴性,而在退变纤维环细胞有表达。Sox-9、BMP-4和BMP-7在正常和退变纤维环细胞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椎间盘纤维环退变与TGF-β、IL-1、PDGF、IGF-1、aggrecan和BMP-2 mRNA低表达,bFGF、TIMP-1、BMP-14和COL1A1 mRNA高表达相关;BMP-2、TGF-β、PDGF和IGF-1可作为退变纤维环细胞体外刺激因子,用于逆转椎间盘退变的研究;bFGF、TIMP-1和BMP-14可能是椎间盘纤维环细胞退变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纤维环细胞 退变纤维环细胞 差异表达 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婉霞 徐武华 +2 位作者 刘文权 沈雁 钟思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29-2530,共2页
目的:探讨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增加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MTD-Bala... 目的:探讨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增加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MTD-Balance System),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等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增高、TUGT时间下降及FAC分级提高,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躯干力量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躯干力量 视觉反馈平衡训练 平衡能力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TT-PMS法检测肝癌细胞的药敏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健清 唐毅 李斯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14,共4页
目的 :建立检测肝癌细胞生长与药敏性的新方法。方法 :用XTT -PMS法检测肝癌细胞生长与药敏性。结果 :XTT -PMS法检测的适宜条件为XTT 0 2mg/mL ,PMS 5~ 5 0 μmol/L ,作用时间 2~ 6h。采用该法测定肝癌细胞药敏性的结果与MTT法相似... 目的 :建立检测肝癌细胞生长与药敏性的新方法。方法 :用XTT -PMS法检测肝癌细胞生长与药敏性。结果 :XTT -PMS法检测的适宜条件为XTT 0 2mg/mL ,PMS 5~ 5 0 μmol/L ,作用时间 2~ 6h。采用该法测定肝癌细胞药敏性的结果与MTT法相似。结论 :XTT -PMS法操作简单快速 ,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筛选 药敏性 肝细胞癌 细胞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心脏瓣叶皮下包埋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简旭华 张镜方 +2 位作者 胡平 沈雁 钟灿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生成的组织工程心脏瓣叶在体内可能存在的组织活性。方法裸小鼠12只,将体外培养的种植有平滑肌/成纤维及内皮细胞的瓣叶(实验组)和未种植细胞的支架片(对照组)包埋于裸小鼠背部皮下,观察支架片局部皮肤变化。分12、14、21、... 目的探讨体外生成的组织工程心脏瓣叶在体内可能存在的组织活性。方法裸小鼠12只,将体外培养的种植有平滑肌/成纤维及内皮细胞的瓣叶(实验组)和未种植细胞的支架片(对照组)包埋于裸小鼠背部皮下,观察支架片局部皮肤变化。分12、14、21、28d4个时间段各处死3只小鼠,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包埋12、14d,活体显示实验组局部皮肤色泽红润,大体标本呈自体组织色泽。对照组活体局部皮肤及大体标本均苍白。HE染色结果显示,包埋12d,实验组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材料中部有肌纤维形成。对照组细胞数少,无肌纤维形成。至第28天,两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对照组细胞仍较少。实验组显示纤维包膜内有肌纤维形成,对照组无。VG染色结果显示,种植后第12天,实验组有红染胶原纤维形成。对照组无明显的阳性染色胶原纤维。结论组织工程心脏瓣叶在体内具有组织活性,如进行自体瓣叶原位移植可能具备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小鼠 组织工程 心脏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毅 杨抚华 +2 位作者 蒲浩渊 赵呈裕 李甘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火箭免疫电泳技术,分别研究了FN在体内舌鳞癌发生、发展中和体外培养的舌鳞癌细胞上的表达及舌鳞癌患者血浆中...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火箭免疫电泳技术,分别研究了FN在体内舌鳞癌发生、发展中和体外培养的舌鳞癌细胞上的表达及舌鳞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结果:基膜FN的表达与舌上皮恶变及舌鳞癌的分化相关,而与转移无关;体外培养的癌细胞FN为阳性;舌鳞癌患者血浆中FN的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基膜FN的沉积可能来自癌细胞FN的表达;基膜FN可考虑作为舌鳞癌发生的标志,并有助于判断癌的恶性程度;血浆中的FN对舌鳞癌的负荷判断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纤维连接蛋白 舌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佩红 李芳 +3 位作者 马福广 沈雁 钟灿灿 刘锡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0期801-802,共2页
目的 :介绍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的优点。方法 :从鼠尾中提取Ⅰ型胶原蛋白 ,制备胶原膜作培养皿基底 ,进行表皮细胞培养 ,并比较 4种不同基底的培养方法。结果 :以胶原膜作基底培养的表皮细胞无论是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生长最... 目的 :介绍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的优点。方法 :从鼠尾中提取Ⅰ型胶原蛋白 ,制备胶原膜作培养皿基底 ,进行表皮细胞培养 ,并比较 4种不同基底的培养方法。结果 :以胶原膜作基底培养的表皮细胞无论是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生长最好 ,在第 14天均能开始汇合成片 ,且无毒副作用。结论 :该培养法改进了过去培养表皮细胞膜片过薄、韧性欠佳、刮取皮片时造成皮片回缩等缺点 ,方便了创面移植 ,且胶原膜本身也能促进创面愈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I型胶原 表皮细胞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促进人软骨细胞生长并上调β-连环蛋白和类细胞介素-1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少杰 杨小红 +5 位作者 崔树良 梁佩红 谭见容 张金丽 沈伟哉 徐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为探讨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份丹酚酸B对人软骨细胞系C28112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调节作用机制中相关因子的初步辨识采用MTS法检测丹酚酸B的对软骨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吖碇橙荧光标记软骨细胞的DNA及RNA,观察细胞分裂及形态学改变;Western... 为探讨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份丹酚酸B对人软骨细胞系C28112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调节作用机制中相关因子的初步辨识采用MTS法检测丹酚酸B的对软骨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吖碇橙荧光标记软骨细胞的DNA及RNA,观察细胞分裂及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WB)检测β-Catenin及新型软骨生长因子类细胞介素1的蛋白质表达。结果显示MTS法检测加入丹酚酸B后的所有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吸光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酚酸B实验组可见明显核分裂及较多的双核现象,细胞增生较活跃;半定量WB分析结果显示丹酚酸B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类细胞介素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β-Catenin蛋白质表达量亦显上调趋势。表明丹酚酸B能促进人软骨细胞的增殖并上调了相关因子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酚酸B作用于软骨细胞中Wnt信号调节通路,上调信号调节因子β-Catenin表达量,激活靶基因类细胞介素1的转录并促进其表达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软骨细胞 Β-连环蛋白 类细胞介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的研制及其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锡麟 彭燕豪 梁佩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18-119,共2页
