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濉溪县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玉琪 张新萍 +3 位作者 顾检选 张存岑 陈若礼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92-1793,1795,共3页
品种更新缓慢、施肥不足、重茬面积大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是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花荚期的雨日、鼓粒期的日照时数和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是导致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实现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品种更新... 品种更新缓慢、施肥不足、重茬面积大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是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花荚期的雨日、鼓粒期的日照时数和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是导致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实现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科学运筹肥料,适期播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产量波动 气象因子 发展对策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纪永民 张存岭 +2 位作者 吴健 陈若礼 焦浩 《大豆科技》 2008年第5期38-41,共4页
濉科998是以巨丰×豫豆21的优势单株为母本,开豆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732.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30%;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 濉科998是以巨丰×豫豆21的优势单株为母本,开豆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732.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30%;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2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8.99%。籽粒蛋白质含量41.52%,脂肪20.07%。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8d,中抗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SC7,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濉科998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濉溪县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纪永民 张存岭 陈若礼 《大豆通报》 2006年第6期8-11,共4页
在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大豆产量低而不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技术对策。(1)大豆产量水平低,增产速度缓慢,产量波动不仅略高于生育期间灾害频繁的小麦,也明显高于同一生育期和相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夏玉米。(2)品种... 在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大豆产量低而不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技术对策。(1)大豆产量水平低,增产速度缓慢,产量波动不仅略高于生育期间灾害频繁的小麦,也明显高于同一生育期和相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夏玉米。(2)品种更新缓慢、施肥不足、重茬面积大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是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花荚期的雨日、鼓粒期的日照时数和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是导致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3)实现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科学运筹肥料,适期播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产量波动 气象因子 高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90
4
作者 陈欢 曹承富 +4 位作者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9-617,共9页
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 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M>NPK>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砂姜黑土 土壤肥力 施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曹承富 孔令聪 +4 位作者 张存岭 赵斌 赵竹 张耀兰 杜世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73-1077,共5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基础肥力 强筋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的固碳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玮 孔令聪 +6 位作者 张存岭 姜涛 陈欢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曹承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3-949,共7页
以安徽淮北32a的定位试验为平台,运用土壤等质量方法对土壤耕层的固碳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均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有显著作用,... 以安徽淮北32a的定位试验为平台,运用土壤等质量方法对土壤耕层的固碳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均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有显著作用,但以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最明显。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显著,而长期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明化肥长期施用下土壤肥力下降。0~20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的最高,其次为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不施肥最低。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且有机肥和化学氮肥分别以高于N262.5kg hm^-2a^-1配施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活性 固碳效应 施肥模式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砂姜黑土微生物学特征差异及评价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欢 曹承富 +5 位作者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3-1571,共9页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安徽省杨柳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研究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HMNPK)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15.68~22.80倍),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二者分别于M、MNPK处理达最高值(30.50×10~5cfu/g和15.50×10~4 cfu/g);长期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单施化肥有利于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MNPK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最高,达119.74%但与M、HMNPK处理差异不明显,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幅达88.46%,显著高于M、HMNPK处理;长期单施化肥仅对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提增作用(38.87%)对微生物量氮作用不明显,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提增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转化酶活性,抑制磷酸酶活性,长期单施化肥的作用则相反。