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核奥氏效应在精准医学中的潜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1
作者 赵楠楠 许东元 延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7-234,共8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光谱学中的核奥氏效应(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NOE)是能够提供分子内部和分子间距离与构象信息的关键现象。通过分析NOE效应,能够深入解析分子结构,尤其是复杂生物分子和药物分子的三维构...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光谱学中的核奥氏效应(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NOE)是能够提供分子内部和分子间距离与构象信息的关键现象。通过分析NOE效应,能够深入解析分子结构,尤其是复杂生物分子和药物分子的三维构象,这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精准医学的迅猛发展,NOE效应在药物设计、疾病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本文综述了NOE效应在精准医学中的多方面应用,重点分析了其在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结合方式的解析、病理状态下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检测,以及个性化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等方面的贡献。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和实验数据,进一步阐述了NOE效应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本综述展示了NOE效应在现代医学中所具有的广泛应用前景,并指出其未来在精准医疗中可能的突破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阿尔茨海默病 核磁共振 核奥氏效应 磁共振成像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光谱技术在鱼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湖伊杉 潘南 +4 位作者 林振宇 陈晓婷 吴靖娜 张芳 刘智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1,共11页
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作用,其功效与品质直接关联。随着消费者对鱼油质量安全需求的日趋增长,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鱼油生产过程监控及其产品品质保障... 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作用,其功效与品质直接关联。随着消费者对鱼油质量安全需求的日趋增长,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鱼油生产过程监控及其产品品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光谱与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获取能够反映其分子结构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相比传统化学检测方法,光谱技术具有高效、无损、无需过多前处理及绿色环保等优势,在鱼油品质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及开发前景。文章阐述了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及其在鱼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原理,归纳了建立光谱预测模型的常规步骤,介绍了几种用于光谱信息预处理、模型校正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这三种光谱技术在鱼油营养成分(脂肪酸、磷脂、虾青素等)、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等)和掺假分析等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并探讨了现代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在鱼油品质快速无损检测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以期实现从实验室研究扩展到实际生产检测,从而促进我国鱼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 近红外光谱 中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褐藻胶寡糖酸奶工艺及品质分析
3
作者 石亚芳 朱艳冰 +5 位作者 刘瑾琰 陈艳红 杨远帆 姜泽东 倪辉 李鹤宾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168,共8页
为探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褐藻胶寡糖和纯牛奶为主要原料制作酸奶,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酸奶加工工艺,确定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并进行酸... 为探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褐藻胶寡糖和纯牛奶为主要原料制作酸奶,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酸奶加工工艺,确定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并进行酸奶品质指标测定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为蔗糖添加量5.93%、褐藻胶寡糖添加量0.29%、乳酸菌酸奶发酵剂添加量0.21%、发酵温度41.9℃、发酵时间7.19 h,在此条件下,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感官评分较高,pH值、可滴定酸度和乳酸菌总数均符合发酵乳国家标准,黄度值(b*)增加,色泽偏黄。同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提高了酸奶的持水力、硬度、黏聚性、乳酸菌总数及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褐藻胶寡糖的添加提高了酸奶的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同时赋予了酸奶良好的感官品质。该研究为褐藻胶寡糖在酸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寡糖 酸奶 感官评价 持水力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端非催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吴婷 朱艳冰 +4 位作者 李鹤宾 陈艳红 洪涛 姜泽东 倪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64,共9页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包含糖苷水解酶催化结构域的κ-卡拉胶酶截短体GH(缺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样结构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研究κ-卡拉胶酶WT和GH的酶学性质,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酶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及其截短体GH进行体外表达,WT和GH的分子质量分别为44.0 kDa和35.0 kDa,均能专一性地酶解κ-卡拉胶底物。