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与宣传方式探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梦雨 邱洁萍 +3 位作者 吴之涵 张倩 朱爽秋 陈博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信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估不同宣传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10所高校共计1178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再根据答题情况分组分别给予一般健康教育、交... 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信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估不同宣传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10所高校共计1178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再根据答题情况分组分别给予一般健康教育、交互式健康教育,统计分析后比较效果。结果安徽省大学生整体上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够全面,总体得分(70.54±10.91)分,部分问题知晓率低于6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主要是年级(OR=2.455, 95%CI:1.894~3.739, P=0.031)和专业(OR=0.084, 95%CI:0.025~0.283, P<0. 001)。2类宣传方式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交互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一般健康教育(P<0.05)。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十分必要,并且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异质性选取适宜的方式,交互式健康教育的方式值得大力推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大学生 知信行 宣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支持干预对有营养风险胃肠恶性肿瘤病人临床结局和成本-效果比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博 徐阿曼 +6 位作者 胡孔旺 韩文秀 张嘉炜 李霆 韦之见 熊茂明 孟翔凌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了解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胃肠恶性肿瘤病人有无改善临床结局和成本-效果比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以连续抽样方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临床结局和医疗费用进行资料收集。结果:共纳入244例病人,... 目的:了解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胃肠恶性肿瘤病人有无改善临床结局和成本-效果比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以连续抽样方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临床结局和医疗费用进行资料收集。结果:共纳入244例病人,在有营养风险者中,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率(31.94%vs 57.89%,P=0.04)以及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25.00%vs 52.63%,P=0.02)显著低于无营养支持组。另外,肠内营养组在非感染性并发症风险的减少方面有绝对优势(16.67%vs 52.63%,P=0.03)。多因素分析确认营养支持改善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的结论稳定(OR=0.62,95%CI=0.37~0.81,P〈0.01)。存在营养风险且接受营养支持病人的总费用比未接受营养支持者高,两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 175.9和7 184.9,增量成本-效果比为3 819.2。结论:对胃肠恶性肿瘤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成本-效果比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风险筛查 消化道肿瘤 营养不足 营养支持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与应对方式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潘庆 王维利 +1 位作者 洪静芳 汪严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及其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就医的15例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现场录音和笔录,运用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胃肠道肿瘤患...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及其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就医的15例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现场录音和笔录,运用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包括,不确定症状的严重度及其意义;不明确治疗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对疾病相关知识与信息感到模糊;难以预测疾病预后;对各类社会支持的不确定。主要应对方式包括,寻求信仰;压抑、回避与发泄;渴望并寻求社会支持;主动寻求知识与信息,改变生活方式;调整与顺应,把握现在。结论:我国胃肠道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体验与Mishel理论的观点基本吻合,同时具有文化特点,其应对方式包括情绪中心和问题中心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胃肠道 疾病不确定感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NT1表达调控胃癌细胞HGC-27生物学行为研究
4
作者 龚雨海 余昌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T1(TNNT1)在临床胃癌组织样本及胃癌细胞HGC-27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UALCAN、GEPIA数据库对TNN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性进行检测;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临床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MTT法、Transw...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T1(TNNT1)在临床胃癌组织样本及胃癌细胞HGC-27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UALCAN、GEPIA数据库对TNN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性进行检测;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临床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MTT法、Transwell法定量检测并分析TNNT1蛋白在胃癌细胞HGC-27中对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NNT1蛋白在胃癌细胞HGC-27中表达上调;转染sh-TNNT1后,检测TNNT1蛋白表达下调(P<0.01),胃癌细胞HGC-27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均受抑制(P<0.05)。TNN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患者的TNM分期(P=0.049)及肿瘤浸润深度(P=0.011)密切相关,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下调TNNT1蛋白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NNT1 增殖 侵袭 迁移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与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后恢复的对比
5
作者 卢逸箫 曹国栋 李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治疗胃癌术后恢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4年4月99例因胃癌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治疗胃癌术后恢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4年4月99例因胃癌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行TLDG 49例,LADG 5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和转移情况、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吻合口梗阻、胃瘫、乳糜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结果与LADG相比,TLDG术后使用止痛药次数少(中位数0次vs.4次,Z=-5.810,P<0.001),术后4天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中位数50.0分vs.40.0分,Z=-3.232,P=0.001),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获得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DG与TLDG在手术效率、安全性上相当,但TLDG术后疼痛轻,术后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可能在术后恢复上存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 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894通过miR-205-5p/ZEB1轴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康伟彪 周理好 +2 位作者 余昌俊 江露 陈昌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2-288,共7页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00894(LINC00894)基因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验证LINC00894、miR-205-5p、ZEB1在胃癌中的调控关系。