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1
作者 王志民 宋宁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文化界说 华北平原 黄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者的自我调适与刘邦对儒家态度的转变
2
作者 仝晰纲 王芸芸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在汉初政治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刘邦与儒者群体经历了一个艰难痛苦的磨合期。起初,“以匹夫起事”的刘邦认为“为天下安用腐儒”,对儒者存有一种本能的轻蔑和不屑,而儒者群体却以满腔的热忱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推进儒学融入汉代社会。... 在汉初政治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刘邦与儒者群体经历了一个艰难痛苦的磨合期。起初,“以匹夫起事”的刘邦认为“为天下安用腐儒”,对儒者存有一种本能的轻蔑和不屑,而儒者群体却以满腔的热忱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推进儒学融入汉代社会。面对刘邦的偏见,儒者群体没有气馁,而是主动进行自我调适,积极推动“起朝仪”和论“马上”的儒学实践,从而促成了刘邦赴曲阜以“太牢”祭孔之举,并最终使其完成了由轻儒到重儒的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儒家政治理想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者 自我调适 刘邦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 被引量:29
3
作者 丁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6-72,2,共7页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文化 和谐 贵和 价值取向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文化主脉说--论中华文明奠基期的黄河文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52,共19页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漫长历史时期,以中、下游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为主体,汇聚了长江及各区类文化的先进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脉。黄河文化孕育、培植了三代文明,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融合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漫长历史时期,以中、下游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为主体,汇聚了长江及各区类文化的先进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脉。黄河文化孕育、培植了三代文明,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融合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三代时期形成的制度体系和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中华文明 主脉 三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商文化在东方地区的分布态势与周初东封 被引量:4
5
作者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116,共7页
晚商时期,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聚落分布密集,文化繁荣,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周初所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近二十个姬姓、功臣及姻亲邦国均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说明这些封国主要是管控东... 晚商时期,当商王朝的势力在北方、西方、南方和东南部退缩时,唯有东方地区聚落分布密集,文化繁荣,与殷墟文化关系也最为密切。周初所分封在东方地区的近二十个姬姓、功臣及姻亲邦国均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说明这些封国主要是管控东方地区势力强大的殷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商文化 东方地区 周初东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信息扩散模型的扩散规模与扩散速率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英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31,共5页
信息传播按可靠性区分为真实性和失真性,传统信息传播模型只考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或有效性,对真实性与失真性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未提出有效解释方式,文章利用考虑速度与失真的信息扩散模型(Bass),并运用于突发危机事件中。得出以... 信息传播按可靠性区分为真实性和失真性,传统信息传播模型只考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或有效性,对真实性与失真性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未提出有效解释方式,文章利用考虑速度与失真的信息扩散模型(Bass),并运用于突发危机事件中。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模仿系数q对真实信息扩散规模与扩散速率有显著作用,与失真信息没有线性关系。第二,官方发布T与失真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呈反比例关系,与真实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呈正比例关系。第三,真实率a只对口头传播中的扩散规模产生正相影响。第四,考虑失真信息后,动态系数r与信息传播速率由直线线性关系转换为曲线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信息扩散模型(Bass) 模仿系数 扩散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圣公孔胤植姻戚仝氏家族考——谱牒文献与儒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仝晰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0,共5页
仝姓源自女真夹谷氏,元末仕元抗明,元亡后洁身远遁。明成祖时,仝氏得以编氓,世世力农,富甲郓邑。自其九世祖仝朝式之女与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结为婚姻后,仝氏家族由单纯业农力耕的地方大族,逐渐发展成为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关键词 仝姓 女真夹谷 衍圣公 姻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玄宗封禅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仝晰纲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8-117,共10页
唐玄宗泰山封禅,带有明显的盛世特征。他不再像秦皇、汉武那样在上天面前战战兢兢,而是信心满满;不再像其前的历次封禅那样把封禅牒文搞得神神秘秘,而是公开昭示天下,希冀能以自己的赤诚感动上天,以降福保佑百姓。这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在... 唐玄宗泰山封禅,带有明显的盛世特征。他不再像秦皇、汉武那样在上天面前战战兢兢,而是信心满满;不再像其前的历次封禅那样把封禅牒文搞得神神秘秘,而是公开昭示天下,希冀能以自己的赤诚感动上天,以降福保佑百姓。这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在开元盛世时期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施政特点,是思想文化上由天命向民本演进的徽记。玄宗晚年欲封禅华山,主要动机是清除武则天时期过度崇佛所造成的偏差,通过弘扬道教来树立李唐的威信,当然也有玄宗好大喜功、希冀神仙的因素掺杂其中,反映了唐玄宗思想的前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玄宗 泰山封禅 礼乐文化 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孔府承爵问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齐姜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4,共5页
自汉高祖首封孔腾为奉祀君,孔子后裔承袭爵位以奉宣尼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孔府地位的特殊性,其爵位的承袭相当严格,在正史和孔氏族谱中的记载十分详实,传承脉络也基本清晰,但魏晋时期的正史史料中却出现了一个与族谱... 自汉高祖首封孔腾为奉祀君,孔子后裔承袭爵位以奉宣尼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孔府地位的特殊性,其爵位的承袭相当严格,在正史和孔氏族谱中的记载十分详实,传承脉络也基本清晰,但魏晋时期的正史史料中却出现了一个与族谱记载不同的传承体系,使得原本明朗的爵位承袭体系蒙上了一层迷离的面纱。有必要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缘由进行推测论证,以期这一历史迷案清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后裔 魏晋南北朝 爵位承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接受的多元与现实环境的变迁——论唐代战争诗的主题设置及文化底蕴
10
作者 李振松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7-132,共6页