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Ig样结构域不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值和κ-卡拉胶酶解产物的组成,但降低了酶的热稳定性、强酸(pH 4.0)和强碱(pH 11.0)稳定性、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酶的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Ig样结构域截短后,κ-卡拉胶酶与κ-卡拉胶四糖底物的相互作用增强,酶结构的刚性增强,κ-卡拉胶酶F1、F3和F5指状区环状结构柔性降低,F2和F6指状区β片层结构柔性升高,这些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截短体GH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非催化Ig样结构域与酶性质的构效关系,可为该酶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交替单胞菌 κ-卡拉胶酶 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 酶学性质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杨惠宇 邓雅兰 +4 位作者 任世睿 王诗萌 蔡和 程立 胡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89,共10页
目的 了解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评估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口腔保健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4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构... 目的 了解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评估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口腔保健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4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744位老年人参与了调查。过去12个月内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为24.1%,且以咨询、预防为目的的仅占其中的8.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剩余牙齿数量均能影响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结构模型分析显示:教育水平越低、居住在乡村、刷牙频率越低、牙齿数目≥20颗、自我口腔健康评估越好的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越低。结论 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大部分以治疗为目的,受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牙齿数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卫生服务 安德森模型 老年人 结构方程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Fasudil与Y27632促进皮神经再生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王燕亭 占少琴 +2 位作者 方芳 庄跃宏 刘东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6,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Rho激酶抑制剂Fasudil与Y27632促进皮神经再生的效能。方法SD大鼠15只,建立隐神经钳夹模型并分入对照组、Fasudil组与Y27632组,分别给予DMSO、Fasudil(40 mg/kg)及Y27632(40 mg/kg)腹腔注射,1次/d。术后7 d,隐神经新生...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Rho激酶抑制剂Fasudil与Y27632促进皮神经再生的效能。方法SD大鼠15只,建立隐神经钳夹模型并分入对照组、Fasudil组与Y27632组,分别给予DMSO、Fasudil(40 mg/kg)及Y27632(40 mg/kg)腹腔注射,1次/d。术后7 d,隐神经新生轴突染色。15只ICR小鼠,切取背部穿支皮瓣,将小鼠等分入如上3组并相应给药。30 d后,对皮瓣内轴突进行定量分析。提取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DRG),置PDMS模具中培养,构建体外轴突切断模型,后分入以上3组,并相应给药。3 d后测量DRG轴突再生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处理。结果隐神经损伤1周后,对照、Fasudil及Y27632组新生轴突密度分别为(43.2±6.5)%、(55.8±5.2)%及(68.0±2.3)%。Y27632组轴突密度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1)。皮瓣术后1个月,对照、Fasudil及Y27632组皮瓣远端横截面的神经密度分别为(1.1±1.1)‰,(2.8±0.5)‰及(6.0±0.9)‰,Y27632组皮瓣的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01)。DRG轴突切断3 d后,SPRR1a、ATF3、c-JUN、GAP43、RhoA和ROCK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此外,对照、Fasudil及Y27632组DRG的再生轴突长度与生长锥面积分别为(1916±132)μm和(40±7)μm^(2)、(2302±134)μm和(55±7)μm^(2)及(2662±112)μm和(79±5)μm^(2)。Y27632组DRG再生轴突长度和生长锥面积显著大于其它2组(P<0.05)。结论Y27632具有比Fasudil更强促进DRG生长锥扩展及皮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能力,非常适合用于促进皮瓣术感觉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神经再生 RhoA/ROCK FASUDIL Y276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职业倦怠及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张妍 张利 +4 位作者 贾淼 阙建宇 高海飞 郭晓敏 陈丽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7-554,共8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中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2891名住院医师,应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心理相关评估量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中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2891名住院医师,应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心理相关评估量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进行评估。