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鲁玲君 杨小迪 +3 位作者 张华平 梁媛 石秀兰 周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IN模型组、LPS/D-GaIN+rSj-Cys治疗组和rSj-Cys对照组(n=18)。LPS...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D-GaIN模型组、LPS/D-GaIN+rSj-Cys治疗组和rSj-Cys对照组(n=18)。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每组随机挑选8只小鼠处死,收集小鼠血清及肝组织,进行后续检测,每组剩余10只分别在3、6、12、24 h观察其生存情况,并计算生存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68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Bax、Bcl-2蛋白水平,采用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12 h生存率为30%,rSj-Cys治疗组小鼠12 h生存率为80%。模型组小鼠24 h生存率为10%,rSj-Cys治疗组小鼠24 h生存率为6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D-GaIN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ALT、IL-6、TNF-α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病理结构损伤严重,肝脏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表达明显增强(P<0.01),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增加(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GRP78、CHOP、NF-κB 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或P<0.01);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转氨酶AST、ALT和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肝脏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表达明显降低(P<0.01),Bax表达显著降低(P<0.01),Bcl-2表达显著增强(P<0.01),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GRP78、CHOP、NF-κB p-p65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或P<0.01);rSj-Cys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Sj-Cys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和肝细胞凋亡缓解LPS/D-GalN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内质网应激 炎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防治实验性急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郑晓宾 韩德五 +2 位作者 许瑞龄 赵元昌 马学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给Wistar大鼠注射硫代乙酰胺,引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进一步介导肝损伤。给丹参煎剂后,发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同时血浆ALT和肝损伤面积减少,与肝损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肿瘤坏死... 给Wistar大鼠注射硫代乙酰胺,引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进一步介导肝损伤。给丹参煎剂后,发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同时血浆ALT和肝损伤面积减少,与肝损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丹参防治肝损伤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肝损伤 丹参 中药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郑晓宾 韩德五 +2 位作者 马学惠 许瑞龄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肝损伤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浆内毒素、TNF-α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并与丹参治疗组进...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肝损伤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浆内毒素、TNF-α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并与丹参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TAA诱发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TNF-α含量升高,二者呈正相关;血浆ALT亦升高,与TNF-α亦呈正相关。丹参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及ALT水平均低于肝损伤对照组。结论:TAA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促进TNF-α释放,TNF-α进一步介导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毒素血症 丹参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燕子 武烨 +5 位作者 牛龙刚 闫莉 田珏 林媛媛 王昭君 刘慧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086-2090,共5页
目的:用1种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其能否逆转高脂血症大鼠的内皮功能障碍。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脂血症组(HC,即溶剂对照组)及吡格列酮1.5mg·kg-1.d-1组、3mg·kg-1.... 目的:用1种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其能否逆转高脂血症大鼠的内皮功能障碍。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脂血症组(HC,即溶剂对照组)及吡格列酮1.5mg·kg-1.d-1组、3mg·kg-1.d-1组、10mg·kg-1.d-1组、20mg·kg-1.d-1组(HC+PIO)。通过比较给予累积浓度的ACh(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和酸化NaNO2(非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后血管的舒张程度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使用MS2000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的参数(包括±dp/dtmax)来判定心脏功能。结果:(1)高脂血症可以导致严重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给予10-9-10-5mol/L累积浓度的ACh后,高脂血症组血管张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血管最大舒张程度由99.78%±3.01%降低到50.51%±2.45%(P<0.01),而给予10-8-10-4mol/L累积浓度的酸化NaNO2后,2组间的血管张力无明显差别(P>0.05);(2)吡格列酮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且10mg·kg-1.d-1剂量组作用最明显;(3)吡格列酮在减轻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减轻了高脂血症大鼠心功能的损伤。结论:吡格列酮可以直接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可能会有效预防随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高胆固醇血症 内皮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信号通路介导AngⅡ诱导THP-1巨噬细胞表达MMP-9 被引量:16
5
