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董立华 李华 +3 位作者 王凡 李甫强 周鸿鹰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发性肝癌 RT-PCR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LA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HMGN2的鉴定 被引量:6
2
作者 冯云 熊文碧 +5 位作者 王国兴 黄宁 吴琦 鲍朗 李绚 王伯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8-575,共8页
为分离纯化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小分子抗菌多肽,应用制备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人LAK细胞酸溶性提取物,纯化出一个具抗菌活性的多肽HLP-3p21.蛋白质N端氨基酸测序、质谱精确分子质量测... 为分离纯化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小分子抗菌多肽,应用制备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人LAK细胞酸溶性提取物,纯化出一个具抗菌活性的多肽HLP-3p21.蛋白质N端氨基酸测序、质谱精确分子质量测定、蛋白质印迹分析证明HLP-3p21为HMGN2.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证明HMGN2有抗大肠杆菌ML-35p氨苄青霉素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10231活性,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活性.制备HMGN2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荧光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对HMGN2进行定位分析,证明单个核细胞经IL-2刺激成为LAK细胞时部分HMGN2由胞核转移至胞浆,进而分泌到胞外.提示HMGN2是LAK细胞一个新的免疫效应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细胞 HMGN2 抗菌活性 免疫活性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mip/ctxB融合基因体外表达与动物免疫试验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涛 陈建平 +3 位作者 郅克谦 陶大昌 杨春蕾 张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8-823,共6页
PCR扩增嗜肺军团菌mip基因和霍乱弧菌ctxB基因,克隆入载体pcDNA3 1( +),重组子经限制性酶切分析、PCR、序列分析鉴定正确后,命名为pcDNA3 1 mip/ctxB.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DNA3 1 mip、pcDNA3 1 mip/ctxB转染NIH3T3细胞,用免疫荧光法和... PCR扩增嗜肺军团菌mip基因和霍乱弧菌ctxB基因,克隆入载体pcDNA3 1( +),重组子经限制性酶切分析、PCR、序列分析鉴定正确后,命名为pcDNA3 1 mip/ctxB.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DNA3 1 mip、pcDNA3 1 mip/ctxB转染NIH3T3细胞,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鉴定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产物,结果发现:重组质粒成功转入细胞并获得短暂表达,稳定转染细胞分别在 2 4ku和 35ku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将pcDNA3 1 mip、pcDNA3 1 mip/ctxB作为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免疫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FN γ产生水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指标,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发现:各实验组均检测到免疫原性,pcDNA3 1 mip/ctxB免疫组的免疫原性高于pcDNA3 1 mip免疫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霍乱弧菌 mip/ctxB融合基因 体外表达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体外作用对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SCF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祝晓玲 祝彼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6-398,共3页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 (AMI)对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 (SCF)的影响。方法 在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 ,分别加入 0 .1mL不同浓度的AMI(终浓度分别为 4 0mg/L、4 0 0mg/L)作为药物 1组、药物 2组 ,对照组加入等量的...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 (AMI)对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 (SCF)的影响。方法 在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 ,分别加入 0 .1mL不同浓度的AMI(终浓度分别为 4 0mg/L、4 0 0mg/L)作为药物 1组、药物 2组 ,对照组加入等量的IMDM培养液 ,检测各实验组培养体系中骨髓成纤维细胞集落 (CFU F)数。同时 ,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 ,透析浓缩成冻干粉 ,经IMDM液稀释后作为条件培养液 ,分别加入到高增殖潜能的集落形成细胞 (HPP CFC)培养体系中 ,检测各实验组培养上清液中所含SCF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药物组的CFU F数及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BMSCM )中SCF的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一定浓度的AMI可促进贫血小鼠骨髓CFU F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因子 骨髓 基质细胞 黄芪 贫血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药物对豚鼠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小康 周黎明 +1 位作者 李黎明 王浴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23-425,共3页
目的 观察比较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心脏毒性。方法 记录腹腔给药后豚鼠心电图 ,探讨对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均能引起豚鼠心电图异常 ,出现 QT间期显著延长、室性早搏、房室传导... 目的 观察比较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心脏毒性。方法 记录腹腔给药后豚鼠心电图 ,探讨对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均能引起豚鼠心电图异常 ,出现 QT间期显著延长、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而其他指标未见显著改变。在同等剂量下 ,左氧氟沙星对心电图影响最小 ,环丙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接近 ,而司帕沙星而对心电图影响最大。结论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均可引起豚鼠心电图改变 ,但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作用低于司帕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 心脏毒性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司帕沙星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介导嗜肺军团菌疫苗候选基因lvgA和Hsp60的融合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明杰 陈建平 +4 位作者 王涛 廖涛 陈宪 芦殿香 田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04-909,共6页