目的 :观察胶原膜应用于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胶原膜治疗烧伤浅Ⅱ度、深Ⅱ度及供皮区创面共 96例 ,与甲壳胺人造皮、质量分数为 1%磺胺嘧啶银霜凡士林油纱作对比观察。结果 :在类似创面 ,胶原膜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提前 1... 目的 :观察胶原膜应用于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胶原膜治疗烧伤浅Ⅱ度、深Ⅱ度及供皮区创面共 96例 ,与甲壳胺人造皮、质量分数为 1%磺胺嘧啶银霜凡士林油纱作对比观察。结果 :在类似创面 ,胶原膜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提前 1~ 5d。结论 :胶原膜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创面渗出、防止创面加深、减少疼痛、减少换药次数及节省敷料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创面 胶原膜 甲壳胺人造皮 烧伤治疗 创面愈合 随意粘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鹏珍 陈松生 +2 位作者 黄伟光 崔进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9-1497,共9页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骨髓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然而,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是否具有促增殖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骨髓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然而,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是否具有促增殖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bFGF在大鼠P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中的作用及机制。从大鼠腹主动脉收集动脉血,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s),将MNCs用不含bFGF(对照组)和含bFGF(10,20 ng/mL)的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获得PBMSCs。取第3代PBMSCs通过流式细胞法分析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以及bFGF对P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评价bFGF对其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21和β-联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三组之间PBMSCs细胞形态无差异。PBMSCs培养至14 d可出现细胞克隆,细胞培养至21 d,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 bFGF组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汇合度分别增加40%(P<0.05)和80%(P<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汇合度较10 ng/mL组增加28%(P<0.05)。第3代PBMSCs高表达MSC标记蛋白CD29和CD90,低表达CD45,符合MSC的细胞表型特征。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克隆数分别增加51%(P<0.05)和92%(P<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克隆数较10 ng/mL组进一步增加14%(P<0.05)。PBMSCs生长曲线表明,PBMSCs在培养7 d时,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bFGF组PBMSCs细胞数分别增加41%(P<0.05)和61%(P<0.05),且20 ng/mL组间的PBMSCs细胞数明显高于10 ng/mL bFGF组(P<0.05)。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 ng/mL和20 ng/mL bFGF显著促进PBMSCs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PBMSC s表现出更强的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bFG和20 ng/mLbFGF组β-联蛋白及其靶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E和β-联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均P<0.05)。本研究结果证实,bFGF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和β-联蛋白表达,进而促进PBMSCs增殖,将有助于体外大量获得PBMSCs并用于干细胞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β-联蛋白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鹏珍 孟庆奇 +1 位作者 陈松生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7-1674,共8页
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rat 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PBMSCs)增殖、衰老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分离、培养并鉴定rPBMSCs... 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rat 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PBMSCs)增殖、衰老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分离、培养并鉴定rPBMSCs;取第3代rPBMSCs用于后续研究。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ICA组;bFGF(20 ng/mL bFGF)组;联合(ICA和bFGF)组。CCK-8检测结果表明,ICA在浓度为10^(-6) mol/L时,显著促进rPBMSCs增殖,并将该浓度用于后续试验。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rPBMSCs吸光度并制作出生长曲线,4组细胞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7 d时,相比于对照组,ICA组、bFGF组和联合组细胞OD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 OD值进一步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ICA组和bFGF组衰老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衰老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多潜能分化检测结果证明,ICA联合bFGF明显提高rPBMSCs体外诱导成软骨、成骨和成脂的能力。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ICA和bFGF单独作用均能促进PCNA、Nanog和Oct4蛋白质表达(P<0.05),抑制p16、p21和p53蛋白质表达(P<0.05),而ICA和bFGF联合作用效果更显著(P<0.05)。