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GF及其受体P75与肝素酶在口腔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骆树瑜 张玉茹 +2 位作者 李宏捷 朱晓红 李秋芝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7,41,共4页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与ACC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组织中HPA...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与ACC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组织中HPA、NGF和P75的表达,并对他们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组织学部位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GF和P75在嗜神经(PNI)组和非嗜神经(NPNI)组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正相关(r=0.429,P<0.05)。嗜神经组HPA和P75的表达正相关(r=0.558,P<0.05)。P75在神经周组织和远离神经部位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NGF在神经组织和远离神经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ACC的神经浸润中,NGF及其受体P75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NGF可以通过和受体p75结合可以提高HPA的表达率和生物活性,进而促进ACC对神经组织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肝素酶 腺样囊性癌 嗜神经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泡抑素在口腔颌面部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治疗应用前景
2
作者 刘嘉程 孟昭松 +1 位作者 李宏捷 隋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56-562,共7页
卵泡抑素(FST)是一种由垂体、肝、骨等多种组织合成分泌的单链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病理功能。体内外实验证实FST在炎症、骨损伤、肌肉萎缩等方面均有治疗价值。FST在维持口腔颌面部组织内环境稳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卵泡抑素(FST)是一种由垂体、肝、骨等多种组织合成分泌的单链糖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病理功能。体内外实验证实FST在炎症、骨损伤、肌肉萎缩等方面均有治疗价值。FST在维持口腔颌面部组织内环境稳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有治疗口腔炎症、颌骨损伤等疾病的潜在价值,对牙齿、唇、腭、颌骨等软硬组织的发育也非常重要。FST在口腔颌面部上皮和间充质组织中均有表达,通过结合激活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阐述FST在口腔颌面部发育及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旨在为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抑素 生长发育 鳞状细胞癌 炎症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及其受体Ret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和细胞增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善川 梁丽 +2 位作者 张玉茹 朱晓虹 李宏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及其受体Ret的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嗜神经侵袭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对42例SACC、5例腺泡细胞癌、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GDNF和Ret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GDNF在SACC肿瘤细胞的胞...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及其受体Ret的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嗜神经侵袭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对42例SACC、5例腺泡细胞癌、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GDNF和Ret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GDNF在SACC肿瘤细胞的胞浆、肿瘤周围的神经纤维和正常腺体的导管中呈阳性表达,而在腺泡细胞癌和正常腺泡组织中均不表达。Ret在SACC肿瘤细胞的胞浆和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神经纤维中弱阳性或不表达,腺泡细胞癌中不表达。Ki-67在SACC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靠近神经和远离神经的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并无差异。有神经侵袭组Ki-67的阳性表达高于无神经侵袭组,但无统计学差异。GDNF与Ret表达间呈正相关(r=0.489,P<0.05),但GDNF与Ki-67的表达间无明显相关性(r=0.278,P>0.05)。结论:GDNF及其受体Ret在SACC中高表达,GDNF在周围神经组织内也高表达,提示SACC中存在GDNF的自分泌,GDNF和Ret可能在SACC嗜神经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SACC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神经侵袭的发生、GDNF的表达间关系可能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 RET Ki-67 神经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肿瘤中P53,Bcl-2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蒋书勤 张斌 +1 位作者 刘平 侯芝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 p5 3 ,bcl 2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 ,对 18例多形性腺瘤和5 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 2 ,P5 3...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 p5 3 ,bcl 2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 ,对 18例多形性腺瘤和5 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 2 ,P5 3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 (P <0 .0 5 ) ;恶性涎腺肿瘤中Bcl 2 ,P5 3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 (P <0 .0 5 )。结论 :在恶性涎腺肿瘤中 ,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且伴有P5 3的过度表达 ;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P53 BCL-2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和NCAM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咏梅 郭煜 +1 位作者 骆树瑜 李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70-673,共4页
目的:分析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雪旺细胞标记物S-100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ACC中的表达,探讨S-100和NCAM与ACC嗜神经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口... 目的:分析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雪旺细胞标记物S-100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ACC中的表达,探讨S-100和NCAM与ACC嗜神经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42例ACC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和NCAM在A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S-100在ACC嗜神经组阳性表达率80.0%明显高于非嗜神经组33.3%(P=0.011)。NCAM在嗜神经和非嗜神经侵袭组ACC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00与NCAM在ACC中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100蛋白的表达与ACC的嗜神经现象密切相关,在管状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充实型,与肿瘤细胞分化具有一定相关性。NCAM蛋白的表达与ACC的嗜神经现象无统计学相关性,与S-100蛋白的表达亦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神经侵袭 S-100蛋白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蒋书勤 李彭军 +1 位作者 赵占考 侯芝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p53、bcl-2、c-myc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断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2、p53、c-myc...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p53、bcl-2、c-myc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断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bcl-2、p53、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p53和c-myc蛋白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P53基因 BCL-2基因 C-MYC基因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因子诱导轴型支架血管化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受益 蔡庆义 +3 位作者 陈刚 朱晓虹 钟晓敏 彭德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复合同轴双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并包裹股动静脉血管束,观察血管再生与成熟及支架早期血管化的动态变化。方法将18只3月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 目的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复合同轴双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并包裹股动静脉血管束,观察血管再生与成熟及支架早期血管化的动态变化。方法将18只3月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8只)、实验对照组(8只)和空白对照组(2只)。解剖分离兔的股动静脉血管束,将其包裹于溶液浇铸-颗粒沥取法制备的同轴双层PLGA支架中央。实验组支架的外层加注PDGF,内层加注VEGF;实验对照组支架的外层为空白,内层加注VEGF;空白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于支架植入术后第7、10、14、21天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空白对照组于支架植入术后第7、10天观察作为对照。结果术后第7天,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股动静脉血管束可见少量呈放射状分布的血管芽;术后第10天,两组大量的新生血管芽沿支架孔隙空间向内层支架放射状生长并贯通支架全层,密度由内向外梯度递减;术后第14天,实验组血管壁较厚,呈分层结构,实验对照组以单层内皮样细胞衬里的幼稚血管为主;术后第21天,实验组支架内以成熟血管为主,而实验对照组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空白对照组始终未见明显血管结构。结论同轴双层PLGA支架复合VEGF/PDGF可有效促进早期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血管化 动静脉血管束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