目的采用PCR法进行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拼接融合,克隆并检测该融合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设计引物首先分别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待融合端互补的军... 目的采用PCR法进行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拼接融合,克隆并检测该融合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设计引物首先分别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待融合端互补的军团菌毒力基因(lvgA)和热休克蛋白60基因(Hsp60),经琼脂糖电泳纯化回收,再以适量lvgA和Hsp60为模板变性、退火、重叠延伸,实现二基因的PCR水平融合,随后采用外引物进行新一轮扩增,扩得足量lvgA/Hsp60融合基因的PCR产物,继而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分析等鉴定。结果扩增出了约2292bp的lvgA/Hsp60融合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lvgA/Hsp60,并检测到Mr约117000的GST-lvgA-Hsp60融合蛋白表达条带。结论采用PCR法实现了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融合,构建了其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使该融合蛋白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融合基因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lvgA基因 Hsp60基因 重组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mi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涛 陈建平 张雷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 扩增嗜肺军团菌mip基因 ,导入载体 pUC18,构建重组质粒 pLpmip ,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从嗜肺军团菌扩增得到巨噬细胞感染增强蛋白基因 (mip基因 ) ,导入载体pUC18,构建重组质粒 pLp mip并转化大... 目的 扩增嗜肺军团菌mip基因 ,导入载体 pUC18,构建重组质粒 pLpmip ,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从嗜肺军团菌扩增得到巨噬细胞感染增强蛋白基因 (mip基因 ) ,导入载体pUC18,构建重组质粒 pLp mip并转化大肠杆菌JM 10 9,并用限制性酶切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分析、硫酸十二烷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Western印迹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出 82 8bp的mip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Lpmip ;表达出 2 4kD的抗原区带。结论成功扩增 82 8bp的嗜肺军团菌mip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Lpmip ,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出 2 4KD的抗原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MIP 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mip/ctxB融合基因动物免疫试验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涛 陈建平 +2 位作者 陈慧皎 张雷 廖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75-1077,1063,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mip基因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20只6~8周龄、体重25 g左右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cDNA3.1(+)阴性对照组、pcDNA3.1-mip免疫组、pcDNA3.1-mip/ctxB免疫组4个组.每只小鼠股四头肌肌肉注射进行免疫接种... 目的初步评价mip基因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20只6~8周龄、体重25 g左右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cDNA3.1(+)阴性对照组、pcDNA3.1-mip免疫组、pcDNA3.1-mip/ctxB免疫组4个组.每只小鼠股四头肌肌肉注射进行免疫接种,初次免疫2周后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2周后,小鼠腹腔注射嗜肺军团菌L1菌液进行攻击.攻击28 d后,检测小鼠肺组织培养带菌量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pcDNA3.1-mip免疫组和pcDNA3.1-mip/ctxB免疫组肺组织培养带菌量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ANOVA,P<0.05).小鼠肺组织肉眼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发现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渗出性病变,可见肺泡膈明显增宽,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渗出物;而应用DNA疫苗的两个免疫组无渗出性病变,pcDNA3.1-mip免疫组肺泡壁和肺间膈轻度增厚,pcDNA3.1-mip/ctxB免疫组肺泡壁和肺泡膈略微增厚.结论应用mip基因DNA疫苗能诱导小鼠在体内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mip/ctxB融合基因 免疫保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flaA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雷 张莉 +3 位作者 陈建平 王涛 杨志伟 李金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构建flaA基因的DNA疫苗,观察其对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重组质粒pET32a-flaA上切下flaA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子经限制性酶切分析、PCR鉴定正确后,命名为pcDNA3.1-flaA。将18... 目的构建flaA基因的DNA疫苗,观察其对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重组质粒pET32a-flaA上切下flaA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子经限制性酶切分析、PCR鉴定正确后,命名为pcDNA3.1-flaA。将18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pcDNA3.1-flaA实验组肌肉接种pcDNA3.1-flaA质粒100μg,2w后加强免疫一次,2个对照组分别肌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100μg空质粒,加强免疫后3w小鼠鼻腔滴注嗜肺军团菌Lp1菌液进行攻击感染,感染4w后,检查小鼠肺组织带菌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flaA,攻击感染实验表明,pcDNA3.1-flaA免疫组肺组织带菌量显著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质粒对照组(P<0.05),且肺组织病理变化症状较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肺轻微。结论由flaA基因构建的嗜肺军团菌DNA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flaA基因 DNA疫苗 保护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团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涛 陈建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5-648,共4页