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9个生物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以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和转化酶为主要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以为真菌、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为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代表了与碳、氮和磷循环密切相关微生物影响因子。通过综合得分把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微生物生态划分为3个等级,一等包括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高氮),二等包括长期单施有机肥,三等为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结论】通过综合评价可得砂姜黑土的微生物生态状况在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最佳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的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砂姜黑土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荣 杨光 +2 位作者 张英 陈若礼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365-10366,共2页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早、播种密度大和氮肥用量高是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冬前和播种-拔节期积温多,拔节前后气温低,纹枯病病情指数高。生产上要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或适期晚播,...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早、播种密度大和氮肥用量高是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冬前和播种-拔节期积温多,拔节前后气温低,纹枯病病情指数高。生产上要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或适期晚播,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群体密度,增强个体自身的抗病力;根据田间调查情况,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病情指数 播期 密度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小麦根系和光合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向前 曹承富 +5 位作者 张存岭 乔玉强 杜世州 李玮 赵竹 陈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5-183,共9页
为明确长期单一施肥模式效果间的差异,研究了5种长期定位(34年)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小麦根系和光合的影响。结果表明,CK(不施肥)的根系性状表现最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H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 为明确长期单一施肥模式效果间的差异,研究了5种长期定位(34年)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小麦根系和光合的影响。结果表明,CK(不施肥)的根系性状表现最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H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显著高于NPK(单施化肥)和M(单施有机肥)处理,NPK与M间的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总根体积差异不显著。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HMNPK)相对于长期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M)能提高小麦上3叶的长宽。在孕穗期,MNPK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高,但与HMNPK差异不显著;在灌浆中期(MNPK与HMNPK发生倒伏),NPK和M处理的光合特性表现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MNPK和HMNPK,MNPK的光合特性亦优于HMNPK(倒伏最重)。在孕穗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相对于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肥利于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改善;灌浆中期,M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最优,MNPK的ΦpsⅡ、Fv/Fm、ETR、qP显著高于HMNPK。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总根体积、总根尖数皆与光合高效叶片长宽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系性状、产量与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m、ΦpsⅡ、Fv/Fm、ETR、q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_2浓度、Fo、q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虽有利于小麦根系及高效光合叶片长宽的改善,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下遇特殊天气由于肥力较高易发生倒伏,造成光合速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性状 叶片长宽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 被引量:2
10
作者 纪永民 张存岭 +2 位作者 吴健 陈若礼 焦浩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48,共2页
濉科998是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2005年育成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每hm^2产量2400-3000kg,最高可超过3400kg。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最... 濉科998是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2005年育成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每hm^2产量2400-3000kg,最高可超过3400kg。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最佳种植密度为18万~24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稳产 新品种 夏大豆 选育 科技开发 结荚习性 综合抗性 试验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 被引量:7
11
作者 纪永民 张存岭 +3 位作者 吴健 陈若礼 焦浩 陈若红 《中国种业》 2012年第5期58-60,共3页
濉科99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夏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豆2008002;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 濉科99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夏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豆2008002;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稳产 杂交选育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新品种 夏大豆 科技开发 育种目标 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水与夏大豆生长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峰 杨义法 +3 位作者 曾广飞 陈若礼 张存岭 纪永民 《大豆通报》 2006年第1期4-8,共5页
利用安徽省濉溪县1970-2004年大豆统计产量和相应的实测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大豆幼苗期和鼓粒期的降水量、花荚期和全生育期的雨日与气象产量呈显著直线相关,大豆生长季节降水及其时空分布是造成实际产量围绕生... 利用安徽省濉溪县1970-2004年大豆统计产量和相应的实测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大豆幼苗期和鼓粒期的降水量、花荚期和全生育期的雨日与气象产量呈显著直线相关,大豆生长季节降水及其时空分布是造成实际产量围绕生产水平线波动的主要原因。大豆生育期内适宜降水为:降水量380-540mm,雨日24-34d。濉溪县大豆生育期内降水适中,涝多于旱。当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6%,预计5-7d内又无雨量较大的降水时,要及时灌溉浇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降水量 产量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3叶片与小麦粒重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红心 陈若礼 +1 位作者 张怀念 张存岭 《安徽农学通报》 2005年第2期18-19,共2页