方法 采用RT-qPCR检测LINC00894在胃癌细胞系、正常胃细胞系、临床胃癌及正常胃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00894(LINC00894)基因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验证LINC00894、miR-205-5p、ZEB1在胃癌中的调控关系。方法 采用RT-qPCR检测LINC00894在胃癌细胞系、正常胃细胞系、临床胃癌及正常胃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通过随访,探究LINC00894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LINC00894敲减细胞系和过表达细胞系,并采用RT-qPCR检测敲减及过表达效率;通过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转移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RT-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LINC00894、miR-205-5p和ZEB1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 LINC00894基因在胃癌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胃正常组织或细胞,且LINC00894基因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差;LINC00894基因的敲减抑制了胃癌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相反,LINC00894基因的过表达得到相反地结果;LINC00894通过靶向miR-205-5p并下调其表达,从而促进ZEB1的表达。结论 LINC00894在胃癌中扮演癌基因的角色,可能通过miR-205-5p/ZEB1轴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LINC00894 miR-205-5p ZE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与验证
7
作者 凤亮 曹志国 +3 位作者 石小琪 张启坤 陈昌裕 余昌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9-1439,共11页
目的 基于二硫化物应激导致的新型细胞死亡类型,探究与其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建立双硫死亡相关的胃癌预后模型,为胃癌治疗的预后情况评估提供新的方式。方法 使用公开数据库TCGA获得胃癌与正常组织样本的转录组... 目的 基于二硫化物应激导致的新型细胞死亡类型,探究与其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建立双硫死亡相关的胃癌预后模型,为胃癌治疗的预后情况评估提供新的方式。方法 使用公开数据库TCGA获得胃癌与正常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并通过Pearson分析与LASSO-Cox回归分析挑选双硫死亡相关LncRNA。基于上述LncRNA构建出相关的胃癌预后模型,并通过功能富集分析、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药物敏感性分析、定量逆转录PCR(RT-qPCR)等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识别出400个双硫死亡相关的LncRNA,并筛选出其中5个构建预后模型,用于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模型在验证中显示,高风险评分组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风险评分组(P<0.05)。此外,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AUC=0.725)优于仅依据年龄和性别等基本特征进行预测。双硫死亡相关LncRNA在正常组织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双硫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可以用于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和肿瘤微环境,为胃癌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潜在的靶点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细胞死亡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助腹腔镜胃癌D2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齐勇 吴文涌 +3 位作者 孟翔凌 张长乐 余昌俊 周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胃癌D2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我院120例手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laparoseopiesurgery,HALS)与130例腹腔镜辅助手术(1aparoscopieassistedsurgery,LAS)治疗胃癌的...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胃癌D2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我院120例手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laparoseopiesurgery,HALS)与130例腹腔镜辅助手术(1aparoscopieassistedsurgery,LAS)治疗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AJCC/UICC分期、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发热例数、术后止痛剂使用例数、术后鼻饲肠内营养的时间、术后进流质食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均完成根治性胃切除和胃周淋巴结的彻底清扫,HALS组无一例中转开腹,LAS组有20例中转开腹。HALS组手术时间(228,2±30.8)min,明显短于LAS组手术时间(256.0±46.7)min(t=-5.371,P=0.000);HALS组手术切口长度(5.2±0.4)cm,与LAS组(5.1±0.5)enl无统计学差异(t=1.681,P=0.094);HALS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6.9±5.9)枚,与IJAs组(16.2±6.4)枚无统计学差异(t=0.863,P=0.389);HAl.s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4.3±1.1)d,与IJAs组(4.4±1.9)d无统计学差异(t=-0.493,P=0.622);HALS组术后发热例数64例,与LAS组57例无统计学差异(X2=0.053,P=0.818);HAI.S组术后82例使用止痛剂与LAS组79例无统计学羞异(X2=0.332,P=0.565);HALS组术后鼻饲肠内营养的时间(37±0.8)d,与LAS组(3.6±0,9)d无统计学差异(t=0.892,P=0.373);HALS组术后进食流质时间(6.0±1.4)d与LAS组(6.2±1.4)d,无统计学差异(t=-1.082,P=0.280);HALS组术后住院时间(9.8±1.6)d,与LAS组(10.0±1.4)d无统计学差异(t=-1.005,P=0.316);HALS组术后肠梗阻2例、肺部感染2例,LAS组术后肠梗阻2例、肺部感染2例,2组比较均尤统计学差异(X2=0.000,P=1.000)。2组随访1~19个月,平均9个月,HALS组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肝转移,LAS组2例分别于术后10、13个月死于腹腔内多发转移,其余患者在随访期内恢复尚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手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助腹腔镜 腹腔镜辅助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列线图预后风险模型构建: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黄凯 张长乐 +3 位作者 吴文涌 刘省存 方昌义 余昌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9-305,共7页
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结肠癌患者的1、3及5年生存率,并进行临床获益分析。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2010—2015年结肠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以及相关随访数据共53 753例。将年龄、病理分期、AJCC... 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结肠癌患者的1、3及5年生存率,并进行临床获益分析。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2010—2015年结肠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以及相关随访数据共53 753例。将年龄、病理分期、AJCC第7版T分期、N分期、M分期、阳性淋巴结比值(LNR)、组织分级、性别和化疗等9个因素纳入结肠癌的预后分析中,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预后风险因素。使用逐步回归方法进一步筛选与预后关联最重要的临床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校正曲线对列线图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检查其预测精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模型对患者的临床获益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年龄、病理分期、AJCC第7版T分期、N分期、M分期、LNR、组织分级、性别和化疗等9个因素均为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P<0.01)。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M分期、T分期和LNR 4个因素与结肠癌的预后关联最大,将4个因素纳入并构建了列线图。训练集和校验集的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指数)分别为0.754(95%CI:0.749~0.759)和0.748(95%CI:0.741~0.755),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和校验集样本的1、3、5年AUC均达到了0.7以上,显示出4个因素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性能。结论基于年龄、M分期、T分期和LNR 4个因素构建的结肠癌预后总生存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且好于传统的TNM分期系统。预后总生存列线图的建立有助于临床肿瘤医师对患者预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后评估,可为结肠癌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特征选择 列线图 预后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病人临床营养支持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博 熊茂明 孟翔凌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7-251,共5页