作者 柴婵娟 杨志明 +1 位作者 康玉明 肖传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34-233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机制。方法:用0.1μmol/L佛波酯(PMA)作用48h,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后,随机分为4组:(1)PMA组,即对照组;(2)PMA+AngⅡ组(10-7mol/L...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机制。方法:用0.1μmol/L佛波酯(PMA)作用48h,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后,随机分为4组:(1)PMA组,即对照组;(2)PMA+AngⅡ组(10-7mol/L,1h);(3)PMA+AngⅡ+2-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组[PDTC(10μmol/L,30min)];(4)PDTC组。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记技术分别检测总蛋白MMP-9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的变化,用RT-PCR检测MMP-9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诱导THP-1巨噬细胞磷酸化NF-κBp65增加(1.02±0.10,P<0.05),MMP-9蛋白量也增加(1.06±0.11,P<0.05),MMP-9 mRNA表达上调(1.22±0.08,P<0.05),而使用NF-κB的抑制剂PDTC后磷酸化NF-κBp65(0.99±0.12,P<0.01)减少,MMP-9表达明显受到抑制(1.04±0.14,P<0.01),MMP-9 mR-NA表达下调(0.90±0.06,P<0.01)。结论:NF-κB信号转导途径是AngⅡ诱导THP-1巨噬细胞表达MMP-9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NF-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THP-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外向整流氯离子单通道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建国 李晓明 +4 位作者 胡平 王颖 李晓文 乔健天 高天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4-878,共5页
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技术 ,在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上记录到了外向整流氯离子通道(outwardlyrectifyingchloridechannel ,ORCC) .长时间去极化 (≥ 60mV)刺激后 ,在 3 0 %的游离膜片上记录到有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 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技术 ,在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细胞上记录到了外向整流氯离子通道(outwardlyrectifyingchloridechannel ,ORCC) .长时间去极化 (≥ 60mV)刺激后 ,在 3 0 %的游离膜片上记录到有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流 ,膜电位在 -60mV到 0mV之间的单通道电导为 (16 58± 1 54) pS (n =10 ) ,而在 0mV到 + 60mV之间电导为 (40 92± 3 17)pS .通道开放概率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 (膜电位 -60mV时 ,Po=0 44± 0 12 ;膜电位为 + 60mV时 ,Po=0 86± 0 0 6,n =10 ) .在对称Cl- 浓度 (150mmol/L)时 ,通道翻转电位为 (-4 17± 1 84)mV .当溶液中部分NaCl被葡萄糖酸钠替代后 ,翻转电位为 :(-3 4 2 3± 4 86)mV ([Cl- ] i/ [Cl- ] o=(3 0mmol/L) / (150mmol/L) ) ,接近氯离子通道的理论值 ,这表明通道具有氯离子选择性 .浴槽液中分别加入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SITS可以使 + 4 0mV的通道开放概率从 (0 83± 0 0 6)和(0 86± 0 0 6)分别降低到 (0 12± 0 0 5)和 (0 13± 0 0 4) (n =5) ,冲洗后可使开放概率基本恢复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通道 膜片钳 海马 大鼠 锥体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任大宾 韩德五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90-892,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 (TAA)染毒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 ;应用酶荧光法测定动脉血酮体 (乙酰乙酸、β -羟基丁酸 )浓度及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 ;采用结肠切除术并观察血浆...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 (TAA)染毒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 ;应用酶荧光法测定动脉血酮体 (乙酰乙酸、β -羟基丁酸 )浓度及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 ;采用结肠切除术并观察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移换酶 (ALT)活性的变化。结果 :TAA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ALT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动脉血酮体比 (AKBR)降至 0 4以下 ,动脉血中总酮体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切除结肠的TAA染毒组大鼠未发生内毒素血症 ,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显著高于TAA组 (P <0 0 1) ,血清ALT活性虽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但显著低于TAA组 (P <0 0 1)。结论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损伤肝脏能量代谢 ,使肝脏代谢和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 能量代谢 大鼠 急性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刺激对枯否细胞清除LPS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贤明 马学惠 +2 位作者 许瑞龄 赵元昌 韩德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技术,对慢性酒精投与之实验大鼠及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肝脏枯否细胞对LPS的清除功能进行了观察。结果:经门静脉注射LPS10min后,Lieber’s酒精饮食投与6周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内...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技术,对慢性酒精投与之实验大鼠及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肝脏枯否细胞对LPS的清除功能进行了观察。结果:经门静脉注射LPS10min后,Lieber’s酒精饮食投与6周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内抗LPS荧光显色低于正常大鼠,电镜下枯否细胞内抗LPS阳性颗粒少见,而肝窦壁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内抗LPS阳性物增多。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肝穿组织枯否细胞内抗LPS荧光显色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结论:酒精刺激后肝脏枯否细胞对LPS的清除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酒精性肝炎 脂多糖类 枯否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高脂对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9
9