关键词 军团菌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 阿米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ESAT6-PPE68融合蛋白的制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红霞 陈建平 +6 位作者 曾林子 刘刚 姚卫 杨筠 刘杨椅 王涛 田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支杆菌esat6-ppe68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ESAT6-PPE68。方法用基因拼接(GeneSOEing)法扩增esat6-ppe68融合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sat6-ppe68... 目的构建结核分支杆菌esat6-ppe68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ESAT6-PPE68。方法用基因拼接(GeneSOEing)法扩增esat6-ppe68融合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sat6-ppe68。重组子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约69000带谷胱苷肽硫转移酶蛋白(GST)标签的rESAT6-PPE68融合蛋白,经谷胱苷肽-硫-转移酶融合蛋白纯化试剂盒得到纯化的融合蛋白,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blotting鉴定。结果重组质粒pGesat6-ppe68中目的基因测序结果与报道序列完全相同;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非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0%,表达蛋白纯化后获得纯度为90%左右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ting结果证实重组蛋白与确诊的结核病患者血清发生特异免疫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sat6-ppe68,获得了rESAT6-PPE68融合蛋白,为rESAT6-PPE68融合蛋白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esat6-ppe68融合基因 rESAT6-PPE68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胞壁蛋白诱导人肠腺上皮细胞β-防御素-2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国兴 吴琦 +3 位作者 黄宁 冯云 李成梁 王伯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56-1657,共2页
目的:本项研究目的是检测双歧杆菌对人肠腺上皮细胞hBD-2基因的激活作用并分离其活性组分,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及其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方法:厌氧培养长双歧杆菌,采用超声破碎细胞、超速离心、蛋白萃取方法获得双歧杆菌胞壁蛋白质成份,利用S... 目的:本项研究目的是检测双歧杆菌对人肠腺上皮细胞hBD-2基因的激活作用并分离其活性组分,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及其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方法:厌氧培养长双歧杆菌,采用超声破碎细胞、超速离心、蛋白萃取方法获得双歧杆菌胞壁蛋白质成份,利用SepharylS-100HR分子筛分离细胞壁蛋白.分别利用活菌,热灭活全菌,全细胞壁组份和全细胞壁蛋白组分,刺激人肠腺上皮细胞Caco-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Northem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ELISA等技术在mRNA和肽水平上检测hBD-2基因的表达.应用Westem Blotting技术检测到IκB-α磷酸化和降解、NF-κBp65的核移位以及细胞内MAPKs蛋白分子ERK1/2、p38 MAPK和JNK的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肠腺上皮细胞 长双歧杆菌 基因表达及 蛋白诱导 Β-防御素-2 信号转导机制 hBD-2基因 NORTHERN杂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htpA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明杰 陈建平 +5 位作者 廖涛 王涛 陈宪 田玉 张雷 张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克隆并检测嗜肺军团菌htpA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HtpA蛋白的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军团菌热休克蛋白A基因htpA,并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 目的克隆并检测嗜肺军团菌htpA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HtpA蛋白的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军团菌热休克蛋白A基因htpA,并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htpA,重组子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JM109,IPTG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分析鉴定。结果扩增出了291bp完整的htpA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htpA,并检测到约36kDa的GST-htpA融合蛋白质表达条带。结论成功克隆了嗜肺军团菌htpA基因并使HtpA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htpA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损伤在临床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寅 李龙江 陈尧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639-642,共4页
副神经作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的支配神经,在颈肩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解剖特点对颈淋巴清除、神经修复等临床手术有指导作用。下面就副神经的解剖特点、副神经损伤在临床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副神经 颈丛神经 解剖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LA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HMGN2的鉴定
15
作者 冯云 熊文碧 +5 位作者 王国兴 黄宁 吴琦 鲍朗 李绚 王伯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8-1648,共1页