使用潜在剖面分析基于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进行分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职业选择的关联。结果:低倦怠型、中倦怠型和高倦怠型住院医师的比例分别为59.0%、28.9%和12.1%。以低倦怠型为参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下因素显著增加职业倦怠风险:培养类型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OR=0.44)、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OR=0.63)、夜班频率多于4次/月(OR=0.66)、焦虑症状(轻度OR=0.49;中度OR=0.26;重度OR=0.14)、抑郁症状(轻度OR=0.38;中度OR=0.24;重度OR=0.11)、失眠症状(轻度OR=0.51;中度OR=0.44;重度OR=0.38)、低社会支持(OR=0.23)、低幸福指数(OR=0.42)。性别为男性(OR=1.25)的住院医师不易出现职业倦怠。高倦怠型(OR=5.11)会增加住院医师未来不再选择医师职业的风险。结论:住院医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受培训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高度倦怠型的住院医师更易放弃医师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职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E-MR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
8
作者 罗文斌 郑晔 +3 位作者 陈妙勤 刘欣 王蕾 段少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9例单发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数据。按8∶2随机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9例单发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数据。按8∶2随机分为训练组248例和测试组61例。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第二期影像,运用3D-Slicer软件提取5个特征区域(瘤内、瘤周2mm、瘤周4mm、瘤内联合瘤周2mm、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的影像组学参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逻辑回归分析进行特征筛选,然后通过交叉验证确定影像组学特征的最佳组合。结果30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50例,恶性肿瘤159例,两组年龄、病灶最大径及强化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χ2=-7.695、-5.775、30.248,P均<0.001)。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F1分数分别为0.893、89.1%、75.0%、82.3%、0.838和0.881、74.2%、86.7%、80.3%、0.793。训练集中,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高于瘤内、瘤周2mm、瘤周4 mm及瘤内联合瘤周2 mm区域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6、2.982、3.392、2.157,P均<0.05)。校准曲线显示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较好(训练集P=0.381,测试集P=0.159)。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及测试集风险阈值为0~1.0时,瘤内联合瘤周4 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净效益最高。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很好的乳腺良恶性肿瘤预测性能,瘤内联合瘤周4 mm区域模型最佳、净效益最高,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为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无创性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母细胞呈递来源于乙肝病毒聚合酶和X蛋白的HBV多肽质谱分析
9
作者 李佳琪 汝佳秋 +3 位作者 鞠晓梅 郭梦蕊 曹馨阳 张淑云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432,I0001-I0029,共38页
目的: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BLCLs)呈递的来源于Pol和X蛋白的HBV多肽,筛选出有效的T细胞表位,为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1.2倍HBVC2亚型的全基因组表达质粒,将其通过电转法转染至BLCLs,... 目的: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BLCLs)呈递的来源于Pol和X蛋白的HBV多肽,筛选出有效的T细胞表位,为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1.2倍HBVC2亚型的全基因组表达质粒,将其通过电转法转染至BLCLs,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多肽序列的致敏性、抗原性、毒性、HLA分子亲和力及多肽HLA-Ⅰ类复合物与特异性T细胞的结合能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对5株携带HBVC2亚型表达重组体的BLCLs(BLCLs-1~BLCLs-5)裂解液中的HBV多肽进行分析,成功分离鉴定出141条序列长度不少于8个氨基酸残基(≥8 aa)的多肽,其中133条来自Pol,8条来自X蛋白。通过对141条HBV多肽进行致敏性、抗原性和毒性分析,筛选出50条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的HBV多肽(其中47条来自Pol,3条来自X蛋白),用于与HLA-Ⅰ、Ⅱ类分子的亲和力分析,以及多肽HLA-Ⅰ类复合物与特异性T细胞结合能力的预测。在这些多肽中,37条与HLA-Ⅰ、Ⅱ类分子相应基因型有亲和力。最终获得了37条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且与HLA-Ⅰ、Ⅱ类分子IC_(50)<500 nmol/L的多肽,这些多肽与相应基因型有亲和力,但未见报道,可作为潜在表位继续探索。