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友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84-89,共6页
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中异军突起 ,显得极为活跃。本文主要以古典文学领域内的女性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 ,分析其研究思想的演进 ,并对其研究范围、特征、手段、队伍、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女性文学 台湾省 研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危机及其重建之维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功胜 《江淮论坛》 CSSCI 2012年第5期188-192,共5页
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的精神诉求。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一直举步维艰,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中甚至身陷危机。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重建至少要关注三个维度:作为理论接受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对古今中外的... 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的精神诉求。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一直举步维艰,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中甚至身陷危机。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重建至少要关注三个维度:作为理论接受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对古今中外的文论思想要有一种整合意识;作为人格主体,在精神操守上,要把握好自由观念与功利意识的合理尺度;作为批评实践主体,在文本操作上,要做到学理与感性的有效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主体性 危机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十年曹丕“文章不朽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1-213,共13页
曹丕"文章不朽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述,围绕此一论述,近四十年来的学术界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各种观点的交锋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曹丕所谓的"文章"是否等于"文学"、"文章&q... 曹丕"文章不朽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述,围绕此一论述,近四十年来的学术界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各种观点的交锋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曹丕所谓的"文章"是否等于"文学"、"文章"与"文"之区别、"文章"与"经国""不朽"之关系、"文章不朽论"之动机等四个方面。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正确理解曹丕的"文章不朽论",是讨论曹魏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曹魏文学集团内部纷争问题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文章 文学自觉 经国 不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九○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自由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晴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6,共11页
思想学术界的风气转换,往往如同宋人所说“扶醉人”,“扶得东来又倒西”,令人研究起来,颇有“箦中死尸能报仇”之叹。一九九。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海外“告别革命”思潮的影响,长期被污名化的“自由主义”开... 思想学术界的风气转换,往往如同宋人所说“扶醉人”,“扶得东来又倒西”,令人研究起来,颇有“箦中死尸能报仇”之叹。一九九。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海外“告别革命”思潮的影响,长期被污名化的“自由主义”开始以正面形象为大陆学界所接受。官方的意识形态定位,也从“革命至上”转向追求秩序,于是稳定压倒革命,为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接受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一风气在鲁迅研究领域的影响之一,便是不少研究者开始以“自由主义”或胡适的标准来评判、剪裁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鲁迅研究 后殖民理论 自由主义思想 政治形势 世界范围 意识形态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作舟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57,共5页
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著名人物之一,由于面世资料稀少而零散,学术界对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近些年来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邵作舟思想的历史地位也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在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论等多个领域颇有建... 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著名人物之一,由于面世资料稀少而零散,学术界对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近些年来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邵作舟思想的历史地位也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在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论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和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作舟 维新变法 《邵氏危言》 《公理凡》 海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建构:唐诗演进模式的新探索——谈余恕诚唐诗研究的贡献
6
作者 王树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0-209,328,共10页
余恕诚先生在立体建构唐诗的演进体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他既对诗歌迁变的纵向轨迹进行细致寻绎,又对唐诗广泛吸收众体之长、推陈出新,异体交融的恢弘文学景观,作了横向展示。他的唐诗演进体系建构,还特别注意从时代文化土壤与作家主... 余恕诚先生在立体建构唐诗的演进体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他既对诗歌迁变的纵向轨迹进行细致寻绎,又对唐诗广泛吸收众体之长、推陈出新,异体交融的恢弘文学景观,作了横向展示。他的唐诗演进体系建构,还特别注意从时代文化土壤与作家主体心理两方面寻找成因,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促成一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进 文体 文化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柯研究:朱光潜晚年美学思想的一面镜子 被引量:4
7
作者 蒯大申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6期56-61,共6页