淮北地区生态条件下,上3叶功能期长短和叶面积大小与千粒重呈正相关;灌浆速度与开花后天数呈抛物线关系。在生产中应采用科学的栽培措施,适当扩大上3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功能期,从而增加粒重和提高产量。
关键词 小麦 上3叶 千粒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淮北市降水空间差异分析
14
作者 周景春 殷晗 +2 位作者 王苏瑶 吕森林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161-164,共4页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属正态分布,平均降水量825.1 mm,雨日116.9 d。降水量、降水强度全年和四季南北差异显著,雨日全年和春、秋、冬季南北差异显...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淮北市37个加密自动站降水属正态分布,平均降水量825.1 mm,雨日116.9 d。降水量、降水强度全年和四季南北差异显著,雨日全年和春、秋、冬季南北差异显著,大运河沿线、市区分别为雨量、雨日低值区;降水强度市区高,大运河沿线低。降水多为局部或大部地区,覆盖率与降水量、持续天数和过程雨日三者的自然对数呈直线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雨日 空间差异 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倩倩 陈欢 +5 位作者 张存岭 乔玉强 陈天河 徐汝民 唐俊 曹承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6-1194,共9页
为了解不同新型小麦专用肥应用效果,以13种小麦新型专用肥为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常规复合肥一次性基施)和推荐施肥(常规复合肥基施+拔节... 为了解不同新型小麦专用肥应用效果,以13种小麦新型专用肥为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常规复合肥一次性基施)和推荐施肥(常规复合肥基施+拔节追尿素),施用新型专用肥后小麦分别增产-24.34%~2.72%和-11.82%~19.72%。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新型专用肥的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比传统施肥增加-9.97%~38.44%,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17.99%~19.67%、-18.96%~33.81%和-25.79%~69.04%。经主成分分析,总养分含量为48%的控失肥、保持性肥料、活性增效复合肥、活性尿素BB肥和控失增效二铵BB肥等5种新型专用肥的丰产增效综合效果较佳,可替代推荐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专用肥 冬小麦 产量 氮素效率 主成分-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新品种濉科928
16
作者 纪永民 张存岭 +2 位作者 吴健 陈若礼 刘玉梅 《大豆通报》 2007年第5期14-15,共2页
濉科92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X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49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 濉科92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X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49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51.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的平均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合计62.39%。蛋白质产量1001.9-1253.9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5.41%-23.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好,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濉科928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子峰 刘倩倩 +6 位作者 郑良勇 张存岭 乔玉强 陈天河 徐汝民 唐俊 曹承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专用型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方法]以土壤改良剂和10种不同类型的新型肥料为材料,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不同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小麦的增产效... [目的]筛选适宜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专用型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方法]以土壤改良剂和10种不同类型的新型肥料为材料,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不同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不同,与常规施肥、推荐施肥相比分别增产2.1%~8.7%、1.3%~7.9%,净收入分别增加105.0~901.5、25.5~807.0元/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1%~8.7%、0.6%~7.1%,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8.7%~77.0%、10.1%~64.2%。[结论]总养分含量为48%的增效肥、控失肥I和活性糖肥料3种新型肥料,其综合效果较优,一次性基施技术可替代推荐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肥料 冬小麦 产量 经济效益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彬 周景春 +1 位作者 张存岭 陈若礼 《农业灾害研究》 2013年第7期14-17,共4页
[目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关系,为防涝抗旱提供依据.[方法]对濉溪县2011-2012年逐日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0~60 cm土壤含水量与深度二次曲线相关,低点随含水量增加而下移;20~30、60~100 cm... [目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关系,为防涝抗旱提供依据.[方法]对濉溪县2011-2012年逐日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0~60 cm土壤含水量与深度二次曲线相关,低点随含水量增加而下移;20~30、60~100 cm土层含水量与月度二次曲线相关.入渗深度与过程降水量、雨前表土层含水量正相关,入渗速度与雨前表土层含水量负相关,雨后耕层含水量与入渗深度正相关.雨后表土层含水量及变化与雨前表土层含水量和降水量对数正相关,雨后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变化与雨前10~20 cm土层含水量和降水量正相关.[结论]濉溪县常年降水量略有不足,要补充灌溉,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降水量 降水入渗 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量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印军 陈若礼 +2 位作者 张存岭 纪永民 刘慧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05年第4期58-59,128,共3页
大豆生长季节降水的多寡和时空分布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是影响实际产量随生产水平线波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夏大豆 降水量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数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超 陈若礼 +1 位作者 张存岭 赵太宇 《大豆科技》 2011年第6期17-20,共4页
对夏大豆濉科8号、中黄13两个品种从出苗至成熟共15次测定了植株质量,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植株、茎叶质量呈"慢—快—慢—降"的单峰变化趋势,而籽粒质量呈"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趋势,单株粒重、百粒重则... 对夏大豆濉科8号、中黄13两个品种从出苗至成熟共15次测定了植株质量,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植株、茎叶质量呈"慢—快—慢—降"的单峰变化趋势,而籽粒质量呈"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趋势,单株粒重、百粒重则随生育时期呈直线增长趋势。y=ef(t)真实的反映了出苗、始花、终花至成熟期植株、茎叶质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干物质积累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