作者 焦向英 王晓樑 +1 位作者 马新亮 赵荣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建立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模型,给予高糖高脂刺激观察是否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以最小必需培养基(minimum essential medium,MEM)加20 mmol/L甘露醇作为正常对照培养基(正常... 目的:建立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模型,给予高糖高脂刺激观察是否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以最小必需培养基(minimum essential medium,MEM)加20 mmol/L甘露醇作为正常对照培养基(正常对照组,n=10);以MEM+高糖(20 mmol/L葡萄糖)高脂(50μmol/L软脂酸)培养模拟糖尿病(高糖高脂组,n=10),心肌细胞分别在两种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测定指标。结果:高糖高脂组乳酸脱氢酶(LDH)、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亚硝基损伤标志物硝基酪氨酸生成增多,同时心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水平和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水平和超氧阴离子生成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在培养的成年小鼠心肌细胞,高糖高脂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这主要是由于高糖高脂引起的iNOS大量表达所生成的NO和NADPH氧化酶表达增高生成的超氧阴离子反应产生的大量过氧化亚硝基所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高脂 凋亡 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粉对癫痫大鼠脑IGF-1、NF-κB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爽 康玉明 +4 位作者 张胜昌 王淑秋 王绍清 马小茹 张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亚惊厥剂量的PTZ复制大鼠慢性癫痫模型,用药组以灵芝孢子粉灌胃,记录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亚惊厥剂量的PTZ复制大鼠慢性癫痫模型,用药组以灵芝孢子粉灌胃,记录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分别检测脑IGF-1、NF-κB/P65的免疫反应性和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鼠海马和皮质区每高倍视野(×400)下平均凋亡细胞数模型组(18.80±2.13、16.87±2.00)明显多于对照组(0.97±0.52、0.58±0.25),IGF-1、NF-κB/P65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在造模第17、21、25d时用药组较模型组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有所延长(分别为P<0.05,P<0.05,P<0.01),海马和皮质区凋亡细胞数用药组(12.30±2.46、10.48±1.33)明显少于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用药组低于模型组,而IGF-1的免疫反应性用药组明显强于模型组。结论:IGF-1、NF-κB及神经细胞凋亡均可能参与了PTZ致痫的发生发展过程,灵芝孢子粉能明显抑制NF-κB蛋白的表达,增强IGF-1的免疫反应性,可能是其对癫痫所致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从而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大鼠 灵芝孢子粉 NF—κB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斌 杨志明 +3 位作者 张娜娜 杨慧宇 康玉明 肖传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19-1324,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阐明Ang-(1-7)对Ang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阐明Ang-(1-7)对Ang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1-7)+Ang-(1-7)受体阻断剂A-779组。以ELISA法和半定量RT-PCR法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MCP-1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AngⅡ(100nmol/L)使MCP-1和ICAM-1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Ang-(1-7)(1000nmol/L)使MCP-1和ICAM-1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Ang-(1-7)(10nmol/L、100nmol/L、1000nmol/L、10000nmol/L)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ngⅡ诱导的HUVECMCP-1、ICAM-1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5),Ang-(1-7)浓度为1000nmol/L时,虽然蛋白和mRNA表达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加入A-779组与Ang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ng-(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AngⅡ诱导的HUVECMCP-1和ICAM-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acopride增强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_(K1))发挥抗心律失常效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清华 吴博威 +1 位作者 张杨 林媛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探讨zacopride对乌头碱、氯化钡药物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和增强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与其抗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zacopride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主要离子流及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AP)和乌头碱所... 目的:探讨zacopride对乌头碱、氯化钡药物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和增强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与其抗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zacopride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主要离子流及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AP)和乌头碱所致延迟后除极(DAD)及触发活动(TA)的影响。并观察zacopride对乌头碱(30μg/kg,iv)和氯化钡(4 mg/kg,iv)2种药物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0.1-10.0μmol/L zacopride可浓度依赖性激活大鼠心室肌IK1(P<0.01),而对INa、Ito、ICa-L等影响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流均无显著影响(P>0.05);使心室肌细胞膜超极化,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1.0μmol/L为其最大效应浓度,使IK1内向电流部分(-100mV)增大33.8%,外向电流部分(-60 mV)增大32.4%;RMP由(-81.3±0.9)mV增大至(-87.5±1.7)mV,APD90由(32.48±2.70)ms缩短至(25.61±3.97)ms(P<0.01),并有效消除乌头碱所致延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TA)。对于乌头碱、氯化钡所致心律失常,15μg/kg zacopride可使2种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分别由(57.58±3.21)min、(49.31±2.46)min缩短至(38.25±2.59)min和(30.94±1.73)min(P<0.01)。结论:Zacopride对乌头碱、氯化钡药物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是由其激活心肌细胞IK1进而增大静息膜电位介导的。增强心室肌IK1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乌头碱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内向整流钾电流 Zacopr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和IL-10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牛春红 韩德五 +1 位作者 刘近春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69-2470,2473,共3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TNFα和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以复合因子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对血浆TNFα和IL-10水平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随肝纤维化进程而增高,并与血浆内... 