维柯研究:朱光潜晚年美学思想的一面镜子蒯大申翻译意大利思想家维柯(GiambattistaVico1668~1744)的代表作《新科学》,以及对维柯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朱光潜迟暮之年所进厅的最后一项巨大工程。这部巨... 维柯研究:朱光潜晚年美学思想的一面镜子蒯大申翻译意大利思想家维柯(GiambattistaVico1668~1744)的代表作《新科学》,以及对维柯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朱光潜迟暮之年所进厅的最后一项巨大工程。这部巨著不仅结构复杂,文字艰奥,而且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美学思想 《新科学》 维柯研究 象思维 历史发展观 人类世界 自己创造 “诗性智慧” 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 被引量:5
8
作者 史哲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0,共10页
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 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成员注重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维系伦理秩序;又向外昭扬家声,超出文学作品范畴,体现出跨文学性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彰扬作用。清代皖人名门硕族依靠刊刻本族诗歌总集,将家风、家学、家脉代代相传,使得诸文学世家构建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世家 徽州宗族 家族文学 清代诗歌总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桐城诗歌总集的体派意识与文学权力互动 被引量:2
9
作者 史哲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4-161,共8页
前人多以姚范、姚鼐为桐城诗派之始,但在姚门之外,桐城已存在既有体派之名又有体派之实的"桐城诗派",其流派脉络、人员组成与诗学风格完整保存在清代桐城文人所纂《龙眠风雅》《枞阳诗选》《古桐乡诗选》《桐旧集》等诗歌总... 前人多以姚范、姚鼐为桐城诗派之始,但在姚门之外,桐城已存在既有体派之名又有体派之实的"桐城诗派",其流派脉络、人员组成与诗学风格完整保存在清代桐城文人所纂《龙眠风雅》《枞阳诗选》《古桐乡诗选》《桐旧集》等诗歌总集之中。这些诗歌总集在以文学应对威权的过程中或顺应或阻拒,以选人选诗左右文学史构建,以诗歌干涉影响现实与历史等方面映射出文学权力的存在与价值。清代桐城诗歌总集先后承续,体系完整,尊崇刘大櫆的宗师地位,既能反映诗派盛衰情况,又受到文学家族影响,形成推动桐城诗学发展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诗派 清诗总集 地域文学 文学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被引量:67
10
作者 钱念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文章描述和厘定了乡贤文化的内涵,对传统乡贤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独到探讨,指出传统乡绅的被否定、乡绅发挥作用的空间被填补、乡绅人才的来源渠道被堵塞等,造成了乡贤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结果。如何转变当前我国城市过分拥堵、农村&qu... 文章描述和厘定了乡贤文化的内涵,对传统乡贤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独到探讨,指出传统乡绅的被否定、乡绅发挥作用的空间被填补、乡绅人才的来源渠道被堵塞等,造成了乡贤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结果。如何转变当前我国城市过分拥堵、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的状况?文章认为传统的"告老还乡"制度颇有补偏救弊的价值,并对离退休官员、工商企业界人士和知识分子等退职还乡的意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文化 基层社会治理 告老还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钱念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由此可说君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聚焦点或制高点;君子文化在数千年发展演进中,以儒家观念为主体吸收和溶化了道家、法家、墨家及佛家等思想精华,呈现出中华传... 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由此可说君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聚焦点或制高点;君子文化在数千年发展演进中,以儒家观念为主体吸收和溶化了道家、法家、墨家及佛家等思想精华,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融汇点的特色;儒学等中国传统思想十分注重知行合一,"做人做君子"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古训,也是将礼义道德躬行实践的具体途径,故君子文化又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挖掘和传扬君子文化,有助于在当代社会竖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为改善当下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文化 传统文化 制高点 融汇点 落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岳毅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116,共5页
宋朝形成租佃制,确立劝农制度,对开垦荒地提供财政支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组织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地推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对维持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宋朝 租佃制 劝农 垦荒 农业技术 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树人体系看君子人格的普遍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钱念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4,共10页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历来重视立德树人,构建形成了自己等差有序的理想人格体系。中国古代传统理想人格的塑造,凸显出取法乎上、追求至高至善的理想色彩,同时给出效行相宜的可行性方案。君子人格经孔子悉心改造和重塑后广受...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历来重视立德树人,构建形成了自己等差有序的理想人格体系。中国古代传统理想人格的塑造,凸显出取法乎上、追求至高至善的理想色彩,同时给出效行相宜的可行性方案。君子人格经孔子悉心改造和重塑后广受认同与推崇,成为历代中华儿女立身行事师表效法的人格标杆。君子人格的内涵可以简括为“修己”与“安人”两个方面,前者侧重“内圣”之学,后者偏向“外王”之道。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始终高扬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中国人的现代人格建构也增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增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特色和拼搏意志。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能够活态嫁接的老树新枝,必将在新时代犁铧翻垦的神州大地上郁郁葱葱,呈现蔚为壮观的繁茂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君子人格 普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探上古杀虐长子之风的因由 被引量:3
14
作者 龚维英 《浙江学刊》 1985年第2期102-104,86,共4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在家庭内的地位之重要是无可怀疑的。刘盈(汉惠帝)和司马衷(晋惠帝)这些茸懦无能或类似白痴的庸人蠢材,之所以得以继承皇位,唯一的理由就在于他们是嫡长子。在上古,情况却完全两样。例如: “尧杀长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在家庭内的地位之重要是无可怀疑的。刘盈(汉惠帝)和司马衷(晋惠帝)这些茸懦无能或类似白痴的庸人蠢材,之所以得以继承皇位,唯一的理由就在于他们是嫡长子。在上古,情况却完全两样。例如: “尧杀长子。”(《庄子·盗跖》。王先谦《集解》引崔氏云:“尧杀长子考监明。”文内着重点为引者所加,下同)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居妫汭,内行弥谨。……瞽叟尚复欲杀之。……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本纪 封建社会 晋惠帝 母系氏族社会 史记 周文王 周族 历史时期 氏族制 首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岳毅平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6期218-222,共5页