最后通过对141条多肽进行株内株间共同、包含、重叠或邻近序列分析,形成了15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7条核心区域序列与相应基因型限制的具有抗原性、无毒性和致敏性,IC_(50)<500 nmol/L的多肽亲和力核心序列重叠不少于8个氨基酸,可以优先用于候选T细胞表位进行后续研究。结论:成功分离鉴定出来源于Pol和X蛋白的多肽,筛选出潜在的T细胞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多肽 Pol蛋白 X蛋白 质谱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柳红 路伟宏 +4 位作者 王艳微 吴仆射 王福南 刘豪 周建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reduced field-of-view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rFOV-DKI)技术在鉴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中的潜力。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Interna... 目的探讨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reduced field-of-view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rFOV-DKI)技术在鉴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中的潜力。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级法,受试者分为低级别组(G1、G1~2和G2,n=30)和高级别组(G3,n=18)。所有受试者均于3.0 T MRI扫描仪下行常规盆腔平扫加增强及rFOV-DKI序列扫描。参照常规矢状位T2加权图像在rFOV-DKI序列图像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ROI的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衍生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Da)、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Dr)、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和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比较分析各rFOV-DKI参数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间的差异,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方法评估每个参数的诊断性能。采用DeLong方法对比各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低级别组MD、Da和Dr的平均值[(0.93±0.08)μm^(2)/ms、(1.14±0.10)μm^(2)/ms、(0.83±0.08)μm^(2)/ms]高于高级别组的平均值[(0.80±0.08)μm^(2)/ms、(1.05±0.07)μm^(2)/ms、(0.74±0.06)μm^(2)/ms;P<0.05],而MK、Ka和Kr的平均值(1.15±0.10、1.36±0.10、0.97±0.13)则低于高级别组(1.33±0.11、1.64±0.11、1.08±0.09)(P<0.05)。Ka值在区分低级别组和高别级组时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95%CI:0.89~1.00),其次是MK[AUC=0.90(95%CI:0.78~0.97)]和MD[AUC=0.88(95%CI:0.76~0.96)]。MK与Ka和MD的AUC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Z=1.81和0.53,P=0.07和0.59),而Ka和MD的AUC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0,P=0.02)。在所有DKI衍生参数中,Ka在区分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方面表现最好,截断值为1.4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0%。结论基于非高斯扩散加权模型的rFOV-DKI可作为区分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潜在影像学工具,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无创术前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 组织学分级 平均峰度 轴向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荷化学成分及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研究
11
作者 胡辰 吴春 周光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9-666,共8页
研究木荷根茎的抗真菌活性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木荷根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纸片药敏实验法及目测比浊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测试。最终从该木荷提... 研究木荷根茎的抗真菌活性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木荷根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纸片药敏实验法及目测比浊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测试。最终从该木荷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8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berneuxia saponin A(1)、sasanquasaponin III(2)、maetenoside B(3)、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primulagenin A(4)、ternstroemiaside A(5)、desacyl-boninsaponin A(6)、sanchakasaponin F(7)、yuchasaponin A(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木荷中分离得到。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3、7、8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尤为显著,对白色念珠菌敏感菌株及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均为0.016 mg/mL,对敏感菌株及耐药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132和0.016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 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 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牙槽骨吸收评估及牙周炎分期
12
