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照交联PVC/没食子酸环氧树脂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徐杰 张洁峰 +3 位作者 蔡褀鸣 邓磊 付栋梁 李广富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7,31,共6页
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树脂、没食子酸环氧树脂(GA-EP)和顺丁烯二酸酐(MA)为改性剂、偶氮二甲酰胺(ADC)为发泡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和辐照交联技术制备了一系列PVC/GA-EP/MA复合发泡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 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树脂、没食子酸环氧树脂(GA-EP)和顺丁烯二酸酐(MA)为改性剂、偶氮二甲酰胺(ADC)为发泡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和辐照交联技术制备了一系列PVC/GA-EP/MA复合发泡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NMR、^(13)C-NMR)表征了GA-EP的化学结构;利用凝胶测试仪、万能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仪器,研究了GA-EP/MA(GM)固含量对PVC/GA-EP/MA复合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PVC发泡材料相比,GM固含量为8%的PVC/GA-EP/MA复合发泡材料凝胶含量、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和硬度分别增大了9.6%、38.8%、31.0%、24.9%和11.9%,同时具有较好的泡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没食子酸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发泡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E/MLLDPE共混改性及发泡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杰 蔡祺鸣 +3 位作者 范军辉 李广富 付栋梁 钟进福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9,共5页
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体树脂、4,4'-氧代双苯磺酰肼(OBSH)为发泡剂、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为改性剂,采用化学发泡法和辐照交联技术制备一系列LDPE/MLLDPE发泡材料。研究不同MLLDPE含量对LDPE/MLLDPE复合材料的熔体流... 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体树脂、4,4'-氧代双苯磺酰肼(OBSH)为发泡剂、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为改性剂,采用化学发泡法和辐照交联技术制备一系列LDPE/MLLDPE发泡材料。研究不同MLLDPE含量对LDPE/MLLDPE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热性能、发泡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LLDPE能提高LDPE/MLLDPE复合体系的结晶度,降低其熔体流动速率。随着MLLDPE含量的增加,LDPE/MLLDPE复合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压缩永久变形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回弹率逐渐提高。当MLLDPE含量为15份时,LDPE/MLLDPE复合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压缩永久变形量分别提高了6.8%、24.4%、11.4%和24.2%。当辐照剂量为80 kGy、LDPE∶MLLDPE=85∶15时,LDPE/MLLDPE复合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泡孔结构更佳,满足胶带型片材的综合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聚乙烯 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力学性能 发泡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4169合金塑性加工成形与组织调控方法综述
3
作者 张士宏 刘家旭 +4 位作者 张海燕 甘洪岩 叶能永 宋鸿武 程明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91,共18页
针对高温合金零部件的精密成形制造由于工艺复杂、成形效率和精度低,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成形精度难以协同控制的问题,采用组织调控和成形工艺优化作为实现高温合金零部件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高温稳定相,δ相常... 针对高温合金零部件的精密成形制造由于工艺复杂、成形效率和精度低,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成形精度难以协同控制的问题,采用组织调控和成形工艺优化作为实现高温合金零部件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高温稳定相,δ相常出现于塑性变形及热处理过程中,其析出量与形貌影响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因为零件结构及服役条件的差异,所要求的组织、性能和采取的制备工艺也不尽相同。介绍了环类、盘类及叶片类3类典型的GH4169合金零件的塑性加工技术,同时引出δ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继而对δ相的析出、球化和溶解等演化行为及其对合金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169合金 塑性成形工艺 组织演化 Δ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Cu包覆AlN增强铜基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周胜 王金芳 +6 位作者 张孟 杨淑娟 唐宁 邵玲 陆青松 戴晟 张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2-81,共10页