目的:从人LAK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小分子抗菌多肽. 方法:用Hypaque-Ficoll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白细胞,经IL-2和PHA刺激培养后,5%乙酸匀浆细胞获取酸溶性提取物,应用制备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 目的:从人LAK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小分子抗菌多肽. 方法:用Hypaque-Ficoll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白细胞,经IL-2和PHA刺激培养后,5%乙酸匀浆细胞获取酸溶性提取物,应用制备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多肽,N-端氨基酸测定和质谱分析鉴定其分子特性.免疫荧光化学、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行定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效应分子 人LAK细胞 分析鉴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BLOTTING 分离纯化 N-端氨基酸 WE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宫颈黏液HMGN2鉴定及在宫颈组织的表达
16
作者 王莉莉 何跃东 +6 位作者 黄宁 李明 熊文碧 冯云 吴琦 王伯瑶 潘小玲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3,共7页
为探讨人子宫颈黏液的抗菌机制,采用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技术,从人子宫颈黏液酸溶性提取物鉴定出对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耐药株ML-35p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的多肽HCP-21和HCP-26.蛋白质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和精确质谱... 为探讨人子宫颈黏液的抗菌机制,采用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技术,从人子宫颈黏液酸溶性提取物鉴定出对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耐药株ML-35p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的多肽HCP-21和HCP-26.蛋白质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和精确质谱分子质量测定证明,HCP-21为HMGN2,HCP-26为SLPI片段.提取原代培养宫颈上皮细胞的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一条与HMGN2 cDNA大小相同(270bp)目的基因片段,表明在生理状况下,宫颈上皮细胞即可表达其mRNA.制备HMGN2多克隆抗体,对生理状态下宫颈组织切片和宫颈黏液涂片进行HMGN2分子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该分子主要分布于子宫颈黏膜层,并存在于子宫颈黏液.HMGN2分子在宫颈黏膜上皮组织和黏液中固有表达,可能在子宫颈天然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 子宫颈 抗菌肽 HMG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上皮细胞与致病菌相互作用——上皮细胞内吞细菌实验研究
17
作者 吴琦 周敏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58-1659,共2页
目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在防御这类机会致病菌感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上皮细胞能否清除胞内的绿脓杆菌,胞内模式识别受体Nods蛋白家族是否参与胞内杀菌,防御素是否能通过促经克雷伯杆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而被上皮细胞内在化而... 目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在防御这类机会致病菌感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上皮细胞能否清除胞内的绿脓杆菌,胞内模式识别受体Nods蛋白家族是否参与胞内杀菌,防御素是否能通过促经克雷伯杆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而被上皮细胞内在化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上皮细胞 细胞内吞 致病菌感染 实验研究 细菌 相互作用 TRITONX-100 平板菌落计数法 ELIS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390-IL2重组质粒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明琪 张林 +4 位作者 李虹 蒋中华 庄永华 贾怡 李明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6-388,400,F003,共5页
目的:研究DT390-IL2重组质粒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效果。方法:提取髓鞘碱性蛋白(MBP)并经SDS-PAGE鉴定后,用MBP+CFA诱导豚鼠的EAE模型;采用亚精胺法进行DT390-IL2重组质粒的大量制备,并经肌注DT390-IL2重组质粒对EAE... 目的:研究DT390-IL2重组质粒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效果。方法:提取髓鞘碱性蛋白(MBP)并经SDS-PAGE鉴定后,用MBP+CFA诱导豚鼠的EAE模型;采用亚精胺法进行DT390-IL2重组质粒的大量制备,并经肌注DT390-IL2重组质粒对EAE进行治疗,观察豚鼠临床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结果:①所提取的MBP,其分子量在17kD左右,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成功地建成了豚鼠的EAE模型;②通过DT390-IL2重组质粒治疗豚鼠EAE,各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390-IL2重组质粒治疗EAE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髓鞘碱性蛋白 重组质粒 免疫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体外表达和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玉杰 林媛 +2 位作者 李明远 李虹 蒋忠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5-618,共4页
目的构建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真核表达载体,在NIH3T3细胞中表达重组载体pcDNA3.1(+)-IP-10,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通过PCR扩增IP-10基因片段,通过酶切和连接反应,构建IP-10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P-10,重组载体经... 目的构建大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真核表达载体,在NIH3T3细胞中表达重组载体pcDNA3.1(+)-IP-10,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通过PCR扩增IP-10基因片段,通过酶切和连接反应,构建IP-10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P-10,重组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序列测定等证实构建成功后,用PolyFect脂质体转染NIH3T3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cDNA3.1(+)-IP-10在NIH3T3细胞的表达情况。转染的NIH3T3细胞通过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Western Blotting鉴定IP-10蛋白在细胞培养上清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分析、PCR及DNA序列测定证实,IP-10基因被成功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证实重组载体可在NIH3T3细胞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有IP-10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P-10,为进一步研究其对Th1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诱导蛋白10 真核表达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