在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重症病人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总结,简述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推广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以指导临... 在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重症病人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总结,简述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推广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医务人员选用合理的营养制剂,快速、准确地对该类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使危重症病人最终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危重症疾病 营养支持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头框M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明 胡孔旺 +2 位作者 王宜文 李昊 曹立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讨叉头框M1(FOXM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80例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FOXM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FOXM1的表达。结... 目的探讨叉头框M1(FOXM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80例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FOXM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FOXM1的表达。结果 FOXM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0.9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7.50%,P<0.01);FOXM1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CEA、CA199等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FOXM1蛋白相对表达量(0.855±0.063)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0.150±0.041,P<0.01)。FOXM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且FOXM1为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FOXM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因素有关,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叉头框M1 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miRNA205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昌裕 余昌俊 +4 位作者 张敏 谭胜 龙腾云 朱正杰 欧阳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6-1018,共3页
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205在37对大肠癌组织及远端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用graphpad软件t检验分析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与癌旁组织比较,miRNA205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iRNA... 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205在37对大肠癌组织及远端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用graphpad软件t检验分析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与癌旁组织比较,miRNA205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各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miRNA205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硫仑协同奥沙利铂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 被引量:2
13
作者 喻鑫 刘弋 +1 位作者 周波 曹先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53-1458,共6页
目的探讨双硫仑(DSF)协同奥沙利铂(O_(xa))联合用药对胃癌细胞BGC-823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CompuSyn软件做Fraction-Effect协同作用曲线评价联用效果;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碘化吡啶(PI)染色... 目的探讨双硫仑(DSF)协同奥沙利铂(O_(xa))联合用药对胃癌细胞BGC-823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CompuSyn软件做Fraction-Effect协同作用曲线评价联用效果;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碘化吡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率;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过氧化自由基(LipROS)水平变化;qRT-PCR检测铁死亡标记物PTGS2、GPX4、SLC7A11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DSF与O_(xa)单用或联合用药可通过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BGC-823增殖,两药联用可发挥明显协同作用,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凋亡和铁死亡。DSF与O_(xa)联用可诱导LipROS合成增多,导致促铁死亡调控基因PTGS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抑铁死亡调控基因GPX4、SLC7A1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DSF与O_(xa)联用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活力,引起BGC-823细胞凋亡和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双硫仑 奥沙利铂 协同作用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管理平台的开发及可用性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庞雪滢 胡少华 +4 位作者 李慧 尹丹乔 王婷 符敏 俞士卉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3期445-449,共5页
目的:开发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症状管理平台并进行可用性评价。方法: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直肠癌患者LARS症状管理平台。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10名患者和14名医护人员对平台试用并进行访谈,结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建议对... 目的:开发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症状管理平台并进行可用性评价。方法: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直肠癌患者LARS症状管理平台。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10名患者和14名医护人员对平台试用并进行访谈,结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建议对平台进行优化,优化结束后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01名保肛术患者和113名胃肠外科医护人员再次试用后填写系统可用性问卷。结果:抽取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修订后平台的有用性、信息质量、界面质量和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直肠癌患者LARS症状管理平台可用性较强,可为患者提供专业性、针对性指导,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症状管理理论 微信小程序 可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估工具及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庞雪滢 胡少华 王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85,共4页