目的 通过冷喷涂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具有高致密高硬度的Cu/AlN涂层,并研究化学镀预处理工艺对冷喷涂Cu/AlN复合涂层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基体表面分别沉积Cu、Cu-AlN(球磨混合)和Cu-Cu@AlN... 目的 通过冷喷涂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具有高致密高硬度的Cu/AlN涂层,并研究化学镀预处理工艺对冷喷涂Cu/AlN复合涂层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基体表面分别沉积Cu、Cu-AlN(球磨混合)和Cu-Cu@AlN(化学镀包覆)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涂层截面的微观形貌,通过能谱仪(EDS)对涂层元素组成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涂层中AlN的沉积量。借助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涂层进行了显微硬度和电化学腐蚀行为测试。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u-Cu@AlN和Cu-AlN涂层有着比纯Cu涂层更加致密的微观组织,并且与基体的结合更好,孔隙更少。能谱仪结果显示AlN在涂层中分布均匀,并且Cu-Cu@AlN涂层中AlN的含量明显大于Cu-AlN涂层。Cu-Cu@AlN涂层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151.8HV),相比基体提升71%。在模拟海洋环境中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u-Cu@AlN涂层的自腐蚀电位最高(-0.1667V),表明其腐蚀倾向最低,自腐蚀电流密度最低(1.18μA/cm^(2)),相比Cu-AlN涂层降低了1个数量级,表明其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Cu-Cu@AlN涂层具有最高的电荷转移电阻(1625?·cm^(2)),证实其具有最佳的耐蚀性,这与动电位极化测试的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化学镀预处理的粉体制备出的Cu-Cu@AlN涂层致密,AlN含量高,该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最好,有望应用在铜及铜合金制备的船舶构件,从而延长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化学镀 铜基涂层 ALN 微观形貌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程式三缸发动机催化器开裂分析与优化
5
作者 洪洋 谢祖通 +1 位作者 任建平 叶能永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7-502,共6页
针对某增程式三缸发动机催化器在耐久性试验中出现的开裂问题,判定断口形式,分析开裂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分析验证。使用化学成分检测、金相组织分析、断口电镜扫描等方式对断口与材料进行了分析,判定断口形式;讨论三缸发动机振动... 针对某增程式三缸发动机催化器在耐久性试验中出现的开裂问题,判定断口形式,分析开裂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分析验证。使用化学成分检测、金相组织分析、断口电镜扫描等方式对断口与材料进行了分析,判定断口形式;讨论三缸发动机振动特性,对催化器进行传热分析与热模态分析,通过模态干涉图与应变能密度判定开裂原因;基于模态频率与振型提出对催化器支架的改进方案,并进行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催化器表面会在高温氧化下形成晶间裂纹,当支架刚度不足时,催化器热模态频率过低,高温状态下会与三缸发动机的3阶燃烧激励发生共振,导致表面裂纹扩展形成断裂;通过分析催化器热模态频率、振型和应变能密度,可有效地对催化器支架进行改进,为三缸发动机的催化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缸发动机 催化器 开裂 分析与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催化电化学烯丙位4-吡啶化反应中的配体作用研究
6
作者 丁伟杰 杨春晖 +2 位作者 冯钟涛 陆仕荣 程旭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3,共9页
过渡金属络合物在电化学合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配体对于络合物在电场中稳定性、催化活性以及选择性的影响还了解有限。4-氰基-吡啶作为一种高效吡啶化试剂,在自由基化学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实现了电化学条件下,... 过渡金属络合物在电化学合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配体对于络合物在电场中稳定性、催化活性以及选择性的影响还了解有限。4-氰基-吡啶作为一种高效吡啶化试剂,在自由基化学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实现了电化学条件下,手性双膦配体钯络合物催化4-氰基-吡啶与烯丙基醋酸酯反应,构建了多种手性烯丙基吡啶化合物。我们发现双膦配体对反应有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反应的活性、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在本工作中,我们系统性地研究了多种双膦配体钯金属络合物,在烯丙基醋酸酯与氰基吡啶的电化学还原偶联过程中的性质。通过控制实验,电化学分析以及理论计算等方法,我们揭示了双膦配体对于络合物稳定性及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影响。进而,我们发现在电场条件下存在一个非稳定价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这个非稳定价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中,双膦配体可以将电荷和自旋密度分散于整个络合物之中,而不是局限于金属离子之上。这样,络合物既可以作为电子转移催化剂,也可以作为过渡金属催化剂,同时控制整个电子转移过程以及成键过程。我们认为这种配体与金属在电场条件下的非稳定价态络合物,展现了电化学条件下过渡金属催化的独特能力,这有助于发展未来的新型的电化学催化体系。同时,我们还发现锌电极至关重要,其不仅可以活化4-氰基吡啶,还可以淬灭氰根离子,展现出Lewis酸性金属离子的特殊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钯催化 膦配体 吡啶化 烯丙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Mo对AlTiN涂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殷俊 应普友 +7 位作者 孙含影 张平 朱智航 Vladimir Levchenko 吴建波 黄敏 林长红 杨涛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4,共5页