唐代是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战争题材作品在其中占有着极大的比重。文章立足于唐代的战争题材诗歌文本,从诗作者的文化背景及所置身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归纳唐代战争诗的基本主题类型,以及造成此种艺术分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唐代战争诗 唐代战争 羡战 反战 功名意识 民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古代文史学科体系须立足于民族文化基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林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6,165-166,共6页
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五一七讲话”)两周年之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召集相关专家,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展开讨论,非常有意义。... 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五一七讲话”)两周年之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召集相关专家,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展开讨论,非常有意义。笔者想从中国古代文史学科角度,谈三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生态 爱智求真 文以化人 法学体系 人工智能 玉器时代 血缘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芹”之“芹”辨正
12
作者 梁敏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254,共1页
“献芹”“美芹”常被用作表示自己礼物粗疏或见识浅陋的自谦之辞,一般以为该典最早出自《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其中“芹萍子”该如何解... “献芹”“美芹”常被用作表示自己礼物粗疏或见识浅陋的自谦之辞,一般以为该典最早出自《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其中“芹萍子”该如何解释,它就是古书中常见的水芹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芹 水芹 戎菽 乡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历史叙事:民国学者的清史书写
13
作者 李文昌 林存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百年 清史书写 梁启超 民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图藏《魏书》纸背文献所见元代军官承袭程序——兼论元代的怀孟万户府与常州万户府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立晖 郭兆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4,166,167,共17页
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文献载录元代军官历仕文书10件,其展现了至元及大德时期军官的不同承袭流程,而由此进一步发现,元代对于军官承袭的管理,具有前松后紧、军官完成承袭时间长短不一、承袭资格长期有效等特点。同时,该批文书还为... 国家图书馆藏《魏书》纸背文献载录元代军官历仕文书10件,其展现了至元及大德时期军官的不同承袭流程,而由此进一步发现,元代对于军官承袭的管理,具有前松后紧、军官完成承袭时间长短不一、承袭资格长期有效等特点。同时,该批文书还为认识元代的怀孟万户府、常州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千户、千户所等职官、机构的设置,提供了珍贵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纸背文献 元代 军官承袭程序 怀孟万户府 常州万户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以鲁国大司徒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35,共22页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大司徒最为典型。鲁国大司徒担任冢卿,决策国家大事,掌控内政,主导邦交、军务,在某种意义上是战国时期将和相的滥觞。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大司徒季氏衰微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此后鲁国社会最终实现转型。鲁国大司徒职掌变化和地位沉浮集中反映了鲁国乃至春秋战国社会巨大、深刻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 春秋战国 社会变动 鲁国大司徒 鲁国冢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行历到四时历--三十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爱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9,167,共13页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考察星象和测量日影,纪时方法是用干支纪日。在战国时期四时原则被普遍遵循的背景下,三十时呈现出由五行历向四时历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汉初太初历颁布后,三十时因与农事节律不一致,以及与全年时长、十二个月等多方面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被二十四节气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时 五行历 四时历 二十四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风气到机构:稷下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文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6,163,164,共11页
“稷下学宫”不是一个历史称谓,它的形成,实际是司马迁将稷下之学定位在齐宣王时期而引发的学术关注,后经历代学者不断考察、记述、议论,逐渐形成学术机构的印象,最后正式出现在郭沫若的《庄子的批判》中。稷下学宫与稷门有关,稷门原是... “稷下学宫”不是一个历史称谓,它的形成,实际是司马迁将稷下之学定位在齐宣王时期而引发的学术关注,后经历代学者不断考察、记述、议论,逐渐形成学术机构的印象,最后正式出现在郭沫若的《庄子的批判》中。稷下学宫与稷门有关,稷门原是临淄大城南西门,战国时期因为修建小城而被毁弃,“稷门”之名遂沿用至新建的小城西门。稷下学宫与小城是一体规划并一体建造,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泮宫。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的兴建,是田齐政权对齐国养士制度的延续,是对姜太公“尊贤尚功”的国策以及齐桓公“啧室之议”和“庭燎”之礼的继续发展。我们今天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所见到的稷下学宫并不能代表稷下之学的全部,它只是稷下之学发展至巅峰时期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学宫 稷下之学 稷门 啧室之议 泮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创新到复古:王羲之书法精神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文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8-196,共9页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是其书法领跑时代的关键。这种创新精神使王羲之的诸体书法皆有一定成就,并且创制出行、草掺杂的"新体",成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时代新书风。但是,王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是其书法领跑时代的关键。这种创新精神使王羲之的诸体书法皆有一定成就,并且创制出行、草掺杂的"新体",成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时代新书风。但是,王羲之没有停留在这种创新成功的喜悦中,而是在晚年开始寻求对于古法的恢复,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这是其书法艺术能长保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今草 创新 新体 汉分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一件黑水城元代文书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立晖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3,共10页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有我国黑水城文献若干件,其中有一件元代亦集乃路总管府的“取状”。由此件发现,元代在亦集乃路设有“官羊户计”,此户计并不见于其他地区。元代的取状并非登记所有取状人的户籍,除户主外,其他人员往往仅需登记其“户...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有我国黑水城文献若干件,其中有一件元代亦集乃路总管府的“取状”。由此件发现,元代在亦集乃路设有“官羊户计”,此户计并不见于其他地区。元代的取状并非登记所有取状人的户籍,除户主外,其他人员往往仅需登记其“户计”即可,取状中登记取状人的户籍应与财产的罚没相关。另外还发现,元代曾设置过塔塔元帅府,此件文书是目前所知有关该元帅府的唯一记载,塔塔元帅府可能与蒙古元帅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图书馆 黑水城文献 元代 取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6,共6页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周官》 古文经学 刘歆 杜子春 郑众 贾逵 卫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