作者 邱岳 韩阳平 +1 位作者 邓冠红 李菁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5-699,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多阶段深度学习的三维牙槽骨吸收率自动量化评估模型,为牙周炎分期提供智能化指标。方法:收集来自牙周炎患者的100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采用基于体积卷积神经网络(full...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多阶段深度学习的三维牙槽骨吸收率自动量化评估模型,为牙周炎分期提供智能化指标。方法:收集来自牙周炎患者的100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采用基于体积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volumetric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V-Net)与改进的3D医学图像分割Transformer网络(transformer-based encoder-decoder network for efficient and accurate 3D medical image, UNETR++)相结合的多任务分割策略,分别对牙齿、牙槽骨及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 CEJ)进行高精度分割。通过膨胀操作与接触面积比值计算相结合,并辅以CEJ方向聚类,实现牙槽骨吸收率的三维自动化量化分析,根据2018年世界牙周病新分类对牙周炎进行初步分期。结果:模型对牙齿、牙槽骨和CEJ进行自动化分割,Dice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分别达到95.7%、91.5%和87.9%,且在分割的平均表面距离(average surface distance, ASD)、豪斯多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D)和灵敏度(sensitivity, SEN)等方面表现出高精度与稳定性。模型实现了近远中、颊舌向等多维度的骨吸收分析,与牙周专科医师评估结果相比,本模型在牙周炎分期上的总体准确率为85%,并取得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73)。模型对重度牙槽骨吸收(Ⅲ期或Ⅳ期)的识别准确(F1分数=1.00)。模型较人工评估显著提升效率(配对t检验,P<0.01)。结论:本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测量三维牙槽骨吸收率,为牙周炎精准分期和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槽骨吸收率 锥形束CT 深度学习 牙周病新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多巴胺或硅烷化修饰的氧化石墨烯钛表面涂层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13
作者 吴清霖 赖颖真 +2 位作者 黄艳玲 谢泽宇 林彦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5,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经多巴胺或硅烷化修饰的氧化石墨烯钛表面涂层的成骨性能差异,旨在尝试为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修饰提供较为适宜的方案。方法钛碱热处理后分别进行多巴胺和硅烷化改性,被覆氧化石墨烯涂层,设计对照组:纯钛(Ti)组;...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经多巴胺或硅烷化修饰的氧化石墨烯钛表面涂层的成骨性能差异,旨在尝试为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修饰提供较为适宜的方案。方法钛碱热处理后分别进行多巴胺和硅烷化改性,被覆氧化石墨烯涂层,设计对照组:纯钛(Ti)组;实验组:钛经碱热处理(Ti-NaOH)组、钛经碱热处理后硅烷化改性(Ti-APTES)组、钛经碱热处理后多巴胺改性(Ti-DOPA)组、钛经硅烷化改性表面修饰氧化石墨烯(Ti-APTES/GO)组、钛经多巴胺改性表面修饰氧化石墨烯(Ti-DOPA/GO)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及拉曼光谱分析仪对材料表面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通过细胞活性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在材料表面的增殖及黏附形态。通过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研究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氧化石墨烯涂层修饰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覆盖一层薄膜样结构,实验组亲水性皆有改善,其中Ti-DOPA/GO组亲水性最佳。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和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氧化石墨烯修饰后的材料均出现典型D峰和G峰,表面出现大量含氧官能团。细胞计数盒检测可见各组材料均无细胞毒性,Ti-APTES/GO组增殖水平高于Ti-DOPA/GO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Ti-DOPA/GO组和Ti-APTES/GO组细胞铺展更为饱满。Ti-DOPA/GO组与Ti-APTES/GO组碱性磷酸酶染色最深,Ti-APTES/GO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最多,茜素红染色定量结果最高;在Ti-DOPA/GO组和Ti-APTES/GO组中,早期成骨相关基因RUNX2的表达均达到较高水平,而在晚期成骨相关基因OPN和OCN的表达上,Ti-APTES/GO组的表现优于Ti-DOPA/GO组。结论Ti-APTES/GO在促进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及体外成骨分化方面,效果显著优于Ti-DOP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表面改性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乙醇提取物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4
作者 柯佳杰 沈煜洲 +3 位作者 许雅苹 陈煜沛 陈培元 吴黉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探究当归乙醇提取物(EEA)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评价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汇合度及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 目的:探究当归乙醇提取物(EEA)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评价细胞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汇合度及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线粒体生物发生和动力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400μg/mL EEA处理24 h和48 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P<0.01);100μg/mL和200μg/mL EEA处理24 