采用阴极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硬质合金基体上分别沉积AlTiN和AlTiMoN两种涂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两种涂层的微观组织,并通过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分析涂层的硬度、弹性模量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阴极... 采用阴极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硬质合金基体上分别沉积AlTiN和AlTiMoN两种涂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两种涂层的微观组织,并通过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分析涂层的硬度、弹性模量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阴极多弧离子镀制备的两种涂层表面都有液滴的缺陷,且呈柱状生长;添加Mo元素后AlTiMoN涂层向(111)面的择优取向更加明显;AlTiMoN涂层比AlTiN涂层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Mo的添加使涂层硬度从27.98GPa提高到30.27GPa,弹性模量从284.42GPa提高到368.33GPa,摩擦系数从0.85降到0.6,且涂层的耐磨性也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电弧离子镀 AlTiN涂层 AlTiMoN涂层 微观组织 硬度 弹性模量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电流对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WS_(2)-Ti固体润滑涂层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孙含影 殷俊 +6 位作者 张平 应普友 吴建波 黄敏 林长红 杨涛 Vladimir Levchenko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4-48,共5页
过渡金属硫化物涂层的耐磨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有关,而其结构与溅射能量有关。高能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具有离化率高和沉积能量高的特性,其沉积能量受控于靶电流。采用HiPIMS技术,通过改变Ti靶电流制备了WS_(2)-Ti涂层,并利用... 过渡金属硫化物涂层的耐磨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有关,而其结构与溅射能量有关。高能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具有离化率高和沉积能量高的特性,其沉积能量受控于靶电流。采用HiPIMS技术,通过改变Ti靶电流制备了WS_(2)-Ti涂层,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纳米压痕仪表征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HiPIMS制备WS_(2)-Ti涂层可以有效细化晶粒并抑制其柱状生长,所制备的涂层结构致密且以非晶态为主;随着靶电流的增加,可进一步细化WS_(2)-Ti涂层晶粒,提高其致密度;涂层硬度随靶电流的增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其约化弹性模量先下降再上升;相应塑性因子H/E_(r)和H_(3)/E_(r)^(2)先变大后变小,在靶电流为50A时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WS_(2)-Ti涂层 靶电流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辙叉用34MnSiCrNiAlMo贝氏体钢的热变形行为
9
作者 邵朝煜 汪海霞 +1 位作者 叶能永 周振平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157,共8页
为实现铁路辙叉类复杂变截面核心零部件成形技术自主可控,基于辙叉整体辊锻成形工艺,利用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在Gleeble-3800型热模拟机上研究了辙叉用34MnSiCrNiAlMo贝氏体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10 s^(-1),压缩变形量... 为实现铁路辙叉类复杂变截面核心零部件成形技术自主可控,基于辙叉整体辊锻成形工艺,利用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在Gleeble-3800型热模拟机上研究了辙叉用34MnSiCrNiAlMo贝氏体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10 s^(-1),压缩变形量为0.2~0.8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获得了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建立了34MnSiCrNiAlMo贝氏体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获得了合适的热加工条件:真应变为0.8,温度为820-1150℃,应变速率为0.1-10 s^(-1)。此外,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变形条件下,微观组织以贝氏体为主,含少量残余奥氏体,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其微观组织影响较大,其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宽度因再结晶过程而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辙叉 贝氏体钢 热变形行为 热加工图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指导”的一个工作框架:基于数学教学的分析
10
作者 马文杰 姜涛 李三平 《数学教育学报》 2025年第3期97-102,共6页
个性化指导,既是补充数学课堂集体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个性化指导”及其相应要求.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既是补充数学课堂集体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个性化指导”及其相应要求.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的经验,基于数学教育教学构建了个性化指导的工作框架.即分析个性化指导的基本内涵、基本意义与8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个性化指导的4个基本环节与主要内容,以及进行个性化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6个方面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个性化指导 工作框架 个性化需求 个别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