目的:研究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TNFα和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以复合因子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对血浆TNFα和IL-10水平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随肝纤维化进程而增高,并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而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第5周前随肝纤维化进程逐渐增高,至第5周开始IL-10水平逐渐下降,到第8周末降至更低。肝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第4周末肝组织中每100个肝细胞中含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第8周末。结论: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促炎与促纤维化因子TNFα起着主导作用。随着肝内炎症反应的消退,IL-10不再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内毒素血症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0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高组胺血症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红 韩德五 +1 位作者 张素美 赵龙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9-56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组胺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肝患者80例,根据测定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将其分为内毒素(ET)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干扰素γ(IFN-...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组胺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肝患者80例,根据测定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将其分为内毒素(ET)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12(IL-10、IL-1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4(IL-2、IL-4)浓度,组胺(HA)水平、类胰蛋白酶(TS)释放和AP50单位。结果:各肝炎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而IL-12和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按照内毒素分组,阳性组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而IL-12和IFN-γ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AP50、HA、TS水平在肝炎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内毒素阳性组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乙肝患者内毒素分别与IL-4、IL-10、AP50及HA呈显著正相关,而HA分别与IL-12、IFN-γ呈明显负相关,与AP50、TS呈明显正相关。内毒素阳性组患者,内毒素水平分别与IL-4、IL-10、AP50及H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阴性组则无此相关性。结论:AP50可以作为IETM存在的标志物,IETM通过激活补体而导致高组胺血症并且长期持续存在,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肝病非常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肝炎 乙型 组胺 白细胞介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大鼠血清抗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忠梅 王晓樑 +4 位作者 王彩萍 燕子 武烨 赵荣瑞 刘慧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45-2348,共4页
目的: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与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并观察该抗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方法: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 目的: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与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并观察该抗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方法: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的抗β1AR自身抗体;利用亲和层析法纯化心力衰竭大鼠抗体阳性血清中的IgG,观察该抗体IgG对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抗β1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82.8%)和抗体滴度[1∶(67.3±2.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1∶(17.3±2.0)](P<0.01);(2)纯化的抗体IgG既可增加乳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还可增强成鼠心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产生量增加。结论:心力衰竭可以诱导大鼠血清中抗β1AR自身抗体的产生,该抗体具有激动剂样正性变时效应,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提示该自身抗体可能通过β1AR-Gs-AC-cAMP-PKA信号通路对心脏产生病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 自身抗体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实验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晓宾 韩德五 +3 位作者 马学惠 高飞 许瑞龄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观察3 种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O) 的影响及NO 在实验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与结果:给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分离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γ- IFN,IL- 2 ,TNF- α) ,上清液中N... 目的:观察3 种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O) 的影响及NO 在实验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与结果:给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分离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γ- IFN,IL- 2 ,TNF- α) ,上清液中NO 含量增加,两种以上细胞因子联合应用,NO 含量增加更明显;大鼠注射内毒素及L- 精氨酸,血清中NO 含量增加,肝损伤减轻;大鼠给硫代乙酰胺(TAA) 灌胃,并注射NO 生成抑制剂L- NNA,动物出现嗜睡及肝昏迷脑电图,血浆LDH、Cr升高。