综上所述,ICA联合bFGF通过促进rPBMSCs增殖,维持干性,延缓衰老维持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淫羊藿苷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麻醉方法在骨科动物实验中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梁佩红 江斌 +2 位作者 陈居铕 谭见容 杨小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骨科动物实验中的效果,从而得出最佳方法。方法将8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组),B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组),C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联合用药组),在骨科动物实验中...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骨科动物实验中的效果,从而得出最佳方法。方法将8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组),B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组),C组(速眠新II肌肉注射+0.6%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联合用药组),在骨科动物实验中分别进行麻醉、手术,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其诱导期、麻醉期(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期、麻醉效果、死亡率等。结果 A组麻醉的诱导期长,效果不好;B组麻醉的诱导期短,但麻醉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C组麻醉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结论 C组诱导期短,麻醉效果好,安全。无论在实验动物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保证动物实验质量方面都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眠新Ⅱ 戊巴比妥钠 实验动物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取出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依村 曹良国 +3 位作者 叶冬平 王文 李爱国 梁伟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913-3916,共4页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愈合行内固定取出术而入我院创伤外科...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愈合行内固定取出术而入我院创伤外科住院患者,共有7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39例。年龄13~80岁,平均56.48岁。随访期间,对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和未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后至手术病程、复位质量、加压螺钉取出时机、加压螺钉取出后钉道是否植骨以及加压螺钉取出后患肢负重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62个月(24个月~62个月),在随访期间,经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评估证实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23例,未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受伤后至手术病程、复位质量、加压螺钉取出时机、加压螺钉取出后钉道是否植骨以及加压螺钉取出后患肢负重时间(P <0.05)与加压螺钉取出后是否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而性别与此无明显关(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年龄(OR=2.072)、骨折类型(OR=0.059)、复位质量(OR=41.968)、加压螺钉取出时机(OR=0.000)以及加压螺钉取出后患肢负重时间(OR=0.000)是加压螺钉取出后是否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加压螺钉取出时机和加压螺钉取出后患肢负重时间是影响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取出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股骨颈骨折加压螺钉取出术患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愈合 内固定取出 股骨头缺血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开窗式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锋生 陈瑞光 +2 位作者 陈鸿辉 温仕奇 叶伟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合并症 侧隐窝狭窄症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调节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赖氨酸巴豆酰化改善其缺氧存活和增殖
19
作者 叶嘉豪 王鹏珍 +4 位作者 刘朝云 彭钊 熊磊 蔡文倩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80-1190,共11页
缺氧预处理能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存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调节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在缺氧培养中存... 缺氧预处理能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存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调节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在缺氧培养中存活和增殖中的作用。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得到P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首先将PBMSCs进行缺氧/常氧预处理:缺氧(1%O_(2))或常氧(21%O_(2))培养24 h。然后将预处理的PBMSCs移至缺氧培养箱(37℃、94%N2、5%CO_(2)、1%O_(2))内持续缺氧培养72 h。观察不同时间点(预处理前、后,持续缺氧培养后24 h、48 h、72 h)PBMSCs凋亡和增殖情况。为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lysine crotonylation,Kcr)对PBMSCs增殖和存活的影响,将预处理的细胞随机加入巴豆酸钠(NaCr)或其溶剂(DMSO),并行缺氧培养72 h,使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赖氨酸巴豆酰化修饰,应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和胱天蛋白酶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与常氧预处理组比较,缺氧预处理明显增加PBMSCs数量(3.53×10^(5)vs 0.03×10^(5),P<0.001),使其活力增加1.3倍(P<0.001);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缺氧培养48 h,缺氧预处理组9.9±2.1%vs常氧预处理组29.6±3.1%,P<0.001;缺氧培养72 h,缺氧预处理组12.1±2.2%vs常氧预处理组43.3±6.0%,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缺氧预适应会促进NaCr诱导的巴豆酰化水平;在缺氧预处理的PBMSCs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预处理组(P<0.001),而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氧预处理组(P<0.001)。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凋亡相关蛋白质Kcr可能是缺氧预处理提高PBMSCs抗缺氧凋亡的关键机制,这为提高MSCs抗缺氧生存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预处理 赖氨酸巴豆酰化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