根据最新发布的《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8》显示,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3位和第2位,在中国的发病率居于第2位,死亡率居于第5位,其中直肠癌约占70%[1-2].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加全直肠... 根据最新发布的《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8》显示,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3位和第2位,在中国的发病率居于第2位,死亡率居于第5位,其中直肠癌约占70%[1-2].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加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方式,其可保留原有肛门,减轻造口带来的不便,但70%~90%的患者术后可出现排便频率增加、排便紧迫感、排空障碍、气体和大便失禁等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甚至有患者经历了大便从干硬到糊状的周期性肠道症状,即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有长期纵向研究[5-6]发现近50%的患者变得"依赖厕所",在手术后7~16年仍存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严重限制了社会生活、工作和身体功能.因此,预防或减轻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防止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评估工具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肠道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评估工具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培风 韩文秀 +2 位作者 陈章明 李传红 隋万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02-2006,共5页
目的研究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治疗的353例患者,收集年龄、体质指数(BMI)、癌胚蛋白(CEA)、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T分期、N分期、肿瘤位置、淋巴结检出数等情况,分别使... 目的研究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治疗的353例患者,收集年龄、体质指数(BMI)、癌胚蛋白(CEA)、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T分期、N分期、肿瘤位置、淋巴结检出数等情况,分别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黏液腺癌、低分化、T2期、淋巴结转移、BMI≥25 kg/m^(2)、CEA≥5μg/L和淋巴结检出数<12个与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2期、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CEA≥5μg/L、BMI≥25 kg/m^(2)和淋巴结检出数<12枚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曲线与实际生存曲线一致性较好(一致性指数C-index=0.779)。结论年龄≥60岁、T2期、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CEA≥5μg/L、BMI≥25 kg/m^(2)和淋巴结检出数<12个是影响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生存分析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GF-β1、Smad-3和Smad-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孝翔 吴文涌 余昌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信号传导蛋白Smad-3和Smad-7水平的变化,为上皮间质化(EMT)与CRC的关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ELISA法对CRC患者血清中TGF-β1、Smad-3和Smad-7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实验组与...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信号传导蛋白Smad-3和Smad-7水平的变化,为上皮间质化(EMT)与CRC的关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ELISA法对CRC患者血清中TGF-β1、Smad-3和Smad-7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TGF-β1、Smad-3和Smad-7的水平。结果 CRC患者血清中TGF-β1和Smad-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mad-7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Dueks分期等级的增高,TGF-β1和Smad-3水平逐渐增高(P<0.01),Smad-7水平则逐渐降低(P<0.01)。结论 TGF-β1、Smad-3和Smad-7在CRC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TGF-Β1 SMAD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的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邱洁萍 孙梦雨 +2 位作者 左瑞东 王耀群 陈博(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394-2399,共6页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并筛选出胃癌DEGs,利用GO和KEGG分析对DEGs进行功能和通路注释,同时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核心基因,结...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并筛选出胃癌DEGs,利用GO和KEGG分析对DEGs进行功能和通路注释,同时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核心基因,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筛选出的DEGs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 773个DEGs,其中1 423个上调,1 350个下调。选择COL1A1、COL1A2、BGN等作为10个核心基因并进行预后分析,除COL5A2外,其余基因的上调均影响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结论:COL1A1、COL1A2、BGN等DEGs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潜在的预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术后患者Nomogram预后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腾飞 王凡 +3 位作者 余昌俊 孔令玲 徐继飞 刘鹤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92-1796,共5页
目的分析对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有影响的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后模型。方法利用SEER数据库,收集4787例胃腺癌患者手术等临床资料以及相关随访数据。采用ROC曲线确定阳性淋巴结比值(LNR)的最佳分界点;使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 目的分析对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有影响的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后模型。方法利用SEER数据库,收集4787例胃腺癌患者手术等临床资料以及相关随访数据。采用ROC曲线确定阳性淋巴结比值(LNR)的最佳分界点;使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后模型,该模型性能检测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进行验证。结果经ROC曲线得出LNR的最佳分界值为0.075;年龄、LNR、AJCC第7版T分期、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这些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后模型其一致性指数为0.708(95%CI:0.696~0.720)并且校正曲线一致性较好,表明模型对胃腺癌患者术后1年、3年生存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DCA显示Nomogram预后模型临床获益与AJCC第7版TNM分期系统比较更高。结论年龄、LNR、AJCC第7版T分期、N分期、M分期是影响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建立的Nomogram较AJCC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列线图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洋溢 徐阿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54-1357,共4页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23例与按性别、年龄挑选出的未复发患者69例,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个数、肿瘤位置高低及T分期是直肠癌根治性...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23例与按性别、年龄挑选出的未复发患者69例,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个数、肿瘤位置高低及T分期是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T4期)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肿瘤位置高低(肿瘤距肛缘小于5 cm)则近似构成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根治性前切除术 危险因素 局部复发 单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