结论:内毒素及细胞因子促进NO 合成,NO 在内毒素诱发的肝损伤及TAA 致肝功能不全中具有对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细胞活素类 肝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美玲 王红 +2 位作者 张彩云 兰婧 李夏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1-2227,共7页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 目的:观察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 NT/A HC(0.01 nmol/L、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进行干预,于24 h、48 h和72 h时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再计算细胞突起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Bo NT/A HC浓度作为处理剂量加入细胞培养液,于Bo NT/A HC作用后不同时点收集全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及p-Akt的蛋白水平。结果:当Bo NT/A HC浓度为0.1 nmol/L、1 nmol/L和10 nmol/L时,细胞突起的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皆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其中1 nmol/L效果最显著。在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 Bo NT/A HC后,p-ERK1/2的蛋白水平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60 min后,p-ERK1/2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p-ERK1/2变化趋势类似,细胞培养液内加入1 nmol/L的Bo NT/A HC后,p-Akt的蛋白水平也呈增加趋势,其中Bo NT/A HC作用15 min和60 min时,p-Akt增加显著(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 NT/A HC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再生和生长;Bo NT/A HC对Neuro-2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与神经再生相关的信号蛋白ERK1/2和Akt的磷酸化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型A肉毒杆菌神经毒素重链 Neuro-2a细胞株 神经突起再生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段美丽 王彦军 韩德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906-90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时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机制,并观察中药大黄对它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鲨试剂法作血浆内毒素定量,酚一次氨酸法测定谷氨酰胺浓度及荧光法测定谷氨酰胺酶活性和组胺含量,Dans蓝染色法测定肠粘膜... 目的: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时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机制,并观察中药大黄对它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鲨试剂法作血浆内毒素定量,酚一次氨酸法测定谷氨酰胺浓度及荧光法测定谷氨酰胺酶活性和组胺含量,Dans蓝染色法测定肠粘膜通透性。结果: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引发大鼠急性肝衰,并伴有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endotoxemiaIETM):肠谷氨酸肢酶活性降低,肠粘膜对谷氨酸胺利用减少,肠粘膜通透性增加。组织细胞学显示,TAA组动物肝细胞发生严重变性坏死;肠粘膜淤血、水肿、糜烂,肠肥大细胞脱颗粒。电镜示肠微绒毛倒伏、脱落,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大黄组动物IETM与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急性肝袁伟有肠粘膜屏障损伤,其发生机制与IETM及其介导的组腹增多有关。大黄对急性肝衰时肠粘膜屏障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肠粘膜 肠粘膜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对在体大鼠心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美霞 王晓樑 +4 位作者 刘晓军 刘迎旭 贺忠梅 赵荣瑞 刘慧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43-748,共6页
目的:观察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对在体大鼠心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以阐明该抗体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方法:用β1-AR细胞外第二环合成肽段免疫抗β1-AR自身抗体阴性大鼠(9周),定期检测... 目的:观察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对在体大鼠心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以阐明该抗体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方法:用β1-AR细胞外第二环合成肽段免疫抗β1-AR自身抗体阴性大鼠(9周),定期检测大鼠的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滴度、心功能、心肌组织凋亡现象和caspase-3,8,9活性。结果:(1)免疫组大鼠的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1∶(1 280±0.07)];对照组始终在1∶10左右;(2)TUNEL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免疫组大鼠在免疫3、4、5周心肌组织发生明显凋亡,caspase-3,8活性增高,免疫7、9周心功能明显下降,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抗β1-AR自身抗体可能通过激活死亡受体途径促进在体大鼠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最终引起心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肾上腺素受体 自身抗体 心肌细胞 凋亡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沙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德明 吕吉元 +3 位作者 康玉明 梁建芳 肖虹 刘慧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63-1468,共6页
目的:研究洛沙坦(Los)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将其分为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ISO+Los组、LY294002组和DMSO组,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 目的:研究洛沙坦(Los)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将其分为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ISO+Los组、LY294002组和DMSO组,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心肌细胞的凋亡状态,通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Akt(p-Akt)和总Akt(t-Akt)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cAMP的含量。结果:10μmol/LISO可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并伴有bax/bcl-2和caspase-9表达增高以及cAMP水平升高;加入10μmol/LLos后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bax/bcl-2和caspase-9表达减少,同时p-Akt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cAMP的水平降低;当加入LY294002阻断Akt活化后则可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取消Los对ISO诱导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ISO通过慢性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Los通过干扰β-A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并增加Akt活化,从而抑制β-肾上腺素能刺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沙坦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 细胞凋亡 H9C2细胞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