h后,细胞汇合度下降,出现皱缩变圆、体积缩小等形态改变及染色质固缩等凋亡特征;10~200μg/mL EEA处理14 d后,细胞克隆数目减少(P<0.01);200μg/mLEEA处理24h后,细胞内线粒体变圆变短,其内容物严重破坏甚至消失;20~200μg/mL EEA处理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早期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活化胱天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升高(P<0.0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yclin 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CDK4、Bcl-2、Bad、Bcl-XL、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Fission 1蛋白(FIS1)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EEA对B16-F10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G1/S期阻滞,激活内源性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破坏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动力学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乙醇提取物 B16-F10细胞 细胞周期 凋亡 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食用油中8种硒形态
15
作者 梁志森 张书迪 +1 位作者 凌逍 陈玉珍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目的]针对富硒食用油中硒形态检测的现有方法局限性,如硒形态相互转化、酶解时间长和可检测硒形态种类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辅助蛋白酶K进行酶解,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HP... [目的]针对富硒食用油中硒形态检测的现有方法局限性,如硒形态相互转化、酶解时间长和可检测硒形态种类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辅助蛋白酶K进行酶解,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HPLC-ICP-MS)。[结果]40℃下,当蛋白酶K用量为35 mg、静态萃取时间为5 min时,硒形态提取率最高可达(83.65±2.36)%。8种硒形态目标物在20 min内可被有效分离,在2~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3),检出限为0.20~0.60μg/kg,定量限为0.60~1.80μg/kg,加标回收率为82.3%~112.3%,相对标准偏差≤5.60%。[结论]该方法提升了硒形态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形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混合模式色谱 动态反应池 有机进样 快速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高表达细菌质膜囊泡的构建及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组织的靶向性评估
16
作者 徐秀杰 张静云 +7 位作者 范峻晨 蒋灵馨 张娜 郑猛超 龙雨飞 高贵花 颜涛玲 兰天舒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46,共8页
目的:构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的细菌质膜纳米囊泡(BMV)BMV-PD-1,评估其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组织的靶向性。方法:通过质粒转化将PD-1与膜孔蛋白细胞溶素A(ClyA)融合质粒ClyA-PD-1-EGFP转入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使用激光共聚焦... 目的:构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的细菌质膜纳米囊泡(BMV)BMV-PD-1,评估其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组织的靶向性。方法:通过质粒转化将PD-1与膜孔蛋白细胞溶素A(ClyA)融合质粒ClyA-PD-1-EGFP转入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SDS-PAGE和WB法检测融合蛋白ClyA-PD-1-EGFP的表达。提取质膜并采用挤出法,利用挤出器制备BMV-PD-1。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技术分别对BMV-PD-1的形态、粒径和膜电位进行检测,用WB鉴定PD-1蛋白的携带情况。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检测Lewis肺癌LLC细胞对BMV-PD-1的摄取。建立肺癌LLC细胞C57BL/6J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评估BMV-PD-1的肿瘤靶向性。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结果显示,质粒ClyA-PD-1-EGFP被转入BL21-Codonplus并成功表达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ClyA-PD-1-EGFP在BL21-Codonplus中过表达。WB分析表明,PD-1在细菌中表达且在BMV-PD-1上呈高表达(P<0.001)状态。NTA和TEM分析表明,BMV-PD-1是一种粒径为(145±14)nm、表面呈负电性的球状囊泡。激光共聚焦成像显示,PD-1高表达能显著提升肺癌细胞对BMV-PD-1的摄取(P<0.01),小动物活体成像也进一步证实PD-1高表达能有效提升BMV-PD-1的肿瘤靶向性(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D-1高表达的细菌纳米囊泡BMV-PD-1,发现PD-1高表达可显著提高BMV-PD-1的肺癌LLC细胞移植瘤组织的靶向性,为进一步开发以BMV-PD-1为载体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细菌囊泡 细胞摄取 肺癌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碳酸氢钠片质量标准完善
17
作者 陈景海 黄华花 +2 位作者 杨娅俪 王莹莹 何雪姿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7-2144,共8页