李渔既是一位卓越的文人造园家 ,又是一位富有卓见的造园艺术理论家。把握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既要了解其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尚、时代艺术潮流之间的关系 ,还要求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一、率性纯真 ,妙肖自然 ;二、张扬个性 ,突出审... 李渔既是一位卓越的文人造园家 ,又是一位富有卓见的造园艺术理论家。把握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既要了解其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尚、时代艺术潮流之间的关系 ,还要求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一、率性纯真 ,妙肖自然 ;二、张扬个性 ,突出审美个体 ;三、雅俗相互抗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园林 美学思想 造园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进宫与溥仪的公众形象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晴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4-59,共6页
对于胡适进宫谒见溥仪这一事件的重新解读,应建立在对时人叙述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尽量还原胡适谒见溥仪的历史场景。通过重新解读中可以看出这次会面对胡适和溥仪公众形象的影响,以及在对待既定政治秩序方面胡适与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之... 对于胡适进宫谒见溥仪这一事件的重新解读,应建立在对时人叙述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尽量还原胡适谒见溥仪的历史场景。通过重新解读中可以看出这次会面对胡适和溥仪公众形象的影响,以及在对待既定政治秩序方面胡适与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之间态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溥仪 公众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商隐与杜牧的边疆民族题材诗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树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118,共12页
李商隐与杜牧十分关注晚唐边事。两位诗人有关边疆民族问题的诗文,全景式地反映了晚唐前期(从唐穆宗至唐宣宗)的边疆形势。针对久未纾解的边疆困局,两位诗人依据各自的经历与理解,均试图寻找出其中的深层政治军事与社会历史根源,杜牧侧... 李商隐与杜牧十分关注晚唐边事。两位诗人有关边疆民族问题的诗文,全景式地反映了晚唐前期(从唐穆宗至唐宣宗)的边疆形势。针对久未纾解的边疆困局,两位诗人依据各自的经历与理解,均试图寻找出其中的深层政治军事与社会历史根源,杜牧侧重于检讨唐王朝应对边祸的具体政策失误与体制机制弊端,李商隐则专注于反思唐最高政治伦理的腐败。李商隐与杜牧对边疆民族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切思考,共同反映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使命担当,代表着一种昂扬激越的民族精神状态在末代的壮丽回归。与此同时,通过考察小李杜对关涉晚唐边政的关键人物与事件的品评判断,会发现在面对历史是否能秉持客观公正态度这一重大考验上,两位诗人难免存在轩轾高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现状 反思 精神 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上古夷、夏畛域的消失——兼论上古诸族分隶南北两大族团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维英 《人文杂志》 1987年第1期81-86,共6页
远古中华大陆,氏族、部落林立。由于当时人烟稀少,这些氏族、部落原来大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也许涂抹了太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位哲人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或者真的... 远古中华大陆,氏族、部落林立。由于当时人烟稀少,这些氏族、部落原来大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也许涂抹了太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位哲人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或者真的存在过。纵然如此,在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力和人的自身蕃衍)都获得较大发展的前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蛮 畛域 族分 氏族 华夏族团 夷夏 烛龙 秦族 蚩尤 “两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伯何曾奔吴立国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维英 《浙江学刊》 1988年第1期101-102,36,共3页
太伯、仲雍奔吴这件史事,实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越的先人是“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一般无稽,顶多见之于民间传说或稗官野史,不足信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谓“纵或少... 太伯、仲雍奔吴这件史事,实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越的先人是“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一般无稽,顶多见之于民间传说或稗官野史,不足信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谓“纵或少康别有子季杼,自当封于中土,如封少子曲烈于鄫之比,奈何屏置蛮荒,令其文身断发乎?”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太伯、仲雍离开周族“老家”,远徙异土,确有其事。然并非揣摩父亲古公亶父(太王)的心意,打算立老三季历(因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而是另有原因。太伯兄弟之窜,是避祸,并非让贤。“让”国云云,实在太多沾染了后来儒家的理想色彩,如孔丘所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就是这位老夫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一套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伯奔吴 仲雍 史记 政治理想 越王勾践 周文王 左传 世家 吴越春秋 清代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诗对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树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7-219,328,共13页
唐诗中对于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反映唐与吐蕃之间有着多样的交往形态,不仅有中央层面的使节往还,地方上也有密切走动。通使诗情感内容的发展变化与唐蕃关系的曲折变迁息息相关,是社会心理波动曲折的典型标本。和平友好是通使诗歌永... 唐诗中对于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反映唐与吐蕃之间有着多样的交往形态,不仅有中央层面的使节往还,地方上也有密切走动。通使诗情感内容的发展变化与唐蕃关系的曲折变迁息息相关,是社会心理波动曲折的典型标本。和平友好是通使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包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证明唐蕃都有维护友好的真挚意愿,并且为之付出了细致深入的努力,为汉藏两大民族的融合一家奠定基础。这些诗歌还让人看到:作为通使活动的主体,入蕃使节对于个人命运的嗟叹,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心,特别是在苦难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牺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走向 形态 意愿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