目的完善大黄碳酸氢钠片质量标准。方法TLC法对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土大黄苷进行定性鉴别,建立UPLC指纹图谱,测定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目的完善大黄碳酸氢钠片质量标准。方法TLC法对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土大黄苷进行定性鉴别,建立UPLC指纹图谱,测定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TLC斑点清晰,专属性强。8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535。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0),平均加样回收率98.7%~104.1%,RSD 0.59%~2.13%,含量范围分别为0.2741~2.0059、0.5478~5.1922、1.2092~3.9363、1.0393~3.3302、0.3070~1.2481、0.1182~0.6747、0.1151~0.9703、0.2245~1.7893、0.8814~4.8826、0.8014~5.0991 mg/g。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可有效控制大黄碳酸氢钠片中大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碳酸氢钠片 质量标准 TLC UPLC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B12缺乏症相关的口腔临床特点分析
18
作者 邓冠红 陈学升 陈瑞斌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口腔临床特点及血液学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1月16例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口腔症状、临床体征、既往病史,并分析血常规、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目的:分析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口腔临床特点及血液学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1月16例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口腔症状、临床体征、既往病史,并分析血常规、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多以口腔刺激痛、烧灼感及口腔溃疡为主诉。临床检查多以口腔黏膜充血红斑、多发性小溃疡为主要表现。有胃切除史患者更容易患贫血,没有胃切除史患者维生素B12缺乏早于血液学检查的变化。结论:特殊人群患者如果出现多发性复发性口腔溃疡、萎缩性舌炎、黏膜充血红斑等病损时,应警惕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应建议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以便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缺乏 口腔临床表现 血清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合面开孔直径对种植全瓷冠抗折性的影响
19
作者 连颂峰 田菊梅 +1 位作者 蔡坤灿 陈驰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咬合面开孔直径的差异对两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的方式及制作磨牙形态单层氧化锆全瓷冠(全锆冠)共80个,根据所用氧化锆材料[绚彩全锆冠(X组)、赛瓷全锆冠(S组)]及... 目的:对比分析咬合面开孔直径的差异对两种氧化锆种植全瓷冠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的方式及制作磨牙形态单层氧化锆全瓷冠(全锆冠)共80个,根据所用氧化锆材料[绚彩全锆冠(X组)、赛瓷全锆冠(S组)]及全锆冠咬合面孔洞形式(无孔洞及直径分别为1 mm、2 mm、3 mm的孔洞)的不同将全锆冠分成8组(X0、X1、X2、X3及S0、S1、S2、S3),每组各10个。所有全锆冠粘结于统一切削制作的纯钛基台上,然后在万能电子试验机上接受轴向持续加载至牙冠折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组试件折裂时的载荷力值(F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种不同开孔直径试件的FL无显著差异(P>0.05);S组的FL显著高于X组(P<0.001);氧化锆材料因素与开孔直径因素之间无交互效应(P>0.05)。各组试件FL值均远超正常男女磨牙区的生理性最大咬合力。结论:1 mm、2 mm及3 mm的咬合面开孔直径不会降低种植全锆冠的抗折性,并且该结果不受氧化锆材料本身抗折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面孔洞 种植全瓷冠 全锆冠 抗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es,characterization,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Yb(Ⅲ)-based one-dimensional chain coordination polymer
20
作者 CHEN Wanting MIAO Chufei +4 位作者 LIU Yan ZHENG Bobi ZHENG Xiaoyu XU Han TIAN Jume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2-1680,共9页
One Yb(Ⅲ)-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Yb(H_(2)dhtp)1.5(H_(2)O)_(4)]·3H_(2)O}n(1)(H_(4)dhtp=2,5-dihydroxytere-phthalic acid),was fabricat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IR,p... One Yb(Ⅲ)-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Yb(H_(2)dhtp)1.5(H_(2)O)_(4)]·3H_(2)O}n(1)(H_(4)dhtp=2,5-dihydroxytere-phthalic acid),was fabricat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IR,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ay diffraction,and elemental analysis.Complex 1 displays a 1D chain structure,and belongs to P1 group.The solid-state luminescent spectrum of 1 showed an emission band with the maximum at 508 nm(λex=408 nm).It exhibited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H_(4)dhtp ligand.The fluorescence of 1 in water displayed the stron-gest intensity.In detecting various metal ions,adding Zr^(4+)led to a blue shift in fluorescence,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intensity,whereas the presence of Fe^(3+)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luminescence.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IR spectrum indicate an interaction between Fe^(3+)/Zr^(4+)and complex 1,resulting in the variation of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s STRUCTURE LUMIN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